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 > 历史百科 > 历史常识 > 战史 > 近现代历史战争 >

百团大战战役历史意义

时间: 蓝俊0 分享

  百人团大战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百团大战战役历史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百团大战概述

  百团大战概述从1938年底开始,一直到1939年夏,日军向我国华北地区陆续增派了三个师以及五个旅的兵力,又于1940年制定了“肃正建设计划”,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巩固其占领地区统治。“肃正”计划与加紧迫使国民党投降的行动同时进行,企图能够将八路军一举歼灭,彻底占领中国。“肃正”计划的主要行动,是要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以其他封锁手段作为必要辅助,针对根据地构成网状包围圈,并称之为“囚笼政策”,进而用“清乡”、“蚕食”、“扫荡”三种方法,彻底清除反抗力量。 早在1939年底,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就察觉了日军的行动方向,他向八路军总部报告了日本正在修筑公路的行动,并且分析指出其意图在于利用公路将抗日根据地逐步分割成为孤立小块,隔绝其间联系。在此基础上,吕正操提出破坏日军交通线的行动方案。该方案经多方研究,最终于1940年4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3人签发了破袭正太路的《战役预备命令》,确认了破坏敌人交通线的行动方针。命令中指出八路军投入正太线的作战兵力不能少于22个团,同时在同蒲、白晋、平汉、平绥、津浦、北宁各铁路和公路干线上也要展开大规模破袭行动。整个战役全面获胜,其总的作战兵力达到105个团,因此被称为“百团大战”。 从百团大战的发展上来看,大致经历了破袭交通线、拔除敌人据点以及反“扫荡”三个阶段,该战役于1940年8月全面展开,历时三个月,展开战斗攻击1824次,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获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投降47人、伪军1845人,破坏铁路474km、公路超过1500km,破坏火车站、桥梁以及隧道260多处,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被日军视为“钢铁动脉”的正太铁路,三分之二都被我军破坏,同时日军掌握的煤矿破坏5所,以井陉新矿最为严重。 对于“百团大战”,给予日军的打击是巨大的。日军的华北方面军曾经在做站记录中写下此次战役完全出乎日军预料,造成的损失之大难以恢复。陆军作战科长服部在经过百团大战之后更是表示:“对华作战已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百团大战之后,日军不得已从准备发动其他进攻的部队中抽调了两个师支援华北地区的战斗,对华北展开大规模反攻,企图再次破坏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这虽然为华北地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百团大战所形成的抗日氛围,最终让日军难以得逞。

  百团大战历史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他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的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百团大战的胜利,是在中国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妥协投降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取得的.仅战役发起至12月5日的前3个半月,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缴获各种枪5900余枝(挺)、炮53门及一批军用物资.全战役,八路军至少作战2170余次,歼灭日伪军50000余人.八路军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中毒2万余人的代价.这次战役,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逐渐移其主力围攻八路军,加紧推行“囚笼政策”,大力修复铁路,新建公路,增建据点,企图分割、封锁和摧毁华北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破袭了日伪军大量的铁路和公路,拔除了大批据点,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囚笼政策”,有效地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

  第二,策应了正面战场作战,抑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逆流.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迅速解决中国问题,促进蒋介石与汪精卫政权合流,从1939年6月至1940年9月进行了代号为“桐工作”的政治诱降活动.日军与蒋介石双方代表正式进行了谈判.在此期间,日军先后发动了枣(阳)宜(昌)会战和代号为“一百零一号作战”,对重庆、成都和西安等地实施大规模轰炸,发动了一场新的军事攻势,以配合“桐工作”的进行.百团大战,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极大地减轻了正面战场国民革命军的压力,从而有力地策应了正面战场作战,抑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逆流.

  第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诬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八路军出动主力部队,在华北的大部分地区,进行了长达5个多月的作战,作出了重大牺牲,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获得了社会各界人民的普遍好评和广泛赞誉.从而戳穿了国民党顽固派散布的种种谎言,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的抗战地位和作用.

1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