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礼仪知识>个人礼仪>人际交往>

传统礼仪文化常识

时间: 雪锦826 分享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无处不在,而根植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非常讲究。下面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传统礼仪文化常识,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传统礼仪文化常识

  拱手礼

  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两手相抱合于胸前,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抑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拱手礼亦称抱拳礼。

  道友相逢,平辈人见面、交往多行此礼,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拱手礼是“礼仪之邦”的古风礼节,已经延续了两三千年。

  国人讲究是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

  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的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

  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作揖礼

  在拱手礼的基础之上,一边躬身,一边双手于腹前合抱,随着躬身双手同步向下,向人行礼。

  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

  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

  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传统说话礼仪常识

  古人说话非常注重“分寸”,强调要说得恰如其分。《论语•季氏篇》中有这样的句子,“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噪;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我在进入而立之年以后,细细品味孔子这句话,真是感觉说得太有道理了。这句话意思就是侍奉君子,易犯三种过失,没有问到他就抢着发言,这是浮躁;问到他的时候又不说,这是心中有所隐匿;不看对方颜色便轻率发言,这就好像盲人一样。我理解,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不该你发言时,就要如铁公鸡拔毛、一言不发;该你发言时,就要声音洪亮、底气充足,大胆说、勇敢说,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尽情亮出来。我发现,有很多青年朋友初入职场时,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不该他说话时话特别多,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叽里呱啦;让他发言时,缩头缩脑、畏畏葸葸、吞吞吐吐,说话漫无边际、言不及义。所以,孔子又说“可与言之而不与言之,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意思也是当说就说、不当说就坚决不说,讲得都是同一个道理。

  古人说话非常注重谦敬有礼、称人所长,有很多谦称和敬语。比如说称呼自己,就叫“鄙人、卑职、愚生、不肖、不才、晚生、小生、在下”等等;敬称别人时,通常用子、令、尊、贤等用语,“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德行的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老子、朱子等,能够称得上“子”的绝对是了不起的大家,春秋战国之后的数千年间,能够以“子”相称的,也只有朱熹了,现代社会再要出一个能够以“子”相称的大家,估计还要等待漫长时间;“令”是善与美的意思,一般对人表示恭敬之心,如令堂、令尊、令郎、令侄等;“尊”是常用敬称,如尊祖、尊夫人;“贤”边上德才之能,如贤弟、贤妹等等。

103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