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演讲与口才 > 口才技巧 > 领导讲话艺术 > 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对领导的启示

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对领导的启示

时间: 志锐1097 分享

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对领导的启示

  在管理实践中,作为领导者在实施指挥与协调等职能之前,就必须将自己的想法、意识、感受等诸多信息糅合成语言传递给下属,这样才能影响和指挥被领导者,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去修炼领导者的语言艺术,接下来我们将从王熙凤的语言艺术中去寻求启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对领导的启示,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上对下的语言艺术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无论是管理家政,还是周旋在公婆妯娌之间,语言的表达与交流都是凤姐需要具备的第一要素。她的说话能力如何,当然是第一流的,就如同贾府的说书女艺人道:“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有了。”在社会交往中,判断一个人的说话能力有三个标准,第一是准确传递信息,第二是使用恰当的词汇,第三是对事物命名的能力。那么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有哪些精彩的语言艺术呢?我们试举几例。

  作为贾府的执行总经理,王熙凤要面对形形色色、上上下下各色人等,所以她的语言,会根据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调整和设置。例如《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第一次到荣国府,她来的目的是想得到一些好处,因为家里实在艰难,寒冬逼近,为了不至于饿死,所以才想到了这样一步。王熙凤原本并不认识刘姥姥,当她得知刘姥姥的来意,又综合王夫人的指示,于是便和刘姥姥有了这样几段对话:

  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象。”凤姐儿笑道:“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

  凤姐的第一句话就把她不认识刘姥姥的尴尬扭转过来了,而且不认识的原因是因为像刘姥姥这样的亲戚厌弃她们,不肯常来。当然这话并非是真的在怪罪谁,而是让双方都有一个台阶下。当刘姥姥表示自己穷,走不起的时候,王熙凤的话语就更加有意思了,“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在回应刘姥姥的话,表示所谓的富贵不过是个空架子而已。第二层意思,是在为下面的对话作铺垫的,因为凤姐已经知道刘姥姥来的目的,有这句话作铺垫,后面就好操控了。

  当刘姥姥用过饭,王熙凤打听清楚了王夫人的意思之后,凤姐笑道:

  “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第一句是客套话,虽然说得真心诚意,其实一听就知道这不是重点。第二句话虽然是在告穷,但确是情真意切,实实在在—— “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然而就如同凤姐说的一样——“说与人也未必信。”当然包括现在的刘姥姥。第三句话落到了实处,虽然如今的贾府不如从前,但是亲戚们找上门来了,自然是要想办法接济的,于是凤姐将王夫人给她丫头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捐赠了出来。三句话,三层意思,有虚也有实,有真心也有假意,有实情也有伪造。所以从人际交往中的说话能力来评价,无论是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还是从用词的恰当性来讲都分寸有度,恰到好处。

  当平儿把二十两银子拿来,再拿了一吊钱,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又道:

  “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

  在这最后一段话里,其实真正融入了王熙凤对刘姥姥的同情。二十两银子名义上是王夫人给的,凤姐儿不过转了一道手。另有一吊钱才是王熙凤给的,她的原话是“钱雇车坐罢”,也许在这个时候,她不忍心再看到这一老一少光着脚走回去。这一念之间,让一个玩弄权术的贵妇多了一份人性本善的闪光点,也因此为自己和女儿积累了一份阴德。

  二、下对上的语言艺术

  如果说,王熙凤接见刘姥姥是“上对下”的人际交往方式,那么在“下对上”的人际交往中,王熙凤又会有怎么的语言表现呢?《红楼梦》第72回,宫里的夏太监派小太监来勒索银子,幌子是因为夏太监要买一所房子,刚好少了二百两银子,想暂时借用,日后定还的,而且还要加上以前在贾府借的银子一起还。这个时候王熙凤让贾琏躲起来,自己出来应付:

  那小太监便说:“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过来。”凤姐儿听了,笑道:“什么是送过来,有的是银子,只管先兑了去。改日等我们短了,再借去也是一样。”小太监道:“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凤姐笑道:“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提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

  在人际交往中,除了语言,面部表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直观的表现传播者想表达的情感。所以在这段对话中,我们观察到的王熙凤一直都是“笑道”的。因为她知道,此时面对的不是这个地位低下的小太监,而是他背后的总太监“夏爷爷”,此人绝不能怠慢。当小太监告知要借钱的时候,凤姐儿道:“有的是银子。”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明明就是打肿脸充胖子,但是以贾府的地位、气势而论,又必须要这样——为了苦苦支持着的空架子,也为了宫里元妃娘娘的面子。当小太监表示夏太监要归还所借银两的时候,王熙凤道:“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提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还了多少了。”这句话表面温和,实际上非常厉害。从字面上看,表现出了荣国府的财大气粗,但是也表明了荣国府的态度——借的钱,虽然没有催促着让你还,但是并不表示被借的人是傻子,自己知趣一点好。

  然而表现财大气粗的后果可能导致这些太监再次勒索,于是王熙凤又和自己的仆人演起了大戏:

  因叫旺儿媳妇来:“出去不管那里先支二百两来。”旺儿媳妇会意,因笑道:“我才因别处支不动,才来和奶奶支的。”凤姐道:“你们只会里头来要钱,叫你们外头算去就不能了。”说着叫平儿,“把我那两个金项圈拿出去,暂且押四百两银子。”平儿答应了,去半日,果然拿了一个锦盒子来,里面两个锦袱包着。打开时,一个金累丝攒珠的,那珍珠都有莲子大小,一个点翠嵌宝石的。两个都与宫中之物不离上下。一时拿去,果然拿了四百两银子来。凤姐命与小太监打叠起一半,那一半命人与了旺儿媳妇,命他拿去办八月中秋的节。那小太监便告辞了。

  这出戏是演给小太监看的,这些话语也是说给小太监听的,其中有两层含义,第一让小太监转告夏太监,以后别来“打抽丰”了,家里的日常用度已经比较艰难了。第二当着小太监拿出金项圈去当,又当着面分给银子,是为了让小太监做个见证人。

  三、对平辈的语言艺术

  欣赏了王熙凤“上对下”和“下对上”的语言技巧,我们再来看看,她在平辈、妯娌之间的语言艺术。《红楼梦》第45回,因为大观园起诗社需要费用开销,李纨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探春邀请凤姐作“监察御史”,名虽如此,但实际上是带领众位姑娘到王熙凤处要钱。这点小把戏早被凤姐看透,她笑道:

  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拗了我去,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

  这段话是对众位小姐们说的,直来直去,既幽默又敞亮。因为凤姐知道,起诗社是小孩子的把戏,就算要用钱,也不过是官中的,再退一步说,老太太哪天高兴了,投资一点,一两年的用度都够了。还有更重要的是,伺候好了这些小姑子小少爷们,在贾母、王夫人处讨个好,比什么都强。所以王熙凤用幽默方式戳穿了她们的“小把戏”,既显得爽快,又拉近了姑嫂之间的距离,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当李纨参合着说话之后,王熙凤的话语就完全不同了。

  李纨笑道:“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凤姐儿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枯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

  王熙凤知道,带领小姐们来要钱的幕后主使一定是李纨,因为她是大观园的领导,虽然不问家政,然而知书识礼,心中自然明白。王熙凤和李纨在贾府都是孙媳妇,无论是地位还是享受的待遇都应该平等,但是李纨因为死了丈夫,又给贾家生了一个儿子,贾母、王夫人体恤她孤儿寡母的,所以“工资福利”远远超出了孙媳妇辈的规格。对于这一点,王熙凤早看在眼里,盘算在了心里,只是不好意思去理论,正巧遇到机会,便一股脑儿的倾述了出来,虽然是玩笑着说的,但是这样的精推细算,绝对不是即兴发挥,而是早在心里算了千遍万遍的结果。把压在心头的不满与不公,通过玩笑的方式一泻千里了。

  思维与语言是同轨的,人际交往所使用的语言,其根本的目的是在向对方披露些什么,这里面包含着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双方的心理、智慧、社交等方面的微妙关系。对于传播者来说,自我的表达,就是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情感、意见、态度等等向他人加以表述的过程。

  王熙凤对李纨的这段话,虽然是在玩笑中表达的,但是她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一览无余了,对于王熙凤来说,她的目的达到了。但是,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规范,一味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述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2]王熙凤和李纨是同辈中人,在贾府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家族中,妯娌之间和睦相处、不招是非,是媳妇们应该坚守的本分。王熙凤自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在自我表述中,是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技巧来掩饰着,而且点到为止,不做纠缠。这一份尺度的把控是难得的,这不仅仅是一份语言的技巧,更是一段“中庸之道”的好注脚。

  王熙凤的性格立体而又鲜明,她的语言生动而又暗藏玄机,在人际交往中堪称语言高手。《红楼梦》第68回,因为贾琏偷娶尤二姐,并在花枝巷买房置业,后来被王熙凤发现,思考周密后决定趁着贾琏外出办事之际把尤二姐诓骗到贾府,然后找机会铲除。凤姐为了实施自己的计划,精心安排打点之后,带了众仆人浩浩荡荡到了花枝巷。见到尤二姐,满面春风,为了赢得信任和理解,于是用尽浑身解数说道:

  皆因奴家妇人之见,一味劝夫慎重,不可在外眠花卧柳,恐惹父母担忧。此皆是你我之痴心,怎奈二爷错会奴意。眠花宿柳之事瞒奴或可,今娶姐姐二房之大事亦人家大礼,亦不曾对奴说。奴亦曾劝二爷早行此礼,以备生育。不想二爷反以奴为那等嫉妒之妇,私自行此大事,并不说知。使奴有冤难诉,惟天地可表。前于十日之先奴已风闻,恐二爷不乐,遂不敢先说。今可巧远行在外,故奴家亲自拜见过,还求姐姐下体奴心,起动大驾,挪至家中。你我姊妹同居同处,彼此合心谏劝二爷,慎重世务,保养身体,方是大礼。若姐姐在外,奴在内,虽愚贱不堪相伴,奴心又何安。再者,使外人闻知,亦甚不雅观。二爷之名也要紧,倒是谈论奴家,奴亦不怨。所以今生今世奴之名节全在姐姐身上。那起下人小人之言,未免见我素日持家太严,背后加减些言语,自是常情。姐姐乃何等样人物,岂可信真。若我实有不好之处,上头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姊妹妯娌,况贾府世代名家,岂容我到今日。今日二爷私娶姐姐在外,若别人则怒,我则以为幸。正是天地神佛不忍我被小人们诽谤,故生此事。我今来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同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不但那起小人见了,自悔从前错认了我,就是二爷来家一见,他作丈夫之人,心中也未免暗悔。所以姐姐竟是我的大恩人,使我从前之名一洗无余了。若姐姐不随奴去,奴亦情愿在此相陪。奴愿作妹子,每日伏侍姐姐梳头洗面。只求姐姐在二爷跟前替我好言方便方便,容我一席之地安身,奴死也愿意。

  从这段话来看,语言流畅,逻辑严谨,理由充分。其中大到人伦秩序,小到儿女私情,鞭辟入里,条分缕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演说技巧更是娴熟。王熙凤不愧是一个极其高明的演说家。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段演说词和王熙凤平时的语言习惯大相径庭。王熙凤本不大认识字,更没有林黛玉式的才华,所以她的语言几乎都是世俗的大白话,然而这一段说辞却极有文采,从这种语言反差来看,更说明一个事实——王熙凤的这段语言表达是早有准备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人际交往中能起到什么效果呢?

  这段话的特点有两处,第一是少用“我”这个人称代词。在尤二姐面前,王熙凤对自己不称呼“我”,而是用“奴”代指。第二处是话语间少有“你”这个人称代词,王熙凤用“姐姐”来指代和称呼尤二姐。从人际传播的语言技巧上来说,这里面大有学问。

  美国传播学者佛吉尼亚·赛特(Virginia Satir),她发现在人交往中,有10个特色的词语用起来要十分谨慎。这10个词语是“我、你、他们、它、可是、是、不、总是、从不、应该。”其实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话语间使用过多的“我”,会给别人造成盛气凌人的感知,有咄咄逼人的架势。王熙凤第一次见尤二姐,要给二姐留下一个和蔼可亲,三从四德的标准形象,所以那一份真实的光彩和锋芒是必须要隐藏的。佛吉尼亚·赛特在研究中还发现,不在话语间使用“我”的人,在潜意识中是不想为自己的话语负责。王熙凤这一套言辞,原本就是虚伪的,何谈负责呢,所以她回避“我”,在人际传播中是明智的选择。

  对于“你”的使用也要留心,佛吉尼亚·赛特认为,当两个人共事,并对做这件事发表议论时,用过多的“你”,可能会产生一种“责备”“谴责”或者“罗列罪名”的意思。王熙凤见到尤二姐后的这段言语,几乎没有使用“你”,全部用“姐姐”替代,这样一来,首先拉近了她们之间的距离。从这段话语的内容来看,王熙凤是想和尤二姐“同居同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从两人共事的层面看,凤姐在构建一种理想的同事状态,这种美好的允诺必须要在一种宽和、温馨的人际关系中展开,所以凤姐回避“你”就是要在言语间营造这样的氛围。

  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其语言艺术是一流的。这定格了王熙凤的经典形象,同时又能让当下的领导者,在文学名著中找到文化参照系,得到一份语言艺术的启示。对于领导的语言艺术,其实很难找到一种规范的、程序化的方法去学,因为艺术的本身重在一个“悟”字,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文子·道德篇》上说:“上学以神听之,中学以心听之,下学以耳听之。”在中国文化看来,很多技艺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领悟后内化演变出来的。就如同上述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她的每一句话都有故事背景和情节氛围,离开了这个故事的大环境,所有的话皆无意义。我们学习她的什么呢?不是语言的字句,而是运用语言的机敏和智慧。这再次提醒我们,领导的艺术不是苦练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里,不断的积累、总结、提升,最后内化成做人做事的原则与风格。

  四、领导艺术的根本

  领导的艺术博大精深,除了语言还有很多,虽然我们很难将其系统化、程序化地归纳总结,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领导艺术都指向一个核心,那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完善工作效果。既然如此,领导艺术就有了根本。换而言之,无论领导艺术的方式方法怎么变,以下三点本根是不会动摇的。

  第一、领导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这里的本职工作是指决策、计划、指挥、协调等。领导的工作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而是需要认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该放权的,该放手的都要明白于胸,自己通观全局,激励下属细致于每一件小事。王熙凤在管理家政时,这一点做得还略有欠缺,事事都要亲自过问。这和她要强的性情有很大的关系,怕管理不好被人褒贬,可惜正因如此反而弄得仆人们抱怨刻薄。周瑞家的就曾对刘姥姥说过,王熙凤百事周到“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第六十一回,因为大观园发现小丫头们盗窃之事,王熙凤要亲自过问时,平儿就劝道:“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虽然这一次王熙凤听取了平儿的劝告,但是可见她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定位任然没有做好。

  第二、领导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多与下属交流。领导的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屏障大多都可以通过交流来打破。据统计,善于倾听的领导,受欢迎和尊重的比例最高。倾听是交流的前提,交流又是实施管理,行使管理各项职能的重要途径。上述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启发我们的就是如何同下属交流,倾听他们心声。

  第三、领导善于安排自己的时间。世间除时间以外一切都是变化着的,然而不变却对应着万变。如何在不变的时空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于领导而言就要善于安排自己的时间。一切效率都是时间演化出来的,优秀的企业家、管理学家他们的管理方式可能千差万别,然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对时间的合理运用。王熙凤也是如此,在她协理宁国府时就直接描写过她如何安排时间,王熙凤对宁国府的仆人们说道:

  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第二日仍是卯正二刻过来。

  王熙凤的话语足以可见她对时间的合理使用。珍惜自己的时间,就是在爱惜自己的生命,对领导如此,对所有的人亦是如此。

3659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