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 > 历史学科 > 高中历史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知识点总结

时间: 宇晴0 分享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欢迎大家阅读。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必考知识点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它在国际舞台发挥巨大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晓两级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战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探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国际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横向比较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2)以合作学习的“创设情境—目标显示—自学尝试—合作学习—成果汇报—总结评价”模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创设重大国际事件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探索各个主要国家对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立场和态度的决策,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弥补了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

  (3)提高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增长的认识,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4)分析欧共体兴起的原因和过程,体会“人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单赢走向共赢”过程中的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分析和艰难历程。

  在欧洲国家一体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即是如何化解积怨已久的法德矛盾。而“煤钢联营计划”的提出不仅促进了法德关系的改善,还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其处理国际关系的方式与途径引人思考。日本为谋求大国地位所采取的措施,教材中没有具体涉及,这样就不容易正确认识和评价日本谋求大国地位。

  ★教学方法:

  对于本课学习的方法可采用谈话法,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丰富的录像资料,用事实说话,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资料补充,运用典型史料对于重点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解读史料能力,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1】

  创设情景导入:出示两组图片

  第一组:(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古巴导弹事件,柏林危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角力的漫画)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进一步认识“冷战”对战后两极格局背景下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第二组(欧盟旗帜,日本富士山下飞驰的新干线列车,不结盟运动的标志,中国的葛洲坝水利枢纽)

  对比前一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组图片反映了国际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入课题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指出欧共体的出现,日本的经济腾飞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的振兴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就是世界多激化趋势的重要表现。

  【导入新课2】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欧洲联盟的旗帜)

  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维克多·雨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大家再数一数上面有多少颗金黄色的星?(12颗)知道为什么有12颗吗?欧洲联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哪?由此导入新课。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欧共体形成的背景:

  (1)思想源流: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实现欧洲各国的联合,建立统一的欧洲——这是欧洲早已存在的一种思潮。

  近现代欧洲历史上众多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丘吉尔等,都主张欧洲统一的理念。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灾难后,欧洲最终丧失了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所以,欧洲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实现一体,才能重新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发挥重要的作用。于是,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出示材料:

  材料1: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2:“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 维克多·雨果

  (2)政治安全:两级格局竞争中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的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因此对美国持续不断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越加不满。加之美苏在欧洲的尖锐对峙,使得欧洲的自身安全常处在无法保障的境地。因此,要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间保证自身的安全,并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3)经济发展: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

  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即在于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协同利益,才能共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也才能扭转与经济、政治大国竞争过程中的不利地位。

  2、欧共体形成的过程:

  (1)1951年,欧洲六国签署《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备课资料】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即“舒曼计划”),建议愿将本国经济中的煤钢部门管理权委托给某一独立机构的国家成立煤钢共同市场。此后,法、西德、意、比、荷、卢等6个西欧国家开始在此计划基础上进行谈判。1951 年4 月18 日,在美国的支持下,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 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条约确定共同体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取消有关关税限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实行干预。

  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宣告了欧洲煤钢共同体【英语: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ECSC)】的建立,正式成立超国家的权力机构——高级机构。高级机构由九人组成,掌握煤钢共同体的大权,负责协调各成员国的煤钢生产,保证共同体内部的有效竞争。它拥有共同体内部的生产、投资、价格、原料分配,以至发展或停闭某些企业或某些部门的大权,并掌管共同体同第三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关系。该机构作出的决定,各成员国必须执行。此外,欧洲煤钢共同体还设有部长理事会、共同体议会和法院等机构。

  舒曼计划及由此产生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西欧国家联合道路上的一次创造性实践,一次质的飞跃,它开始了一体化合作形式的零的突破。正如美国前驻欧共体大使巴特沃恩在1962年7月为《通向欧洲联盟的道路》一书写的序言中所言:“欧洲煤钢共同体是先驱者。它开创了主权成员国的统一先例。它提供了密切联系西德与西方的最初手段,为法德永久和解奠定基础。它带来了作为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楷模的共同机构的新形式。毫无疑问,历史所记住的,不是欧洲煤钢共同体为煤钢工业做了些什么— 当然,这可能也是有意义的— 而是开辟了通向统一的欧洲目标的道路。”

  (2)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备课资料】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又称欧洲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

  《罗马条约》规定其宗旨是: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交换。

  (3)1967年,以上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备课资料】欧洲共同体

  1965年4月 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 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 。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91年 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 ,(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 1993 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

  宗旨是促进:①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②建立一个单一的对非成员国的商业政策;③最终协调成员国之间的运输系统、农业政策和一般经济政策;④取消私人和政府所采取的限制自由竞争的措施;⑤保证成员国之间劳动力、资本和工商企业家的流动性。

  欧共体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12国面积为236.3万平方千米,人口3.46亿。1992年欧共体12 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68412 亿美元(按当年汇率和价格)。欧共体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1992年外贸总额约为 29722 亿美元,其中出口14518.6亿美元,进口15202.7亿美元。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知识点归纳

  1.欧共体成立的政治目的是( )

  A.与美国抗衡 B.与苏联抗衡

  C.保证自己安全 D.维护世界安全

  思路解析:二战前西欧曾是世界最发达的地区,但二战使它的国际地位严重下降。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有了较快发展,但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都无法与强大的美国和苏联相比,只有联合起来,加快经济发展,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答案:C

  2.欧洲各国谋求欧洲一体化,取得非常明显的进展,欧洲国家联合的特点不包括( )

  A.以经济联合为动力 B.由欧洲大陆国家起带头作用

  C.以北约组织为基础 D.为发展经济、抗衡美苏而发起

  思路解析:北约是美国组织的包括大西洋北部两岸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虽然西欧国家大部分参加了,但与欧洲一体化即欧共体的成立无关。

  答案:C

  3.欧共体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思路解析:欧共体的形成是西欧国家为抗衡美苏、发展自身而采取的措施。这种联合并没有打破国家界限,是国与国的联合,国家利益至上仍是最高原则,因此不可能完全消除各国的矛盾。

  答案:B

  4.1956-1973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战略合乎国情 B.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C.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积极发展电子等新型工业

  思路解析:A、B、C、D四项都是原因,但日本的各项改革措施都是以合乎国情为前提而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所以日本能迅速崛起。

  答案:A

  5.二战后美国扶植日本的原因是( )

  A.战败后的日本经济衰竭 B.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C.美国把日本作为远东的桥头堡 D.利用日本发动朝鲜战争

  思路解析:从当时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背景和日本的地理位置可知,美国扶植日本是为了把日本作为其远东的桥头堡。马歇尔计划是欧洲援助计划,不包括日本。

  答案:C

  6.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演说:“……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尼克松演说中的“挑战”是指( )

  A.苏联的威胁 B.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美国经济“滞胀”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1971年”。苏联的威胁早在二战后就已经存在了,第三世界虽在20世纪60年代崛起,但它们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上无法与美国竞争,美国的经济“滞胀”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

  答案:B

  7.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摆脱美苏的控制 B.维护自身的独立

  C.亚非会议的影响 D.经济发展的需要

  思路解析:摆脱美苏的控制、亚非会议的影响两项都属于外因,维护自身的独立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需要的根本。

  答案:B

  8.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

  A.是亚非人民联合反帝的开端 B.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C.说明第三世界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说明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思路解析: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联合反帝的开端。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首脑会议,正式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而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通过了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

  答案:B

  9.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提出的重要任务是( )

  A.维护自身独立 B.摆脱美苏控制

  C.反对殖民主义 D.反对霸权主义

  思路解析:维护自身独立、摆脱美苏控制、反对殖民主义三项均是不结盟运动成立初期的斗争目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答案:D

  10.下列与不结盟运动兴起无关的是( )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和争夺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B.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C.西欧和日本的迅速崛起

  D.新兴的独立国家谋求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

  思路解析:二战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但它们在国际上仍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它们强烈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而西欧、日本的崛起只是向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与不结盟运动无关。

  答案:C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明显下降,而西欧六国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50-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宋则行《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注:+为顺差,-为逆差。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分析,西欧六国为什么要走向联合?

  (2)材料二、三说明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力量和经济格局出现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政治影响怎样?

  思路解析:第(1)问考查概括归纳材料的能力。做题时往往除了从美国方面分析外又分析了其他因素,主要在于没有审清题目的要求;第(2)问需要认真分析材料中各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对政治的影响应主要侧重于国际关系格局和各国的外交政策方面,做题时容易答成美苏两极格局,主要是受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忽视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经济格局。

  参考答案:(1)西欧六国力量增强,要求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附,但西欧各国仍然无力单独与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抗衡。

  (2)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格局由战后美国独霸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影响:日本和西欧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政治上独立自主倾向加强,动摇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一历史必修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练习试题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设计

3.高一上册历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试题及答案

4.当代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5.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6.安徽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