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重庆语文高考题

时间: 德豪21 分享

  高考语文均分明显下降,特别是2011高考,语文考分处于历史低谷,是高考试卷偏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弱化,还是语文教学出了偏差?我们要理性对待高考语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重庆语文高考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年重庆语文高考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兰亭集序》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语句化用了《_________·述而》篇中的“乐以忘忧,__________”。

  (2)白居易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两鬓苍苍十指黑”,他在《琵琶行》中以比喻手法描摹粗弦、细弦弹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5分)

  (1)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是()(2分)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2)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B.某饮料广告将在广播里播放,其文字稿中这样写道:“……该饮料(系成人饮品)中含有致癌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循环。特向全国诚招经销商,欢饮垂询。”

  C.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赵保乐说:“最后,感谢嘉宾黄格选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D.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参加香港一寺庙大佛开光典礼时,面对媒体的提问荣幸地说:“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罪过!谁搞‘三符合’,自是回头是岸,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

  谈谈数字化书写

  刘皓明

  ①书写方式在文学乃至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可能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在书写方式已经进化到数字化的今天,我跟用中文写作的绝大多数人一样,直接在键盘上输入汉字。比起中文计算机化的初期,现在的输入法使用起来方便了很多。但我恐怕这样的方便主要来自计算机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处理器的速度、内存的扩大等等——而不是输入法本身有了多大改进。我甚至觉得,这几年各种中文输入法在语言水平上不进反退,以至于如今坐在计算机前写作就像从塌方的房子里搜寻财物,灰头土脸,费力地拨开错字的瓦砾和脏话的污秽,把埋在里面的东西刨出来,然而无论怎样擦洗,遭此劫难的幸存物上还是有污渍。

  ②我用过的汉字输入系统近年来有两种,应该也是今天最广为人使用的那两种,而且我只用拼音输入法。作为学者,汉字输入系统的用途对我来说主要当然是学术写作,但是如今用通用的汉字输入系统打任何业务文件,无论是学术的还是其他一般性的公文,都很费劲。因为按照拼音打出的字词,排在前列的有大量的字或词条是网络语、脏字、表情图甚至是内容猥亵的图案。

  ③我不知道汉字输入软件在业务性(相对于娱乐性)的使用上占全部使用的比率是多少,是否娱乐性而不是业务性的使用占了全部使用的绝对多数,也不知道使用者的年龄分布和受教育程度的分布,是不是二十五岁以下的占绝对多数,但是我所接触的几种主流汉字输入法肯定主要是为青少年娱乐设计的,是网吧风格的、混混儿风格的、网瘾患者友好型的,但绝不是服务于成年人乃至青少年从事其各自业务和用于学习的。

  ④这种状况跟我所熟悉的英语德语计算机输入状况乃至更广泛的社会书写规范化的相对严格形成鲜明对比。诚然,英德等西方语言除了手机输入法有文字联想功能外,计算机文字输入的确都是一个个字母的输入,不像中文这样需要拼音输入然后在大量的同音字词中选择正确的字词。但是英德文字输入软件带有拼写检查、语法检查、同义词近义词词库等功能,这些功能类似于中文输入法的联想功能的地方在于,两者都体现了产品生产者在语言规范标准上的立场与政策。两者之间不同的,则是这些西文软件绝不像中文输入软件那样,努力迎合任何一种新的口语和网络语的语用潮流而无视语言学家们制定的标准语言规范,更不会推广脏话。

  ⑤如果网络语乃至脏话泛滥旨在迎合年龄和教育水平处在低端的用户,旨在服务于业务性应用的功能也同样问题重重。我这里不想说词库中的词组常常包含错字、非词语组合大量出现在词库等等情况,只想说说繁体字的问题。由于需要引用古籍,我常常要输入繁体字,但是繁体字库中错字连篇。比如最常用的字“爲”,无论拼音输入后的首选字还是含爲字的多音节词,都被设计成“為”,甚至所有以这个字为偏旁的汉字例如“僞”、“潙”等也都用这种异体繁体字。这样的混乱不仅见于网络,连正式出版的古籍都这么印,例如新近出版的《杜甫诗全集校注》。仅次于“為”的繁体字滥用大概要属“著”,被用来取代一切“着”字。据我所知,这种混乱的原因主要是在字体选择和设计上依从了台湾地区流行的字体,而台湾地区使用的繁体字体又常常受到日文简化汉字的影响,“為”应该就是依据“爲”的行草字体简化来的,而不是依从了语言文字学的经典和机构。

  ⑥众所周知,语言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和变异的,但是在成熟的现代社会里,语言就像任何流通物品一样,是被规范甚至是被立法的。这些规范和立法总的来说偏向于保守,它会有选择地承认和接受伴随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所产生的新名词新术语,但是绝不会承认、鼓励、散布网络俗语、脏话、不规范缩写简称等等语言污染。的确,没有任何机构可以阻止人们在口语中发明和使用新俚语新俗语等规范之外的语言,而且也实在没有必要阻止。但是一旦进入书写,情况就不一样了。早在一个多世纪前,H.W.Fowler和F.G.Fowler在其名著《标准英语》(The KingEnglish)中就说过,俚俗语(slangs)除了在对话里外不应该出现在写作中,这话我看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效。

  ⑦当然今天的情况复杂些。在数字化书写的今天,并非所有数码输入的文字都是写作。社交媒体的文字输入的确就是口语对话的另一种形式而已,算不上是写作。但是使用WORD等文件软件时的文字输入则都应是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写作:无论写的是应用文,记叙文、论说文,还是文学创作。换句话说,在计算机上使用办公软件输入文字时应该被视作是文字输入软件的业务应用。那么,用于这样输入文字的软件是应该首先甚至是排他地方便使用规范语言的合理合法使用呢还是要增加合理合法使用规范语言的难度而给不规范使用大开方便之门呢? 是服务于业务使用呢还是服务于娱乐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⑧造成汉语文字输入目前这种混乱状况,除了马虎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外,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对成规的轻视甚至无视。这些年来风行的网络语有不少就是无知者们狂欢的产物,比如近年来流行的“囧”字等等。变化无常的网络流行语和相对稳定的书面语是要划出一个界限的,就像民间与体制、一时的时尚与历史久远的传统之间是有区别的;书面语是需有规范的,就像社会有法律规范一样。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当下流行度来决定,而民科民哲民骂并不能因为来自草根就应被视作天然具备高于体制的道德水平乃至专业水平。不尊重规范、纵容无知对规范的冲击行为就如同纵容医闹一样,最终损害的是全社会的利益,败坏的是我们整体的文明水平。

  (本文刊于2016年9月14日的《文汇报·笔会》)

  3.“塌方的房子”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第②段“最广为人使用的两种”证明了汉字输入系统的功能单一。

  B.第③段作者认为目前几种文字输入法无法满足业务性学习的需要。

  C.第⑤段关于汉字繁体字的输入是第①段“错字瓦砾”的具体证明。

  D.第⑥段指出语言规范之选择成人和接受现代科技新名词、新术语。

  5.第④段作者提及德英输入法的意图是()(2分)

  A.说明英德输入法更加服务于学术写作。

  B.强调汉字输入系统应该正视语言规范化。

  C.批评汉字输入系统只为青少年娱乐合计。

  D.说明英德输入法更加重视语言的规范化。

  6.概括造成汉字输入混乱状况的原因。(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⑦段划线句是否有修改的必要?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予以分析。(4分)

  8.你是否赞同本文关于语言输入系统的观点和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故乡在远

  张抗抗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③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⑤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⑥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⑦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⑧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⑨我究竟来自何方?

  ⑩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⑪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⑫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⑬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⑭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⑮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有删减)

  9.从景物描写的角度鉴赏第④段画线句。(4分)

  10.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1.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故乡在远方”的含义。(4分)

  12.以第⑩⑪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4分)

  (三)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5题。(8分)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④涴(wò):沾污。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3.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2分)

  14.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15.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

  ①李疑字思问,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②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泛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事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竞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它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③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内。金陵俗,妇孕将产者为不祥,逆旅多不舍。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乎?”俾妇邀以归,产一男于。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④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成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

  ⑤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立,而其箕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李疑传》,有删改)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君脱不取 (2)人用是多疑

  17.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杖踵疑门 拄着拐杖 B.具床褥炉灶 准备

  C.籍其数而封识之 计算 D.众拒门不内 同“纳”

  18.下列句中的“以”字表示修饰关系的一项是( )。(2分)

  A.得粟以自给 B.反赆以货

  C.妻卧草中以号 D.俾妇邀以归

  19.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

  (2)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20.第①段写李疑“固贫甚”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21.第②③段用相同手法写了李疑的两件事,指出这种手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南泾道院记

  赵孟頫

  ①浙右之地,水居十七,其势汪洋沮洳,往往而是,水行之道,可以通舟楫,土人谓之为泾。嘉兴城西南五十里而远曰“秀泾”,有张氏者居其地。德祐之末毁于兵火,张君全真乃改筑于秀泾之南,所谓南泾者也。既而其妻死,不复娶,辟以为道院。

  ②脱儒冠,著道士服,翛然独处,以颐性养神为事。凡田畴所入,悉以供土木工估。中为殿堂,祠玄武神。其背为延真之阁、讲道之堂;其左右为栖士之舍;其阳为迎仙之桥、放生之池。因池为堤,列树松、柏、梅、竹。又南数十百步有大朴,数百年物,作庵其下曰朴庵。陂塘环萦,林木蔽翳,境物洁盛,清人心目,故游方之士乐其处而多至焉。盖经始于至元丙戌,历十有余年而后成,亦勤矣哉!

  ③人之生也,自非圣贤,莫不有所役,或役于名,或役于利,大有所求则大役,小有所求则小役,总总如也。割去世累,优游恬淡以求自适,虽末为无所求。其视汲汲于名若利,匍匐颠仆于污秽之途,规毛发衣食以妪煦妻子,相去岂不远哉!

  ④初,松江修竹胡氏事玄武甚严①,其家火而神像俨然独存。张君迎归,构殿以祠之。上梁之日雨,几不克建,张君祷焉。俄有白鹤廿八从东北来,翱翔其上,良久西南去,雨随已,而大雨于西南三里之外。何其异也!上强山僧靖达从吾游,道张君之为人,且道其意,乞文记其始末,故采其言以为记。

  1注]:①玄武:道教中的神兽

  22.概括第①段的内容。(2分)

  2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3分)

  24.概述第②段中“亦勤矣哉”中“勤”的表现。(3分)

  25.对第④段中“异”指代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指胡氏家族遭受火灾而只有神像庄严独存这一奇事。

  B.指张君建造宫殿祭祀神像但多日下雨不停这一现象。

  C.指张君祈祷许久让大雨落在西南三里之外这一举措。

  D.指张君祈祷的虔诚之心引来白鹤为其止雨这件事情。

  26.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相去岂不远哉”的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1796年,英国天文学家马斯基林发现助手测定的星体运行时间总是比自己测定的慢0.8秒,便以缺乏责任心为由辞退了助手,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关注,经深入研究,他发现人与人的反应时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与责任心无关,而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存在个体差异有关。

  2017年重庆语文高考题答案

  【答案】1.(1)论语/知老之将至云尔(2)满面尘灰烟火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和默写古诗文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答案】2.(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古稀”指“70岁”,“诲人不倦”扣住“老师”;A项“花甲”是“60岁”;C项是挽联;D项是指“从事教育工作近70年”。

  【答案】(2)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A“微薄之力”是自谦之辞,用到别人身上不合适。B广播稿不能使用括号标注内容,同时“治癌”与“致癌”同音,容易引起歧义;D“荣幸”谦敬失当。)

  【答案】3.中文输入系统网络俗语、脏话、不规范简写泛滥。

  【解析】(2分)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结合具体语境和词语的本来意义进行判断。

  【答案】4.C

  【解析】(2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此题,将四个选项分别带入原文,根据原文内容逐一判断,排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

  【答案】5.B

  【解析】(2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分析语段的作用一般为是理性语段,注意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属于论证和是引出观点,还是属于论据,为证明论点等。解答此题,找准答题区域,认真研读第④段,然后结合备选项进行排除。

  【答案】6.(1)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习惯(1分);(2)纵容无知对规范的冲击(1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找答题区域,结合题干加以提炼。

  【答案】7.(4分)【示例1】无需修改(1分)。划线句严谨而规范地(1分),使用了“应该”“首先”“排他”等限定性的词语以及选择疑问句式(1分),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和看法:语言输入系统应该首先符合语言的规范合理使用(1分)。【示例2】应该修改(1分)。划线句语言表达冗长拖沓(1分),将语言输入系统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定位排列在一个长句子里面(1分),佶屈聱牙,让缺乏复杂单句紧缩能力的读者很难把握作者观点倾向(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的能力。

  【答案】8.(4分)【示例1】赞同本文作者的观点看法(1分),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系统输入系统应该遵循语言规范(1分),服务于业务使用、方便书面语乃至学术写作(1分),以纯正守则的数字化书写方式,重塑国人的规则意识(1分)。【示例2】作者认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系统输入系统应该遵循语言规范(1分)。本人不以为然(1分)。语言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语言输入应该鼓励日新月异的新名词和新术语(1分),无论是业务需求还是娱乐需求,应该兼容并包,这样才不至于墨守成规落入僵化的思维意识中(1分)。

  【解析】本题是探究题。一是要答出自己的观点,二是要说明原因。

  【答案】画线句从视觉(色彩)、听觉(声音)、嗅觉(清香)的角度(或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老家”景色: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幽静的榕树岛,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盈盈鸟声、阵阵葵花香,渲染出宁静诗意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老家令人神往的美景的赞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注意两点:找出该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分析该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第⑨段“我究竟来自何方?”用疑问语气(或单句独立成段)强烈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承接上文“我”对故乡的陌生、茫然、隔膜与格格不入的感觉,引出下文寻觅、创造第二故乡一一精神家园的感悟(或推进文意;寻觅、创造第二故乡一一精神家园的感悟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段落的作用。分析时一般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个角度展开。

  【答案】11.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自己的出生地,还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更是自己在不断寻觅、创造着的能让人心灵安宁净化的精神家园。追求精神家园的脚步不会停止,更丰富的故乡——精神家园永远在远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义的作用。理解时注意“远方”的内涵,注意结合本文的写作主旨来分析。

  【答案】12.答案示例: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如“碧玉般的青草”,“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小动物的“脚印儿”“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贴切而富创造性;拟人如“山泉一路叮咚欢歌”,“雪花亲吻着树叶”,“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等,生动而富形象性。多处运用叠词,如“轻轻慢慢”“亮晶晶”“一夜夜”“隆隆”“咔咔”“悄悄”“一条条”“细细”“一个个”,精妙和谐富有音韵美。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荒经历的青春岁月有着无比亲切的感觉与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时,注意是从第⑩⑪段来鉴赏,而不是全文。本段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以及大量的叠词,考生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3.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天然丽质(不施粉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物象特点,注意结合诗句分析.“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写出梅花的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写出梅花的天然丽质(不施粉黛)。

  【答案】14.A

  【解析】“也渲染了仙风”错,写“瘴雾”是写气候对的恶劣,从而反衬梅花的品质。

  【答案】15.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题干已经指明了答题角度,从“侧面描写”的角度,文章咏的对象是“梅花”,这一句是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

  【答案】16.如果/赞美

  【解析】(2分)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实词的含义的能力。“脱”有假设之义。“多”是形容词,赞美的意思。

  【答案】17. C

  【解析】(2分)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其”代词,“他的”。

  【答案】18. C

  【解析】(2分)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答案】19.(1)我不幸遭受疾病,没有人家让我住宿。

  (2)患难中互相帮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为什么回报呢?

  【解析】(6分)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句注意被,舍,宾语前置。(2)句注意恤、宜,何....为。

  【答案】20.为后文救助他人和“取囊按籍还之”、“不取其报”做铺垫,突出他品行的美好。

  【解析】(3分)本题考查重要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主要从对人物的品质刻画方面着手。

  【答案】21.这两段用了对比的写法,将别人的唯利是图与李疑的轻财好义(或古道热肠、急人之难、扶危济困乐于助人)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古义勇风的推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这两段都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别人的唯利是图冷漠反衬李疑的轻财好义,表达了作者对李疑的赞美之情)(3分)

  【参考译文】李疑自字思问,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

  金华人范景淳在史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十分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柱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得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你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他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你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取,我死后,恐怕被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葬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账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肯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了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这一幕,问清楚原委后,回家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己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照顾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

  太史氏曰:“我与李疑来往,了解他的为人。他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做的事,却有真挚淳朴的仁义之风。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答案】22.介绍南泾道院的地理位置和建造缘起(由来)。

  【解析】(3分)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答案】运用整句(排比),(以殿堂为中心,)细致罗列了道院的设计布局,突出其清幽养性的特点。富有节奏,增强文势。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时,点出手法并加以诠释,然后再分析其作用。(评分说明:写出特点2分,作用1分)

  【答案】1.投入之巨2.建筑之多3.时间之长

  【解析】(3分)(评分说明:1点1分)

  【答案】D

  【解析】(2分)

  【答案】世人总是被生活名利禄所驱使,为了养育妻子与孩子在名利场上匍匐前行。这与张君追求的清静寡欲,追求内心的恬淡、自我安适,自然无为的处世方式差别很大。

  【解析】评分说明:世人特点1分、张君特点2分

  【参考译文】略。

  27.略。



猜你感兴趣:

1.2017重庆语文高考作文

2.2017年重庆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3.2017年重庆高考作文立意

4.2017年重庆语文高考作文怎么写

5.重庆高考作文2017年

2017年重庆语文高考题

高考语文均分明显下降,特别是2011高考,语文考分处于历史低谷,是高考试卷偏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弱化,还是语文教学出了偏差?我们要理性对待高考语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重庆语文高考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年重庆语文高考题 一、积累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年语文高考试卷
    2017年语文高考试卷

    基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高考语文试卷结构调整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重要支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语文高考试卷的内容,希望

  • 重庆职高语文高考题
    重庆职高语文高考题

    高考作为大多数学生一生中一次的重大事件,很多时候都被戴上 决定着学生一生命运的帽子,如何提高高考语文复习的效率,让语文复习变得更为有效,这是教

  • 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这样漫长而又任务繁重的复习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重庆语

  • 2017年重庆高职高考语文试卷
    2017年重庆高职高考语文试卷

    高考语文除了具备和承担着考试所具有的一切功能和职责外,还担负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重庆高职高考语文试卷的内

6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