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 > 历史百科 > 历史常识 > 战史 > 近现代历史战争 >

1945年山海关战役

时间: 蓝俊0 分享

  近代爆发的战争有很多,你知道在1945年爆发的山海关战役吗?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1945年山海关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山海关战役简介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苏军占领四平后,共军随即紧锣密鼓开始布局东北。以共军第一嫡系名将林彪和八路军最具实力的山东军区主力为标志,几乎一夜之间,共军抽调各级名将干才及精锐野战军开始出关。

  都是共运一家人,苏军占据了东北,利好肯定是共军。

  其时,东北自1931年后被日本占据,成立伪满洲国。13年未经战火,其经济、军工及其他工业、煤矿、森工、农业、交通等,其发达程度接近或者超过二战前欧洲中等发达国家,远超中国内地。被誉为东方鲁尔区。

  国共两方决策者都明白,要想内战,战争资源暨后勤要想得到有力保障,东北地区是不二之选。

  率先出关的共军,是靠近东北的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全部主力。李运昌其人,早年追随与苏俄和第三国际渊源颇深的李大钊,随后,由李大钊推荐报考成为林彪的四期生。1927年,412事件和李大钊被安国军政府处死,对时年仅18岁的李运昌影响很大。1927年4月23日,李运昌为总指挥,组织领导共军的潮普惠三县军事委员会5000农军,在普宁县宣布举行武装暴动。这是共军打响的反抗“四一二政变”的第一枪,比后来的南昌八月暴动,明显要早。

  普宁暴动之后,李运昌先后率部在参加南昌暴动和秋收暴动中终于无缘,队伍被打散。信仰第三国际的李运昌转身来到北方,继后成为刘少奇的白区党的主要成员,抗战爆发后组建晋察冀军区下属二级军区冀热辽军区,担任司令、政委。因为八路军冀热辽军区最靠近东北,所以,最先到达东北的八路军就是李运昌部。

  为此,毛泽东认为:“ 全国解放没有冀东不行, 冀东没有李运昌不行”。正是位于冀东的冀热辽军区的地理优势,才使得共军“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备战方略得以有效的实施。冀热辽军区的李运昌,正是北出山海关进入广袤黑土地的第一人。

  率部出关后,李运昌部队伍超乎所有人预计,短短一月之间,火速膨胀、发展甚至影响到编制开始混乱。李运昌往陕西的电报描叙了八路出关的东北情况,以及北平、东北地区国军收集的东北情报,使得国共双方决策集团都十分眼红日本投降后的东北的富庶。于是,各自抓紧调兵运动出关,成为国共当时的第一要务。

  山海关战役,由此拉开序幕。

  山海关战役经过

  山海关地处辽西走廊南段,扼制着以铁路北宁线为核心,几乎所有南北走向的公路、铁路甚至羊肠小道,是锦州和京津的咽喉。最出名的多尔衮、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山海关大决战发生现场。要想独家占领东北,山海关就是大门。

  共军一方看大门的,就是李运昌部精锐19旅两个团和22旅半个团。而代表国军心急火燎由南方赶来抢大门的,则是家喻户晓的国军名将杜聿明领军的,乘坐中美联合运输船于秦皇岛登陆的国军第13军、第52军各一部。因为海运能力和经验不足,两军军属重炮和师属山炮大多数未能随军。

  山海关要塞经日军长期占据和经营,钢筋水泥修筑,外加各种炮位置及轻重火力配置、射界设计,到饮水粮食储备等,一应完善。到抗战结束,已经成为向南方向大致横行近十公里的,以角山和北山为核心体系化的现代化要塞阵地。山海关可谓当时中国境内最具现代军事特点的要塞。虽然二战后期要塞没起到什么作用,疏于荒废。但是,这样的要塞守备与攻坚,均为作战双方事先预料不足的。

  山海关战役发生前两天,林彪来到现场亲自视察。期间也在肖劲光等人陪伴下和秦皇岛的苏军驻军负责人会餐密谈。可能不熟悉李运昌的部队,也可能在视察山海关守备后需要全盘思考,林彪当时没有对担任指挥19旅两个团和22旅半个团总负责的当地指挥官下达任何作战指示。仅是反复强调:确保军队乘火车尽快进入东北。

  1945年10月25日前夕,距离日本投降不到三个月,国军和共军之间,火药气息浓郁于此。

  秦皇岛港口到山海关要塞距离不过十余公里,登陆的国军第13军、第52军情况很快为位于锦州的八路军指挥部知晓。随即,正式作战命令由担任东北自治军副总司令李运昌下达:“紧急动员力量,在山海关前沿构筑工事设防,以阻击敌军的进攻,保卫山海关要冲,尽量争取延长时间,掩护锦州与沈阳。”

  10月25日,国军13军轻装的步兵前卫营行军到山海关要塞前卫阵地附近,和驻守该阵地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发生冲突。国军以政府军自居强行要过阵地,共军守备军则坚持不让。一来二去,互不相让,随即开火。山海关战役由此开始。

  直到此刻,国军仍然以正规军、政府军去理解一场作战。整个抗战期间,国共摩擦战此起彼伏本身就是二战战史的污点。国共官兵对于摩擦战大多以点到为止而和平结束的特点,均不陌生。而这次开战,共军前卫阵地守备的部队很快就放弃前卫阵地,向山海关要塞转移。

  随即,尾随而至的,准备继续摩擦的国军13军的这个前卫营,立刻被要塞内的守备军一阵真枪实弹的猛揍,死伤惨重。此刻,杜聿明正在忙于协调指挥两个整军的海运暨到达秦皇岛的兵力部署、展开,听闻这一消息,也仅是委托属下予以协调。也就是这时,林彪已经下令,计划调集已经在锦州基本修正和补充的精锐,八路军渤海军区第7师7000余人秘密运动,以加强山海关守备。

  在当时的抗战结束,人心思和的大背景下,经历抗战末期在东南亚席卷鬼子残部而战功赫赫的杜聿明,可能压根就没想到国共第一战会在自己的辖区发生。也正在这个时间段,杜聿明忙于往返东北长春、沈阳和秦皇岛,一方面和苏联占领军斡旋东北交接事宜,一方面协调部下避免在苏军强硬态度下,发生擦枪走火。一时间,手忙脚乱。

  其时,占据东北的苏联红军。

  国民政府当时自上而下无疑被新成立的联合国光辉迷晕双眼,对苏联不按联合国有关协议出牌全然缺乏认识。上下皆以政府军合法接收东北的思路,去应诡计多端的苏军,往往一个苏军秦皇岛驻军的班长、排长,即可一声令下,终止正在行军的国军师、团规模的行军、机动。

  堵车、拥挤、混乱、焦躁。早期登陆秦皇岛的中国政府军没少看苏联人的脸色。

  作为主持东北军事的最高主官杜聿明,则不得不东北西跑,顾此失彼的指挥着他在秦皇岛登陆的两个整军,在登陆和展开、机动的过程,不至于因为苏军的刁难,队伍而更为混乱和焦躁。似乎,在苏联、军官们皮笑肉不笑的应酬中,杜聿明也看到了进军东北的希望,然而,他回头看时,登陆秦皇岛好不容易集结准备往北行军的部队,却面临着天下第一雄关的扼制。

  11月2日,国军13军以团规模强行往北进军,在强行进入山海关要塞阵地角山时,该部和守备八路军发生摩擦。这次国军狡猾,前卫一个排被阻挡过不去,与守备部队开火,随即,该团作战斗展开,迅速向守备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因为山海关战役是非常缺失资料的国共内战的一次战役,所以,由一些回忆录简单的描叙中,只能够大致勾勒战场情况。

  占领山海关要塞角山,即占据整个山海关要塞的制高点,可以俯冲山海关城区,继而完全控制整个山海关要塞。可能因为前段时间的小型摩擦战的经验吸取,前卫排强行行军和共军虚张声势的努力,掩护了后续该团的强攻。当时可能共军也没料到国军会以团规模发起进攻。

  一个冲锋,山海关要塞制高点角山随即被国军占领。共军立刻紧张,第一时间调集一个团和能够调集的所有炮火予以反击。顷刻之间,密集的炮击和冲锋,使得刚占据北山,正在一次小型摩擦战胜利中陶醉的国军遭遇重创。

  随即,冲锋的共军抵达阵地开始和国军进行白刃。这场战斗,共军之抵近炮击和白刃使得缺乏炮兵支撑,对白刃缺乏应对战斗士气的国军,形成有效的打击。该团随即溃退下山,共军重新收回角山阵地。

  这种作战规模,在政治意义上已经突破了杜聿明的东北保安司令的职责。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法定上的最高军事负责人,杜聿明主要工作责任是和苏联人接洽和实现中国军从苏联军手里,回收东北的主权。而不是与八路军交火——可能杜聿明本人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成为打内战的第一人。

  于是,更像政客而非军人的杜聿明,在这次冲突之后不是立刻调集生力军,部署作战,以争取一战而占领兵力尚且空虚的山海关,完成继续北上,抢在共军出关之前控制东北。反复为个人政治得失考虑后,杜聿明非常滑头的坐上飞机,前往重庆汇报工作,请示上级决策。杜聿明这次貌似聪明,实则愚蠢的动作。他在战役已经爆发后离开战场再回到战场,期间耗费了一周的时间,使得山海关战役守备方得到七天这一时间上的胜利。

  山海关战役由此也成为后来东北国共大决战的倾斜点之一。

  11月3日,齐装满员,装备精良得八路军渤海军区第7师(后43军主要前身之一)到达山海关要塞。该师随同的后勤民工还带来锦州配属的日制山炮和若干弹药、地雷等。于是,整个山海关防线共军为7个团(缺2个营),甚至防御阵地还专门部署了对方重点攻击区域布置地雷、混编炮火准备,若干要塞的火力部署也得到较大完善。1945年11月3日后的山海关要塞,再不是兵力空虚的要塞。

1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