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历史上真实的城濮之战是怎样的

时间: 卫文34 分享

  城濮之战,相信熟读《孙子兵法》的人都非常熟悉。城濮之战,算得上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战事之一。今天,小编找来了和城濮之战相关的史实,我们一起来看看,城濮之战,是不是真的像一般的史书渲染的那样血腥和重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上真实的城濮之战,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上真实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当时,楚国可以说是势力强盛、声威方张。晋国自文公即位以来,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壮大军旅,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以与楚国针锋相对,争夺中原霸权。晋、楚之战势在难免。这是城濮之战的根本原因。

  城濮之战开始前,楚成王深知楚军战线过长,后方空虚,加之现在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决定撤兵,自率部分楚军退至申(今河南南阳北),以防秦军袭其后方。但统帅子玉刚愎自用,不听成王知难而退的告诫,坚决不撤宋围。成王亦存侥幸取胜心理,又给子玉补充了少量兵力。子玉为寻找借口与晋决战,提出晋要曹、卫复国才解宋围的要求。晋文公不好公开拒绝,遂将计就计,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但必须以与楚断交为条件,同时扣留楚国使者,以激怒子玉北上决战。果然,子玉忿而北上,弃宋直扑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东北)的晋军驻地。晋文公下令全军“退避三舍”(一舍30里),以答谢自己过去流亡楚国时受到的礼遇和当时许下的诺言。这样既可以避开楚军锋芒,又可靠拢齐、秦军队,便于声援。

  城濮之战中,子玉以为晋军畏惧,率军追至城濮。两军对垒,晋军分上、中、下三军部署:上军在右,下军在左,中军居中,先轸及晋文公坐镇中军指挥。楚联军亦按左、中、右三军配置:陈、蔡军编为右军,实力较弱;一部楚军编为左军,战斗力较强;中军为楚军精锐,由子玉指挥。二十一年四月初二,决战开始。晋下军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右军发起猛攻,陈、蔡军一触即溃,全军瓦解。这时,晋上军竖起两面大旗,并在阵后扬起尘土,佯装后退。子玉不察虚实,下令左军追击。待其突出之时,晋元帅先轸指挥中军向其暴露翼侧攻击,断其退路,晋上军亦回头夹击。楚左军大部被歼。子玉见两翼均败,大势已去,急忙下令收兵,退回楚地。城濮一战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战后,晋文公被周襄王策命为侯伯,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城濮之战象棋故事

  城濮之战,这场影响春秋时期的大战最终以晋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不可一世的楚军几乎全军覆没,失去了称霸中原的机会。而反观晋国,除了拖住楚军主力的下将之外其他的兵力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场胜战。

  这场耗时将近四个月的大战,晋国君臣团结,臣子为君主出谋划策,军队上下一心,在政治军事、外交三方面合力出击,步步为营,来回布局,设计缜密,一步步让敌军陷入自己的圈套之中,战争就像跟下棋一样,谁能算的越准算,手段越高,谁赢的机率就越大,楚成王空有强大的势力,但不会进行计算,就算再给他们增强兵力也只能落败而逃,哪能比得上足智多谋的晋文公呢?

  当然,就算晋文公下棋下的多么厉害,但是没有一副好棋子,也不能这样轻易地大败楚国。晋文公多亏拥有先轸狐偃等这一些好用的棋子,为他出谋划策,晋文公才能得心应手,在战争上占据有利的地位。

  城濮战役是结束了,晋文公的这盘棋也下完了,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这部好棋是如何进行布局的。

  首先,选对帮手非常重要,晋文公选择了齐、秦大国的支持,都是实力非常雄厚的大国,再看一下楚国的联盟郑、许、陈、蔡,自己的国家还没稳定还想帮其他的国家,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其次,人际关系,晋文公流亡在外的时候就已经交到了许多同盟,再加上他又讲义气,自然会有许多人选择投奔他。

  最后,是用人的方面,在晋文公身边的心腹都是些有勇有谋的人士,晋文公在城濮战争时耐心听取他们提出的意见,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城濮之战与三十六计

  现在,楚国有点儿被动了。本来想用闪电战拿下宋国,谁知道宋城又厚又硬,宋国人善于防守嘛。关键是晋国联系齐国和秦国,各路援军纷纷抵达战场,形势越来越不利。楚成王这个人还是很明智的,打不过咱就撤吧,万一被秦国人切断后路,那可就麻烦了。

  楚成王走了,退到申邑,保护好楚军撤退的路线啊,成得臣还在包围宋城,当然也做好了撤兵的准备。可是,大老远跑来,没得到什么便宜就走,不甘心啊。他派宛春去见晋文公,提出让晋国释放曹共公,恢复卫国,楚国放弃攻打宋国。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曹国、卫国、宋国都会感激楚国,等于一石三鸟,多么高明!元帅先轸(这时郤谷去世,先轸接任元帅)看透了楚国人的小算盘,心想让你送人情还不如我自己送呢。

  晋国悄悄地对曹国和卫国说:“我们也不想吞并你们,只是看你们跟楚国走得太近,心里来气,这次是给你们个教训,只要改正缺点还是好同志嘛。”曹国和卫国当然明白是什么意思,连忙发布声明:从今往后我们跟楚国绝交,一心一意跟着晋国干!

  成得臣气得要命,更可气的是晋国扣下使者宛春,放出风说要砍脑袋。如果这都能忍耐那就不是大将成得臣了,干脆放下宋国,命令军队向晋国发起总攻击,却忘了楚成王临走之前对他的嘱咐:千万不要被晋国人牵着鼻子走!

  看到成得臣率领军队扑向自己,晋文公和先轸不由得心花怒放。好了,你进我退,并且连退九十里地!楚国人都纳闷了,我们是来决战的,你们为什么跑啊?

  晋国人说:“当年我们答应过你们,如果战场上相遇,我们后退九十里,现在我们说话算话,兑现承诺!”

  成得臣挺自豪,哼,什么兑现承诺啊,肯定是怕我们,于是穷追不舍,最后追到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这个时候,晋国人也不再后退,九十里了!双方摆开阵势:

  下军:栾枝、胥臣——右军:斗宜申(子西)

  中军:先轸、郤溱——中军:成得臣(子玉)

  上军:狐毛、狐偃——左军:斗勃(子上)

  (帮手有齐国、秦国、宋国)(帮手有陈国、蔡国)

  帮助楚国的陈国和蔡国军队都布置在子西率领的右军。我们已经领教过这两个国家的战斗力,基本上是帮谁谁倒霉,还记得吗?忘了的话请参考郑国和卫国的部分。晋国下军的胥臣也看准了这个软肋,让士兵在战马身上蒙上虎皮,狼哭鬼嚎地冲向陈国和蔡国。

  看着成群结队的猛虎冲向自己,还发出恐怖的怪叫声,陈国和蔡国的战士们都吓傻了,拿武器的手没了力气,纷纷逃跑。

  栾枝早就让人在战车后面绑好了树枝,看到胥臣的战术收到效果,立刻驱赶马车,向着敌人的队伍飞驰。城濮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四月初二(阴历),春天快要过去了,天上还吹着猛烈的东北风。树枝扬起的灰尘被风吹向南方,楚国士兵都睁不开眼睛,哪里还有斗志啊?

  子玉将军听说了右军的形势,还不太在意,因为他看见晋国的帅旗在向后移动。这说明中军元帅要撤退。楚军只要追上去打败晋国的中军,这场仗就算赢了。于是,子玉命令子上的左军猛追晋军。

  唉,这个急脾气的子玉,也不知道他以前是怎么打仗的,竟然看不出这是晋国的诱敌之计。原来狐毛拿来中军大旗,放在上军,故意迷惑敌人。

  子玉上当了!子上的左军刚刚追出不远,先轸和郤溱指挥战斗力最强的中军猛烈插向楚军的中央,而狐毛和狐偃也率领上军反扑回来。楚国的左军也惨败。

  左右两军都失败了,而且损失很重,骄傲的子玉不骄傲了,鲁莽的子玉也知道没法再打了,只好收集残兵败将撤退。晋国人当然不肯罢休,卯足力气猛烈追击,最后赶到楚军的粮仓,借着无主的粮食埋锅做饭,好好地休息了三天。

  当子玉退到连谷(今河南省临颍县)的时候,气急败坏的楚成王派人给子玉传话:

  “将军啊,您要是回国,楚国的父老乡亲会怎么说你呢?”

  是啊,父老乡亲会怎么说我?败军之将,还有脸回国?那么多战士都死了,你怎么活着回来了?子玉想了想,还是不回去了吧,于是拔剑自杀!

  听到楚国元帅子玉自杀的消息,晋文公哈哈大笑:

  “从今往后,我们晋国不用再怕楚国了!”


猜你喜欢:

1.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战役

2.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

3.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和出处

4.鄢陵之战中逃跑的国君是谁

5.楚王问鼎的历史典故及成语出处

历史上真实的城濮之战是怎样的

城濮之战,相信熟读《孙子兵法》的人都非常熟悉。城濮之战,算得上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战事之一。今天,小编找来了和城濮之战相关的史实,我们一起来看看,城濮之战,是不是真的像一般的史书渲染的那样血腥和重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上真实的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原因是什么
    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原因是什么

    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成语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也比喻退让河回避,避免发生冲突。那么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晋文公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要退避

  • 城濮之战楚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城濮之战楚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城濮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2年,春秋时期,由于晋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而引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以楚国的战败告终,那么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 城濮之战的具体经过怎么样
    城濮之战的具体经过怎么样

    周襄王十八年冬,楚国的势力不断膨胀,想要继续北上来奠定他中原的霸主地位,因此他借口宋国投靠晋国为理由,决定率领自己国家和其他附庸国的军队

  • 城濮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城濮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为了争夺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晋军制定详细的策略,大败楚军,确立了晋军在中原的不可撼动的地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

5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