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演讲与口才 > 练声方法 > 几种歌唱中常见的发声弊病及其纠正的办法

几种歌唱中常见的发声弊病及其纠正的办法

时间: 志锐1097 分享

几种歌唱中常见的发声弊病及其纠正的办法

  歌唱学习的艰巨性,不仅体现在“正确发声感觉”的建立需要一段长期磨炼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意味着对某些不良发声习惯,或者由于某种偏见所造成的发声弊病进行卓有成效的纠正,使嗓音能沿着良性发展的科学轨道不断前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种歌唱中常见的发声弊病及其纠正的办法,希望对大家有用。

  发声弊病之沙音

  有的人,声音中常常伴有一种“嘶噺”的杂音(沙音),使音色听起来空虚、哑暗,很不纯净,缺乏应有的明亮色彩,这是发声时声带漏气的一种反映。

  分析这种漏气的原因大约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声带的质地可能已经受到某种损害,或者机能已经有了较为严重的缺陷。受过损伤的声带,可能在发音振动时两边的形态不能协调一致,因而所发的音就会混杂而发沙。比如有的人声带上出现了病变的伤痕,而此伤痕虽然并不会改变声带的弹性,但却造成两声带相靠的边缘处有不平的状态,致使发音时张力不均衡;或者是由于发声机能的缺陷致使两声带不能紧密相靠,出现漏气现象,声音也就常常发“沙”了。二是由于歌唱时气息在通过喉头时,对声 门的冲击力过猛,致使两声带闭合时受振过大,也会出现不能紧密相靠的情形,因而发出的歌声亦会出现漏气的沙音。这种情形在高声区训练时间过长,用力过猛,位置调整不当,声带闭合不佳时,均有可能发生。

  综合以上两种造成沙音的情形,对于前者,必须在进行训练的同时请喉科医生对嗓子进行诊治,嗓音病变严重者应暂时停止练声;对于后者,首先应克制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训练思想,培养尊重科学发声规律的学风。声乐技巧的掌握,水不到渠不会成。因此,我们每天应坚持以基础训练为主,再结合适量的技巧训练。对于经常出现漏气现象的歌者,一定切记暂时少练高音区,永远不唱自己力所不及的难度较大的歌曲作品,这样就可避免嗓子疲劳。经常在嗓音疲劳的情形下歌唱,声带附近的环甲 肌、披裂肌等肌肉群的弹性收缩力将会大大减弱,致使声带张力不够、闭合不佳,必然会出现漏气的“沙音”。另外,要克服 “沙音”的弊病,还应在中声区练好纯净而柔和的起音。在良好 的起音引导下歌唱就会使歌声柔美自然。在高声区的训练中,应先找到轻声、假声的位置,再放声练习。由于各人出现“沙音” 的原因不同,程度不同,故应采取不同方法灵活处理。

  发声弊病之抖音

  抖音或摇晃音,大多是由于错误地模仿颤音而造成的不良发音弊病。

  正常而富于美感的颤音,几乎是所有学习美声唱法的歌唱者在发声时自然流露的一种声乐发声风格,这就像人们说话时情绪激动了声音就会发颤一样。

  正常的颤音可用以表现内心的激动,使歌声更富有感情色彩,增强艺术歌唱的表现 力。

  但是,有些歌手却不明白颤音的发音原理,在歌声训练中,以抖动咽肌或摆动舌后部来造成歌声的颤抖,结果只能酿成一种发声上的病态——“乱抖”。这种声音并不会给人带来美感,反而听后令人极不舒服。

  抖音可分为慢抖音与快抖音两种:慢抖音听起来声咅摇摇晃晃,给人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好像有人故意把唱片的转速调慢后发出音准偏低的晃音;而快抖音听来哆哆嗦嗦像羊叫,声音刺耳难听,听后给人以神经紧张感。

  著名嗓音科学家斯坦利说:“歌唱中,好的声音总是伴随着快速到几乎觉察不到的音高和力度的振荡。

  它们是在一定的限度内围绕着中心的音来进行的。这种声音的震荡就叫波动。

  当中心音本身出现过度的移动,对于听者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嗓音医学博士林俊卿也指出,观察一般正确发音的颤动,皆具有下列几种现象:

  (1)颤动的动作实际上把所唱的音像波浪似的摇动,而使“音高”略有变化。

  (2) —般人觉得悦耳的有颤动的歌声,其频率大概在每秒钟颤动六次。

  (3)颤动的程度与颤动所致“音高”的波动都是随着所唱的音的强弱,时刻在改变。 唱最弱音时颤动的作用最为轻微,甚至根本不存在;唱得越响, 颤动的作用越强烈,而音高的波动也越显著。

  在克服抖音的发声弊端,建立正常美妙的颤音的训练上,林俊卿博士指出,要声音的颤动能做到大小快慢适当,起伏自如, 必须先在呼吸控制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歌唱时如果呼吸两肌群的工作失去平衡,喉头将立即束紧,而舌部也将往后引退,在这种情形之下,只能“发抖”而无法形成美妙的“颤动”。

  声乐教学实践还告诉我们,“声音发抖”的歌者大多咽肌太软弱,当受到呼气的冲击后,自身站不稳发抖,所以歌声也会发抖。当发声器官与共鸣机构受到呼气冲击的部分越软弱,而气息冲击越猛,声音就“抖”得越厉害。

  因此,在日常的声乐训练中,我们一方面要增强气息吸人与呼出时的柔韧性锻炼,这应该是一切良好歌唱的基础之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喉咽管道内参与发声的可调节肌自身的协调有序性锻炼,使其不断增强控制发声运动的能力,并能与肺部呼出气体有机地协作,这样才能健康正常地去发展自己的嗓音。

  发声弊病之白声

  声乐中的“白声”多指那些声音干涩,缺乏泛音光泽,或是由于拉直嗓子喊唱的声音。

  这种弊端,大多由于发声时共鸣调整不当(或者根本脱离共鸣管道)盲目追求宏大的音量所致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嗓音结构各有其特点,同时也有其局限。

  声带宽厚的歌手(声乐中称为大号嗓门),发声时声带振幅大,音量必然大,声音笨重,发高音困难较大,就像铜管乐器中的大号,发出的声音宏大,但却沉重;

  而号头小、声音纤细的歌手,其发声时声带振幅小,音量必然小,但是这种声音轻巧、 灵活,高声区发音比较方便,就像铜管乐器中的小号,发出的声音高亢、明亮。

  一个技巧高超的小号演奏者,为了演奏出漂亮的 号声,他不仅应善于增强呼气的压力,使吹奏出的声音有充足的气息支持,同时还应善于控制嘴唇与号嘴接触而形成的缝隙 (演奏技巧),这样,才能使小号发出的高音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特色。

  可是在我们的歌唱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与此背道而驰的现象。

  如有的歌手为了追求宏大的音量,拼命“撑”着唱,把小号“撑”成大号,嗓音失去了弹性,这样唱必然使发出的声音 “散”、“白”、粗糙生硬而毫无泛音光泽;

  有的声音较宽的大号歌手,在发高音时,由于缺乏使声带作局部振动的能力与高位置的头腔共鸣感觉,仅仅采用演唱自然声区时的发声感觉来唱高音,所发出的高音必然音质苍白暗淡。

  克服声音苍白的弊病,首先应明确嗓音训练必须“对号入 座”。每位歌手都应在自己嗓音的有限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去增加多种发声能力,切不可以用加大声带振幅(撑大嗓门)作为代价来换取大音量、宽号头。

  其危害性是直接增大声带的负荷,造成喉部发声肌群疲劳而失声。对于发高音有困难的大号歌手.,更不应拼命往上练,应遵照“关闭”唱法或“掩蔽”唱法的训练步骤,去不断增强喉部披裂肌群缩短声带闭合的能力。

  只有当这种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功到自然成,高音也就渐渐唱上去了。

  对于拉直嗓子喊唱“白声”的歌者,则应劝其在基础训练上狠下功夫,从建立正确的发声歌唱状态人手,确立起放松喉头,打开喉咙,运用深呼吸,运用良好共鸣发声歌唱的基本声乐观念,逐步获得优美的歌声。

  发声弊病之尖声

  歌唱时声音的“尖锐”是由于发声器官处在过度紧张状态下发声的结果,也就是声乐教学中常常说的“用 喉头挤压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由于声带被喉部肌肉挤压得过紧,音质虽亮而不圆润,音位虽靠前但共鸣色彩差,缺乏歌声应有的弹性,不自然、不灵巧,音越高越尖锐,因此,艺术表现力差。

  出现这类问题,大多因为有些歌手片面追求声音的明亮度所致。这种情形与发声时两声带不能紧密相靠,出现漏气而使声音音质变“沙”的弊病正相反。

  它是在喉头紧束,使两声带靠得过紧或边缘叠置时,发出的并非正常的声音。这就像我们手持两块铁板琴片相互撞击一样,如果双手用力适宜,两块铁板片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响亮,但并不刺耳,如果双手用力过大,两块钢板片撞击过猛,发出的声音就会尖锐刺耳。

  如果把一铁板的背面与另一铁板底面呈重叠形猛烈相撞,那么发出的声音将会刺耳。

  只有当两声带紧密相靠,既杜绝漏气现象,又杜绝逼紧的现象, 才能发出清脆明亮的歌声,在同一呼气情形配合之下,音量也会发挥得较强,同时一个音持续的时间也较为长久。

  纠正这种声音“尖锐”的毛病,首先还是应从气息的训练人手。那些声音发“尖”的歌手的演唱,大多运用浅胸呼吸发声。

  这种呼吸缺乏深部位的支持作用,发声时大量气息涌向喉头,使喉部发声肌处于痉挛性的紧张状态中,加之为了发出髙的洪亮的声音,只好束紧喉头来阻挡气流,高音才能上得去,因 此,发出的声音必然“憋紧”、“尖锐”、“刺耳”。

  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这类歌手的呼吸方法,运用“深吸一口气”的办法,使吸气自然深人,喉头放松。

  发声时,从头至尾保持“叹一口长气”的感觉,就能渐渐寻找到那种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声乐演唱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发声弊端的形成并非一时之事。

  因 此,要想纠正它也并非短期即可奏效,歌声训练重在坚持走科学之路,纠正发声弊端重在头脑清醒地与不良发声习惯斗争,久而久之,从量变到质变,音质才能起实质性的变化。

  在克服声音 “尖锐”毛病的训练上,也应尽量避免唱髙音,避免强大的呼气对喉头的冲击,逐渐找到喉头在放松而稳定的状态下发声歌唱的平衡感觉。

  当中声区的声音唱得音色圆润、甜美后,再逐步往上 练,最终使整个音域内所有的音都克服这种声音“尖锐”的毛 病。

365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