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中考频道>中考科目>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

时间: 建国32 分享

  在中考中,文言文的阅读是考生很为头疼的一个考项,那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我们怎么能拿高分呢?接下来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指导,希望能帮到大家!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着《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着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居家恒服布衣(居住) (2)实勉我也。 (其实,实际)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14、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 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治学严谨(勤勉好学)的态度。 (3分)

  命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近几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都安排了四道题,12分。四题分别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具体的题目是,第一题是“解释加点词语”,有两小题,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 “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第二题是“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小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第三题和第四题是主观简答题。通常第三题的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第四题多是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 “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三、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1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等,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2、组词法。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2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比如200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考的是“白者频来顾视之”,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要翻译这句句子关键要将“频”“顾”“视”这几个词翻译出来。“频”并不在2009年考察的150个实词内,但是我们可以将它解释为“频繁”,或者用其他同义的词替代,如“多次”等。而“顾”、“视”都能解释为“看”。 2009年的考题中“之”字加了点,结合2009年的考情,因为考前将常用虚词“之”也列入了考查范围,因此,将“之”所指代的“黄小鸡”一并翻译出来也是关键所在。以上就是所谓的“拆分”,然后把这些翻译出来的词再“整合”成一句话。

  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2010年中考的翻译题改为选择题型。不少同学错选为A项,是把文中的“再”理解为“多次”,尽管在本句中也能讲得通,但我们在课内学习《曹刿论战》一文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明确掌握的是“第二次”,所以选择B。

  3内容理解题

  从近五年中考本道试题的形式上看,这五年的题目均为填空简答题。五年中有三年的题目后面带有答题要求。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

  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

  4主旨理解题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意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

  这一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的主题不外乎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如何做这些题呢?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

  什么是抓细节?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情节或人物的个性。比如,郑人白天移席,晚上也移席;秦西巴放生,而孟孙辞退秦西巴又聘请他;人们为鲍鱼置屋立庙;卓茂把自己的马给他人;白鸡养黄小鸡,这些就是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比胡乱总结更有效。

  此外,也要适时积累一些“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有用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

  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考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老师。因为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和多番的复习巩固,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中考课外文言文考题选文篇幅短小,选材并不深奥难懂,内容比较浅显,题型常态,同学们做到两个“立足”,学会四个“解题技巧”,就能游刃有余。

  两个“立足”

  01

  立足课本

  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是解释实词含意、分析虚词用法,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和理解文章等。

  实词含义和虚词用法的考题是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实际考查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情况,所以必须要认真扎实地学好课内文言文,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的用法和解释要牢记在心。

  02

  立足课堂

  课堂是获取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要重视课堂听课,跟随老师的复习进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运用联想、比较、对比等方法温习学过的知识,有目的地进行归纳整理,对已学知识实现再认识,使知识系统化,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效果。

  四个“解题技巧”

  01

  通读

  在答题之前一定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做到基本读懂语段。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再开始答题。

  02

  组词

  通俗的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用现代汉语给不甚明确释义的文言实词组词,然后挑选能通顺句义的解释。同时要留意词语在句中的词性,运用组词法要注意原词的词性和组成词语后的词性要保持一致。

  如:宾客意少舒 → 少:稍微

  终日无少怠 → 少:稍微

  驴不胜怒,蹄之 → 蹄:用脚踢(名词作动词)

  03

  整合

  句子翻译的考题,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关键词,要沉着冷静的拆分好这些词语(这时候要运用到句读的方法),然后逐个判断这些词的用法和含义,再把这些翻译出来的词 “整合”成一句话。“整合”不是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要通顺流畅,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甚至还需要添加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当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翻译的时候要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者少年)

  04

  理解

  理解内容的考题,要求基本分为两种: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述。

  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的考题是考查考生是否读懂文章,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在整体理解语段的基础上,回答这类考题要先审题干,再从文中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找到,考生要看清题意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不可盲目。若要求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就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主旨理解和拓展延伸类考题设题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认同和吸纳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内化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文章涉及到主题不外乎“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把平时学到的文章主旨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记下来。很多时候虽然文章不同,但主旨相似,人物性格也接近。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派上用场。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孺子善谏》对比阅读,问:

  文中的“少孺子是个怎样的人”?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哪篇文章刻画的人物形象与孺子相似?

  答案:少孺子是一个为国家利益着想,有聪明才智的人。他的性格与《公输》中的墨子相似。

  知识积累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不能名其一处。“名”活用为动词“说出”。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名词“水”,用在助动词“能”后,活用为“游泳”。

  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

  例如:树之以桑。

  名词“树”后有介词结构“以桑”,“树”活用为动词,是“种植”的意思。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例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而”一般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不用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名词“衣冠”活用为动词,“穿好衣服,戴上帽子”。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

在中考中,文言文的阅读是考生很为头疼的一个考项,那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我们怎么能拿高分呢?接下来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指导,希望能帮到大家!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顾亭林居家恒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的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的技巧

    在中考的语文中,答题的技巧是很重要的,阅读更是如此。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

  •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议论文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议论文

    语文中考的阅读题是让考生又爱又恨的一个题型,那其中的议论文这种题型有什么答题的技巧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议论

  •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这一科目中,熟知怎么答题,答题的技巧可以让我们考到更高的分数,阅读的技巧也一样。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许多考生都很畏惧中考阅读这一题,但是其实答题是有一个万能的公式的,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