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中考频道>中考科目>中考地理>

中考地理知识点

时间: 思晴925 分享

  中考地理的知识点那么多,让许多同学们都觉得难以记忆,遇到这种情况,同学们可以总结好一些常考知识点,加以理解和记忆。今天,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中考地理知识点,以供考生复习。

  中考地理知识点(一):逆温与大气污染

  大气的温度常随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下降,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这种情况称为气温逆温,简称逆温。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

  出现逆温现象时,不能产生垂直对流,大气处于稳定状态,低层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污染物浓度显著升高,形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1.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空气平流: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空气下沉:常发生在山地。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矾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锋面因素: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厚的逆温层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空气污染势必加重。

  空气污染中毒事件大都与逆温有关。如果连续出现几天逆温,空气污染物就会大量积累,易发生空气污染中毒事件。如美国的工业小镇多诺拉,于1948年10月连续4天逆温,工厂及居民排放的空气污染物硫氧化物和烟尘不能及时扩散,使只有14000人的小镇,4天内有5900人患病,20多人死亡。1952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也是与大雾和逆温有关,工厂和千家万户排出的烟尘、二氧化硫滞留在城市上空,4天内有5000人死亡。发生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学烟雾事件等均与逆温天气有关。

  逆温天气,应调整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时间。应选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这段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避开下午6时至第二天上午8时这个污染高峰时间。

  逆温天气,生煤炉取暖者应格外小心煤气中毒。有逆温时,室内的空气污染物外排受阻,取暖煤炉产生的一氧化碳在室内越积越多,易发生煤气中毒,因此要格外小心,检查风斗是否好用,必要时开窗通风。

  逆温天气,年老体弱和呼吸道疾病患者不要到室外活动。有逆温出现时,室外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有害物质浓度要比非逆温时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而老年人、呼吸道疾病患者、妊娠妇女、婴幼儿等对这些污染物非常敏感,易受其害,因此更应引起重视。

  中考地理知识点(二):南水北调东

  本报保定9月1日电 记者赵永平报道:随着数十台挖掘机的轰隆声,南水北调中线唐河倒虹吸工程和釜山隧洞工程今天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管局局长张野介绍,这两个项目是该局作为项目法人组建到位后的第一批开工建设的工程。这两个项目除近期担负着向北京市应急供水任务外,还担负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贯通后的输水任务。唐河倒虹吸工程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是中线工程穿越唐河的大型交叉建筑物,工程工期24个月,总投资2.19亿元。釜山隧洞工程位于河北省徐水县与易县的交界处,工程工期35个月,总投资1.99亿元。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南起河北省石家庄,北至北京团城湖,是结合向北京应急供水优先安排的工程。工程建成后,可联合调度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4座水库向北京供水,将有效缓解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矛盾。张野说,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项目法人的到位,为工程的顺利进展提供了保障,为确保2007年应急供水进京、2008年黄河水调入北京奠定了基础。

  又讯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宁远在保定透露,今年下半年,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计划开工10个项目,总投资600亿元,这意味着南水北调东、中线建设即将全面展开。

  宁远介绍,计划开工的10个项目中东线工程有6个项目:江苏骆马湖至南四湖段工程、山东韩庄运河段工程、南四湖周边水资源控制与监测工程、江苏骆马湖以南段工程、穿黄工程和南四湖至东平湖段工程;中线工程有4个项目: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穿黄工程、黄河北至漳河南段工程和漳河北至石家庄段工程。

  中考地理知识点(三):西部大开发的环境忧思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创刊百周年纪念特刊的头条写道:“人类能够拯救这个脆弱的行星吗?”文字的旁边是一张水晶般地球的全息照片,当地球倾斜着时,看起来就像是摔破了。球体的完整形像被授给环保英雄,旁边的说明则写着:“我们的星球就象是托座上的精致水晶球,值得我们做最妥善的照顾。”

  地理决定论: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秋风乍起的八月,整个新疆热气腾腾。短短一个月内,共有5个大型招商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山东、四川、湖南、上海等地的招商代表团联袂而至,据说已签了近两百个亿的投资协议,电视、报纸等媒体上一片欢欣鼓舞之声。

  与新疆各界人士在一起聊天,免不了要谈起时下最热闹的“西部大开发”这个话题。谈到当前的“热”时,竟然连他们自己都难以相信这些协议最后会落到实处。一个在当地颇为活跃的记者私下里说:“每个招商会议来了好几千人,平均每人最低花费1万元,加起来就有好几亿。将这些钱支持新疆也够了,可能比那些意向性的协议还更实在。那些意向性协议上承诺的投资,天知道最后能落实多少?”

  我于是想起去年在新疆的一次经历,那是与吐鲁番附近一个党校的教师闲聊。

  这位教师当时对东西部地区差距表示强烈的不满,并且举上海与广东两个地区为例,认为这两个地区的人均GDP比新疆高得多,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具体表现。我认为,新疆与上海广东这两个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所决定的生态资源系统不一样,由此决定的发展程度也不会一样。新疆必须要承认这种先天的差距,走低能源、低消耗的发展道路。但那位教师不同意我的看法,只是纠缠在结果是否均等这一问题上。

  部份人怀疑“西部大开发”究竟是否有实效,认为目前实在是有点虚热,担心又出现新一轮泡沫经济;而另一部份人则认为新疆的发展就是缺钱,只要有大量的投资注入,新疆就会获得极大的发展。我理解新疆人民急于拉平地区差距的急迫心情,但我们必须正视西部地区的资源限制,因为新疆地区缺水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而任何地区要开发,总得解决水源的问题,否则人将何以存活?至于从去年开始出现的那个大而无当的“水工程神话”,我一直觉得它与《伊索寓言》里山雀夸口煮海的故事差不多。随着对新疆的了解加深,这种关于资源限制的考虑也越来越挥之不去。我几度从乌鲁木齐市出发去那些或远或近的旅游景点,一路上总能看到一排排已经死去了的枯黄的白杨树,据说这种防护林工程就是因缺水而难以见效,栽种的树成活率不高。自从1984年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来,最先启动的是“三北”防护林工程。据当时见诸于报纸的各种报导,防护林工程启动以后,多年来困扰着北京的风沙开始减缓,扬沙日、浮尘日、沙尘暴日都大幅度下降。但是,荒漠化并不是一种荒漠的“入侵”,而是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国土整体“退化”,因此效用十分有限,北京的“后院”内蒙古和全国荒漠化趋势仍继续恶化。于是政府只好再扩大防线,开始建设太行山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等,一共构造了“五大防护林体系”,全部进入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八项生态保护工程之列。但这边种树,那边又在砍树,从全国总体情况看,陷入了“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恶性循环。

  西部大开发就是在这个荒漠化日益严重的区域进行,让人不由得担心西部地区已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这一忧虑不是始自今日,从写《人口:中国的悬剑》一书开始,我就认定一个事实:人的生存,必须要受生态资源的制约。那种由自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提出来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实在是种完全彻底的唯心论。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社会发展得好些?为什幺有些社会始终在较低层次的生存问题上苦苦徘徊?近几个世纪以来,为了解释世界各地为什么发展不均衡这一问题,各学科都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历史的、哲学的、经济的,各种解释都曾领过一段风骚。独独只有一种学科解释始终未受到学术界的青睐,那就是地理学。曾有先贤进行过这种努力,比如孟德斯鸠就曾试图建立地理社会学,但由于他对地理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神学阐释,从而使还未诞生的地理社会学沦为学术界的笑柄,严重损害了这一学科的声誉,以后的两个世纪里,思想界一直在清算“地理决定论”。但是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类首先是环境的产物,而生存环境首先是地理环境,人类的生存质量确实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盘点西部地区的生态资源系统

  人对自然的绝对依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水、土地、气候。

  水是生命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而气候则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适合人类生存。从这三方面考察西部地区,前景并不乐观。打开中国的地形图,就会发现,中国的“三北”地区,即东北、西北、华北三地区约331.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4.6%),被地质学家称之为“乾旱、半乾旱和亚湿润地区”,其间80%(即262.2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实际上早已成了一片荒漠,这片荒漠化的土地竟占了中国国土的27.2%,也就是说,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胁之中。据原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的一次调查,“三北”地区的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基本上是以治理一亩,荒漠化1.32亩的速度在扩张。近二十年来土地沙化速度为年均2460平方公里,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荒漠化的原因是由于水源林与植被的破坏及超载放牧。专家们不止一次地发出警告:地形图上那些密布的桔红色小点,即被称之为“潜在发生荒漠化”的区域也正在以不慢的速度扩张。


猜你感兴趣:

1.中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2.2017中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3.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经纬网知识点

4.2017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地理知识点

中考地理的知识点那么多,让许多同学们都觉得难以记忆,遇到这种情况,同学们可以总结好一些常考知识点,加以理解和记忆。今天,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中考地理知识点,以供考生复习。 中考地理知识点(一):逆温与大气污染 大气的温度常随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下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地理中考复习资料
    地理中考复习资料

    同学们要想要在中考中获得地理的好成绩,需要多看书,多总结。今天,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地理中考复习资料,以供考生复习。 地理中考复习资料(一):较

  • 中学地理知识点
    中学地理知识点

    中学地理的知识点很多,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背诵。今天,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中学地理知识点,以供考生复习。 中学地理知识点(一):特点前所未见 由机

  • 中考地理总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总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这门科目需要多理解,多背诵。今天,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中考地理总复习资料,以供考生复习。 中考地理总复习资料(一):美国一份秘密报告 日前

  •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为了帮助参加中考的同学们更好地巩固地理知识。今天,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中考地理复习资料,以供考生复习。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一):生物燃料 新华网巴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