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时间: 刘惠25 分享

  保持平常心,营造好环境,扬起常笑脸,轻松迎高考。祝高考顺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1)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 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 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 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1)】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 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 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来源:学|科|网]

  C. 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 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 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 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 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 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C. 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 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错,艺术文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非内容。“能以感情动人”是艺术的作用,而非目的。B项“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有误,原文第一段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有误,原文第二段说““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对群体依然起作用。C项无因果关系。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A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错,艺术文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非内容。“能以感情动人”是艺术的作用,而非目的。B项“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有误,原文第一段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有误,原文第二段说““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对群体依然起作用。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B“担负具体功能”错,礼乐分别构成秩序条理、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其意义是抽象的。“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有误,原文中礼乐是社会的柱石,涉及的范围广,只有“人生里面的礼乐”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担负具体功能”错,礼乐分别构成秩序条理、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其意义是抽象的。“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有误,原文中礼乐是社会的柱石,涉及的范围广,只有“人生里面的礼乐”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没有悲剧精神”有误,原文说“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不等于没有。B项“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夸大了其作用。D项原文结尾处并未对两者的艺术价值作对比。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没有悲剧精神”有误,原文说“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不等于没有。B项“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夸大了其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山针

  非 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挟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足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挟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眷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离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 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饱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 《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 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5. 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①突出高阳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年又春想去扶贫形成顺应,也与后文受到破坏的情景形成对比。

  ②高阳山美丽的秋景,象征扶贫工作的成功.衬托年又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③暗示高阳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渲染下文悲凄的氛围。

  6. ①“缝山针”是主要人物年又春反思的产物,体现了他勇于反思、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精神。

  ②由开发高阳山到“用针缝山”,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③“缝山针”预示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凸显了小说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D. 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以小见大”理解有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分别分析,①突出高阳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年又春想去扶贫形成顺应,也与后文受到破坏的情景形成对比。②高阳山美丽的秋景,象征扶贫工作的成功.衬托年又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③暗示高阳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渲染下文悲凄的氛围。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小说标题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①“缝山针”是主要人物年又春反思的产物,体现了他勇于反思、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精神。②由开发高阳山到“用针缝山”,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③“缝山针”预示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凸显了小说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 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 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A 8. AE

  9. 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 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

  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

  注。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答出一点给1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C项,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而不是说要改变非遗文化的内容。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分析。B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C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D项,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二则材料一致。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虽然是谈自己的看法,但要注意从各材料中提取观点进行概括,不要抛离原文原文进行答题。注意针对材料的重点从政府、人员、渠道和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材料的内容或观点,向外挖掘主要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本题貌似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概括材料的观点,注意提取各则材料的中心作答。

2017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保持平常心,营造好环境,扬起常笑脸,轻松迎高考。祝高考顺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2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