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演讲与口才 > 口才技巧 > 社交口才 >

处理好六种关系的沟通方式

时间: 杨杰1209 分享

  人在社会中面临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君臣(领导与下属)关系、朋友关系。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过去被称之为五伦。除了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外,还有一种关系,即人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这是一种间接关系。自从以家庭为基本社会单元的社会诞生以来,这些关系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今后也不可能改变)。在《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探讨了这六种人际关系,那么具体怎么进行沟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处理好六种关系的沟通方式,欢迎借鉴参考。

  一、夫妻间的沟通

  夫妇关系是社会当中最基本的关系。夫妇关系是产生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没有夫妇关系,便没有父子关系,也没有兄弟关系,也不可能有君臣关系,更不可能有朋友关系及社会成员的有关系。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是这样生成的,“天地氤氲(烟气盛),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系辞下》)。其过程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周易·序卦》)。古代人把天地、阴阳、男女(雌雄)作为自然界的始基,夫妇作为社会的始基。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天公地母,天在上,地在下;阳为正,阴为负,男主外,女司内的上下内外主从关系,是统一体相反相成的两翼,处于同一层次,缺一不可:无下则无所谓上,无内则无所谓外,无从则无所谓主。故《释名》曰:“妻,齐也。”《说文》曰:“妻,妇与夫齐者也。”

  正确的方法:夫妻之间出现问题应及时解决,不能长时间积累,总是解决最近发生的事情“就事论事”,而不是抓住很久以前的事情算老账。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我的感觉”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把难说出来的话用一种平静的语气说出来,并尽量客观地阐述事实,有助于夫妻进一步交流和问题的解决。

  不良沟通方式:

  有些人很爱生气,全身充满怒气,甚至认为不用生气的语气说话就不会受到重视。有的男人认为如果我不吼叫,就不像个男人。也有女人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存在,这是受一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种人很脆弱,心态不是很成熟。

  有些人是以挖苦、冷嘲热讽、嘲笑以及持续的、有敌意的“幽默”表现出来的。例如经常这样说自己的配偶“你就是自私自利”、“你一钱不值”、“你就是懒”、“你这个赌鬼”、“你总爱说谎”等等。即使就像父亲对女儿,虽然心里很慈爱,但经常说“你这个小脏孩”,丈夫对妻子说“我的老女人”,也许说者不 是刻意的,可是很伤人。你说的也许部分是真的,但这样说出来仍然是不明智的或不正确的,这会不必要的伤害你的配偶,更糟的是会导致更大的冲突而不是和解。虽然这样的夫妇在结婚时也许是充满爱和激情的,不尊重将会扼杀婚姻,包括曾经充满了激情和真爱的姻缘。随着不良态度的升级,婚姻也逐步走向解体。有研究发现,如果夫妻问是互相鄙视、轻蔑的,不仅伤害了配偶,也伤害自己的身体。他们比健康夫妻更趋向于罹患感冒、流感和其他传染病,对双方都有不良影响。

  第一种表现是辩解。这是一种不能接受其他人的观点和态度。不能去倾听,不能思考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总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正当的。实际上他们要表达出来的是:①保护自己;②谁惹我,我就把他打回去。他们下决心再不受伤害,把自己缩到一个小小的堡垒中,与外界只有很少的沟通。这种态度不能接受任何信息,也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交流,切断了沟通途径。健康的交流总是开放自己的,即使可能受到伤害。

  第二种表现是回避,并中断交流。就像撤到一堵墙后面,避免接触与交流。离开论战之地。对方说话的时候都不看对方,不是看报纸就是离开房间。这样似乎避开了对抗但同时也切断了他们的交流。夫妻对峙时男人总是更感到困难,所以多采用回避。自古以来男人就是这样,这样的冲突与对峙更容易令他心烦意乱,就像轨道进入沙漠,再无路向前。在他/她们不再相信“挽救”可以再次使一切事情恢复如前时,双方不再去弥补婚姻的裂痕,最终走向离婚。

  事实上,有的夫妻婚后非常幸福、美好。几年后非常奇怪的将美好幸福关系变成了冲突,甚至将美好的回忆重新写成痛苦。让自己确信自己的婚姻是一场失败,再怎么挽救也于事无补。这时通常双方都指责对方的责任,这可能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方式,但对婚姻不利,对双方个人也有伤害。

  夫妻之间和谐交流或者要想恢复正常交流与沟通,应该是两个人经常保持接触和回应,交谈时听者注意说者的眼睛, 发表一些建议,问一些鼓励性的问题,给与一些表情和动作的回应。这样,上面所说的不良沟通就会逐渐停止。

  总之,正是夫妻之间不良的沟通方式导致了夫妻关系的疏离,继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婚姻家庭问题,而良好的沟通就像滋润夫妻树的阳光,铲除杂草的工具。

  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把夫妻关系看得极重。认为这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国是家的扩大,社会规范是家庭伦常的延伸,中国十分重视家庭和妇女的作用。孔子特别强调要尊敬妻子,他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礼记·哀公问》)一个最好家庭的标准是要做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家室,乐而妻帑。”(《诗·常棣》)。

  二、父子间的沟通

  中国人对于生命的来源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为,生命来源于身体,身体不在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而身体是父母给的。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没有父母,便没有子女。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父母与子女的传承关系,而西方人,尤其是信奉__的人认为生命为上帝所赐,无论是为父还是为子,均是上帝的臣民。这种思想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大看重父子之间的传承关系。

  孔子非常强调这种先后关系,并且强调要各遵其位,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要像父,子要像子。父如何做才能像父?“慈”也;子如何像子?“孝”也。在孔子眼中,父慈才能子孝。孔子反对单方面的“慈”,也反对单方面的孝。父慈子孝,家庭才能和睦。假设有一方做得不好,不论是为父的做得不好,还是为子的做得不好,家庭都不会和谐。

  父慈子孝的讲法,最早出自《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只不过在《论语》当中,阐述得更细致、更明白罢了。在《论语》中,关于父慈的内容不多,而关于子孝的论述却不少。据统计,《论语》中有十九处提到孝。这原因大概是因为《论语》为孔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所编,他们更重视这方面的内容。

  沟通是需要相互之间的尊重,不是一方来完成的,这也是任何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准则。用心去倾听彼此的观点,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爱是在保存自己的尊严和个性前提条件下感情的交流行为。真正的爱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爱具有的品质:尊重、关心、理解、谦和、勇气、真诚、自制和责任感。

  当你是儿子时

  一、首先,尊重父亲,因为只有尊重一个人,尊重他的所有想法,比方说,父亲对事物的看法、价值观。父亲以他那么多年走过的丰富经验,对问题的角度和看法自然比做儿子的强。儿子尊重了父亲,才让父亲觉得儿子愿意听他的想法,彼此之间的沟通才不会有疙瘩。

  二、然后,态度诚恳、谦虚,能够耐下心来听得进父亲的话。当一个人对长辈或者对其他人有这种态度的话,那么对方就更愿意和你沟通,讲他的看法和意见,那么做父亲的也不例外。

  与父亲相处时的禁忌:

  一、插话,在父亲还没把话说完,你就插话进去。这是一种不礼貌的做法。

  二、急躁,可能有时父亲的说法、看法刺激到你,你马上就情绪波动很大,很着急去辩解一些事,觉得父亲的观点不对。

  三、争论,当父亲提出观点、建议时,做儿子的就觉得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我不同意你的做法或是看法。

  四、不就事论事,有的时候,本来就谈这件事情的但又转到了另一件事情。不能讨论真正的论点,确是转移到别个论点中。

  五、用禁语,在平时的讨论中,做儿子的可能突然就冒出一句:“你这小子!”,这是一种太随意的做法,毕竟你跟你父亲永远都不可能是平辈,给你父亲最起码的尊重还是需要的。

  当你是父亲时

  一、作为父亲,也要尊重儿子,因为儿子是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他是属于他自己的,不属于父母的附属品,这是做父亲必须要知道的重点。

  二、儿子不是替自己完成自己没有完成梦想的人。

  三、承认和尊重儿子有自己的的人生和理想,属于他自己的生活,他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自己的经验,作为父亲尊重儿子的这些独特的、独一无二的特点。

  四、发自内心的无所求的给予自己对儿子的这份爱和永远的支持。

  与儿子相处的禁忌:

  一、不要有老子自居的想法,凡事都是以自己为中心。

  二、不能总是责备儿子的意见,提供自己的意见出来,觉得自己的才是真理,这种责备会伤了彼此之间真正的沟通和交流。

  三、轻视和蔑视,就是觉得儿子还是个孩子,他的观点没有什么重要的,算不了什么。会伤了彼此之间的沟通欲望。

  四、指责对方的错,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儿子是错的,儿子必须得听父亲的话。这样的话会伤害儿子的自尊心,引起儿子的抵抗、反感。

  五、冷淡,态度很冷淡、冷漠。就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让孩子失望,会觉得在父亲心里自己不重要,不爱自己。

  三、兄弟间的沟通

  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时期,人并不能节制或者计划生育。因为避孕技术不发达,堕胎既不容易操作也不人道。这样,男女结婚以后,生儿育女便成为一个自发的过程。这种情况下,一对夫妇可能有多个孩子。孩子多了,就产生了兄弟姊妹关系。如何在家庭当中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思考的问题。孔子提出“悌”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悌,最初的意思就是做弟弟的定要尊重兄长。当然,这是个相互的过程,当做弟弟的尊重兄长时,做哥哥的就要爱护、关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只有这样,兄弟之间的关系才能处好。至于姊妹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们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第一》)。由此看出,孔子是非常强调悌的,把悌与孝并列。《论语》中讲,“孝梯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四、君臣间的沟通

  君臣关系有狭义理解与广义理解之分。狭义的理解单指君臣。这个范围很小。孔子作为下大夫,官至司寇,可能有条件接触国君,但就大多数人来讲,不可能接触这种关系。君臣关系还可以做广义理解,即上下级关系,或者说领导与下属关系。而这则是社会当中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关系。上下级关系可以随环境而发生改变。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中可能是上级,而在另一个环境中就可能变成下级。人只有正确处理与上下级的关系,才能够在社会中左右逢源,才有可能得到上级的信任,下级的拥护。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君礼臣忠。孔子是在鲁定公向他讨教时说提出这个原则的。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第三》)。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许多做领导的大呼小叫,颐指气使,对下级动辄训斥,认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权威。其实,这是不懂得做领导诀窍。其实孔子早就提出了做领导的诀窍,那就是“君使臣以礼”。领导对下属要以礼相待,要礼遇下属,要给下属以足够的面子。过去古代人在这一方面是做得很好的。比如中国到处有所谓的点将台,拜将台。做国君的之所以花那么大的气力堆那个台子,目的只有一个:礼遇下属。那么,做部属的应当怎样做呢?要“事君以忠”。三国的诸葛亮是这方面的典范。诸葛亮对于刘家父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领导尽“忠”,这是作为做下属的本份。领导在选择部下的时候有许多标准,一个主要的标准是看部属是不是忠诚。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人的能力很强,可就是上不去。原因是因为这个人恃才傲物,对领导不忠或者忠得不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这“三省”当中最重要的省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而忠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做部属的对领导不忠,很难取得领导的信任。

  五、朋友间的沟通

  朋友关系是人生当中除了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外的最重要的关系。如果说,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带些必然性,个人无法选择或者选择的余地很小的话,那么朋友关系完全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一个人选择谁做朋友,不选择谁做朋友完全是个人的事。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成为朋友,固然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相互信任。因此,朋友之间讲究信,信是维持朋友关系的惟一纽带。信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说话算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信的另一层含义是信任。两个人只有相互信任了,才可以做朋友。信任从哪来?还是从说话算数开始。

  朋友之间不能吹,不能夸,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芝麻说成西瓜,更不能西瓜说成冬瓜。还有,答应朋友的事一定办,办不了的事千万不要许诺。十多年前,我的一位领导告诉我,诺言即债务。我觉得这话讲得极好。“君子欲敏于行而讷于言”,朋友间讲究少说多做。靠行动而不是靠言辞去争取朋友,维持朋友关系,这是与朋友相交最好的方法。除此之外,别无他门。

  6、社会成员间的沟通

  上面谈到的关系都是一些直接的关系,是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关系。其实,人与人之间还有一种关系,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往往有这种关系,一个人可能与另一个人并不认识,但在特定条件下,这个人可能与另一个人发生某种形式的关系。人作为社会成员当中的一个分子,必须担负起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提出了处理这种关系的具体原则。这个原则叫做“义”。比如说,你走在大街上,发现一个人正在抢劫,那么这个时候,你应当挺身而出,去制止这种行为。这个时候,你的所作所为,就是尽了一个社会成员在这种情况下应尽的责任,这就叫做见义勇为。孔子讲,“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第二》)。在古代,义者,宜也,“宜”就是应当做的事,就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孔子很看不起见义不为的人,认为那是懦夫行为。所以一个人在社会当中,千万不能逃脱自己的责任。


相关文章:

1.怎样与别人沟通 沟通的八种类型

2.怎么学会跟人交流 与人交流的六种行为

3.团队沟通的六个技巧

4.如何处理医护关系与沟通

5.沟通心得体会3篇

418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