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宦官>

曹操出身宦官世家对他的影响

时间: 世芳35 分享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操出身宦官世家对他的影响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曹操出身宦官世家对他的影响,欢迎阅读!

  曹操出身宦官世家对他的影响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1000多年前的南朝大文学家江淹写作《恨赋》时,遥望平原上的累累坟冢,为古来壮志未酬“伏恨而死”的英雄抒发恨意,将这种悲恨作为人类的永恒悲剧而咏叹。

  千年的咏叹在今天依然回荡。最近在河南安阳,当年的邺城附近,惊传世人搜寻千年的“曹操墓”被快速“确认”,真假姑且勿论,但是,面对一座汉魏古冢,与其费尽心机地去“确认”与“开发”,不如怀着对于亡灵的敬重,追寻其中的生命蕴涵。我们也可以像晋代谢惠连《祭古冢文》中所做一样,略备“豚醪之祭”以敬其灵,在心中默问:“追惟夫子,生自何代?曜质几年?潜灵几载?为寿为夭?宁显宁晦?……功名美恶,如何蔑然?”对于曹操而言,在今天最重要的也许不是其坟墓确切何在,而是重新聆听他追寻生命价值的悲歌,去了解历史上曹操的人生之谜,在现代重新去思考和传承这份生命的情怀。

  曹操之谜首先表现在他何以作为奸臣与英雄之间的性格之谜上。今人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探析,但是他的出身的双重性与内心的隐痛却是重要表征。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开头写道:“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陈寿的这一记载可谓是典型的春秋笔法。曹操的祖上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元臣曹参,然而这只是传说而已,无从考稽,而现实的祖上却是宦官曹腾。曹操的生身父亲曹嵩本为夏侯氏,“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更是点出曹嵩因为过继给曹腾当养子而失去了家谱中的根脉,这不能不说成为曹操的隐痛。

  据《三国志·魏书》曹操的本纪记载,历史上的曹操本人武艺高强,多才多艺。陈寿在《三国志》中客观地评价他是乱世中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虽然曹操在后世屡受诟病,但在近代得到了“平反”,章太炎曾作热情洋溢的《魏武帝颂》,解释他看似谲诈的性格是因为他“信智计之绝人,故虽谲而近正”,认为正是因为曹操的智慧远超常人,他的智谋才会都被世人混同于谲诈。鲁迅也肯定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他们没有单纯站在道德的立场上去评价曹操,而是意识到建安那个热血澎湃的时代,产生的豪迈不屈的生命精神,正是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和很多麻木畏缩的国民所需要的。

  曹操是一位特殊的家世与人生理想相纠结的汉末雄杰。曹操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自序:“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从这段自序来看,曹操虽为宦官家庭出身,但他很早就在思想上脱离了这个集团。想通过政教建立名誉,走的也是汉末党人的人生道路。灵帝建宁元年,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宦官,事败,被宦官曹节等所杀。曹节为曹操的曾祖父。但灵帝光和三年(180年),曹操第二次被征拜议郎后,就上书朝廷,申诉窦武、陈蕃之冤:“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言辞激烈,颇有党人风格。著名的汝南月旦评主持者许劭曾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颍川李膺之子李瓒认为:“天下英雄,无过孟德。”要他的儿子舍张邈、袁绍而归曹操。在曹操后来的事业中,汉末士大夫的汝颍人物始终是他倚重的力量。如荀彧、荀攸、钟繇、陈群、荀悦、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多为汝颍地区的士族文人。曹操在建安十二年颁布的《封功臣令》中提出:“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从历史渊源来看,这些人基本属于汉末士大夫集团。正统与反正统,传统与反传统,正以说是曹操之谜的直接显现。陈寅恪在《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中认为曹操是汉末宦官集团代表,“其在汉末,欲取刘氏之皇位而代之,则必先摧破其劲敌士大夫阶级精神上之堡垒,即汉代传统之儒家思想,然后可以成功。”这种说法似可商榷。曹操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确实提出过不拘德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也吸取了刑名之学,破除了汉末浮华交游的恶习。但在他的政治思想,尤其是文学创作中,儒学中的人文精神,恰恰构成其作品中深挚的悲剧感人魅力。

  但是,曹操的宦官家庭出身,确实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他,造成他的心灵与人格的悲剧性。宦官自古为正统士大夫鄙视,司马迁遭受宫刑后,曾痛心疾首地说:“行莫丑于辱先,而垢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这种屈辱是累及子孙后代的。在那个重视门第家世的时代,曹操没有刘备、袁绍等那样光耀的出身来帮助,他的家世反而为他的事业增添了许多困难。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文》中斥骂他:“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身为“赘阉遗丑”的曹操,被排挤出上流贵族圈外,几乎失去了堂堂正正称王称雄的合法性。正因为失去了儒家最重视的祖先血缘而被不齿,曹操青年开始就疏离于两汉正统经学观念之外,行为也很另类,“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当时的官方儒家文化也本已虚伪不堪,曹操根本不信当时官方宣传的那一套理论,曾在《董逃歌》中冷嘲热讽:“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从自己的奋斗经验中,曹操认为天命论荒谬至极,个人的命运不是由天来决定的,而都是凭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奋斗而来的。所以他对于看重出身的汝颖士大夫集团是有所戒备与打击的,他之所以杀孔融与杨修有这方面的因素在内。

  也正是家世的影响,使曹操产生了强烈的证明个人能力的愿望。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曾经自白得很清楚。曹操心中对身世的自卑和对不公正评论的愤恨都转化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实践。他不屑儒家只为集体奉献而忽略自我的价值观,当他镇压黄巾军起义后,汉献帝的赏辞按惯例要表彰忠孝,曹操却在《谢袭费亭侯表》中不满地说:“日以臣为忠孝之苗,不复重臣材之丰否。”最令他激动欢喜的是别人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桥玄见到青年曹操而惊叹为命世之才,令曹操一生感怀,在桥玄死后写下情深意切的文章纪念。只要能凸显自我而不沦入平庸,即使被评作“奸雄”,曹操也会开怀大笑,在所不惜。他也乐于自豪地自我评价,自谓“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即使面对皇帝他也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自我的肯定与期许跃然纸上。可以说正是曹操对于当时正统文化的疏离,才让他更加决绝地成为社会的叛逆者,造就唯我独尊、挑战一切的性格。但同时,他与那个弥漫着悲哀气氛时代的其他人一样,内心何尝不是充溢着对生命的哀伤与徘徊,雄心壮志有多大,相应的悲哀也有多深。曹植云“烈士多悲心”,何尝不是对其父亲的写照?

  在他的带领下,建安文人更多地关注自我才性的发掘,而不是单纯地湮没在传统儒家的伦理关系之中。他鼓励曹植说:“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成就对得起自己的“无悔”人生,是那个时代文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当时的文人都积极投入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奋斗中去,而以立功为最重。即使文弱的曹植也高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赞歌,一生梦想驰骋沙场来证明自我。建安文人蓬勃的生命精神使以往被埋藏的生命意志开始苏醒,继而迎来了人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

  曹操的人生总是尽力用奋发来抹去悲伤,但来自诗人人格特质的敏感是难以消除的。曹操面对死亡这个人生永恒悲剧的态度,就更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东汉中期开始,天灾人祸屡屡洗劫中原大地,大都会的繁华转眼会因战乱而荒芜,人们随时可能会被战乱或瘟疫夺走生命,对于人生的悲观情绪笼罩整个社会,挽歌成为最流行的歌曲,如何度过如此短暂的生命来面对生死,这“死生亦大矣”的问题盘桓在每个人心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成为很多人无奈的对策,放弃理想,及时行乐,或者完全不择手段去取得物质享受:“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这种以沉溺物质享受来企图忘记死亡想法一直大有市场,到晋代以《列子·杨朱》为代表的纵欲论鼓吹人生的价值仅仅“为美厚尔,为声色尔”,鼓励世人醉生梦死来逃避面对生命的问题。

  曹操的悲哀,主要体现在他实现自我目标之远大与生命之短暂的强烈矛盾中,这是永远无法调和的悲剧。年少时也许尚能因为建功立业的急切而“视死忽如归”,但年老功业将成之时对死亡就会有格外的恐惧。曹操是理性的,他清楚地认识到“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告诫自己“存之有命,虑之为蚩”,而人到暮年,统一天下的宏愿仍未完成,纵然一生没有尝过怯懦滋味的曹操面对自然的伟力也深深感到无奈与哀伤。曹操诗中的自然,往往壮阔无垠,表现出无比强大与狂暴的力量。在具有“吞吐宇宙气象”的《步出夏门行》中,大海壮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个人处在茫茫宇宙之中,显得如此渺小和卑弱,曹操面对大海,也不禁“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又如《苦寒行》一诗,极写冰雪太行山的可畏,久经沙场的曹操也深刻地感到人类在强大的自然力量下的无能为力,周公当年能在有生之年实现功业,东征胜利而归,而自己能否这样呢?曹操也想马上结束战争回去过安适的生活,却不得不忍受征途中的各种苦难,想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曹操的古诗可以用晚唐悲剧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悲慨”一品来概括: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自然的无情与狂暴,社会道德的沦丧,人间难寻理想价值,而此时英雄悲壮地接受使命进行抗争,结局虽是落叶苍苔的苍凉,但这更突出了不屈抗争的意义,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气氛。曹操就是这样坦然地接受现实,在壮烈的抗争中,曹操不是没有过畏难情绪和退缩,连绵不断的艰苦战争和胜利的遥遥无期难免使人哀伤厌倦,原先表示“痛哉世人,见欺神仙”的曹操到晚年却也写了不少游仙诗,羡慕长寿又安逸逍遥的神仙们。在《秋胡行》中,开篇是自己艰险出征的冷酷现实,当作者“意中迷烦”之时,仙人却突然降临在这现实中来,邀请作者一起抛弃烦恼,去过逍遥的神仙生活。这时作者却羁绊于尘世而沉吟了。曹操用理性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一再告诫自己:“壮盛智慧,殊不再来。爱时进取,将以惠谁?泛泛放逸,亦同何为!”告诫自己不要浪费宝贵的生命,应该与时间赛跑,趁精力旺盛进取不息。

  在《龟虽寿》的雄壮表白中,曹操对待死亡的威胁和恐惧有两个对策,一为生理上养生,二为意志上不输给生理上的衰老,继续积极建功立业。这种心态为悲哀的社会气氛注入了豪迈刚健之气,在曹操生命精神笼罩下的建安文人多容易感伤但不轻易绝望颓废。如陈琳《游览二首》的高歌“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收念还房寝,慷慨咏坟经。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他们的生命精神由此由悲剧走向超越。

  曹操的这种超越不仅来自于儒家的人生理想,而且来自个人的深切感悟,这种感悟流播后世,与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的生命观念何其相似。王羲之认为生命虽然短暂,快乐也是转瞬即逝,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一死生的虚妄,也不是长生不死的自欺欺人,更不是单纯地追逐肉欲,而是来自生命过程中寻觅到终极关怀的感兴。这是得益于曹操的魏晋风度形而上精神之所在,人生的快乐虽然转瞬即逝,但并不代表它虚幻,这种感受毕竟曾经存在,而且给人带来的意义是“世殊事异”,历久弥新的。因恐惧死亡而追逐肉欲是混同于禽兽的行为,贪图安逸选择淡忘死亡的存在是懦夫的行径,王羲之提倡在短暂的生命中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意义,才是一种超越人生的精神创造,升华了个人短暂的生命。由此而坦然面对死亡,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人的肉体虽然易朽,但却会因为留下不朽而得到生命的永恒。

  最终,曹操的死亡来临,他还原为一位虚弱多愁,不忍离开尘世的普通老人。见到其《遗令》而伤怀的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感叹一世英雄如曹操者,“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济世夷难之智,而受困魏阙之下”,面对死亡无能为力。最让陆机感到“愤懑”与不可理解的是,曹操临终唠叨的都是些家庭琐事而已:托付幼小的儿女,叮嘱妻妾以后可以编鞋来卖钱,分熏香和皮衣……想象着自己独自在黑暗坟墓中的永久孤独,曹操又吩咐歌姬们:“……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希望歌姬的歌声和目光能够让自己不那么寂寞。陆机不能理解英雄竟然也会“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只能感叹“嗟大恋之所存,故虽哲而不忘”,人生的“大恋”不是因为人是英雄或普通人就有区别,在死亡之前人人平等,令人伤怀。病重的曹操不再有能力兼顾天下,只能牵挂围绕在病床前的家人,他终其一生履行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使命,留下了令后人敬仰的生命精神,可是后人却认为一代枭雄临死前也只应该托付家国大事,不应该留恋儿女情长。孙能传《能溪漫笔》中记载了司马光的推测:“《遗令》谆谆百言,下至分香卖履,家人婢妾,无不处置详尽,而无一语及禅代之事,是实以天子遗子孙而身享汉臣之名。”曹操临终的真情流露也会被后人以奸诈权术来推测,这不能不说是曹操的悲剧。曹操的生命情怀,千载之下又有几人堪为知音呢?李贺的诗句“我有迷魂招不得”,正可为九泉下的曹公代发心曲。那么在今天,即使他墓冢枯骨被“确认”,我们又该怎样以建安雄健奋进的气魄注入理想逐渐褪色的当今时代,如何续写曹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以何为他招魂?如果只是单纯追求商业开发,那么对于曹操的精神遗产只能是买椟还珠,亵渎先人了。

  曹操一手废除了东汉的举孝廉体制

  东汉以降,谁颠覆了举孝廉用人体制?“汉相”曹操也。

  曹操为什么充当了举孝廉掘墓人?这要从他的身世那里揭开答案。

  虽然相当多的读者对曹操的身世颇为了解,但为了把条理说清,还是有必要先把少年曹操的身世简单交代一下。

  曹操本性夏侯,曹操的亲爷爷叫夏侯睿,是东汉南阳县令,为官清廉,家境甚贫,后因朝中党争被罢官,家道中落,最后竟达到不能养活子女的地步,所以把二儿子夏侯嵩(曹操父亲)送给朝中的朋友大宦官曹腾收养。于是夏侯嵩改姓为曹嵩。

  曹操干爷爷曹腾是汉相曹参之后,侍奉过东汉四位皇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尤其桓帝的即位更是多亏了中常侍曹腾,曹腾也因此被封为费亭侯,官拜大长秋,俸禄仅在丞相、太尉之下,是宦官中位极人臣的佼佼者。

  ——亲爷爷独善其身却失势,干爷爷身心残缺却显赫,这会给小曹操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什么种子?而亲爹曹嵩寸功未立,却依靠干爷爷曹腾的关系网,官至太尉,位居“三公”之首,达到了为官生涯的最高峰。这又会让志存高远的小曹操怎么看?

  少年曹操的“阉人之后”只是名誉上的,实际上他小时候被熏陶的是“党人”教育模式。什么叫“党人”?通俗来讲就是结成利益集团的官僚联盟。曹操的养祖父曹腾是宦官利益集团的巨头,而父亲曹嵩官至太尉,是官僚利益集团的重要人物。曹操生长于乱世之初,从小就见惯了父辈们的朋党之争。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从“营私”到“结党”,早已在曹操心中发芽,成为其人生观之一大导向。

  三曹年谱》记录,曹操从12岁到15岁之间,经历了几度党锢之患。这是曹操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党人的作为与思想气节,对于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来说,影响至深。

  东汉王朝的实权,自**帝起长期为外戚和宦官所把持,从中央到地方的大部分官位都为他们所占据。一般的官僚有职无权,不能按照自己意愿办事,仕途充满了荆棘。下层企图仕进的读书人更是官路不通,他们满腹不平,实行孔子“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格言,对他们认为善的人,就互相推荐标榜,结合在一起;对他们认为恶的人,一概深恶痛绝。东汉党人由此形成。

  他们中,有在朝的耿直的官僚,有在野的名士和京师的太学生,他们结合在一起,视专权的外戚和宦官为仇敌。这些人有知识、有文化,不怕风险,不怕豪强,不怕高官。不贬时政则已,一出口无不尖锐深刻,无人不怕这种“清议”。

  汉桓帝时期,宦官诬告李膺养太学士,共为部党,诽谤朝廷。汉桓帝对宦官言听计从,宣布逮捕党人,布告天下。李膺等二百多人下狱。

  随后汉灵帝时期,彼时党人陈蕃为太傅。计谋杀宦官。但不久事发,反被中常侍曹节、王甫等矫诏诛杀,李膺等再次被废,宦官权势甚嚣尘上压倒党人。

  当时,党人虽然惨遭杀害,但全国舆论,无不同情赞美党人而痛恨宦官朝廷。人们对党人领袖的气节评价颇高,例如对88岁的著名老党人马融如此赞叹——“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

  党人的气魄与不屈气节,使少年曹操受到强烈震撼与感染,他非常想背叛自己的家庭,而成为党人之一员,于是,他屡次向党人靠拢,但是,党人却因为他的大宦官家庭的背景,对他比较冷淡。《世说新语》“方正门”就说明了此刻少年曹操不被党人子弟所接纳的尴尬与烦恼。

  在《世说新语》“方正门”第二篇中,记载少年曹操前去拜会一个名士之后,“屡拜其门,不能得言”。敲门人家不应声,逼得曹操做出无赖之势,等人家起来,“往要之,捉手请交,”而人家仍然“拒而不纳。”

  为了结交名士之后,曹操敲门拉手低三下四,但人家对他就是不屑一顾。其原因不是曹操的才能问题,而是他的出身问题。

  宦官之后低微下贱,于是贵族子弟不屑与其为伍,便“而甚薄其为人”,死活不带曹操玩。试想如果曹操出自名门显贵世家,拥有所谓高贵血统,那些公子哥们还敢不接纳吗?

  因出身不好而屡遭歧视,这种先天的屈辱在少年曹操心中应该打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一个人不管天资多么聪慧,但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因为他决定不了父母。然而,天资发达的曹操,怎能甘心被人歧视?

  虽然遭到世家子弟的歧视,但曹操还是在心底埋下了追随党人领袖的种子。

  可以说,少年曹操神交的两位人生导师就是党人头领李膺、陈蕃。

  李膺,出身于东汉时的官僚地主家庭。个性孤傲,学问高,为人正直,在社会上的名气很大,他不爱随意与人交往,一般人都以能与他交往为荣。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既能传授学业,又能带兵打仗李膺自然成为党人的佼佼者,成为精神领袖。她虽屡遭杀身之险,但坚决与宦官斗争到底,拒绝“屈节以全乱世。”

  陈蕃,就是那个“大丈夫当扫除天下”的可爱书生。成年后果然十分了得。

  历来广为流传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中,那个“不扫一屋”的少年就是陈蕃,只不过今天的许多论者提及此事,往往断章取义,把陈蕃打扮成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够脚踏实地的反面教材。但实际上,这则故事的出处《后汉书陈蕃列传》对此的评价是褒义的,客人薛勤知道陈蕃有澄清天下之志,对其刮目相看,言语中无不充满了对陈蕃的仰慕和肯定。

  立志“扫天下”的陈蕃长大后果然干了番大事情。他官至太傅,勤政为民,礼贤下士,成为一代有为士大夫。《世说新语》论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实非虚言。

  陈蕃一生不喜欢应酬,更不招待宾客,然而,只有对才子例外。

  陈蕃虽通过“举孝廉”入仕,但他并非虚伪之庸才。他在汉顺帝即位时,因太尉李固的举荐而走上仕途,深知人才入仕的艰难,以及对国家的重要。他在做尚书令时就力荐天下名士。可见,在虚伪成风的东汉朝廷上,这是一位难得的真伯乐。

  然而,由于这位真伯乐与宦官势不两立,虽然宦官之后曹操对他心驰神往,还是无缘相见,千里马与伯乐的佳话始终没有在二人之间发生。

  出身“浊流”宦官家庭的曹操,一方面仰慕党人领袖风采,另一方面也跟党人产生一定的认同距离,党人傲视他不带他玩,这就激发了曹操在崛起之后的反轻视。

  在抱负上追随党人,在处世上带着宦官的自私与狡诈。无疑,这是曹操生存哲学的尽情发挥。一方面他是个“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另一方面却是扫除天下“只为自己”的真小人。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一个埋葬“举孝廉”制度的党人与宦官结合的“怪胎”横空出世!

  他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一方面效仿党人的气魄与作为,另一方面,也对过于讲究的党人门槛予以铲平。在他颁布的《举贤勿拘品行令》里,公然要求推荐那些“不仁不孝,但有用兵之术”的人为官。这既是对那些奉儒为教的士大夫的巨大嘲讽,也是对举孝廉察举制的彻底否定与渺视!

  对曹操的评价

  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王沈《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李瓒:“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

  鲍信:“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

  凉茂:“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

  孙权:“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陆机:“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伫重渊以育鳞,抚庆云而遐飞。运神道以载德,乘灵风而扇威。摧群雄而电击,举?敌其如遗。指八极以远略,必翦焉而后绥。?三才之缺典,启天地之禁闱。举修网之绝纪,纽大音之解徽。扫云物以贞观,要万途而来归。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辉。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

  司马光:“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苏洵:“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

  王安石:“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骐?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泽东:“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后又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称及曹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猜你喜欢:

1.曹操说过最有名的话

2.曹操最经典的名言

3.曹操的名言名句

4.曹操名言名句

5.三国演义中曹操故事

曹操出身宦官世家对他的影响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操出身宦官世家对他的影响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曹操出身宦官世家对他的影响,欢迎阅读! 曹操出身宦官世家对他的影响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被指宦官是哪些人宦官是什么意思
    被指宦官是哪些人宦官是什么意思

    宦官,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宦官作为宫廷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皇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政治作用。接下来就和小编

  • 被宦官饿死的皇帝是哪一位
    被宦官饿死的皇帝是哪一位

    历史上皇帝的死法千奇百怪,要么是饿死,要么被自己的孩子杀死,也或者被人推翻,夺得了皇位,但你听说过被宦官饿死的皇帝吗? 被宦官饿死的皇帝 唐

  • 被宦官打死的皇帝是谁原因揭秘
    被宦官打死的皇帝是谁原因揭秘

    宦官是中国皇权体系的独有产物。历史舞台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从制度的完备程度、影响力还是从人数来看,都是空前绝后的。接下来就和小编

  • 中国十大宦官
    中国十大宦官

    纵观中国上下5000年,在历朝历代中都有成千上万的宦官。厉害的更是权倾朝野,独揽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中国十大宦官有哪些?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

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