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正史>

正史中的孙权

时间: 蓝俊22 分享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正史中的孙权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孙权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孙权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于东汉光和五年(182年)出生。其父孙坚时任下邳县丞,故传其出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孙权为孙坚的第二子,[5] 据传他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

  中平元年(184年),时任佐军司马的孙坚随朱儁征讨黄巾军。孙权与其母吴夫人等人都留居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城关镇)。

  中平六年(189年),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起兵响应讨伐董卓的关东(函谷关以东)联军时,孙权跟随长兄孙策迁居至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奉袁术之命讨伐荆州刺史刘表,不幸战死。丧事毕后全家迁往广陵郡江都县。孙权幼年丧父,受到吴夫人的教育。[6]

  兴平元年(194年),孙策为袁术攻打庐江郡。扬州刺史刘繇深怕被吞并,欲对孙权等幼弟及吴夫人等不利,朱治便将他们接到住在曲阿的孙权舅舅吴景处。[7]

  十五而立

  兴平二年(195年),孙权的长兄孙策起兵征战江东,孙权跟随于左右。

  孙权性格旷达开朗、仁爱明断,又幽默诙谐、崇尚侠义,喜欢供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他常参与孙策军内部的决策,其才能令孙策都自叹不如。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此时,孙权与胡综、朱然等人在吴郡读书。[8]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任命十五岁的孙权为阳羡(今江苏宜兴),[1] 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他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举其为茂才。后又代理奉义校尉。[9]

  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孙权随孙策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又进军沙羡,讨伐江夏太守黄祖。

  稳固江东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不久去世。孙权被东汉朝廷册拜为讨虏,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在张昭、周瑜、程普等人的辅佐下,地位逐渐稳定。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顾雍、顾邵等人被招至麾下。[10] 孙权又分派诸将平定安抚山越诸族,讨伐叛乱不臣的李术、孙辅等。很快便稳定了江南局势。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孙权三伐江夏太守黄祖,并于其间收得大将甘宁。

  赤壁之战

  参见: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同年,东汉丞相曹操南征,大败宜城亭侯、左、豫州牧刘备。曹操占领江陵(南郡治所)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谋士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孙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刘备合兵,和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谋,以五万人于赤壁大破曹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战后,刘备、周瑜等又追击至南郡,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留曹仁、徐晃在江陵,派乐进镇守襄阳。[1]

  此时,甘宁在夷陵被曹仁包围,孙权采纳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抵御曹仁,以一半兵力驰救甘宁,获胜而返。同年,孙权亲率大军围困合肥,派张昭攻打九江郡的当涂县。张昭出兵不利,孙权攻合肥一个多月,亦未能破城,最后只得退兵。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与曹仁相持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曹仁部死伤众多,最终弃城逃走,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同年,刘备上表奏封孙权代理车骑,兼任徐州牧。

  开拓领土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吴军压境,交州各郡守无不俯首,士燮率领众兄弟奉承节度。唯有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最后被步骘所斩,孙权遂加士燮为左。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迁至秣陵。次年,修筑石头城,改秣陵名为建业。同年,修筑濡须坞以防曹操南侵。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坞,孙权与之相持一个多月。其后,曹操率先撤退。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孙权征讨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取蜀成功,孙权遣诸葛瑾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拔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孙权议和,把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予孙氏。与刘备议和后,孙权再次征讨合肥,撤兵时指挥断后,因为太过轻率最后在逍遥津以北被魏国大将张辽所袭击。赖凌统等拼死保护,方得以离去。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进驻居巢,再攻濡须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孙权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结为姻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的孙权看着刘备逐渐做大,并以相当的兵力对自己构成威胁,旋即改变战略,向曹操称臣联盟。孙权先命吕蒙袭取荆州,潘璋、朱然也将关羽擒杀。同年,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向朝廷进贡,又将原先俘虏的朱光等人送归北方等,作出示好举动。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袭位。同年秋,曹丕将领梅敷派张俭请求孙权安抚接纳,南阳郡中五县的五千多户百姓也前来归附。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建国号“魏”,史称曹魏。

  延康二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州,改鄂州为武昌,并随即修筑武昌城。

  曹丕称帝后,孙权便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并将降将于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同年,刘备兴兵问罪,讨伐孙权。孙权果断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于次年的彝陵之战中大破蜀军。[1]

  受封吴王

  黄武元年(222年),曹丕发觉孙权并非真心归附,便命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须坞,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三路伐吴,其中两路各有胜败,魏军整体局面占优,然因吴将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战果不如预期,只得于次年全面引退。同年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但孙权与曹丕之间仍有使节往来,至次年正式断绝关系。

  黄武二年(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之前,戏口守将晋宗杀死王直,率部下投降曹魏,被任命为蕲春太守,屡次侵犯吴国边境。六月,孙权命贺齐等袭取蕲春,活捉晋宗。同年十一月,蜀汉派中郎将邓芝来访。次年夏,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访问蜀汉。

  黄武四年(225年)冬十二月,鄱阳人彭绮率军反叛,攻陷周围数县,拥众数万。同年,曹丕率军至广陵,孙权严设固守。此时大寒,河面结冻,曹丕撤归。

  黄武五年(226年)七月,孙权听闻曹丕病逝,乘机攻江夏,不克而还。同年,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孙权分交州(治今越南北宁)置广州,分交趾(今越南河内东)、九真(今越南清化西北)、日南(今越南美丽)三郡为交州,以戴良为刺史;以苍梧(今广西梧州)、南海(今广东广州)、郁林(今广西桂平西)、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为广州,任命原交州刺史吕岱为刺史,士燮之子士徽起兵,自称交趾太守。但不久后即被吕岱诱斩。其后,孙权又将交州、广州合为交州。

  黄武六年(227年)正月,吴国诸将平定彭绮叛乱。

  黄武七年(228年)八月,“石亭之战”爆发,孙权命大都督陆逊督率诸将大败曹休。

  登基为帝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自从黄武七年(228年)后,便多次与孙权来往使者。五月,孙权派使者出使辽东。六月,与前来祝贺孙权登基的蜀使陈震商议平分曹魏九州,并制定盟书。九月,孙权下诏迁都建业(今南京市),并命上大陆逊辅佐太子孙登董督军国事务,驻守武昌。

  黄龙三年(231年)、孙权派太常潘濬率军五万,讨伐叛乱的五溪蛮夷。

  嘉禾元年(232年),孙权派遣周贺等航海到辽东。

  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自从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废叔继位后,便多次与孙权来往使者。嘉禾二年(233年),公孙渊遣使向孙吴称臣,企图以孙吴为外应以叛魏。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遭到顾雍、张昭等群臣反对,但孙权仍然派张弥、许晏等人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但认为孙吴远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孙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曹叡。孙权忿恨公孙渊巧诈反复,打算亲自率军前往征讨,后听从朝臣劝谏,才未出征。

  嘉禾三年(234年),孙权亲征合肥新城。

  赤乌三年(241年),孙权派卫全琮攻淮南、威北诸葛恪攻六安。全琮与魏将王凌在芍陂交战,不利而还。同时,车骑朱然围攻樊城。同年五月,太子孙登去世。

  两宫之争

  参见:二宫之争

  在长子孙登逝世后,孙权的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自赤乌五年(242年)起,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产生了极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其中,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孙和,赐死孙霸,并于同年十一月改立孙亮为太子。十二月,孙权派戴烈、陆凯率军前往南郡抵抗王昶。

  去世

  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当年十二月,孙权急召大诸葛恪入朝,委托后事。

  神凤元年(252年)夏四月,孙权病逝,终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1]

  在位年号:黄武(222年—229年)、黄龙(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乌(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凤(252年)[15]

  孙权为政举措

  政治

  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开始推行屯田。东吴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须种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区分布很广,屯田的军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东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 较先进。

  海昌县(今浙江海宁)是孙吴早期唯一的屯田县,由陆逊为屯田都尉。

  黄武五年(226年),陆逊以所在少谷为由,上表请令诸将增广农田、拓开屯田,孙权同意扩大屯田面积,并将驾车的牛改作耕牛,亲自耕田,鼓励将吏屯垦。

  孙权也注意兴修水利,他于黄龙二年(230年)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赤乌八年(245年)八月,孙权派校尉陈勋开凿句容城中路运河,建造粮仓。又于赤乌十三年(250年)作堂邑涂塘(即今江苏六合县互梁堰),此外,还开凿了几条运河,这些运河既是内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免除了荆州农民的租税,并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17]

  首都建业原名秣陵,最初是一小县,因孙权定都建业并开凿运河而成为一流都市,后成为六朝的文化中心,现名南京。

  外交

  孙权登基后,吴、蜀两国有使臣互往,并且各自承认对方的身份。孙权与蜀汉使臣费祎、宗预也构建了良好关系。黄龙二年(230年),孙权遣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吴军势力达到了夷州(即台湾岛),赤乌五年(242年),又派遣聂友、校尉陆凯航行珠崖、儋耳(指现今的海南岛)。揭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1]

  赤乌六年(243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献乐人及方物[1] 。范旃大将范寻为扶南王时,孙权派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和南海诸国。两人归国后,朱应撰《扶南异物志》[18] ,康泰撰《吴时外国传》[19] ,这是研究东吴与外国交往的重要资料,可惜二书均已失传,仅在《水经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文选注》等书中残存一些片断引文。[20]

  军事

  参见:合肥之战

  孙权在位时期,曾多次出兵北伐,发动两次合肥之战,意图由此进攻曹魏,虽各有胜负,最终还是失败。

  嘉禾六年(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曹魏,自立为燕王。赤乌二年(239年),孙权派羊衜等远征辽东,但公孙渊已于此前为司马懿攻灭,吴军便攻打旅顺口的魏军海防城堡牧羊城,击败魏将张持、高虑,俘获大批人口。[21]

  孙权称帝后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扩充领地。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为了逃避原来苛重的赋税,逃进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社会,拒绝向孙权政权交纳租税。开始,孙权派兵镇压,但收效不大。为了集中兵力对外用兵,解除后顾之忧,孙权调集重兵开始对付山越人。大将吕范、程普、太史慈、韩当、周泰等领兵合围,山越人的领袖被逐个抓获,其他山越人区别对待:强壮的青年人充实军队,老人、妇女统一管理,从事农业生产。孙权集中兵力终于解决了山越人的问题,后方得以彻底稳固,这为他下一步对外用兵奠定了基础。[1]

  经济

  孙权对辽东的经略,使当时东吴政权蒙受到一些损失,付出了代价,正如其通夷洲、亶洲时也曾蒙受损失一样,但是,它对于历史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是开辟了江左直通东北地区的海上交通。在孙吴以前,北部沿海的航线已经分段开通,先秦秦汉时期已先后开通了由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的航道,由江浙沿海至山东半岛的航道。但是,由于东汉时期江左地区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政治中心和大都会,因此这条航道的来往并不频繁,而且还没有开通从江左直达辽东半岛的航路。孙吴立国江左后,这里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以建业为代表的大都会,因此有了进一步开通北部航海运输的需求。孙权频繁通使辽东,使江左与辽东地区的直通航线得以开通。这条航道,如胡三省所说:从建康(今南京)沿长江东下,在长江口北端海门附近之料角转向北行驶,傍黄海海岸北行,绕过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角,再进入登州大洋,即威海、烟台北部海域,再沿庙岛列岛北上,经大谢岛(即长岛)、乌湖岛(即北城隍岛)等,渡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南端的都里镇。都里镇即马石津,亦即三国时期的沓津(或称沓、沓渚),即今辽宁旅顺附近。沓津在三国时期已发展为孙吴与辽东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孙吴出使辽东的船队即停泊于此,在这里进行互市。再由此处上岸由陆路至公孙渊首府襄平(今辽宁朝阳)。[24]

  这条海道的开通,便利了江左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25] 此后,历东晋南朝,这条航道便日益繁忙起来,成为六朝时期江左地区与东北地区交通的重要线路。有了这条海道,东晋南朝时期,得以越过北方的胡族政权,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和朝鲜半岛诸国建立了交往,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26]

  第二,孙权对辽东的经略,加速了江左与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这种交往,孙权除了从东北地区得到马匹以外,双方还互赠特产[27] 。这种交往,对于两地的物产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意义,晋人孙楚在遗孙皓书中说江左以纺织品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传到了东北,东北以貂马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传到了江南。这对于加快两地人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28] 。后来,江左的蚕桑也是通过这条海道传至辽东地区的。[29]

  由于孙权大力开拓海上事业并且开拓江南,因此在中国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他死后的待遇与他的功绩完全不成正比,曾极在其作品《吴大帝陵》中提到“四十帝中功第一,坏陵无主使人愁”,[30] 刘克庄也在《吴大帝庙》中叹息“今人浑忘却,江左是谁开”。

正史中的孙权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正史中的孙权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孙权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孙权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于东汉光和五年(182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正史中的庞统

下一篇:正史中的魏延

精选文章

  • 正史中的庞统
    正史中的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

  • 正史中的马谡
    正史中的马谡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1]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

  • 正史中的姜维
    正史中的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

  • 正史中的纪灵
    正史中的纪灵

    纪灵,字伏义,是东汉末年袁术帐下将领,勇猛非常,曾奉命率军攻打小沛的刘备,在吕布辕门射戟的调停下撤兵。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正史中

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