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古迹>古典园林>

关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想

时间: 世芳35 分享

  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凝聚着深邃的文化基因,其源起、发展、成熟无不与中国文化密切联系。下面一起和小编谈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想吧!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想

  传承与发展几乎是我们看待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基本出发点,而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经典的中国园林在当代也一直面临这两个基本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平时点滴学习心得的总结,从传承和发展两个方面谈谈对园林艺术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首先谈传承的问题,任何艺术的发展都必须先认识它的历史,只有先谦逊认真地承前才能更好地启后。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园林设计的本质并不是对历史的传承,而是用最简单、最经济、最合适和最有效的办法处理好人与具体地块的关系,处理好功能、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材料、节点、细部等等非常具体而朴实的环节。简单的说,作品要好用、好看和经济。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末期的“囿”,是供帝王和奴隶主狩猎之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囿”的生产经营目的逐渐消退,从三代的模拟自然山水,历经秦汉的以“崇尚自然”为主题的人工造景和观赏游览为主的苑囿,逐步过渡到唐宋文人的写意山水园林并成为古典园林的顶峰。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是私人领域或者说是文人士大夫所涉及的领域,并非普通百姓的公共空间,更勿论城市的“名片”、“客厅”云云了。如今,各地提出的兴建“园林山水城市”的之类城市建设目标,园林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变成了普通市民,园林也开始有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作用。但值得提出的是,园林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也不可能解决生存问题和社会问题,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园林的作用。我们可以做的是通过设计园林表达一种生活方式,设计师亦不是仅仅设计作品本身,而要着力于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引导一种进步的生活方向。

  虽然当代的园林的意义和作用与古典园林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毋庸置疑的是先人的设计方法和里面蕴含的思想都是值得借鉴和传承的,“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要继承的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生存艺术:先民的选址造城理念;大禹、李冰父子通过水系梳理来治理洪水的科学方法;各民族的开垦艺术,造田,灌田,种植艺术等等。这些古代先贤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方法无一不凝聚着智慧的光芒和生存的艺术。

  这里要谈到如何看待中西方园林的问题,我认为对于园林设计来讲,严格地讲中西方园林区别看待是值得商榷的。大多数人都将西方等同于现代,而将中国的等同于古代,甚至等同于过时、陈旧;进而将简洁、直线等同于西方,而将繁复、曲线等同于中国。这是极大的误解。中国的和传统中国是两个概念,中国的可以是现代的,也应该是现代的。中国和西方可以有很多的共同的形式和内容,既然都是人类,再加上如今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将拥有更多的普适的价值观,而这些普适的价值并不会影响中国自身的发展,我们并不必担心被“西化”,相反中国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影响着西方,影响着世界。

  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将中国园林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与世隔绝的桃源景象,人为地规定什么是属于中国的,什么是属于西方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形式一定代表了西方,也没有什么形式一定就代表东方。在我的心目中,东西方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只有适合场地条件的设计,从场地上产生的设计就是属于这块土地的,如果因为设计的结果是我们陌生的,不熟悉的,就将设计说成是西式的,那显然是非常肤浅的,这是将中国的园林符号化、模式化和固定化的结果。北大俞孔坚教授设计的“岐江公园”、“稻田大学”、“红飘带”等作品在国际景观设计界屡屡获奖就是最好的印证,这些优秀的设计既是现代的、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接下来谈一谈发展的问题,前面谈的传承问题,其目的还在发展。园林的发展并不用刻意去对历史进行传承,更不应做一些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东西,当一个设计作品与当今的中国社会和当地大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在某些方面也能够引导新的时代变化。任何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判断一个设计作品出色与否最基本的原则。

  为今天的人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他们的生活,这就是我认为的园林的发展问题。满足今天人的需要,符合今天社会的发展,运用今天的科学技术和今天的材料,符合今天人们审美的兴趣和观念,这样的作品就是积极的,至少在某些方面具有优秀作品的品质。除此之外,我不认为必须要给园林制定出发展的方向,特别是由一些人或一些团体给园林制定出所谓的正确的发展方向。

  今天的设计思想是非常多元的,没有办法也不应该让设计师沿着单一的目标发展。项目也是不同的,类型不同、地点不同、尺度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每个项目该如何做,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无论将园林看作是艺术还是看作是科学,或是两者的结合,都应该是允许的。不同的设计师会有对园林的不同看法,从自己对园林的理解出发,都可以完成园林的设计,并且有机会建造出成功的作品。

  下面谈谈古典园林在当今的发展问题。马克思讲,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没有自我否定的过程,就不可能发展和进步。因此,古典园林要发展,首先要切实地审视古典园林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成分。中国园林的传统不是静止,而是变化发展的。中国园林体系建立在中国儒、道、佛的思想基础之上,推崇“中和”,不求激烈的变革,但它不是完全不变,而是处在渐变之中,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有突变。

  首先,我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在意境的表达上有太过含蓄之嫌。中国人讲含蓄,然而在西方文化里面,含蓄和模棱两可是近义词,有时很难分清楚。如果我们的的观点、态度太强调含蓄,太模棱两可的话,可能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难以生存。留下太多想象的余地,反而使创新的余地受到限制,从适合当代的发展方面看,态度和观点明确一些会更好。特别是当园林设计是适应大众审美需求时,传统园林在表达上的深奥甚至晦涩将不适应当代园林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导游的详细解说,大部分游客游览完苏州园林都将败兴而归,而城市园林中的导游是普适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古代文人阶层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机器,他们主导着社会的思潮和意识,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的心理,他们保守、忍让、退缩、明哲保身,不能也不愿直面人生和现实,胸中愤懑只在山石沟壑、花鸟虫鱼等意象中去排遣。如果中国园林在今天仍然继承这样一种逃避现实,淡漠人生的传统,将无法为其发展确立生长点,只会使其走向进一步的精神孱弱。今天我们要继承的传统应该是有力量、豪壮、刚健的,也许可以从汉唐园林中找到这种豪气凌云、自信、自强,具有不可遏制的民族气势和旺盛的生命力的传统,并与今天所处的改革开放、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时代的精神相一致。

  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园林史》(第二版)的第八章总结性的文字里说到:“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历史表明,在新旧文化碰撞的急剧变革时候,如果不打破旧文化的统治,‘传统’会成为包袱,适足以强化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旦旧文化的束缚被打破、新文化体系确立之时,则传统才能够在这个体系中获得全新的意义,成为可资借鉴甚至部分继承的财富。就中国当前园林建设而言,接受现代园林的洗礼乃是必由之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除旧布新,而这个‘新’不仅仅是技术和材料的新、形式的新,重要的还在与园林观、造园思想的全面更新。展望前景,可以这样说:园林的现代启蒙完成之时,也就是新的、非古典的中国园林体系确立之日。”读到老先生的这段文字不禁令人感叹,感叹其高远与先知先觉;不禁叫人拍案,一位老前辈竟然有一颗如此蓬勃向上、创新求真的心;不禁叫人醒悟,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不能再沉湎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唯西方景观设计而马首是瞻,我们设计园林、建设园林城市是要关怀大众和广大的土地。

  当代,我们面临的紧迫挑战是什么?是生存的问题,是可持续的问题,是解决如何城市化的问题。总之,是如何解决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不是过去的游山玩水问题。不要再流恋士大夫的诗情画意了,不要再陶醉在花前月下的小桥流水了,我们要解决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的问题。中国古典的风景和园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贵族文化。而当代,我们要在对中国传统园林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探索当代园林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园林设计要为其使用者——人民服务。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设计公司看来,就是建筑艺术中的一大奇葩,不管是北方的皇家宫廷,还是江南地带的私家花园,设计师们都是非常注重发掘它们的自然的美,崇尚自然而又重视艺术加工,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协调统一,使得园林有非常 高的审美价值。

  我国的江南园林尤其精巧典雅,玲珑剔透,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誉,深受世人的瞩目和赞赏。徜徉其间真是心旷神怡,意趣无穷。

  江南园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而有之,集建筑、风光、诗文于一身,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走进园林,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建筑文化,山水文化,诗词艺术;还可以细细品味蕴含在园林中的古代文人的人文心态,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以及园景与诗文相统一的深邃意境。所以,我以为游览园林,不可不品味园林中的文化。

  江南的私家园林通常是封建时代的官员、文人,还是士大夫们所构建的,建筑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虚淡的思想。园林作为他们起居的重要场所,江南的园林洋溢着浓厚的书卷气和文墨气息。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精神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说

  何谓园林?顾名思义,有园有林,故叫园林。“园”是一种空间概念,又是一种建筑概念;“林”指代花草树木等植物,有植物就必然有山水,所以园林是由花草树木、山水和建筑等构成的一种空间艺术实体。中国古典园林的成长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 自然期:

  这一时期是古代园林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西周时代。从原始时代进人奴隶制社会,先民主要的生产活动由狩猎捕渔,进化到种植定居。他们驯养了一些野生动物,比如猪、犬、羊等,种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麦、稻等。这样就出现了圈养、圈种的现象。这是园林的萌发状态。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游乐戏嬉,其中包括“狩猎”活动。于是那些禽兽比较集中的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丛生之处,就自然被选择为狩猎的固定场所,这就是园林的雏形——“囿”。从殷周到秦汉时期,“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地域宽广。一般的“囿”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其次是工程浩大。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等建筑。再者是人工设施大量增加。由于狩猎地距离都城较远,帝王们在“囿”内就增建寝殿屋宇等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这样“园林”就初步形成。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囿”了。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各种动物的圈观,并且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如核桃、紫纹桃等等。但是这些“囿”中,建筑和山水的安排,并不融洽有序,所以它具备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尚处于中国园林发展的初期。

  (二)形成期

  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至隋唐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使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文化艺术的推动下,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除了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使园林具备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一是造园家们广泛吸收绘画中的美学元素,促进园林具有美学意蕴与哲学意味。如南朝画家张僧怒擅长画山水,尺幅之间能让人产生“咫尺之间便觉万里之遥”的美学与哲学感悟。造园家们吸收画家所提炼的构图、排列、层次和色彩等绘画技法,丰宫造园技巧。有的画家,自己就是一个杰出的造园专家,如诗人王维设计营建的“辋川园”。这一时期中国园林最突出的成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宋徽宗营建的御花园“良岳”,山水美秀、林木畅茂,迭石树峰,又有宫殿亭阁,高低错落,迭山凿池,别出胜景,可称为唐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三) 鼎盛期

  明代及清代初期,园林在发展史上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园林,具有功能齐全、形式多样、艺术圆熟等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新增加的内容,至明清时代,功能齐备,诸如园游、读书、礼佛、观赏、狩猎、种花、甚至听政、受贺、宴会、观戏、居住等等,应有尽有。就建筑而言,无论是建筑群落组合,还是单体建筑形色,其形式都丰富至极。它既有殿堂楼阁,又有佛寺庙庵;既有粉墙石垣,又有竹篱泥笆,灵活而多变,随处而点缀。这种建筑特点我在《红楼梦的园林艺术》中曾做过详解。有人用 “移天缩地”来形容,我觉得非常恰当。明清园林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园林建筑的高度艺术化,其选址、布局、造景都已臻成热,体现出中国造园思想的高超境界。

  二、中国哲学思想对园林精神的影响

  我们谈中国哲学,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儒释道三家。在中国山水园林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儒、道、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园林的发展。

  我国古代把自然作为哲学的思考对象,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和发展,是由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与集大成者庄子构建并完成的。老子时代的哲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面对自身赖以立足的大地,人们的悲喜哀乐之情常常来自自然山水。老子从大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鲜明形象主要是山岳河川这个现实中,用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去预测宇宙间的种种奥秘,去反观社会人生的纷繁现象,感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万物本源之理,认为“自然”是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学观。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哲学观念,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主张一切纯任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念,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老庄哲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几千年前就奠定了的自然山水观,后来成为中国人特有的观赏价值观和对美的追求目标。

  儒家知识分子虽不象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也有了“道不明则隐”的情形选择,于是他们也需要一个能与封建权力分庭抗礼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无需很大,无需奢侈,无需过多的建筑,而是要在尘世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使他们在简朴的生活中继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德行。在这里他们已可直接与天道相通。这当然也是符合他们的人生社会理想的好去处。他们以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为鉴,在小小的园林中“一瓢饮,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坚定地等待着明君出现的时代,正所谓“身在山林,心存魏阙”。失意的士大夫们曾经建设“夕园”、“壶园”、“芥子园”、“残粒园”、“半亩园”。从这些园林名称里,我们便可理解“文酒聚三楹,晤对间,今今古古;烟霞藏十笏,卧游处,山山水水”的境界来。

  佛教在汉代从西域进入中国之后,到魏晋时代禅宗突起。禅宗以其佛学生活化的特征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自唐以来,尤其是宋朝,禅宗更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阶段。唐宋时期的禅宗寺庙以及文人园邸为了追求“空”的意境,将简单与清幽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追求“内”求,去体悟自身的本性。心性境界不再依赖外界而是靠内心的澹泊去获得。《五灯会元》中有诗道:“美玉藏石,莲花出淤泥。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园林不在大,几杆翠竹、数片顽石、一滩白沙即可营造出“竹间琴一张,池上酒一壶”的天地来。在禅宗园林中,一石可以是须弥山,一沙可作一世界。禅宗园林的基本造园技法是以片石堆砌为山,也可以一石为山。最主要的是留有面积较大的空地,如画中之留白,以此凸显“空”的意境。在这种园林中人们已不再是用眼去看景致了,而是用心去参、去悟。在平淡与幽深中感受至真与至纯、至净。禅宗对园林精神的影响,至今还可以从日本的园林中发现其清晰的痕迹。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中国禅宗的道义。可见日本的枯山水庭院是中国禅宗理念对园林影响的延伸。


猜你喜欢:

1.中国古典园林的看法

2.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论文范文

3.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4.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看法有哪些

5.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介绍

6.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说明

7.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点

关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凝聚着深邃的文化基因,其源起、发展、成熟无不与中国文化密切联系。下面一起和小编谈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想吧!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想 传承与发展几乎是我们看待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基本出发点,而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经典的中国园林在当代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成都的古典园林建筑有哪些
    成都的古典园林建筑有哪些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成都有哪些古典园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

  •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对其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又会有这样的特色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 北京有哪些古典园林建筑详解
    北京有哪些古典园林建筑详解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力求神似、诗情画意、建筑美与自然美结合的特色。北京有哪些古典园林建筑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北京有哪些古典园林

  • 北京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有什么讲究
    北京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有什么讲究

    植物景观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空间构成要素,植物具备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优美景观等多重功能。北京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有什么讲究呢?接下来就和小编

5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