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百科知识>

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生平简介

时间: 卫文34 分享

  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百丈禅师生平简介

  百丈禅师于唐玄宗年间的福州长乐,俗姓王,年幼时期喜欢在寺院游玩,并在西山慧照出家,法号“怀海”。并一直研读佛教的经典,因此经、律、论佛三种知识齐全。

  其后,怀海听说在南康的龚公山上,马祖道一正在传教,而怀海久闻其盛名,因此前往投奔。于是他成为了马祖道一的侍者,也深得马祖道一的器重,因此怀海和西堂智藏、南泉普愿等人,在当时一起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

  后来在唐代宗年间,奉新人甘贞在洪州新吴大雄山建庵,听说怀海法师很精通佛法,因此请他来到庵中当主持,由于大熊山又被称为百丈山,因此后人将怀海称为百丈禅师。

  到了唐德宗年间,朝廷下达了关于“取消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规定”等一系列不利于僧佛传教的指令,为了僧侣们能够继续生存,因此,百丈禅师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禅宗的清规戒律,如《禅门规式》等。在规定中,他要求僧侣们不仅需要自给自足,将禅学落实于日常生活中,为禅宗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怀海法师在唐宪宗元和九年,也就公元814年的正月十七日圆寂,时年六十六岁。后来在唐穆宗年间,怀海被朝廷册封为大智禅师,他所埋骨的塔被称为大宝胜轮。

  百丈禅师的故事

  关于百丈禅师的故事,历来被中国的禅宗人士所津津乐道,这不仅体现了其在禅宗史上崇高的地位,也表达了他对禅宗发展的重要性。

  在朝廷下达了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取消免税规定后,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寺庙和庵堂,都必须定期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赋税。而寺庙本就是没有盈利性的机构,因此寺庙只能通过僧侣们的自身劳作,才能向朝廷缴纳赋税。在这个政策开始实行的时候,百丈禅师就开始在寺庙内“自给自足”的策略,他自己亲自下田耕种,给其他僧侣们起到了带头作用。然而他的弟子见他年事已高,不忍心看他每天在田里辛苦劳作,因此就开始劝说他,但是百丈禅师对此置之不理。后来他的弟子们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将他的劳作工具藏了起来,百丈禅师找不到工作,就开始绝食,并且对弟子们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后来他的弟子们实在就不过他,只好把工作还给了他。

  另一个关于百丈禅师的故事,是他和野狐禅的,被记载于《无门关》之中。说的是怀海经常在禅堂上讲经,有一个老头常常来听他讲经。有一次,怀海讲完经后,众人都散去了,只有那个老头留了下来,那个老头对怀海说,实不相瞒,我其实是一只野狐精,早在迦叶佛时代,我已经在这座山里开始修行了。只是有人问我说,你们修行的人还会被因果规律所支配吗?(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而我回答,并不会被因果支配(不落因果)。我为了这句话,而多修行了五百年,请大师为我开脱。

  怀海说,你把那个人问你的话,重新问我一遍。于是野狐精就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怀海禅师回到道,所有的人都无法违背因果的规律(不昧因果)。

  野狐精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谢了他之后告辞而去。没过几天,怀海的弟子找到了一只死去的野狐的尸体,怀海就让他们将其火化了。

  百丈禅师的禅法

  祖师禅是一味禅,一味之中具足百味,百味会归一味,犹如大海水与众沤,大海水具足众沤,众沤千姿百态会归大海水,众沤与大海水原是一体的。一味是诸人的清净觉性,你我他无有二样;百味是清净觉性随缘所起的百千妙用,每人各有不同。万法由一心所生,故曰一味具足百味。诸禅师的教化手法,看似眼花缭乱,亦只是随人开药方,无有定方可用。看祖师畅演宗乘,不可为其手法所惑,唯是依教向自己脚下体会,方能与宗乘事有少分相应。

  百丈禅师的禅法,不像他的同门师兄大珠慧海、西堂智藏的禅法那样高峻,他的禅法循循善诱,与人方便。在百丈禅师的禅法中,既内含了悟前的渐修,亦内含了渐修基础上的顿悟。百丈禅师的禅法,渐修与顿悟兼顾,可以使学人循序渐进,直至“百尺竿头”豁然失手,亲证实相。试看以下开示,方知百丈禅法兼具渐修与顿悟,自成系统。

  僧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

  师(百丈禅师)云: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评:此一段开示,娓娓道来,却不失禅宗直指人心的特色。诸学人,无论是念佛的人,或是修密的人,还是参禅的人,若能依此一段开示,常于自己心上细密体察,念佛的自然念去,持咒的自然持去,参禅的自然参去,如此而行,念佛者自然亲证三昧,持咒者自然亲证法身,参禅者自然亲证本来。其实,三昧、法身、本来,一事而假三名,并非有异。

  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评:此处不可错会。此处的“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绝不是心如石头,无知无觉,不辨赤黄。心本来是灵明的,如明镜照物,赤橙黄绿、大小方圆无不清晰显现。百丈禅师所说“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只是令人不为境迁,方便接引初机,暂做如此工夫而已。若佛法是俗情所想的“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那痴傻的人便是天然的佛祖。岂有此理。

  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评:这里只是比喻,切不可把“心若虚空”当作一念不生而想,一念不生,绝非是佛。释迦世尊,慈悲教化,一生滔滔,随机设教,何曾一念不生。若就实际而说,一念不生,头脑空白,这个“空白”亦是一个大妄念,若住于其上,即为谤佛。在这里,百丈禅师只是令人廓彻心胸自己看,看此时是个何消息。若行人识得准、担得起,那自然是慧日现前。若以一念不生为是,且住于其上,不但不是慧日自现,那必然是阴雨连绵,无一丝慧光可见。其实,若就悟人的分上,一切作为无不是慧日所现。若就未悟人的分上,虽一念不生,那亦只是个“空相”当前,慧日不现。

  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界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过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具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评:若行人常使心胸廓然,使万法于我人心中如行云流水一般,畅通无碍,自是具足一切慧的人。

  此段开示,一般人难以看出是禅宗大师的开示,从其“莫记忆,莫缘念”,“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界所惑”等语中,反倒是很像北宗神秀大师“观心看净”的渐修禅。禅定渐修,是一种必须借助的方便途径,若不以此作为悟前的加行与资粮,是难有桶底脱落庆快平生的事。若北宗的“住心看静”与南宗的“直指人心”构成一个完备的次第渐进的系统,那将会使更多的人循序渐进得大成就,可是,南宗禅者,个个都是渐修而来,当他们领悟了佛法的根本之后,却只以直指顿悟示人,而不肯再落草度人。若修行人无有渐修禅定做基础,便不可能与“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曹溪禅相应。从神秀大师的渐修禅,到惠能大师的顿悟禅,这是一个完整的禅修次第,从这个意义上讲,“住心看静”是不可逾越的修行阶段,即使惠能大师亦是渐修而来,而不是对佛家教理毫无接触,对禅定毫无修证,偶然一闻《金刚经》便悟的。若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惠能大师既不识字,又未有闻、思、修的任何基础,只是一闻便悟,那是绝无此事的。我们说顿悟不离渐修的道理,无非是让人在教理和禅定实践上作理事并进的工夫,不然的话,是绝不可能亲证实相、获得智慧解脱的。

  百丈禅师的禅法,既具北宗渐修的风格——“第二峰头”的商量语,又具南宗直指的风格——“妙高峰顶”的无言义,故不同根基的人,在他的教法中皆可各得其益,各有长进。 “第二峰顶”是方便,不是究竟了义,然而,到达“妙高峰顶”却离不开第二峰顶这一阶梯,犹至宝塔顶,是拾级而上的,佛法的顿悟,亦是如此。佛法接引人,当具“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手段,亦即“立于妙高峰顶,深入荆棘丛中”。百丈禅师正是“立于妙高峰顶,深入荆棘丛中”度人的人,他把南顿北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渐顿相融的禅法系统,再加上他的《禅门规式》对禅宗行人的规范,使得百丈禅法包容了“戒律”、“渐修”、“顿悟”,使中根、上根、上上根皆能于中得以成就。正是因为百丈禅师肯于用方便接引人,所以才使他的禅脉相承耀古今。

  禅宗属于释迦佛教的精髓部分,在释迦佛教的次第教法中,禅宗的直指教授属于最上密乘,犹如宝塔之顶极,高高在上。若把禅宗从整个佛教中独立出来,而不注重“资粮”与“加行”,禅宗便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犹如后期禅宗,棒如雨喝似雷,学人几人有消息?问题就出在资粮不具、加行不够。佛教从汉代传入以来,经典的翻译与弘扬,给禅宗的兴盛做了坚实的铺垫,所以才会有唐宋时期的以禅宗为首的整个佛教文化的辉煌。若没有经典教育与禅定渐修的历史积累,就不可能有唐宋佛教文化的辉煌。唐宋以后,禅宗的逐渐势微,实在是不重经典教育和禅定渐修有关。至此以后,尽管禅师们棒喝交加,但是,由于不重经典教育和禅定渐修,所以,参禅行脚的多,棒下有消息的少;行口头禅的人多,知禅宗意的人少。

  以禅宗的风格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禅宗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先期禅宗,主要是指从达摩大师至惠能大师。先期阶段的禅宗,禅教并弘,禅风是朴实的。二是中期禅宗,主要是惠能大师之后,一直到“五家七宗”。中期阶段的禅宗,弘经教者少,直指者多,具有超佛越祖的气势,禅风是高峻的。三是后期禅宗,主要是指“五家七宗”以后的禅宗。后期禅宗口头禅多,知佛意者少,既无超佛越祖的气势,更无朴实无华的作风。我们说后期禅宗“口头禅多,知佛意者少”,只是就整个佛教的历史发展的总体上来说,而不是说在后期禅宗就没有大成就人。百丈禅师属于中期禅宗,师承马祖,得马祖心髓,有大成就,却以朴实无华、循序渐进的禅风教人,譬如他的《禅门规式》,注重依教奉行。百丈禅师行持严谨,亦具有以戒为师的风范。

  百丈禅师对待佛经与戒律的态度,决不像后期禅宗的有些禅师,戏弄佛经以示无执,喝佛骂祖以示高峻,他从不用扫除廓清的办法,而是把佛经与戒律当作通向智慧解脱的必须借助的阶梯。轻视经典教育,轻视禅定渐修,一味以祖师禅示人。戏弄佛经、喝佛骂祖,且成语录流行于世,这便是禅宗渐渐衰败的自身原因。百丈云:

  读经看教,语句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觉性自己,具不被一切有无诸法转。是导师,能照破一切有无诸法;是金刚,即有自由独立分,如不能恁么得,纵令诵得十二《韦陀经》,只成增上慢,却是谤佛,不是修行。读经看教,若准世间,是好善事。若向明理人边数,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脱不去,流入生死河。但不用求觅知解语义句。知解属贪,贪变成病。只如今但离一切有无诸法,透过三句外,自然与佛无差。

  “若不能恁么得,纵令诵得十二《韦陀经》,只成增上慢,却是谤佛”。这里的“恁么得”显然是指禅宗的明心见性——开佛知见。明心见性是离不开读经看教的,犹如百丈禅师说:“读经看教,语句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亦即读经看教,须是向自己心上体察,若不向自己心上体察,只是寻思卜度私意勾画,自然是作茧自缚、违背佛意。“恁么得”——明心见性,只能借助于读经看教和渐修禅定才能实现,离此一径,更无别路。依教方能悟心,悟心自然明教,犹百丈禅师说:“既自是佛,何虑佛不解语”。轻视经典教育,轻视禅定渐修,人人妄求成佛,妄求“恁么得”,其结果是虽求“恁么得”而不能“恁么得”。人若不于求道路上历经千辛万苦,使精神得到锻炼,即使最后有所领悟,其人格亦不能与佛法浑化一体,那依然是佛法是佛法,我人是我人,于法于人皆无益处。在佛教中,如果经典教育跟不上,禅定工夫跟不上,日常做人跟不上,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便成了一句空话。“五家七宗”以后的禅宗发展,只重视了塔顶之宝珠,而忽视了塔身之阶梯,故此时的禅宗渐渐走向衰微。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经典教育跟不上,禅定工夫跟不上,日常做人跟不上,只是在禅师语录上做理路生解,结果是作茧自缚、愈缚愈坚,与佛法的智慧解脱是背道而驰的。


猜你喜欢:

1.禅道与茶道的关系

2.禅宗对茶道的影响

3.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4.一指禅功的简介

5.禅茶文化的由来与内容

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生平简介

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百丈禅师生平简介 百丈禅师于唐玄宗年间的福州长乐,俗姓王,年幼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唐代画家曹霸生平简介
    唐代画家曹霸生平简介

    曹霸,唐代画家,三国高贵公曹髦后裔,早年学书,师法王羲之、卫夫人等,擅画马,尤精鞍马人物。亦工肖像,曾修补凌烟阁功臣像。晚年免官流落四川

  • 唐代名将陈玄礼生平简介
    唐代名将陈玄礼生平简介

    陈玄礼,唐代名将,初任神武军的果毅都尉,后随李隆基(唐玄宗)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安史之乱时,在太子李亨支持下,发动兵变杀杨国忠及杨氏姐

  • 唐代诗人崔颢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崔颢生平简介

    崔颢, 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好景道不得,

  • 唐代诗人崔护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崔护生平简介

    崔护,字殷功,唐代诗人。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下面是

5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