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世界历史>其它历史知识>

漆身吞炭的典故的主角是谁

时间: 睿柠13 分享

  漆身吞炭,典出《战国策·赵策一》。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矢志复仇,事败而死。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漆身吞炭的典故的主角是谁,希望你喜欢。

  漆身吞炭的典故的主角介绍

  春秋末期,晋国被智、赵、韩、魏、范、中行六家大臣所把持。公元前458年,智伯联同韩、赵、魏三家共灭范氏、中行氏并分掉了这两家的土地。公元前455年,智伯又要韩、赵、魏三家割地给他。赵襄子不给,并说服韩、魏与赵联合,于公元前453年灭掉了智氏。

  晋国有个人,名叫豫让,原先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办事,默默无闻。后来投到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赏识。智伯死后,他发誓要为智伯报仇,杀掉赵襄子。他改名换姓,到赵襄子宫中的厕所里干以泥抹墙的杂活,身边暗藏匕首。不料赵襄子为人十分警觉,上厕所时,忽然心动,叫人把正在涂墙的豫让抓了起来,并搜出了暗器。豫让直截了当地对赵襄子说,他要为智伯报仇。左右想把豫让杀了,赵襄子却说:“他是有义气的人,我谨慎地避开他就是了。”命手下放豫让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豫让把漆涂抹在脸上身上。使人看上去像是患有严重皮肤病,又吞下炭去,使声音变得嘶哑。他沿街乞讨,他的妻子迎面走过,也没认出他来。一位最知心的朋友认出了他,流着眼泪对他说:“以你的才干,去给赵襄子办事,一定会得到他的尊宠和亲近,那时你要报仇还不容易吗?何苦一定要把自己作践成这副模样!”豫让说:“在人手下为臣,心里却想着杀他,这是怀二心以服侍其君。我之所以要漆身吞炭,就是要让天下以及后世怀二心服侍其君的人感到羞愧!”

  豫让躲在赵襄子必定要经过的一座桥下。赵襄子来到桥头,那马忽然受惊。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左右立即把躲在桥下的豫让揪了出来。赵襄子见豫让这副模样,不禁叹息流泪道:“豫子(“子”是古人对人敬重的称呼),您为智伯已经成就了美名,而寡人饶恕过您一次,也已足够了。您自己看着办吧,寡人不再放您走了。”赵襄子手下立即将豫让围了起来。

  豫让要求赵襄子脱下衣服,让他用剑砍衣,以表示已经为智伯报仇。赵襄子答应了。豫让达到目的后拔剑自杀。

  故事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后用“漆身吞炭”比喻舍身酬报知己或雪耻复仇。

  漆身吞炭造句

  1、唔,王公子不是也与我讲过国士豫让漆身吞炭的故事么,‘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2、然后做出那一连串让人自愧不如的举动…乔装罪役,漆身吞炭!襄子的知情,豫让的重义。

  3、一人从门外推门而入,叶玥把目光转向他,浓眉大眼,魁梧身材,漆身吞炭的皮肤,衣服是金黄的上好丝绸,前身绣着雅致的龙纹,玄纹云袖,一拢大衣。

  漆身吞炭成语释义

  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猜你感兴趣

1.兄弟一起打架的心情说说

2.身相关的四字成语介绍

3.一辈子兄弟说说

4.坐怀不乱的典故由来

5.关于兄弟情谊优美句子

6.如胶似漆成语接龙

漆身吞炭的典故的主角是谁

漆身吞炭,典出《战国策赵策一》。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矢志复仇,事败而死。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漆身吞炭的典故的主角是谁,希望你喜欢。 漆身吞炭的典故的主角介绍 春秋末期,晋国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四面楚歌的典故介绍
    四面楚歌的典故介绍

    四面楚歌,是中国经典的成语,用来形容处境危机,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窘困境地。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四面楚歌的典故介绍,希望你喜欢。

  • 长平之战的典故是怎样的
    长平之战的典故是怎样的

    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以下是学

  • 刘备借荆州的典故是怎样的
    刘备借荆州的典故是怎样的

    刘备借荆州,是三国历史中的著名事件。作为一个历史典故,家喻户晓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刘备借荆州不还?刘备借荆州不还的背后是不是有何难言之隐呢

  • 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评价是怎样的
    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评价是怎样的

    《汉谟拉比法典》体现了刑法的残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同现代法律所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平等精神是不同的。但《汉谟拉比法典》对后来西方

2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