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礼仪知识 > 个人礼仪 > 基本素养 > 诸葛亮个人修养与品行

诸葛亮个人修养与品行

时间: 炜基1039 分享

诸葛亮个人修养与品行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并联吴抗曹,致力于统一事业,政绩斐然。诸葛亮个人修养与品行怎样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诸葛亮个人修养与品行:处理国家大事善于集众思,广忠益

  听得进不同意见和建议刘备定蜀后,曾任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前后跟随诸葛亮共事七年。期间,董和对于诸葛亮某些处理不当的事,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者是反对意见,有时其至连提十余次。但诸葛亮总是十分赞赏董和这种忠于国家的大无畏精神,说大家如果都能像董和这般认真、勤勉,“则亮可以少过矣”。在他担任蜀汉丞相后,经常教育下边的人说:“干工作,就是要集众思,广忠益。如果只因为一些小嫌隙,就听不进不同意见,难免要犯大错误。听了净言,获得了正确的结论,那就好比丢弃了废旧破烂而得到了珍贵的玑珠宝玉。”

  诸葛亮个人修养与品行:严肃无情地正视自己的错误

  勇于引咎自罚,痛下针砭,深刻检讨,知过能改。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准备攻魏。虽然他制定的作战计划是正确的,但由于错用了马谡当先锋,结果在街亭打了大败仗,使整个北征计划受挫。事情发生后他即以《街亭自贬疏》上书,“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并坦诚深刻地检讨说:“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阅”。认为错误全在于自己用人不当,愿承担对这些过失所负的全部责任,并请求官职降低三等,以惩罚自己这个过错。

  诸葛亮个人修养与品行:通体光明

  清廉谦退,不贪财、不求奢,毫无自私之利之心。诸葛亮临终前曾上表后主刘禅,表明他至死不要任何封赠赏赐,不使自己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心迹。他最终将自己铸成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高度道德品质的人。对于他身后之事,也早就立下了遗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全然不像有些官吏要搞厚葬:死后埋葬丘陇必巨,棺椁必重,衣衾必多,文绣必繁。由此观之诸葛亮对丧葬制度颇有超前的革新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处在我国封建社会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诸葛亮个人修养与品行:“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是陈寿对诸葛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三国志·诸葛亮传》引《魏略》说:“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的学风带有东汉繁琐经学的特点,而诸葛亮则从总体思想上把握经学,这是其聪明过人之处。诸葛亮不仅有知人之智,而且有自知之明。《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约1.84米),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认为,己与管仲、乐毅一样,既有经世之才,又有用武之略。这就是陈寿所说的“英霸之器”。

  诸葛亮个人修养与品行:学综百家,各取其长,务实为上

  诸葛亮身处乱世,深明取舍去就、富国强兵乃治学之大事。因此,他一反东汉时期学者固守家学的学风,从实际需要出发,学综百家,各取其长。在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由于他的父亲诸葛珪担任泰山郡郡丞,家境还算不错,其兄诸葛瑾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

2966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