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 > 历史资讯 > 历史剧 >

看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有感

时间: 穗嘉0 分享

  大家在看完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之后有什么感想呢?关于看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有感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有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看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有感范文一: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浪漫主义特色《屈原》浪漫主义特点

  各位同学还有老师大家下午好,接下来我将代表我们班的男生为大家讲述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特点。因为课本里对《屈原》的介绍十分少,三十年里也没有《屈原》的原文。所以呆会我们讲课将不会用到课本,所以还请大家把书本放在一边,只需要专心听我讲,谢谢。

  由于老师提供的两本文献参考《郭沫若代表作》(华夏出版社) 《郭沫若名作欣赏》(工人出版社) 均只有原文。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来自于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 黄中模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经典作品多元化解读》 陈俐 陈晓春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以及网络。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尤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 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相信大家上学以来,读过郭沫若的一些诗歌,比如初中时的《天上的街市》,因而对其有所了解,所以我们这里不多做介绍。

  关于《屈原》, 郭沫若于1942年1月7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该剧以战国七雄为背景,描写楚国三闾lǘ大夫屈原因主张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曾得楚怀王信任。但南后却勾结秦国密使张仪,以“淫乱宫廷”之加害屈原。怀王竟听信谗言,将屈原囚禁,并废弃齐楚盟约,依附强秦。屈原满怀忧愤。此时,学生宋玉已卖身投降南后,忠诚追随诗人的侍女婵娟又将被南后处死。宫廷卫士救出婵娟,并一起去营救屈原,不料婵娟误饮欲害屈原的毒酒身死。卫士杀死谋害屈原的帮凶,焚烧高堂,并在屈原作《桔颂》以悼婵娟后,跟随诗人走向汉北,走向民间。

  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便是《屈原》。此剧以无比豪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赞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讴歌了

  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斗志,鞭挞了苟合与媾和的投降主义,怒斥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主义。它虽然是历史剧,但矛头直指现实;反映了整个中国各色人等的面貌和心态,但它又高度浓缩,戏剧冲突极为强烈,场面极为紧张。

  其中屈原的一段独白《雷电颂》就像是真的电闪雷鸣,绝对能把观众从座位上震起来:“风!你咆哮吧!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据说,1942年春,此剧在重庆演出时,正好是一个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晚上,舞台上的朗诵应和着剧场外的雷鸣,一下子使整个山城轰动震惊,人们在此后的好几天里,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雷电颂》,从中汲取力量,从而投入战斗。呆会后面我们将会对雷电颂进行一个欣赏。

  说到浪漫主义,在座的各位知道什么是浪漫主义吗?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而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

  而浪漫主义的艺术形式主要有美术,音乐以及文学三种形式。在

  美术领域,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就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而在音乐方面,《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都属于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文学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雪莱的《西风颂》以及郭沫若《屈原》等等数量众多的作品。简单了解一下浪漫主义后,接下来我们继续看郭沫若的《屈原》。《屈原》的艺术特色有四点:

  • (1)高度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剧作把屈原坎坷悲壮

  的一生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集中表现,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紧紧围绕着投降与反投降这一情节线索展开,收到了爆发力大感染力强的艺术效果。戏剧冲突的营造不仅靠紧张曲折的情节、尖锐的性格冲突,更有层层推进的感情之流。

  • (2)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剧作处处将

  忠良与奸佞、爱国与卖国、光明磊落与阴险狡诈等两种截然对立的形象系列和性格特征对照写来,使二者在互为对比映照中突现其不同的性格特征。

  • (3)剧作不时穿插“橘颂”、“雷电颂”等抒情诗和一

  些民歌,有效地增添了剧作的主观性和诗意光彩。人物的台词也都是诗化了的口语。

  • (4)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不拘泥于历史事实,

  大胆舍弃了人物琐碎的生活细节,改写了历史上屈原投江自杀的结局,让其到汉北去发动民众联齐抗秦,并创造了一个历史事实中不存在的人物婵娟,以烘托和彰显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品格,从而赞美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

  当我们仔细来剖析《屈原》,会发现其有四个浪漫主义特点:

  (一)《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

  《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一。作为历史剧的人物塑造,主要写人物的精神品格,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就是“失事求似”。作者不拘泥人物的历史真实,舍弃了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把人物理想化。不着意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而是放大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使其十分强烈地突现出来。塑造屈原的形象时,大胆地强调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勇于和黑暗势力斗争的历史精神,赋予了他雷电的性格。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廷”的罪名使他罢官。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虑。他愤怒痛斥张仪。屈原的斗争使南后老羞成怒,进行更的迫害,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像火山岩浆。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雷电颂”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婵娟的形象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是高度理想化的形象。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

  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和雷电般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像屈原一样。她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剧的结尾,象征着婵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永生。在把要歌颂的理想人物推向高峰的同时,作者也把他要贬斥的反面人物贬入深渊。南后郑袖的形象几乎集古往今来一切此类坏女人的大成,像毒蛇一般凶残恶毒。可见,《屈原》的人物描写都具有一种极端的强烈的色彩,作者为突现人物的主要精神特征,敢于大刀阔斧砍削一切枝蔓,不像现实主义注意细节的真实。

  (二)《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

  《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二。此剧故事情节单纯,结构安排集中。作者撇开屈原一生多种复杂经历,抓住以南后为首的投降派对屈原的迫害和屈原反迫害斗争的事件,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屈原一生的高风亮节的品质刻画,悬念多、起伏大、集中强烈。在一定的时间内,情节简单,可以给作者留出更多的“间隙”刻画人物,展示人物内心,抒发感情。这是诗剧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三)《屈原》戏剧语言的特点

  《屈原》戏剧语言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三。根据诗剧的要求,《屈原》的语言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和诗的韵味。剧中不时穿插抒情诗与民歌,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剧本引进了屈原的不少诗歌,如《橘颂》、《九歌》等,并以贯穿全剧。《雷电颂》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诗,气势磅礴,更是诗的精华所在。剧中的抒情语言,注意到与舞台环境的结合。在橘园中歌颂橘树;在东皇太乙庙呼唤风雨雷电,斥骂土偶木梗,使全剧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诗的氛围和

  意境。剧中大多语言是诗化了的口语,是有节奏的散文,因此《屈原》是接近诗剧的剧作。所以我们现在来欣赏一下《橘颂》。

  (四)《屈原》以情写人的特点

  以情写人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四。“雷电颂”中的内容完全是郭沫若式的倾诉,在一定意义上说,屈原便是郭沫若自己。郭沫若是借屈原之口,表达自己心中对人民的爱和对人民力量的确信;表达自己心中要摧毁恶势力火一般的激情;表达对光明未来的追求。郭沫若于历史人物屈原身上所表现的强烈的作者自己的主观愿望,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屈原就是诗人郭沫若的化身,是他的代言人。这种“物我同化”的特点,是郭沫若在创作该剧时体现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的人格和人性。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雷电颂》。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郭沫若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大胆虚构夸张和想像,试图借自然的伟大力量来催毁一切黑暗、腐朽,具有“雷霆万钧”之势。

  《屈原》作为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其主题则是富有战斗性的。因此抗战时期的现实,和屈原时代的历史有着惊人相似之处。这表现在:剧作中屈原坚持齐楚联盟团结抗秦,反对强秦妥协的精神,具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现实意义。屈原的诅咒黑暗、呼唤光明的“雷电颂”,更是喊出了国统区人民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和效果。

  《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是以情用史,以情写戏,以情写人的经典代表。它的夸张和浪漫给了我们更强的心灵震撼,更能激发出当代人的爱国热情和斗志。它是所有爱国志士的心声,是引导正义之声的呐喊。因此,历史剧《屈原》不仅有其文学上的伟大成就,它的浪漫主义特色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

  看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有感范文二:

  谈历史剧《屈原》历史剧《屈原》是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最有影响的一部剧作。屈原形象的塑造,不单纯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主要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一、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鼎堂,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古文字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作者出生于封建书乡世家,幼年受到古文化熏陶,又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迪,不满黑暗腐败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向广阔世界“奋飞”的愿望,1918年开始诗歌创作,文坛便大放光芒。

  二、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统治集团推行消极抗战的政策。“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更是变本加厉地实行法西斯统治,扼杀言论自由,摧残进步力量。作家不得不改用隐晦曲折的形式暴露现实的黑暗,抨击反动派的倒行逆施,这样便兴起了历史剧创作的热潮。作者从抗日战争的现实当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与时代的责任,从历史回顾中汲取斗争的力量,于1942年初,在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写出了五幕历史话剧《屈原》。正如作者在《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中所说:“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三、剧本的主题

  《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剧本以楚国对秦国外交的两条路线的矛盾为中心,描写了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和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靳尚的斗争,表现了屈原的光明磊落、爱国爱民、忠贞刚值、不谓暴虐的崇高品质,歌颂了坚持斗争、不屈不挠、反对卖国投降的伟大精神,抨击了南后的阴险、狡诈、投降卖国、图谋私利、陷害忠良的丑恶行为,揭露了怀王的昏庸和张仪的卑劣。董必武先生在观看了该剧的演出后写到:“诗人独自有千秋,疾恶平生恍若仇。邪正分明具形象,如山观者判熏莸。”指出了该剧的主题。

  四、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

  屈原在剧本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崇高美的形象。他是一个有远见的杰出的政治家,一个热血澎湃的爱国主义者,一个才气横溢的诗人。

  首先,他具有爱憎分明、光明磊落和独立难犯的品格。屈原的这些品格,主要通过“橘园颂诗”和对宋玉的教诲反映出来。《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名为颂橘,实为颂人,通过描写橘树的禀性、形态、才美,赞美其具有头脑清醒、洁身自好的情操,谦虚谨慎的作风,公正无私的品德,坚强不屈的意志。这也正是屈原自己优秀品格的真实写照。屈原对宋玉说到:“在这战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我们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他的话既表现了自己的高风亮节,同时也是对宋玉无耻变节的辛辣讽刺。

  其次,他同情劳动人民,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他接近人民、能够了解人民的苦难,他同情人民、热爱人民,受到人民的爱戴。他心中时时系念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南后诬陷,他斥责南后危害祖国:“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的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忠告,撕毁盟约,依附秦国,走上妥协之路,并囚禁了屈原。面对祖国的黑暗,失去自由的屈原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迸发出来,呼唤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呼唤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呼唤闪电——“宇宙中最犀利的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屈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化身,与松柏常青,与日月同光,在剧本里被描写为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人,他热爱人民,处处为人民谋福利,忧国忧民,希望早日结束天下分裂的局面,希望楚国的富强,嫉恶如仇,希望人民安居乐业。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也是屈原的弟子,“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婵娟是仅次于屈原的主要人物,是屈原形象的补充,有力的烘托和陪衬了屈原这一形象,婵娟被称作诗之魂。她敬爱屈原、崇敬屈原,深知“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但她平时却只是表现出天真纯洁、谦虚好学,只有风云变幻时,平日蕴藏在心中的崇高信仰、优秀品德才突现出来,使读者领悟到一个“竟与橘树同风”的高尚灵魂。她纯洁美丽、心地善良,是一颗晶莹透明、光彩照人的明珠,宛如天上明月,她的一生就是一首美丽的诗,她是卑鄙的身躯,高尚的灵魂。她的死从现象上看是喝了毒酒,实质上她是把生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剧本中有了婵娟这一形象,就使屈原形象得到了更好的表现。

  南后和宋玉是作者塑造的两个反面人物,前者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取媚侵略势力,勾结异国、陷害忠良、祸国殃民、卑鄙无耻。后者作为一个“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虚伪自私、趋炎附势、卖身求荣。这两个人物从反面进一步衬托出屈原人格的伟大。

  五、剧本的艺术

  这部历史剧构思独特、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语言激越。剧本得到了历史、现实、虚构三结合,即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既有现实主义成分,又显示了革命浪漫主义的特色。作者不拘泥于史料,在把握历史本质基础上,根据艺术规律、剧情发展、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理想、愿望,大胆构思,使全剧结构、人物刻画、情节演变、文辞锤炼,浑然一体,形象逼真、生动,有显著的戏剧效果。剧中的人物象屈原、楚王、郑袖、靳尚、张仪等是真实的,而婵娟、钓者、卫士等则是想象和虚构的。剧本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屈原二三十年的生活放在一个昼夜之内来描写,通过想象、虚构,安排了一系列人物和事件,情节热烈紧张,气氛雄浑悲壮。剧本中作者结合情节的需要和气氛的创造,插入相当数量的歌词和抒情诗,感情激越、色彩斑斓,全剧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一些独白本身就是形象优美、铿锵有力的诗,使作品融话剧与诗剧于一体。

  作品成功的塑造了屈原这个伟大的典型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为了祖国和人民而不畏暴虐、英勇斗争的主题,使人于屈原被疏忽中见其为人正道直行,受黜中见其为文旨大义远,遭放中见其为国竭忠尽智。作品初演便产生了强烈的鼓舞群众与讽喻现实的巨大作用,使之成为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