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德国历史事件>

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有哪些_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介绍

时间: 炀炀21 分享

  德国的工业革命发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了早期工业化阶段、 起飞 阶段和成熟阶段等三个阶段之后,德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

  英国财相布朗最近声称,工党执政的九年是英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九年,这在英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目前,英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为2.5%,通货膨胀率仅为2%。作者在英国的调研和讲学的岁月里,英国近年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给作者和不少人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英国何以能做到这一点呢?不少有识之士都在探索这个问题,难怪世人对英国发展道路表现了那么浓厚的兴趣

  和平革命影响三百年

  什么是英国发展道路的特征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要说清楚这一点,还得先把我们的视线拉回到三百多年前英国发生的“光荣革命”。学过世界史的朋友都知道,在1688到1689年之间在英国发生了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正是通过这场斗争,英国终于实现了对王权的限制,树立了议会至上的权威,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事实上,这是一场取消专制的极为深刻的革命,然而它又是以渐进的方式通过和平手段而非采用暴力实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之“光荣革命”的缘故。“光荣”的意义就在于可以用和平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必诉诸暴力;可以用渐进方式达到的目的,就无需采取激进手段。

  这场光荣革命的意义是极为深刻的。它绝不仅只是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而更是为此后英国三百多年来的发展提供了和平渐进变革的模式,使得从此英国社会始终得以在和平的环境中稳步前进。这个作用对英国此后的平稳发展和对世界的启示都是十分重大的。

  懂得妥协稳步前进

  英国这个民族最不喜欢走极端,所以在这个国家没有法西斯这种极端主义生长的土壤;在解决尖锐的矛盾中,它不追求用一方大胜,另方惨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使胜负多寡不一,也以各有所得为宜。

  英国人懂得妥协,认为变革与保守原本是跑在不同轨道上的两股力量,他们最终可以在一个特定的利益融合点上统一起来,矛盾双方彼此都做出理智的让步,避免事态走向极端,从而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逐步地实现变革的目的。英国人相信过时的传统中也会保有好的东西,所以他们不喜欢那种激进的砸烂的做法,认为这样会把哪怕是残存的好东西也破坏掉。英国人不喜欢沿着抵抗力大的方向走,一遇到这种状况每每迂回而行。英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智库费边社的著名思想家韦伯夫妇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中用明白无误的语言说:那样会使得“不只是旧秩序的弊端,而且连同它的物质的、知识的、道德的成就均将丧失殆尽。”在英国人看来,在前进道路上不乏许多大路障,能绕过去的,还是绕过去好,不要硬拚以节省自身力量的消耗。

  英国人搞改革非常重视稳步前进,他们骨子里似乎有一种不怕慢只怕站的思想,做什么事都讲究循序渐进,有时甚至会令外人感到是否呆板了一点。然而英国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该做的工作都做了,该改革的也改革了,从而向历史交出了自己合格的卷子,什么也没有拉下!这一点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的大思想家葛德文已说过:“不要给得太快,也不要给得太多,但要不断地给我们一些东西。”

  温和改革注重双赢

  现今,英国也在不断地改革,它的改革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不论是政权改革,市场机制改革、公共事业改革,无不采取渐进模式。为了让读者对英国改革的渐进模式有更深切的感受,这里我们不妨以高教改革为例加以阐明。

  大家知道,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英国要想建成“新英国”,就必须在大力培养优秀人才上下功夫。怪不得贝理雅对教育改革高度重视,而就中对如何培养高级人才尤为关注。英国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加速培养高级人才,迫切需要大量资金,以增加高教投入,扩大受教育面,改善大学教师待遇以及解决师资短缺等问题。你看,一方面是高教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无力额外拨款,而增加税款显然又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个矛盾呢?

  英国工党政府苦思冥想,决定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推出一项适当增加本国学生费用的改革措施,规定从2006年学年起,英国各大学可按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讲授课程的内容,每年向学生征收不超过三千英镑的学费,但此项学费无需在就读期间缴纳,而由政府先行垫付,待学生毕业后在其年薪超过15,000英镑时再开始逐步偿还。而对那些工资待遇不佳,致使毕业25年后,仍无法全部还清债务的学生,其仍欠债务部分可予免还。英国经济学家曾为学生毕业后需要偿还的这笔学费做了一次框算,大部分学生可在毕业后的10-15年内还清债务。BBC的一项报告也指出,对于一个年薪18,000英镑的大学生来说,每星期的还债额不过5.19英镑,仅为两瓶啤酒的代价。

  人们从这个改革方案中,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特点:(1)这一改革是温和的,它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支付能力。(2)它是渐进式的,当局为这一目标的实现绕过了难点,留足了时间。(3)它是双赢的。政府通过改革可以扩大受教育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便于完成政府提出的让更多社会成员受到更好的大学教育的目标;而学生也由于教师待遇的提高得以聆听更多优质教师的讲课,同时也因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日益充实而受益。

  教育改革如此,其它领域的改革也都贯彻了渐进的精神,正是这种渐进的发展模式造就了近现代的英国,使这个岛国得以始终走在欧洲和世界的前列。你看,法治化、民主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这其中的哪一“化”,英国不是都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吗?

  德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19世纪初,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创造条件的时期。首先,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诸邦国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仓战争的洗涤,封建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各邦统治者为稳定自己的统治,纷纷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旧的封建制度逐步瓦解,以至德国著名史学家托马斯·尼佩代称这一德国历史上的“大改革时期”,“创造了德意志近代国家和近代社会的基础”[1](p22-23)。因此,进入19世纪以后,德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较之以往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其次,以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为特点的农奴制改革为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农奴制改革的过程中,容克地主们通过收敛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而交付的赎金,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许多农民则在人身获得自由的同时,成了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这不仅为即将到来的德国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资金,而且准备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一. 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在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19世纪3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刚刚起步,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富尔特-纽伦堡铁路便建成通车了。

  (英国在工业革命开始60年之后才修了地一条铁路,法国也过了几十年即1831年才修了第一条铁路,况且发展速度均比法国缓慢。)《浅谈德国工业革命》刘德华四川外语学院院报1989年一期(从40年代起,铁路建筑业迅速发展,到1845年全国约20条铁路,全长约2143公里,到1850年,全国铁路网达6040公里,1839年已超过法国,50—60年代超过英国。)《德国通史简编》丁建弘陆士澄主编,270页。铁路建设给德国其他工业行业以直接而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铁路建设对钢铁、机车等的需求,从而大大地刺激了德国钢铁、煤炭以及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德国还大力修公路,开运河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国家政策对铁路的发展更为有利,1849年之后国家向铁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果我们探求这个时期铁路投资增长的原因,最佳的答案就是“利益”。铁路是资本密集型企业,从一开始的建设到之后的运作、雇佣员工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经济。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意志就被贫困和低就业困扰。经济学家们就主张投资铁路是一个可以长期解决贫困和创造就业的模式。铁路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推手,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随着铁路的发展而发展。1851-1854年,铁路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为11.9%,而到了1875-1879年,铁路在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到了25.8%。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普鲁士已经变为铁轨的净出口国。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因为服务于国内的铁路建设,普鲁士的钢铁制造业步入了欧洲最先进的行业。铁路线之间的竞争使铁路的使用者的使用成本降低。第一家提供铁路服务的公司把运费定的很高,它认为市场对铁路的需求是充足且是刚性的。当竞争迫使运费下降之后,铁路公司的收入却大幅增加了,这是因为下降的价格使许多观望的商家加入到铁路运输中去。

看过“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介绍”的人还看了:

1.德国工业革命特点

2.德国工业革命的意义

3.德国工业革命历程

4.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什么是工业革命

6.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影响

7.19世纪工业革命影响

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有哪些_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介绍

德国的工业革命发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了早期工业化阶段、 起飞 阶段和成熟阶段等三个阶段之后,德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 英国财相布朗最近声称,工党执政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3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