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知识点概括

时间: 其芳28 分享

  概括意为归纳、总括,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高中的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应多概括,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高中历史知识点概括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中历史知识点概括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生产模式: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

  时 代: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2、土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⑵商 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⑶封建社会:

  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

  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2、纺织 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⑵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⑶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陶瓷业:

  ⑴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

  ⑵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三、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古代商业发展:

  ①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 ②周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④隋唐: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城市里坊市分开

  ⑤宋朝: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出现晓市、夜市

  ⑥明清: 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③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④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重农抑商” 政策

  ⑴史实: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

  ⑵影响:

  ①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②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

  ③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海禁”政策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⑵影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⑴产生:时间、地点、部门----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

  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⑵明清时期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

  ⑶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

  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

  高中历史知识点概括二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高中历史知识点概括三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高中历史知识点概括四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高中历史知识点概括

概括意为归纳、总括,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高中的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应多概括,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高中历史知识点概括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中历史知识点概括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高中的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归纳知识点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下面由学习啦小编

  • 高中历史知识点口诀
    高中历史知识点口诀

    口诀多指根据事物内容要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历史口诀是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好的学习方式,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高中历史知识点口诀的相关

  • 高中历史知识点精要
    高中历史知识点精要

    精要有精粹切要、精练扼要、内容精要 的意思,高中的历史也是有精要的知识点的,那么同学们复习好历史的知识点的精要了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

  • 高中历史知识点经济
    高中历史知识点经济

    高中的历史涵盖了经济、资质、文化等方面,其中经济方面的历史知识是同学们要好好复习的,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高中历史知识点经济的相关资料

3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