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 > 历史百科 > 历史常识 > 战史 > 近现代历史战争 >

包座战役是谁指挥的

时间: 晓明0 分享

  1935年8月29日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向国民党军发动包座战役,此役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一个大胜仗,红军歼灭包座地区守敌及援敌49师的大部,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歼敌四千余人,缴获轻重机枪5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还缴获了红军急需的牦牛、骡马、粮食、弹药等军用物资,使北上红军得到了基本补充。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包座战役是谁指挥的,希望能帮到你。

  包座战役是谁指挥的

  包座战斗的胜利,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通道,让红军北出四川实现了创建川陕甘根据地计划,使敌企图把红军困在草地的阴谋彻底破产。

  背景

  背景介绍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批评了张国焘西进的错误主张,决定以主力左路军北出阿坝,迅速占领夏河洮河流域地区,并以此向东发展取得陕甘。随后,右路军进入茫茫的若尔盖大草原。红军将士以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泥泞和饥饿,历尽艰辛,终于在8月底以前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左路军也于8月20日经过草地到达阿坝。 班佑以东之上下包座位于松潘北部,群山环抱,地势险要。

  起因

  守敌胡宗南部独立旅第2团分驻上包座的大戒寺1个营、求吉寺2个营,两处凭借山险林密,筑以集群式碉堡,构成一个防御区,卡在红军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上。胡宗南发现红军过草地北上,急令第49师由松潘以北的漳腊驰援包座,并在上、下包座至阿西茸一线堵截红军。

  消灭包座之敌,开辟前进道路,是摆在右路军面前的迫切任务。徐向前主动向党中央建议,攻打包座的任务由红四方面军部队来承担,并准备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求歼包座和来援之敌。具体部署是,以30军第264团攻击大戒寺之敌,30军主力第88师、89师埋伏在上包座西北的丛林中,准备歼灭敌增援的49师;4军第10师攻击求吉寺之敌,其主力控制各要道,并随时准备出击;以红一方面军第1军为预备队,位于巴西和班佑地区待机。

  经过

  1935年8月底,红军右路军经过艰苦跋涉,终于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国军觉察到了红军有穿越草地的意图,就派兵平行北上。

  胡宗南得知后十分震惊,急忙电令伍诚仁第49师迅速向包座增援,欲将红军阻止在包座河一线。

  红军围攻大戒寺,49师也正需要过来救援。毛泽东到红30军视察,让官兵很受鼓舞,他们下决心1对1歼灭掉和自己兵力一样的国军49师。

  包座位于松潘以北的包座河畔,分为上、下包座,包座河横贯南北,时值雨季,水深流急。红军要北上甘南,必须打下包座。

  守敌胡宗南部独立旅第2团分驻上包座的大戒寺1个营、求吉寺2个营,两处凭借山险林密,筑以集群式碉堡,构成一个防御区,卡在红军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上。胡宗南发现红军过草地北上,急令第49师由松潘以北的漳腊驰援包座,并在上、下包座至阿西茸一线堵截红军。

  消灭包座之敌,开辟前进道路,是摆在右路军面前的迫切任务。鉴于担负后卫任务的红3军(即红三军团)还没走出草地,开路的红1军又比较疲劳,徐向前主动向中央与毛泽东建议,由红四方面军部队担负进攻任务。毛泽东批准了这一请求。徐准备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求歼包座和来援之敌。具体部署是,以30军第264团攻击大戒寺之敌,30军主力第88师、89师埋伏在上包座西北的丛林中,准备歼灭敌增援的49师;4军第10师攻击求吉寺之敌,其主力控制各要道,并随时准备出击;以红一方面军第1军为预备队,位于巴西和班佑地区待机。

  国民党军第49师沿着松潘通向包座的大道开进,于8月29日下午到达了距上包座约15公里之松林口。伍诚仁为黄埔军校毕业生,并在第49师整编后被蒋介石委任为师长,傲气十足。虽然其在此前的作战中领教过红军的厉害,但伍诚仁坚信走出草地的红军已经是疲惫之师,没有能力与他装备精良的部队抗衡,因而下令部队连夜进攻。

  黄昏时,战斗打响。红264团稍作抵抗即向大戒寺东北后撤,诱敌深入。伍诚仁志得意满,将师部及师直属队移驻大戒寺,边向胡宗南报捷,边下令部队全线向北推进。红30军部队沉着应战,以一个团节节阻击,依托一些小的山头边打边撤,逐步将敌诱入预设阵地。

  31日下午,敌第49师全部被诱进了红30军的伏击圈。这里是一个山谷,山上全是原始森林,红30军部队隐藏在丛林之中。伍诚仁将红军的边打边撤误以为是节节败退,命令全军放胆前进。17时,冲锋号四起,红30军部队一齐出击,冲下山坡,扑向敌群。经过数小时激战,敌第49师大部被歼,伍诚仁受伤后乘夜逃窜。与此同时,红4军在军长许世友指挥下,向求吉寺之敌发起攻击,歼敌1个营。

  包座战役,刚刚走出草地的红军以疲惫之师攻击敌人精锐之旅,毙伤敌4000余人,俘8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粮食、牲畜,取得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欲将红军困死于川西北草地的企图。

  老红军回忆,49师进入原始森林,这里的松树都很粗。这样49师容易被森林和树木阻挡,火炮、机枪难以发挥出来威力。上层调度如此粗心,但其基层部队灵活善战。当30军冲向国军行军队列,国军还收缩起来防守。30军将其截断,吃掉了大部。

  包座战役,红四方面军一个军能吃掉胡宗南同等兵力的一个师,让张国焘大喜过望。以前还担心自己部队新兵多,战斗力不太强。现在都能一对一打掉胡宗南的兵。张国焘打了胜仗后要找不同意见者算账的坏毛病又来了。他要解决中共中央。

  意义

  此役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一个大胜仗,红军歼灭包座地区守敌及援敌49师的大部,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5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还缴获了红军急需的牦牛、骡马、粮食、弹药等军用物资,使北上红军得到了基本补充。包座战斗的胜利,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通道,使敌企图把红军困在草地的阴谋彻底破产。

  遗址

  包座位于若尔盖县东南部,地处深山峡谷的包座河两侧。包座为藏语“务柯”的译音,意为包座沟笔直像“枪膛”。包座又分为上包座、下包座,处于群山之间,周围尽是原始森林,地势十分险要。松(潘)甘(肃)古道,北出黄胜关、两河口,经浪架岭,蜿蜒于包座河沿岸之山谷中,包座适扼其中。国民党胡宗南纵队进驻松潘后,松甘古道便成为其主要粮道,胡宗南纵队大部分粮食的运输都经过这里,为负责积存和转运来自甘肃的军粮,胡宗南在求吉寺和上包座的达戒寺设立了兵站。

  1935年8月底,红军长征走出草地北出四川进军甘南,包座古道便是红军的必经之路,于是,红军与胡宗南的主力部队在包座河畔这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达戒寺周围六、七里打成一片火海。留下了主战场达戒寺及东、西山林属包座战役旧址。达戒寺属藏区数量很少的苯波教寺庙,这里交通不畅,但环境十分幽静。除了寺院内传出的鼓号声外,就是山林中的鸟鸣[1] 声,身临其间,让人无法想象这里曾是炮火连天的战场。[2]

26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