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头饰文化>

旗头的基本介绍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旗头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旗头简介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

  大拉翅、又名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答喇赤、旗头、旗头板等,清朝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为妇女所流行的一种头饰,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

  一般加戴在真发梳成的二把头之上,与之共同构成夸张的大二把头形状。

  常见的大拉翅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

  大拉翅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

  旗头发型历史

  入关前

  满族妇女传统发式是辫发盘髻,盘髻又分单髻与双髻。双髻通常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头顶左右两端节成长辫然后盘转成为髻,汉族则称这种发饰为丫头。单髻多用于已婚女性,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成一条长辫,盘转而为髻,这种发式简洁、利落,便于骑射远行,在野外宿营又可枕辫而眠。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皆如此。区别贵族与平民处只是髻上所插簪饰,贵族女子髻上装饰颇多而平民女子仅插木簪。

  入关后

  由于在满汉文化逐渐融合的基础上,满族女子发式被汉族女子所模仿;汉族女子发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满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满、汉族女子发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变风格,极大的丰富了满族妇女的头饰艺术。其中主要的几种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 、"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 "、"燕尾"、"高粱头"等等,其间名

  称不同,形式稍异。如"两把头"和"架子头"等。有的是在其他发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即保留了原来发式的基本形状,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创新,如从"两把头"到"大拉翅"等。还有的在其他民族习俗影响下,即保持自己民族发式。发式特征,又融进了其他民族的风格,形成了新的发式,如汉族的"如意缕"与满族的"如意头"。

  至于满族中老年普通妇女在平常梳的"高粱头",则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至今在满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满族妇女的发式和汉族妇女的发式相比,显得高大和夸张,具有艳丽夺目的效果,使发饰在满族妇女的服饰中占有较为突出的位置,并形成了满族妇女风韵独特的发式--旗头。

  满族发型

  二把头

  二把头 即两把头,是先将全头头发束于头顶,然后以一支长扁的发簪为基座,分成两缕向左右缠梳。两股头发在头顶梳成横向发髻后,用另一簪子横向插入固定。脑后的余发梳成燕尾形扁髻。紧贴颈部后方的扁髻限制了头部活动和躺卧,但同时也使女子的外观更显文雅庄重。

  二把头在清初期只是盘在脑后,且全都使用妇女本身的真发梳成,因此整体造型上较为小且扁矮,但随着时间推移,盘梳的位置向头顶发展,也有将二把头盘的更高更大的趋势,所以在缠梳的过程中开始掺入假发。

  清朝晚期,发展出一种名为大拉翅的板型冠状饰物,逐渐取代了二把头 。

  架子头

  架子头 清中叶,是历史上称"乾隆盛世"的黄金年代。在此期问,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亦不例外。各种选用名贵材料制成的簪、钗、流苏、头花等首饰被源源不断地,牛产出来,这些做工精湛、式样新奇的首饰,极大地刺激了满族妇女追求美饰的心理。但要将这些金、银、珠、翠、宝石等珍贵材料制成的首饰戴在头上,分量相当可观,低垂的几乎于耳根齐的两把头就显出了许多不足之处。为了将这些华美的首饰戴上去,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有铁丝拧成的,样子形如眼镜架,梳头时,把头唪固定后,再把发架横放在头顶,用左右两把头发交叉与发架绾紧。中间用一横型长簪--扁方固定,然后用簪、钗、疙瘩针等长挺首饰把发梢与碎发固定牢,这样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挺得住了。将头发盘结在架子上时,也常常因为头发不够多而需要充填上许多假发,使发式成为扁平型,双架或双角垂于两鬓间,脑后垂下一个似燕尾般的长发,清得硕亭《草珠一串》诗云:"头名架子太荒唐,脑后双垂一尺长"。诗下自注:"近时妇女,以双架插发际,绾发如双角形。曰架子头 。"

  钿子头

  随着满族妇女发式的不断复杂化,其头式也逐渐的多了起来。钿子头发式便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因在髻中衬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称"钿子头 "。梳妆时先将头发梳成两个横长髻,即将整个头发平分为左、右各一把,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再以铁丝或藤条做成骨架,外边缠上青绸、缎绒,形似簸箕的钿子戴在头上,

  再用两条黑缎带系于颌下,使钿子可以十分稳固的戴在头上这种"钿子头"是满族妇女出席隆重场合时的盛装,摘下钿子,便是平时的打扮。但戴荆子的抓髻式发式是用本人的头发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饰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几朵鲜花、绒花等分量较轻的装饰性物品戴,限制了头饰的大量使用。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的繁荣,满族妇女的传统发式也开始出现了由小到大的变化,由实用型向审美型发展。

  大拉翅

  满族妇女不仅很讲究发式,也很注意头饰。在众多头饰中,大扁方头饰最为普遍。这是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的银簪子,横于发髻之中。在清朝满族妇女的上层中,不仅要带旗头(一种用青绒、青缎做成的扇形头冠),而且要插上各种各样的银饰,如花针、压鬓针、大、小耳挖子等。满族妇女的耳环也与众不同,他们在耳朵上要扎三个耳眼,戴三只耳环,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于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清代晚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旗头的基本介绍相关文章:

1.香港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2.古代婚嫁的基本知识

3.纪念抗日战争反法西斯胜利主持词

4.2016年十八届六中全会会议主要内容和精神要点解读

5.夏朝的文字夏篆介绍

6.美墨战争简介

旗头的基本介绍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旗头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旗头简介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步摇的基本介绍
    步摇的基本介绍

    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

  • 明代妇女的头饰介绍
    明代妇女的头饰介绍

    衣者,章也。在中国封建社会,服饰不仅有遮羞避寒,美化形象的功能,还具有明贵贱,别等级的重要作用。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尤其在明代,这种等级

  • 唐代流行发饰介绍大全
    唐代流行发饰介绍大全

    唐代的服饰发型确实是非常美貌的,唐代流行的发型也很多种多样。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唐代流行发饰介绍,希望你喜欢。 唐代流行发饰介绍

  • 商代发饰冠饰介绍大全
    商代发饰冠饰介绍大全

    商朝发式大多为束发,也有辫发加束发。黄能馥《中国服装史》:河南安阳小屯、侯家庄商墓许多人头骨顶部有骨笄,髻有单个和双个的,用笄数量也不一

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