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后人赤亭之战的评价如何

时间: 卫文34 分享

  赤亭之战是元初二年,在东汉与羌人的战争中,武都太守虞诩击败西羌于赤亭的著名作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后人赤亭之战的评价如何,希望大家喜欢!

  赤亭之战的评价

  赤亭之战是东汉和西羌的一场战役,最终以东汉取得胜利而告终。赤亭之战作为一场具有典型性的战例,它对后来的战争形式产生了强而有力的影响,所以后世对赤亭之战的评价也十分地高。首先,先从战争经过来看待赤亭之战的评价。

  赤亭之战中,足智多谋的虞诩担任总指挥一职,他客观而全面地分析战争情况之后,决定采用智取收复武都。众所周知,孙兵和庞涓对峙时,孙膑采取了“逐日减灶”的方法来蒙骗了庞涓,在庞涓轻敌时,孙膑赢得了胜利。

  而在虞诩对付西羌军队时,他采取了“逐日增灶”的方法来威慑敌军。面对手下士兵的疑问,虞诩解释到,如果敌人看见我军的锅灶日益增多,那就代表着他们以为附近的州县加入了我军阵营,那么敌人就不敢轻易地前来。

  当年孙膑以弱示敌,如今虞诩采取了以强示敌的做法。从虞诩的策略可以看出,虞诩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他善于从问题本身出发而找出相应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虞诩用兵有方之道。其次,从战争结果来看待赤亭之战的评价。

  虞诩最终以两千多名士兵的队伍战胜了西羌军队,在兵少势孤的情况之下,虞诩用以强示弱的方法成功蒙蔽了西羌军队,最终战胜了数万西羌军队的士兵队伍。从总体来说,赤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灵活作战的典型案例,它为后来的战形式争提供了借鉴意义。

  赤亭之战简介

  赤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因为这次战役具有典型性,所以大量历史书籍都有关于赤亭之战简介、赤亭之战经过等内容。通过赤亭之战简介得知,赤亭之战发生在115年,当时西羌攻打武都,年仅十三岁的汉安帝无法处理国家政事,便由邓太后执掌朝政之事,眼看西羌军队即将攻陷武都,并有向南行军的形势。

  邓太后为了稳固朝廷统治,便让足智多谋的虞诩担任武都太守一职,并让他率领三千名士兵前去迎敌。西羌军队早已听闻虞诩是一位不容小觑的将领,听闻东汉朝廷派他前来作战时,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西羌军队首领为了应付虞诩,便急忙集结几千人的军队在大散关一带驻扎,以此来抵御虞诩的进攻。虞诩早已察觉到西羌军队会在大散关设下机关来对付自己,便派遣尖兵前去打探情况。

  尖兵查探的结果果然和虞诩设想的一致,为了减少士兵的伤亡,虞诩决定智取。大散关一带地势险要,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如果硬取的话,只能增大损失。为了保险起见,虞诩决定先分散西羌军队的兵力,再乘机突破大散关,进而占领赤亭。

  在虞诩的计划之下,他采用了障眼法,顺利蒙蔽了西羌军队,让他们误以为自己的作战队伍日益扩大。爱西羌军队不敢轻易妄动之时,虞诩率兵一举攻破了大散关,收复了武都。

  赤亭之战的内容

  虞诩率三千兵马往武都。羌军早就知道虞诩很厉害,听说汉朝派他前来征讨,感到很紧张,赶忙率领几千人的军队,集中在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境内的崤谷(大散关),凭险设防,想在这里堵住 虞诩军队的进攻。虞诩带领部队来到崤谷附近,发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心想羌军一定会在这里设下重兵,利用有利地势阻挡我军前进。他立即派出尖兵在前边仔细侦察,果然发现羌军已有了准备,在崤谷埋伏了大批的军队,占据了有利地势。虞诩一想,觉得硬攻不仅会造成很大伤亡,而且很难奏效。他决定先用假象分散羌军兵力,然后 再乘机突破崤谷天险,进占赤亭,直逼武都。定下计策之后,虞诩便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扎营待命,他则到部队各处巡视。每到一处,他不管有没有外人,就说:“羌军凭险据守,我们兵力有限,不易突破。现在,我已派人报告朝廷,请求援兵,等援兵到了以后,我们再开始进攻。”羌人为其所惑,分散至各县掳掠。留在崤谷的少数羌军,也觉得虞诩一时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没有一点作战准备。

  虞诩看到羌军已分散了兵力,就抓紧时机,命令部队立 即出发,突破崤谷,日夜兼程,以每天二百多里的速度,向赤亭急进。途中休息,虞诩让官兵每人垒两个人的锅灶,饭后也不毁掉,故意留给敌人看。第二天,他又命令每人垒四个人的锅灶,比前一天增加一倍。羌军眼看着虞诩率军突破了崤谷,可着了慌,赶紧在后面追赶。追到虞军休息、做饭的地方,一数虞军的锅灶,发现虞军的人数增加一倍,成了六千。第二天,虞军的锅灶更多了,够一万多人用的。看到虞军人马越来越多,而且日行百余里,以为不是汉军的援兵到了,就是附近郡县的军队和虞军合在一起了,不敢再追。

  虞诩的部下觉得很奇怪,问虞诩:“从前孙膑斗庞涓,是逐日减灶,你怎么逐日增灶呢?兵法上说,军队日行不能超过三十里,以防意外。而我们却每日行军将近二百里,这是什么道理?”虞诩回答说:“敌人众多,我们人少,行进速度慢了容易被敌人追上,急行军能使敌人摸不清我军的情况。敌人见我们的锅灶日益增加,必定认为附近郡县的军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我军人多而行进速度又快,敌人就肯定不敢轻易追赶我们。当年孙膑以弱示敌,今天我们以强示敌,这是因为情况有所不同。情况变了,怎么能照搬前人的方法呢? 周围入听了虞诩这番话,连连点头称是,佩服虞诩用兵有方。

  虞诩至武都时,兵不满3000,被羌众数万围于赤亭。虞诩命令将土顽强固守,一直坚持了十天,打退了羌军的多次进攻,大大挫伤了羌军的锐气。 到了第十天,羌军又开始进攻了。虞诩站在城墙上晾望,发现羌军士兵畏缩不前,好象是怕被虞军的强弓利箭射着, 于是,虞诩下令士兵改用小弓向敌人射击。羌军一看虞军的弓箭已射不到自己跟前,就一窝蜂似地向赤亭发起进攻。当羌兵冲到城下时,虞诩命令强驽手分成二十人一组,共同瞄准一个敌人射击,箭箭命中,无一虚发。羌人大震,赶快向后撤。汉军出城反击,多有杀伤。

  此仗,羌军虽然败北,死饬不少人马,但发现虞军反攻时只出动两千多人,故以为虞诩兵力不多,准备再次进攻赤亭。虞诩总结上次战斗的情况,也感到暴露了实力,估计羌军可能会再来进攻。为了迷惑羌军,他决定再次给羌军一种假象,造成敌人的错觉。次日,在羌军败退回营后,虞诩让所有的官兵排长队,耀武扬威地从东边城门出去,转一圈,再从北边城门进城。进城后更换衣服,又从这个城门出发,那个城门进来,并不断更换衣服以迷惑羌人。每天都这样反复出入多次。羌人见虞军成群结队,出出进进,摸不透虞诩到底有多少人马,以为汉军兵多势众,力不能敌,遂撤退。虞诩得到羌军逃跑的可靠消息后,就在敌人撤退的必经道上,以500余人设伏于城外河流浅水处,待羌人涉水渡河时,发起攻击,斩获甚众,羌人败散。


猜你喜欢:

1.东汉群雄张绣生平简介

2.汉羌战争简介

3.了解古代历史上被遗忘的重要战争

4.历史上的牧野之战的意义

5.汉朝历史事件汉匈大战

后人赤亭之战的评价如何

赤亭之战是元初二年,在东汉与羌人的战争中,武都太守虞诩击败西羌于赤亭的著名作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后人赤亭之战的评价如何,希望大家喜欢! 赤亭之战的评价 赤亭之战是东汉和西羌的一场战役,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即墨之战的影响是什么
    即墨之战的影响是什么

    即墨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齐国虽然凭借此仗复国,但是其实力已江河日下。而燕国亦因此仗由兴盛转为衰弱。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

  • 即墨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即墨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即墨之战发生于前284年至前279年,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军攻打齐国即墨城的一场攻防战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即墨之战的过程是怎样

  • 野狐岭之战的结果是什么
    野狐岭之战的结果是什么

    野狐岭之战是发生于1211年发生的决定蒙古与金朝双方命运的决定性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成吉思汗指挥十万大军集中打击45万金国大军的中路十万军队,蒙

  • 三峰山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三峰山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三峰山之战在1232年发生,是蒙古灭金的一个重大战役。此役,蒙古军以少胜多,取得重大胜利。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追歼战的典型战例,拖雷采取跟踪攻

5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