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参合陂之战的背景原因有什么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公元395年,北魏与后燕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史称“参合陂之战”。北魏、后燕主帅分别为拓跋珪和慕容宝,最终北魏获胜,后燕也离亡国不远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参合陂之战的背景原因,希望你喜欢。

  参合陂之战的背景原因

  384年,慕容垂恢复燕国,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建年号为燕元,史称后燕。登国元年(386年),慕容垂称帝;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为了称霸北方,两国互相残杀。魏燕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之战,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

  鲜卑慕容部与拓跋部世为婚姻,所以慕容垂起初支持拓跋珪征服独孤部及贺兰部,统一内部,复国建魏,以作为其控扼塞北诸部的附属之国。等到北魏势力日渐雄厚,欲谋独立,屡犯臣服于后燕的边塞诸部族,双方相始反目,从此结下仇怨。

  参合陂之战简介

  参合陂之战是十六国后期,北魏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一说在今山西阳高)大败后燕的一场重大战役。登国十年(395年)五月至十一月,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后燕军进攻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拖而不打”的战略,渡黄河南下,与后燕军队隔河对峙。后燕军队长途跋涉,不能速战速决,加之天气渐冷,又误信慕容垂去世的消息,决定撤兵。被拓跋珪率领的二万北魏军在参合陂大败。这场战役加速了后燕的灭亡,也奠定了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参合陂之战北魏参战人数之谜

  据《资治通鉴》记载:“珪使陈留公虔将五万骑屯河东,东平公仪将十万骑屯河北,略阳公遵将七万骑塞燕军 之南”,这三支军队数目之和为22万人,这还不包括魏主拓跋珪亲自指挥的直属 部队,在后来的追击作战中,“魏王珪引兵济河,留辎重,选精锐二万馀骑急追之”,可见魏主所率部队在2万人之上,那么魏军就投入了24万人以上,数目是后燕参战人数的2.5倍。而据《魏书·太祖纪》中的记载东平公拓跋仪的军队是5万人,是《通鉴》记载的一半,但并未记载拓跋珪直属部队的数目,假设也在2万人以上,这样算下来魏军数目为19万人以上,仍然是对手的两倍,无论哪种版本的数据魏军都具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这却与魏军在作战中诱敌示弱的姿态相矛盾,更不会使其向后秦借兵了,“珪遣右司马许谦乞师于秦”。

  从北魏建立到参合陂之战前的九年间,北魏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对外的一系列战争中取得了胜利,通过下表可以得知,在参合陂之战前北魏虽然已经积累了不薄的国力,但要与当时雄踞华北的后燕相比,仍处于明显的劣势,其中一个证明就是在此一系列发生在参合陂之战前四年的391年,在这场与刘卫辰争夺河套的生死之战中,面对刘卫辰八九万人的军队,北魏方面仅仅出动了五六千人,“刘卫辰遣子直力鞮帅众八九万攻魏南部。十一月,己卯,魏王珪引兵五六千人拒之2”,这也是此前有明确记载的唯一一次出兵人数记录,不可能经过短暂四年的发展而使北魏能拥有20万以上的军队。

  故而在参合陂之战发生时北魏在军事上处于劣势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无论《资治通鉴》还是《魏书》的作者都将北魏军队的数目做了某种程度的夸大。相对而言,后燕军队的数目的记载则是可靠的,在参合陂之战前一年,后燕出兵灭了西燕政权,“垂发中山步骑七万”出井陉关,这还不是慕容垂所率的主力部队,所以在对北魏的作战中后燕出动军队近十万是可靠的。

  对于北魏这种动辄几万军队的记载,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当时的军队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家属及牧民在内,在395年春“使东平公元仪屯田于河北五原,至于棝杨 塞外。夏五月,田于河东”,元仪(拓跋仪)屯田军队不可能是纯粹的作战部队,还应当包括大量民众以开垦土地。在后燕军队侵入时,这些随军家属和部众也随军队一起行动后撤以免遭到兵灾。按此思路,假设当时北魏每五人出一丁的话,前文所述的20多万所谓“军队”其实只有4万人左右是真正的作战部队,平均下来每支军队也就1万人左右,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北魏拥有将近两倍于敌人的军队反而如临大敌延请外援了。后来燕军在五原“降魏别部三万馀家,收穄田百馀万斛”,应该就是获取了尚未来得及撤离的屯田民众,所谓“穄田”按胡注记载 为:“今南人呼黍为穄。北方地寒,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故有穄出”,这也就是元仪此年屯田的成果了。

  参合陂之战的结果

  参合陂之战的失败,让慕容宝深感耻辱,于是请求慕容垂再次出兵进攻北魏。慕容德鼓动慕容垂说:魏军取得参合陂的胜利,必然轻视太子无能;只有挫败魏军的锐气,才能长燕军的志气。于是,登国十一年(396年)三月二十六日,慕容垂留下慕容德守卫中山,亲自率领大军再次向北魏进攻。这次,燕军改变行军路线:慕容宝、慕容农从北路进军,慕容隆从西路进军,慕容垂从中路翻越恒山,凿通山道,三路同时向云中进军。

  北魏陈留公拓跋虔统领的部落约三万多户人家镇守在平城。慕容垂来到猎岭,让辽西王慕容农、高阳王慕容隆作为前锋部队突袭拓跋虔。这时,燕军因刚遭到惨败,都很畏惧魏军,只有慕容隆统辖的龙城部队勇敢果决,个个争先。拓跋虔平素经常不注意戒备,闰三月十二日,燕军来到平城,拓跋虔才发觉,仓促之中率领部下出来接战,战败而死。燕军收编了他的部落。拓跋珪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恐惧,打算放弃都城逃走,其他部落听说拓跋虔的死讯,都产生二心。拓跋珪不知所措。

  慕容垂率军路过参合陂时,看到那里依然尸骸堆积如山,于是祭奠死难者,军士们都放声恸哭,哭声震撼山谷。慕容垂见此惨状,心里既惭愧,又愤怒,因而吐血得病,停驻在平城西北部三十里远的地方。慕容宝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带兵从前方撤回。燕军里有叛逃的人,跑到北魏说:“慕容垂已经死了,用车拉着他的尸首。”拓跋珪打算追击燕军,又听说平城已经沦陷,就带着部队回到阴山。慕容垂在平城居住十天,病势却反而加重,在此兴筑燕昌城,便班师回朝。四月初十日,慕容垂在回师路过上谷的沮阳的途中去世。

  慕容垂死后,慕容宝继位,后燕内部互相倾轧,力量削弱。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率领四十万大军,南出马邑,越过句注,大举进攻后燕。皇始二年(397年),攻占后燕都城中山。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此后,北魏相继消灭了胡夏、北燕、北凉等政权,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的局面,北方各族人民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阶段。

  参合陂之战的评价

  此战,后燕军恃强轻敌,犯兵家大忌。北魏军正确判断敌我态势,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打的后发制人策略;采取心理战术,动摇、瓦解敌人军心;趁后燕军撤退时勇猛追击,奋力拼杀,终获全胜。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后燕日渐衰落,北魏势力进入中原。

参合陂之战的背景原因有什么相关文章:

1.参合陂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2.魏灭燕之战简介

3.历史上的枋头之战

4.北周灭北齐之战简介

5.晋灭吴之战简介

参合陂之战的背景原因有什么

公元395年,北魏与后燕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史称参合陂之战。北魏、后燕主帅分别为拓跋珪和慕容宝,最终北魏获胜,后燕也离亡国不远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参合陂之战的背景原因,希望你喜欢。 参合陂之战的背景原因 384年,慕容垂恢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北魏统一北方之战的结局怎么样
    北魏统一北方之战的结局怎么样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至太延五年(439年),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发生了北魏统一北方之战。经过一系列征战,最终北魏完成统一北方大业。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

  • 淝水之战中的故事大全
    淝水之战中的故事大全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小故事,形成成语典故。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淝水之战中的故事,希望你

  • 淝水之战的相关成语大全
    淝水之战的相关成语大全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也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漂亮反击,东晋北府兵8万人兵力,战胜了前秦嫡系兵30万+其他兵力50万。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

  • 淝水之战前秦苻坚惨败的原因
    淝水之战前秦苻坚惨败的原因

    淝水之战,前秦嫡系兵30万、其他兵力50万,东晋北府兵8万兵力,双方实力悬殊。然而最终,前秦苻坚惨败收山,导致国家一蹶不振,苻坚也被叛将所杀。

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