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演讲与口才>演讲口才>演讲稿写作>

成绩不能代表一切演讲稿

时间: 杨杰1209 分享

  目前虽然我国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可是更多的时候还是靠应试教育来决定着孩子的优良差,所以从小孩子们就背负着分数的压力,似乎成绩已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噩梦,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成绩不能代表一切演讲稿,希望你喜欢。

  成绩不能代表一切

  当我合上《成绩单》最后一页时,我被这本书震撼了。书中的主人公诺拉做出的种种行为都是那么独特,不仅如此,诺拉的勇气更是令我敬佩。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

  主人公诺拉麻烦大了!5科拿D,1科拿C。然而诺拉可不是笨蛋,相反,她很聪明,甚至可以叫她“天才”。后来,经过校方的调查,大家才知道她考这么差是为了好友史蒂芬不再为了自己成绩不好而认为自己笨到无可救药,在诺拉心中,成绩不能代表“天才”或“笨蛋”。

  诺拉敢于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用成绩单好坏来区别好生、差生”的不满。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却都没有这个胆量,因为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们都习惯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次格外注重孩子的成绩,又是学生甚至还因为成绩差挨打。

  也许,从此他们就有可能害怕考试,成绩更是一蹶不振,我真想问问那些家长:“这样做,真的值吗?”

  成绩,其实并非像家长想得那么重要。落后的确要挨打,小学生的成绩并不代表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天才指挥家”舟舟的事例就是一个最好的典范。

  1978年4月1日,舟舟出生在武汉,然而不幸的是,舟舟却是个先天愚型患者,在孩子似的的世界里生活了22年的他,随时都有可能对一个人说“我喜欢你”,22岁时的他甚至不会数100以外的数字,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智力低下的人,却能站在万人瞩目的音乐指挥台上,指挥乐手们演奏乐曲,这是多么令人赞叹的事啊!虽然舟舟在智力上比平常人都差,虽然他被医院确诊为患了不可逆转的中、重先天愚型患者,但是当他站在指挥台上拿着指挥棒指挥演奏时,他就是个天才!谁又能说不是呢?

  每个人都不会一无是处,每个人的身上肯定都会有独特的闪光点。就像歌德说的:“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每个人都蕴藏着无穷的潜力,我多么希望家长不要为成绩的事情把孩子管得太严,学生也不要因为一次考试考得不好而绝望,要谨记“天才还是笨蛋,不是成绩单说了算!”

  分数不代表一切

  上个星期六,给孩子上完奥数课,一个女孩临走时,高兴地对我说:“老师,你知道吗?这个星期的单元数学测试,我得了98分,全班最高分。”

  “是吗?那你妈妈一定很高兴了。”我应和着。

  “是呀,我妈妈高兴坏了。”女孩的性格很开朗。“你不知道,上次单元测试,我只打了86分,被我妈妈臭骂了一顿,说下次分数如果没有上90,就要抽我的筋、剥我的皮。”

  “是呀,我妈也是。”另一个同年级男孩插嘴说。“我妈妈最关心的就是我的考试分数,只要我的考试分数好,我妈就会奖励我玩电脑游戏。但如果分数没上90分的话,哼哼,你看吧,那张脸马上就拉下来了。”男孩说话语气夸张,表情丰富。

  “是呀,我妈也是。”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插嘴说。“我妈每天回去都会问我一句同样的话,今天考试没?考多少分了?试卷给我看看。”这个三年级孩子的情况我比较了解,据我所知,这个孩子学了三个培训班。三个培训班都跟学习有关,分别是:作文班、奥数班、英语班。而其他跟学习无关的兴趣班则一个都没报。看得出,这个孩子的妈妈比上两个孩子的妈妈更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

  虽说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电视、报纸、网络各家媒体也一直在宣传一味追求分数会制约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许多家长也通过媒体了解了这一点。但是,家长心中的“分数情结”似乎并没有因为媒体的宣传冲淡多少。许多家长口头上也会对别人说,其实我不大在乎孩子的成绩,但其实骨子里还是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的“分数情结”我能理解。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转,学生通过考试成绩进入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一政策不改,家长们不可能不在乎孩子的分数。据我这么多年对家长们的观察和了解。真能做到不在乎孩子成绩的家长少之又少、微乎其微。绝大部分家长都有一种纠结的心理,在小学时尚能做到不太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能适当给孩子们腾出玩耍的时间和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但是等到孩子上初中了,就不大敢让孩子自主、自由地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了,家长们开始纷纷替孩子们取消诸如钢琴、画画、演讲等兴趣特长班,取而代之的是与学习有关的培训班,如英语、作文、物理等等培训班。说到底,家长们还真没几个敢拿孩子的学习成绩去做赌注,与应试教育对抗。

  目前,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是教育的“三座大山”——学校教学,围绕考试;学生课堂,围绕知识;考试评价,围绕分数。于是,实际教学变成: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老师、学生、家长都在忙于知识的挪移和搬迁,分数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教育,必然走向畸形——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沉重的学业负担,过重的心理负担,乏味的家校生活;学生苦,教师累,家长急;睡眠不足,活动缺乏,健康受损,激情丧失,精神萎靡,人格扭曲。这,构成了一幅灰暗的现实教育图景。

  问题是,父母们如此看重学习成绩就真的是对孩子们好吗?学习成绩固然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在校学习的实际情况,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并不能完全由学习成绩反映出来。成绩只能代表孩子所有能力发展中的一小部分,并不是唯一的指标。因此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待孩子的分数要慎重一点,理性一点,如果您把分数当成了孩子教育的唯一指标,分数高就一好百好,分数低就一差百差,这样做,会把孩子的目光引向分数,使孩子过度关注自己的分数,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的好奇心,也容易忽略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和乐趣培养。而人的一生中,还有许多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人的综合素质。当孩子高中或者大学毕业了,开始找工作了,或者走上工作岗位了,真正独立自主地走上社会了,分数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十多年前,杭州市有一位教师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生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者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而前三名之外,前十名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业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为栋梁之材。

  为什么会这样?经过分析后发现,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完全由学习高低决定。事实上,学业成绩主要考察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其他的诸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对一个人的成功也很重要,却很难在考试中体现出来。

  因此,以成绩论英雄,以成绩来评判孩子的好坏,是不科学的,是片面的。事实上,在只重视学业成绩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却相对滞后。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学业智力和学业以外的其他能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要比只会在教室读书的孩子高得多。

  这就是著名的“前十名效应”。对这个效应,笔者在上个月的报社招聘工作中也有了亲身感受。上个月,笔者有幸忝列为报社的招考工作人员之一,与报社的其他几位领导一起全程参与了报社的记者、广告设计、广告业务员的招聘工作。面对三百多名大学生的应聘、考试过程,笔者亲身体验了一回。对当前大学生们的素质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在针对大学生的招聘工作中,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报社的招考小组根本不看,报社更关心的是这些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学生们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整体感觉,也就是个人的风度、仪表、谈吐如何。然后才进入岗位的专业素质考评,这一项确实需要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但这也仅仅占了所有考分中的40分,最后还要考察大学生们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在招考过程中,我发现,凡是有爱好和特长的,关心社会生活的,有独特思想的考生,考官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给高分。而那些在学校只会死读书的大学生,站在评委面前时,一幅羞羞答答、死气沉沉的样子,问这也不懂,问那也不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当然考官们最后给的分数就差多了。

  实际上,在招聘现场需要当场打分的情况下,专业知识的好坏留给评委们的印象并不深。相反,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谈吐、礼仪比较到位,综合素质好的大学生,总能让评委们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应的给的分数也高些,录取的可能性也大些。

  遗憾的是,我国的教育现状是,素质教育越喊越响,但背后实行的还是应试教育。从学校到家庭,从老师到家长,还是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最主要标准。其他的诸如孩子的人格培养、特长培养、能力培养,碰到“分数”这个杠杆,都要让路,靠边。真正重视体育、德育、美育等各方面综合能力培养的学校微乎其微。

  国家现行的“唯分是举”的招生方式,不仅剥夺了孩子正当的娱乐,休息,扼杀了孩子们宝贵的兴趣、爱好,而且造就了大批缺少生机与活力的畸形人才。对于孩子,需要培养的东西太多了,创造性、社会性、幽默感、领导才能等等,都非常重要。

  作为父母,在日常的教育中,要注意不能只用分数这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评价孩子,要注意从更多的方面,用更开放、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能力发展,实现评价的多元化。真正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

  先说升学压力吧!从我小时候到现在,尽管升学制度多次改革,但不变的是,考试一直是青少年的主要压力来源。因为老师总是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如果考试考不好,老师会说:“你这个孩子真糟糕。”即使现在体罚的现象大大减少了,有的孩子想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晚上睡觉也仍会被噩梦惊醒。

  我见过很多父母喜欢拿孩子跟别人比较:“我家小宝这次考试只考了第三名,你家大毛考第几名啊?”

  “你看看,隔壁丽丽会弹钢琴,功课又好,你怎么不跟人家学学?”

  “我是做了什么坏事,怎么会生出你这种孩子!”

  人家说,爱之深,责之切,父母的出发点可能是求好心切。可是,批评贬抑的表达态度却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甚至让他一辈子都会记得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反而造成了反效果。

  我接触过很多成功人士,我认为考试成绩和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并没有绝对的关系。我经常在演讲的时候问台下的老板和经理人:“认为现在的成就,要归功于以前在学校上了某一门课的人,请举手。”通常都没有人举手。因此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和青少年朋友,不要把目光局限在眼前,当你把时间拉长来看,一个人读书时成绩好不好,和未来事业成功、婚姻幸福、人生快乐,其实并没有多大关联,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我猜,很多父母和老师听到我这样说,大概急得要跳起来了。我们的社会习惯于用考试成绩预测一个人未来的成就,这个观念已经约定俗成,一时要改变并不容易。何况,现在大学的门槛已经降低,考上大学容易,能挤进明星学校和热门科系才厉害。

  我这么说并不是反对用功念书,而是不赞成把考试成绩当成判断青少年的唯一标准,考不上好学校,家长和老师就传递出“世界末日来临,你完蛋了”这种信息。正是因为这种想法给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压力,才让他们为了一分两分患得患失,丧失信心。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孩子的成绩并不代表未来的成功,所以在孩子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时,父母也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心理压力,毕竟现在的社会是更多的靠能力来决定的,所以父母更多的时候是要明白孩子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

411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