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2017

时间: 刘惠25 分享

  希望今年即将踏入高考考场的考生们放松心态、从容应考,考出好成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成人高考语文试题2017,仅供大家参考!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2017阅读题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天”这一信仰本体相呼应,“天下”则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本体存在。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天下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种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并且成为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最重要的是,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而论,与其说“天下”是一种“想象”,毋宁说是一次富有创造性的“发现”。

  天下”一词,首见于《尚书•召诰》“用于天下,越王显”,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意义相互关联的词应该大体上形成于同一时期。“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1963年在陕西出土的“何荨”铭文上刻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四夷”一词则初见于《诗经•小雅》,“四夷交侵,中国背叛”。有学者认为,上述概念可能在夏商时期,也就是在“天”字出现后就产生了,但这一观点既无考古的印证,也没有文献资料的佐证。所以,目前能够确定的仅仅是,最晚在西周时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相对于“天下”而言,历史上的“”中国虽然也包括多种涵义,但每一种涵义均较为清晰而易于梳理。“中国”指通常是指京畿之地,也有人认为就是“国之中”,还有人认为有汉族聚居的地区之意。总之,“中国”概念的内涵。正如前文所述及的,“天下”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想象,也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是超越了种族、血缘关系和地区环境差异的实践理性范畴和产物。

  在古代文献中,“天下”一词的使用具有泛指和特指这样两个特点,总体而言,其所指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涵义:其一,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的万事万物,“圣人有以观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易经•系辞上》),“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易经•系辞下》);其二,表示空间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范围,《礼记•曲礼》郑玄笺注曰:“天下,谓外及四海也”,“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吕氏春秋•慎势》),又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易经•系辞下》);其三,表示社会的概念。用以指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通常也包括分布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即由“五方之民”构成的世间或人类,“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道德经》),“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礼记•礼运》);其四,表示政治的。其意近似或相当于控的国家,“天下之有天下也,辟之无以异乎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也”(《墨子•天志》),“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兴义”(《吕氏春秋•尚德》)。有时也特指政权或统治地位,“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与人”(《吕氏春秋•不侵》),“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兼有上述两层含义,“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荀子•强国篇》),“唯无以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也” (《庄子•天下篇》)。在实际运用当中,“天下”有时又包含着上述多种涵义。在宋代理学家朱熹《大学章句》所概括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平天下”也被视为封建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

  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滋生了“天下”的想象和探求,“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溯源而论,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发展空间,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历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历史。从这个意思上讲,天下观念可以说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说原始的萌芽,尽管最终的目标没有当然也无法实现,但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进程则是以“中国化”的结局而完美收官。总之,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和天下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基础和文化传统。

  (节选自《中国古代的信仰精神与天下观念》郭盛民)

  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天下”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

  B. “天下”观念成为中国历史上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

  C.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词形成于同一时期。目前能够确定的只是,在西周初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D. 溯源而论,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发展空间,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进程则是以“中国化”的结局而完美收官。

  2. 下面对“天下”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句中的“天地”涵义不一致。

  B. “天下”表示空间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范围,与《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中的“天下”涵义相同。

  C. “天下”表示社会的概念。用以指代由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分布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构成的世间或人类,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在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句中的“天下”涵义相同。

  D. “天下”表示政治的概念。与近代的国家的概念相当,也特指政权或统治地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句中的“天下”涵义一致。

  3. 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这一认识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 明清之前,“中国”是包容在“天下”之中的一部分;明清时期及其以后的“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与“中国”概念的内涵相当。

  C. 中华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历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下观念可以说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说原始的萌芽。

  D. 在实际运用当中,有时,“天下”的涵义丰富,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平天下”被视为封建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朱熹所言的这个“天下”,涵义就不是单一的。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找到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区间,然后一一比对,找出答案。C项“在西周初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说法绝对,不当。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为“最晚在西周时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最晚”意思是说“天下”和“中国”等文字也可能出现的更早。

  2. 试题分析:本题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B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中的“天下”指的是天下人,不是“空间概念”。C项“苟以天下之大”中的“天下”指的是当时的宋朝所拥有的领土,与表示社会概念的“天下”涵义不同。D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中的“天下”指的是天下人,与表示政治概念的“天下”涵义不一致。

  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本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查,选项先列出选文对“天下”的解释,然后选择课内的知识来证明选文中的观点。考生在解答时一方面要深入理解选文的观点,另一方面要认真翻译所给课内文言句子,准确理解句中出现的“天下”一词的涵义,将课内与选文相比对,就可以找出答案。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目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理清文章思路,筛选出作者的观点,然后找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仔细思考由原文能否推断出选项的结论,然后确定答案。本题B项“明清时期及其以后的‘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与‘中国’概念的内涵相当”文中没有依据,推断不正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

  (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是为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院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B. 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 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D. 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比较合理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 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 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 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

  E. 材料一中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6.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D

  6. 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2分,写其他看法不得分)。只有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才有可能顺利地解决相关的国际地位,海外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等问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原文是“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强调有个逐渐的过程,选项曲解文意。C“国际话语权丢失”于文无据,无中生有。D“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原文内容是“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并非选项所说“备受世界推崇”,夸大其意义了。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如本题中,A项是曲解文意,C项无中生有,D项,程度夸大。

  5. 试题分析:B项(找不出错误)。C项“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表达不妥,“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以偏概全。E“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表达不妥,材料一报道的不是时效性较强的内容。

  6. 试题分析:答题前先审题,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有三问,第一问要回答影响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的问题,第二问回答原因,第三问要回答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读全文,材料三最后一段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表明问题的关键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因为有了知识产权才有知识的归属权,才有话语权,中医药才能走出国门,才能保证中医药永远性“中”。解决问题的建议,从出现问题的角度入手思才对策,国人法律意识淡泊,不及时注册,保秘工作不到位,导致秘方流失,针对这种现状,提出建议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鸭梨儿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于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 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雷:“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1935.12.0(有改动)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地观察和真诚地热爱。

  B. 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了范围。

  C. 作者望见江南雪景的时候,说自己笔力愚劣,并多次引用古诗名句,很巧妙地赞美了江南的美景,又使文章显得韵味丰厚。

  D. 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旱冬,容易让人得病。但它不影响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E. 《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8. 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

  9. 文中第⑦段描景物,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请就这一特点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7. CE 8. 首段描写北国冬天的蛰居生活,突出了“吃喝”之乐,但缺少赏景之乐,开启了人们对室外生活的向往。与下文写江南美丽的冬景做好铺垫,并 与江南冬天带给人的乐趣形成对比。

  9. 第⑦段写景是按从远到近、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的。作者先写了远景河流、村庄、小桥、远阜、树林等,又写了白雨和背景,最后写了乌篷船、酒客和灯光,层次分明。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红黄的灯光,色彩鲜明。

  【解析】

  7. 试题分析:C项,“望见江南雪景”有误,此段为想象中的雪景;E项,“隐含这种情调”、“近乎荒凉的风景”有误,本文的情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是充满了生机。

  8. 试题分析:首先答出北方冬天的生活的特征:突出了“吃喝”之乐,但缺少赏景之乐,开启了人们对室外生活的向往。然后分析作用:与下文写江南美丽的冬景做好铺垫,并 与江南冬天带给人的乐趣形成对比。

  9. 试题分析:注意从从远到近、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和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锦盒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四、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②经事:常规之事。③论次:论述编次。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11. 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B.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C.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字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 《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 《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2)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礼于没有发生之前禁绝坏事,法规于坏事发生之后施行;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2)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解析】

  10. 试题分析:当:当作。

  11. 试题分析:《诗》《书》分别为“六义”之一,都属于儒家经典。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诗》《书》分别为“六义”之一,都属于儒家经典。

  12. 试题分析:《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错。原文“非独讥刺而已也”。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未然”“难知”“故事”“整齐”和判断句以及介宾短语后置句的分析。

  参考译文:

  天地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里《春秋》了。《春秋》中,臣杀君 的有三十六 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 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 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 之贼他也不知道。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 子的不像儿子。做国君 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 错。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 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 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 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 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太史公说:《春秋》 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 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 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 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 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 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 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 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 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 厄,就写作《春秋》;屈 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 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 《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 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 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 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 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2017

希望今年即将踏入高考考场的考生们放松心态、从容应考,考出好成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成人高考语文试题2017,仅供大家参考!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2017阅读题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天这一信仰本体相呼应,天下则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成人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成人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考复习要做到乐学勤学,善学多思。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成人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成人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 第Ⅰ卷(阅读

  • 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成人高考也是高考的一种,高考的成功既要靠辛勤与汗水,又要靠技巧与方法。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仅供大

  • 成人高考考试试题语文答案
    成人高考考试试题语文答案

    用激情点燃高考,用拼搏换取成功。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成人高考考试试题语文,仅供大家参考! 成人高考考试试题语文 一、现代文

  • 成人高考2017考试答案语文试卷
    成人高考2017考试答案语文试卷

    平时多流汗,考后少流泪。高考没有彩排,人生不能重来。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成人高考2017考试答案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成人

2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