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节有哪些

时间: 蓝俊22 分享

  古代有很多礼节,你知道的有多少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节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礼节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种种繁复的礼节,就是其具体表现。古代礼节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正规场合或举行礼仪或大典或朝廷礼仪时,用到的礼仪比较隆重,如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八拜、四拜、二拜等,平时常见的礼节有嵇首、叩首、顿首、空手、作揖、拱手、颔首(答礼)等。

  古代礼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传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代表礼敬、和睦,集知识、趣味于一体。了解一些古代礼仪,不但能提高自身修养,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历史影视作品的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

  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稽”就是留的意思。是臣子对君王表示必恭必敬的隆重大礼。

  顿首”:即叩首、叩头。拜时头手触地,触后即起。由于头触地面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叫“顿首”。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空首:所谓“空”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在地面。行礼时拜跪在地上,先以两手拱至地,然后行头至手。这是国君回答臣下的拜礼。

  长跪:双膝跪地,上体伸直,离开小腿,叫“长跪”。行这种礼时以示庄重。

  再拜: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叫“拜”,也叫“拜首”;拜两次叫“再拜”。行这种礼是再进一步表示敬意的意思。

  揖让:“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揖、长揖,都是拱手自上向下的至膝为礼。上古即流行。

  唱喏:揖的俗称。和揖不同的是,一面作揖,一面出声致敬。是平等的两人见面,相互拱手打招呼问好的一种礼节。

  袒臂: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虚左: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下拜:对尊者、长辈行大礼,双膝下跪,双手按地,以头沾地叩首,叩拜1—3次,然后直身拱首问安。这时候尊者就扶起下跪者,说“贤侄免礼了”一类的套话,下跪者顺势起立。

  剪拂:对尊者弯腰,右胳膊伸直向外拂动施礼,口中说符合时令、场合、身份的礼貌用语。

  寒暄:又叫“暄寒”、“暄凉”,见面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多在拱手之同时道“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是询问其家人康泰否

  请教尊姓台甫:与人初次见面请问对方姓氏、表字,忌问名。“台”原为高而平的建筑物,亦用作官署名,如御史台。由此引发而用作对高级官吏的敬称,如抚台,又用作对一般人的敬称,如称兄为兄台。“甫”原为古代男子之美称,多附缀于表字之后。后遂与表敬的台字连缀而成表字之代称。

  抗礼、亢礼:是长揖不败,不分尊卑的平等礼节。 拱、拱手: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鞠躬,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表敬意。 打恭:亦称“打躬”,屈身作揖行礼。

  合掌、合十:两手当胸前,十指相合,表示敬意。原为印度的一般礼节,为佛教所沿用。 执手:古时国君用以待功臣之礼,在许多大臣的陪同下和乐声中,握住有功将领的手,以示亲热、慰问。

  手拜:古代女子跪拜礼,两手点地而抬起拱合,同时低头至手。

  敛衽:敛其衣襟,表示肃静之意。古代不分男女,均可说敛衽。后来专称女子之 拜曰敛衽(亦作“裣衽”)。

  道万福:古代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后来用做妇女行礼的代称。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

  簪笔:古代行礼时的冠饰,用毛装在五寸长的簪头上,插在冠前,又示礼敬。 磬折:像石磬一样的弯折身子鞠躬。 侍、侍立:站在尊长的旁边。

  回拜:亦称回访,客人来访后,主人亦应前往复见客人。 投刺:投名片(帖)求见或代为拜贺。

  式(轼):站在车上,俯身而抚车前的横木,表示敬意。

  前行示敬:卑幼与尊长同行,不可率而领先,必推尊长前行,以示尊敬。 却行:向后退着走,表示对客人的恭敬。 侧行:偏侧着身子前进。

  以趋示敬:卑幼拜见尊长,或经过尊长面前,均不得大摇大摆或要紧不慢地踱步,而要低头弯腰,小步疾行,以此示敬。

  避席: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对客人尊敬(另外还有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 拂席:擦拭座席上的灰尘,请客人就座,以表示敬意。 扫榻:拂除榻上的尘垢,表示对宾客的欢迎。 郊迎:到郊外迎接,表示尊重。 至门请:登门拜访

  为寿、上寿:古时进酒爵于尊者之前,一面致词祝颂。叫“为寿”或“上寿”。 奉觞:举杯敬酒。

  古代政治礼节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礼节有哪些

古代有很多礼节,你知道的有多少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节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礼节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种种繁复的礼节,就是其具体表现。古代礼节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正规场合或举行礼仪或大典或朝廷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古代礼的来源
    古代礼的来源

    礼仪是人们在各个交际圈子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一个懂礼仪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人的青睐。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礼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那么,

  • 中国古代礼节的起源
    中国古代礼节的起源

    礼仪礼节是人们在各个交际圈子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一个懂礼仪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人的青睐。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礼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那

  • 古代礼仪语句
    古代礼仪语句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人的眼里,礼仪重要,现代亦然。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语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

  • 古代礼仪与现代文明
    古代礼仪与现代文明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

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