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

时间: 德豪21 分享

  高三学生梳理语文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做好高考语文复习,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在复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教诲(huì) 蹿红(cuàn) 占星术(zhān) 舐犊情深(shì)

  B.便笺(qiān) 赡养(shàn) 大排档(dànɡ) 封妻荫子(yìn)

  C.日晷(ɡuǐ) 坊间(fānɡ) 黄澄澄(dēnɡ) 热泪盈眶(kuànɡ)

  D.揩油(kāi) 旋转(xuán) 冠名权(ɡuàn) 诘屈聱牙(ji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与人相处,懂得谦虚礼让,我们才会有所裨益;人之相交,学会宽容善待,德行才会显得伟大。因此,即使是冥顽不化的人,我们也切忌对他忿然忌恨。

  B.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递过来的那一瓢水如同甘霖,滋润了我的心田,此后我面对任何磨砺都没皱过一下眉头,我决心像她那样去帮助别人,积腋成裘,绝不因善小而不为。

  C.杨子荣气冲宵汉的英雄气概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终于明白了谁才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D. 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成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成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的脸谱,那精致华美的服饰,令人目眩神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影抒言,各谈体会,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文艺交流,如今却裹挟了太多的不满、辱骂和对抗,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似乎难觅形迹。

  B.当你觉得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所有的凄苦都集中在一人身上时,你可否知道,真正带给你巨大痛苦的,常常不是发生的事情,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C.除了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巴黎木十字合唱团外,圣菲利浦男孩合唱团是当今全球最受瞩目的新起之秀,目前正以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与魅力席卷欧美日本。

  D.这份调查报告对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而微,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再拆取出每一个人物的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地沟油不仅脏而且危害极大,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会使人导致肠癌、胃癌等恶性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B.一个在你面前战战兢兢、低眉顺眼、小心翼翼地与你交谈的人,总比一个人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甚至飞扬跋扈地与你交谈要舒服得多。

  C.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青年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我们的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

  D.虽然北京四知堂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先生常年在外,却心系故土和家乡教育,为激励家乡学子发奋学习、教师潜心育人,最近向母校先后捐赠10余万元图书。

  5.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播出后,引起各方强烈反响,一时间,各大微信公众号纷纷推送相关文章。搜狗搜索对一周热门微信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各类文章内容占比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上图就该纪录片所产生的影响写两点结论。(4分)

  结论一:

  结论二:

  6.下面是关于利用智能地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一段报道。请依次概括出预防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步骤,每个步骤不超过7个字。(4分)

  英国科研人员使用一种新颖的电磁层析成像技术,研发了一种先进的智能地毯。通过监控在地毯上行走者的步伐,地毯可以在老人即将摔倒时发出提示音,从而避免摔伤事故发生。地毯里的塑料光学纤维就是奥妙所在。只要有人踏上地毯,地毯里的光学纤维就会弯曲、实时记录下踩踏者的行走模式,然后地毯边缘的微型电子传感器就把记录下的信息传送给连接的电脑,电脑会自动分析这些信息,显示出踩踏者的足迹,同时识别其行走过程中的细小变化,以此判断其是否会突然跌倒。

  7.阅读下面短诗,仿写一组句子,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根、太阳”为描述对象。(4分)

  我是根, ▲

  一生一世在地下, ▲

  默默地生长, ▲

  向下,向下…… ▲

  我相信 ▲

  地心有一个太阳。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当今世界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无形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就只能永远是“提篮小卖”的农夫。当今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加入了WTO,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而中西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严重入超。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中国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家的主场里当配角。因此中国不应该满足于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地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中国应该有魄力和勇气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应该发出而且要把自己的声音放大为国际的声音;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拿来”了一个世纪以后,也要开始 “送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尽快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赤字”现象。

  那么,中国文化应该拿什么“走出去”?

  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有一股“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缔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使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今天,当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卫星通讯、数字传输、卫星定位、远程医疗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当数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为“智慧”地球、人类进人太空时代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又得到了不断地充实更新,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在世界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却并不和谐。人类在自然资源的争夺、国际秩序的平衡、意识形态的认知、宗教信仰等许多问题上的纷扰、矛盾不断,导致出现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全球变暖、贫困蔓延、自杀率上升等现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诚然,中国独具魅力的“和”文化,必将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与冲突带来新的智慧。

  因此中国文化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出去,展示给世界的,不再是19世纪后西方人眼中的愚昧落后衰败脆弱的文化,更不是持“中国威胁论”所宣扬的那种冲突性、扩张性文化,而是一个强调和睦、和谐、和平的可以与世界各国合作的中国,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有宽容精神的中国,是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神的中国。

  (选自《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删改)

  8.下列各项中,据文意不属于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在不断走向世界,而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

  B.中华文明崇尚包容,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

  C.只有经济输出而无文化输出的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D.中国要让世界了解其优秀文化,要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的进程。

  9.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的“中国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中国文化指的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B.汤因比认为,拥有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国文化,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与冲突带来了新的智慧。

  C.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和”文化的三重意味。

  D.中国文化中的“和”文化,能够彻底化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与冲突。

  10.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中国实际,请你为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提几条合理化建议。(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老根底子

  刘亮程

  李家门前只有不成行的几棵白杨树,细细的,没几个枝叶,连个麻雀都不愿落脚。尤其大一点的鸟,或许看都不会看他们家一眼,直端端飞过来,落到我们家树上。

  像鹞鹰、喜鹊、猫头鹰这些大鸟,大都住在村外的野滩里,有时飞到村子上头转几圈,大叫几声,往哪棵树上落不往哪棵树上落,都是看人家的。它不会随便落到一棵树上,一般都选上了年纪的老榆树落脚。老榆树大都长在几个老户人家的院子里。邱老二家、张保福家、王多家和我们家树上,就经常落大鸟。李家树上从没有这种福气,连鸟都知道那几棵小树底下的人家是新来的,不可靠。

  一户人家新到一个地方,谁都不清楚他会干出些啥事。老鼠都不太敢进新来人家的房子。蚂蚁得三年后才敢把家搬到新来人家的墙根,再过三年才敢把洞打进新来人家的房子。鸟在天空把啥事都看得清楚,院子里的鸡、鸡窝、狗洞、屋檐下的燕子窠、檐上的鸽子。鸟会想,能让这么多动物和睦共居的家园,肯定也会让一只过路的鸟安安心心歇会儿脚。在大树顶上,大鸟看见很多年前另一只大鸟压弯的枝,另一只大鸟踩伤的一块树皮。一棵被大鸟踩弯树头的榆树,最后可能比任何一棵树都长得高大结实。

  我们家是黄沙梁有数的几家老户之一,尽管我们来的时间不算长,但后父他们家在这里生活了好几辈人,老庄子住旧了又搬到新庄子。新庄子又快住旧了。在这片荒野上人们已经住旧了两个庄子,像穿破的两只鞋,一只扔在西边的沙沟梁,一只扔在更西边的河湾里。人们住旧一个庄子便往西移一两里,盖起一个新庄子。地大得很,谁都不愿在老地方再盖新房子。房子住破时,路也走坏了,井也喝枯了,地毁得坑坑洼洼,人也死了一大茬,总之,都可以扔掉了。往前走一两里,对一个村庄来说,只是迈了一小步。

  有些东西却会留下来,一些留在人的记忆里,更多的留在木头、土块、车辕、筐子、麻袋及一截皮绳上。这些东西十分齐全地放在老户人家的院子里。新来的人家顶多有两把新锨,和一把别人扔掉的破锄头,锄刃上的豁口跟他没一点关系,锄背上的那个裂缝也不认识他。用旧一样东西得好几年的时间。尤其一个院子,它像扔一把旧锄或一截破草绳一样,扔掉好几辈人,才能轮到人抛弃它。

  老户人家都有许多扔不掉的老东西。

  老户人家的柴垛底下压着几十年前的老柴火,或上百年前的一截歪榆木。全朽了,没用了。这叫柴垛底子。有了它新垛的柴才不会潮,不会朽掉。

  老户人家粮仓里能挖出上辈人吃剩的面和米。老户人家有几头老牲口,牙豁了,腿有点儿瘸,干活慢腾腾的,却再没人抽它鞭子。

  老户人家羊圈底下都有几米厚的一层肥土。那是几十年上百年的羊粪尿浸泡出来的,挖出来比羊粪还值钱,却从不挖出来,肥肥地放着——除非万不得已。那就叫老根底子。

  在黄沙梁我们接着后父家的茬往下生活,那是我们的老根底子。在东刮西刮的风和明明暗暗的日月中,我们看见他们上辈人留下的茬头,像一根断开长绳的一头找到了另一头。我们握住他们从黑暗中伸过来的手,接住他们从地底下喘上来的气,从满院子的旧东西中我们找到自己的新生活。他们握着那锨,使那架犁时的感觉又渐渐地、全部地回到我们手里。这些全新的旧日子让我们觉得生活几乎能够完整地、没有尽头地过下去。

  11.前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2.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3分)

  13.文章的题目是“老根底子”,请说说“老根底子”在文中的内涵。(4分)

  14.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1)尤其一个院子,它像扔一把旧锄头或一截破草绳一样,扔掉好几辈人,才能轮到人抛弃它。

  (2)这些全新的旧日子让我们觉得生活几乎能够完整地、没有尽头地过下去。

  15.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童 心 说

  (明)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辞不能达 达:畅达

  B.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 过:批评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卒:最终

  D.诗何必古《选》 古:推崇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因病发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D.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B.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在作者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文章。

  D.作者认为,如果想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么这个人必须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能够自然流露真性情。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古 之圣人 曷 尝 不 读 书 哉 然 纵 不 读 书 童 心 固 自 在 也 纵 多 读 书 亦 以 护此 童心 而

  使 之勿失 焉 耳 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 识 义 理 而 反 障 之 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4分)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22题。(7分)

  满江红·风前断笛平韵

  [宋]彭芳远

  愁满关山,又吹得、芦花雪深。西楼外、天低水涌,龙挟秋吟①。回首人间无此曲,数峰江上落余音。似断云、飞絮两悠悠,何处寻?

  江南路,晴又阴;声韵改,泪盈襟。自中郎去后,羽泛商沈②。牛背斜阳添别恨,鸾胶③秋月续琴心。待醉骑、黄鹤度苍寒,霜满林。

  [注]①龙吟:形容箫笛类管乐器声音响亮或低沉。②羽属水,乐音柔和温婉。商属金,乐音略带悲伤但却不凝重。③鸾胶:据传能续弓弩已断之弦。

  21.上阕主要借 (意象)以诉诗人内心的 之声。(2分)

  22.下阕表现情感的手法有哪些?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5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墨子·公孟》)

  23.上述两段文字都从 (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分)

  24.荀子与墨子二人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 ▲ 。 李白《蜀道难》

  (2) ▲ ,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3) ▲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 。 杜牧《阿房宫赋》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 ▲ 。 《季氏将伐颛臾》

  (5)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 ▲ 。 白居易《琵琶行》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红尘滚滚,茫茫人海。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梵高只把他们分成两类:一类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活出“样儿”来,一类人则怀着平常心只图活出“味儿”来。有人赞成前者,有人赞成后者,有人觉得二者都好。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解析】答案:c解析:A.“蹿红”应读cuān;B.“笺”应读“jiān”。D.“诘屈聱牙”应读jí。

  2. A(B.“积腋成裘”应为“集腋成裘”。C.“宵汉”应为“霄汉”。D.“成式”应为“程式”。)

  3.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A.“形迹”指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如“不拘形迹”。此处取第二个义项。B.“常常”当为“往往”。“往往”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常带有规律性或推论性;“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不一定带有规律性。C.“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D.“具体而微”指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4.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C 解析:A.句式杂糅,“使人”与“导致……疾病”杂糅。B.搭配不当,“人”不能比“交谈”舒服得多;。 D.语序不当,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杨先生”后。

  5.【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答案:(1)影响力大,引发的思考角度丰富,涉及面广。

  (2)引发的不再仅仅是表面关注,而是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加深人们对雾霾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全民支持环保、防治雾霾的决心。

  解析:此题应分别从“思考面广”“认识深刻”“认识雾霾的意义”等角度作答

  【思路点拨】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答题技巧:

  ①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象或虚构,主语一般是题目的调查对象,谓语部分概括主要数据的变化。一般用主谓句陈述。②第二问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

  注意事项:1、注意题目中的标志性词语:信息推断题题干中往往有“该图表明(说明、证明)了”“用一句话概括为”“所揭示的问题是”“从中可以看出(得出)”等标志性词语。记得留意题目中的调查主体,调查目的。2、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规律的词要准确。如表程度范围的“近一半(约50%)”“大部分(比例约在55%—70%)”“绝大多数(比例占70%以上)”“约几成”等。3、复核答案,看是否遗漏、多余、误推等。

  6. 记录行走模式、传送信息至电脑、分析并识别信息、发出提示音。(一个要点一分)

  7、参考答案:

  我是溪水,/不知疲倦地在河床,/潺潺地流淌,/向前,向前……

  我坚信/前方有我的大家园。

  要求:结构基本相似,字数不必相同。整首诗的立意应该健康、积极。

  二、现代文阅读

  8. B(B项之说不足以成为理由)

  9. C (A也含有在当代更新的东西;B“汤因比认为”说法错误变未然为已然;D彻底化解夸大了,只是“带来新的智慧”而已)

  10.(1)选拔中国文化精英作为中国文化的交流大使.(2)抓住一切时机,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社会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力争放大中国的的文化之声(3)以东道主身份,主动搭建若干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

  11.前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4分)(1)通过写鸟不愿落到新搬来人家门前的树上,衬托出作者对老户人家的敬重,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2)由老户人家引出对“老根底子”的描写。(每点给2分) 解析:先审题目——明确考查的语段和要求,“前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再审语段——细品语段的内容,写“鸟不愿落到新搬来人家门前的树”;最后审关系——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位置,与上下段落的内在联系(内容上、结构上、表现的主旨上)。奠定感情基调,引出下文等等。

  【思路点拨】回答本题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首先是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其次看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最后可以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12.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3分)(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心理,使行文生动活泼,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2)以一种平等的视角来看待动物,体现了作者敬畏自然、万物平等的思想。(手法1分。作用每点1分) 解析:先审要求——明确答题指向的“赏析”;再审位置——看语句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开头、结尾、段首、段末),语句再文中第三段属于开始部分;再审手法——语句有没有采用修辞手法,“鸟在天空把啥事都看得清楚”明显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最后审关键词——在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最为关键,其含义是什么,对这段话的理解应结合上下文,涉及对作者立意的理解。

  【思路点拨】“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品味语言,往往就重要语句或精彩语段在结构、作用、内容、表达、特点等方面综合设置考题,因此答题时也要综合考虑。注意所有的散文语言都是为其主旨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时,不能脱离文本,要结合对散文景物特点、思想情感、蕴含意趣所发挥出来的独特作用,紧扣散文的景、情、理、意相结合进行延伸、拓展、发掘、归结、提升。

  13.文章的题目是“老根底子”,请说说“老根底子”在文中的内涵。(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散文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4分)(1)老户人家留存下来的过往生活的痕迹,包括旧农具和过去生活中积存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物资。(2)一代代延续下来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内涵。回答该题关键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先要理解“老根底子”的字面含义即老户人家留存下来的过往生活的痕迹,包括旧农具和过去生活中积存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物资;再说说文章的内涵、主题,“一代代延续下来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思路点拨】文章标题的赏析,一般来说重点是对构成标题的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从而把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有的文章以作品中的人物名字作标题,有的用作品中的主要事件作标题,有的用某些具有含蓄性或象征性的物体作标题,有的则比较直接全面地概括了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我们在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注意修辞,分清虚实,找准突破口。

  14.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1)尤其一个院子,它像扔一把旧锄头或一截破草绳一样,扔掉好几辈人,才能轮到人抛弃它。

  (2)这些全新的旧日子让我们觉得生活几乎能够完整地、没有尽头地过下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4分)(1)表明了人的生命的短暂和院子绵延岁月的久远以及院子对于人的生活的价值和意义。(2分)(2)“全新”是指“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过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旧日子”指这种生活是对后父家的生活的延续。整句话表明了作者对这样一种绵延不息的生活的归属感。(2分) 解析:先明确答题指向的“理解含意”;再看语句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一在中间,一在结尾;再看语句有没有采用修辞手法;最后看在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最为关键,其含义是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全新”“旧日子”等等。

  【思路点拨】所谓句子的含意,它包括三层意义:一是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二是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三是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15.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散文的意蕴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

  【答案解析】(5分)(1)写出鸟以及别的生灵与村庄同人和谐共处的关系,表明作者对这样一种“人畜共居”的生活的赞美和喜爱。(2)通过对老户人家留存下来的“老根底子”的详细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那种虽艰辛却质朴、和谐的生活的赞美之情。(3)传达了作者将有着古老岁月积淀的生活视为自己精神家园的情怀。(写出一点给2分,写出两点给4分,三点全写出5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情感意蕴的能力。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写出鸟以及别的生灵与村庄同人和谐共处的关系”,最后概括出情感、注意题干的暗示“哪些”说明不止一条。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方法:先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再注意标题和主题。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散文的主题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三抓关键性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四要聚焦景物描写。在散文中,作者并非空泛地抒情议论,而是寻找情感上的依托,将饱满的感情寓于景物描写之中,通过对景物的精雕细刻,层层铺垫,抒发情感。最后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相关状况。作品是作家思想和时代的影像,解读作品的最好方式就是知人论世。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16.B(“过”在此处为“过分”意。)

  17.D(D.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A. 介词,同,跟,和;连词,和,跟,同。B. 因:介词,根据;介词,依靠,凭借。C.副词,表判断;连词:表示顺接,“于是”“就”)

  18.B(“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误,作者并没有说不读书,只是强调要像圣人那样,纵使多读书,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

  19. 古 之 圣 人//曷 尝 不 读 书 哉/然 纵不读 书/童 心 固 自 在 也/纵 多 读 书/亦 以 护 此 童心//而使之 勿 失 焉 耳/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识义 理 而 反 障之 也。(共6--7处,“//”处可断可不断。)

  20.(1)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有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评分标准:“至”、被动句、 “见”各1分,语义1分。)(4分)

  (2)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文章的写作呢?(反问句、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语意流畅1分)(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突然失去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感性知识,长大之后,通过耳闻目睹又获得理性知识,而这些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知道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失去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童心一旦壅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被蒙蔽,而把从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作为本心的缘故。

  已经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话虽说的很好,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道理就不会流行,见闻就不会立足,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中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言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既然这样,那么,六经、《论语》、《孟子》不过是道学家的借口,假人的藏身之地,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文章的写作呢?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21.笛音(笛声、乐音)或秋风,答“笛子”“笛”不给分 凄苦(意思相近即可)。

  22.下阕借物抒情,描写了风中笛声,如“江南路,晴又阴”“羽泛商沈”,借助笛声的特点写尽人间别离之苦。又直抒胸臆,通过对笛声的内心感受的抒写,“泪盈襟”“添别恨”写出了与旧友分离心添别恨。又借景抒情,“牛背斜阳”“度苍寒,霜满林”,进一步抒发写出别离之恨、孤寂思念之愁。又通过想象虚写,“待醉骑、黄鹤度苍寒”,来表达此时的不舍。(答出其中两种手法并结合下阕分析即可得4分,点明情感1分。)

  (三)(5分)

  23.言行一致。

  24.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

  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或“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

  25.(共6分,只选3小题)

  (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廊腰缦回 钩心斗角

  (4)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5)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

高三学生梳理语文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做好高考语文复习,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在复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年浙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年浙江语文高考题目
    2017年浙江语文高考题目

    高考语文从隐性信息、隐性要求、隐性答案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以便在复习备考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有效性的训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

  • 2017年江西高考题目
    2017年江西高考题目

    本文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复习过程中的教学实情,从求实、求效两个方面探析高考语文复习策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江西高考题目的

  • 2017年江西语文高考题
    2017年江西语文高考题

    高考语文卷语病题的特点以及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江西语文高考题的内

  • 2017年江西高考语文试卷
    2017年江西高考语文试卷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道语病题能够在语法、语义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验,而且语病题在新课程高考语文卷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还能

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