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 > 历史百科 > 历史条约 >

辛丑条约上没有割地条款的原因

时间: 邱惠0 分享

将中国彻底变为他们的殖民地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为达到这一丑恶目的,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列强用坚船利炮迫使中国与他们签订了为数众多的不平等条约。从《南京条约》到《天津条约》,再到《马关条约》,列强从未放弃过对领土的蚕食,肆意割走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丑条约上没有割地条款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辛丑条约上没有割地条款的原因分析

俄国《新边疆》报的记者德米特里·杨维茨基,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于1900年在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写下了战地日记--《八国联军目击记》,书中对廊坊之战有着详细的描述:“在廊坊,西摩尔远征军首次与中国官兵打了一个硬仗。上午8时战斗开始,先骑兵。中国的马队在后方步兵和炮兵的支援下,迅速逼向车站,但一遇到俄国的水兵排射,又迅速退回。马队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们绕过邻近的一个小村庄包抄过来,从右边进攻陆战队。但突然又碰上了德军,德军向马队开火,骑兵受阻后撤。随后,中国的步兵开了火,义和团也冲了上来,但遭到俄国水兵和德国军队的扫射。中国人的子弹都打得过远,联军的后备队吃了苦头,前锋损失不大。中午1时,战斗结束。这天晚上,西摩尔率领的联军开始总撤退。”从中可以看到,义和团虽然没有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占到便宜,但他们的顽强抵抗和坚韧还是给八国联军以沉重打击的。

廊坊之战仅是这场残酷战争的一个小小场景。同时,在大沽炮台,在天津城南的八里台,在海河东岸的老龙头火车站,在河西紫竹林租界,天津民众和清军爱国官兵们舍生忘死,与侵略者浴血奋战,总兵罗荣光及聂士诚等人英勇殉国。八国联军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疲惫不堪的境地。此外,山东、河北各地民众都参加到天津的战斗中来,阻止西摩尔率领的联军进犯北京。据史料记载,河北霸州民众列仗抵抗德兵,战死者300余人,束鹿县旧城民众,徒手与侵略军相搏,牺牲4000余人。八国联军进犯保定、唐山、张家口、沧州等地时均遭到当地民众坚决抵抗,损失惨重。在东三省,北起黑龙江畔,南至渤海之滨,到处都掀起了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瑷珲之战、北大岭之战,清军将领拼死抵敌,前仆后继。中国军民在八国联军的枪林弹雨之下,没有畏惧,没有屈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侵略军展开了英勇斗争,让他们看到了中国民众反侵略的巨大潜力和不可侮的民族精神。

辛丑条约的签订经过

起因

当时清朝政府内部有将首都迁往内地(西安)继续与联军作战的建议。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可靠的军队了。义和团已经被战败,山东以南省份的总督们早在义和团期间就已经与外国达成地方上的协议,违抗清政府支持义和团的决定。因此清政府决定签署这个条约来保全自己。

过程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6月)下旬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后,清军一再溃败。六月上旬,慈禧太后改任两广总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命其从速来京,全权与各国协商议和。七月十三日(8月7日),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清廷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列强谈判。二十一日,北京沦陷。慈禧太后在逃跑途中命荣禄、徐桐、崇绮(1823―1900)留京乞和。八月初三,再派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共同协商议和事宜。侵华列强对此反应不一。

沙俄为诱迫清廷承认它侵占东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认李鸿章代表资格,赞同与清廷议和,将在京俄国公使和军队撤往天津。英、德等国希望索取更多利益,强烈反对与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政权开议,拒不承认李鸿章的代表资格。德国因其公使克林德被击毙而更加忌恨清廷,甚至与英国商定准备拘捕李鸿章,阻挠清廷与俄国的交涉。为此,李鸿章从广州抵沪后迟迟不敢北上。

俄国极力为清廷斡旋,力劝英、德放弃了拘捕李鸿章的打算。八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在俄军保护下抵达塘沽,并很快赴京,在各国公使间奔走。德国提出以惩办慈禧太后、端王载漪等战争祸首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从而使和谈无法进行。帝国主义各国围绕是否与清廷和谈、以及李鸿章代表资格等问题进行的争论,实际是各国在华挑选代理人的矛盾显现。俄国支持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和李鸿章;英、美等国则支持光绪帝;德国明显倾向英国,以拖延时间,等待德国元帅、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1832―1904)来华,以便扩大对华侵略战争。

闰八月中旬,瓦德西抵达北京后,执行德皇指令,多次拒绝李鸿章求见,指挥联军向直隶发动武装进攻。瓦德西的激烈做法不仅引起俄国强烈不满,英、美等国也害怕德国独受其益,遂一面派兵参与扩大侵华的军事行动,以待日后分赃时能多得一些侵略利益,一面又表示希望尽快结束战争。

特别是八国联军逼进山西,触动英国在山西的侵略利益时,英国更强烈地呼吁停战。英、美等国态度的转变,迫使德国不得不就此止步,为清廷乞和打开了方便之门。慈禧为取得各国宽恕,于闰八月初三发布惩处肇祸诸臣的上谕。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也极力为慈禧开脱,将宣战责任归咎载漪。清廷及封疆重臣的这些表现,使列强感到慈禧已经驯服,继续支持这个驯服政府对他们大为有利。另外,欧洲各国也担心抛弃慈禧,将导致清朝廷垮台,丧失讹诈中国的机会和可能。这样,在挑选代理人的问题上,欧洲列强态度渐趋一致,最终决定“保全”慈禧,开始与清廷议和。

结果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朝廷在北京与英、美、德、法、俄、日、意、奥、西、荷、比11国公使在《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上签字,共12款,19个附件。

辛丑条约签订人物

历史背景

参与八国联军的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英国、美国、奥匈都有分割中国领土的想法。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被认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当时为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签署代表

清朝代表

大清国钦命全权大臣张复华和钮孟磊等行事外务部事务人员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大清国钦差全权大臣便宜行事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鸿章;

列强代表

德国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大臣穆默(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奥匈帝国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全权大臣齐干(M. M. Czikann von Wahlborn);比利时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姚士登(M. Joostens);西班牙波旁钦差驻扎中华全权大臣葛络干(M. B. J. de Cologan);美国钦差特办议和事宜全权大臣柔克义(M. W. W. Rockhill);法国钦差全权大臣驻扎中国京都该国事务便宜行事鲍渥(M. Paul Beau);英国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萨道义(Sir Ernest Mason Satow);意大利钦差驻扎中华大臣世袭侯爵萨尔瓦葛(Marquis Salvago Baggi);日该国钦差全权大臣小村寿太郎(Komura Jutarō);荷兰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克罗伯(M. F. M. Knobel);俄罗斯钦命全权大臣内廷大夫格尔思(M. M. de Giens)。

辛丑条约上没有割地条款的原因相关文章: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辛丑条约是如何被废除的

3.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4.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卷

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