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礼仪知识 > 个人礼仪 > 人际交往 > 战国时期陈设和起居礼仪有哪些

战国时期陈设和起居礼仪有哪些

时间: 雪锦826 分享

战国时期陈设和起居礼仪有哪些

  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国时期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战国时期的礼仪

  历史上的宣太后(芈月)正处于战国末期,诸侯王大肆扩张宫室,士大夫阶层宅第规模也很惊人,室内自然也极尽华丽。剧中楚国嫡公主芈姝嫁到“穷乡僻壤”的秦国后百般不适,婚后第二天便让人按照楚宫的风格整修布置了椒房殿。按史料来看楚宫的奢侈和讲究的确让其他六国望尘莫及,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到“砥室翠翘,挂曲琼些。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帱张些”。说的就是挂满翠羽美玉,衾被镶满翡翠珍珠,轻罗幔帐的楚宫景象。战国室内陈设系统基本是既遵循礼制规范,又在礼制允许的前提下向优雅浪漫、精雕细刻的方向发展。

  室内色彩和纹饰

  礼制规定周王室柱子用红色,诸侯用黑色,大夫用青色,士用黄色。实际上春秋时期的鲁桓公早就逾越礼法开始用丹朱给楹柱涂饰了,到了战国,很多记载显示楚国尚红,秦宫尚黑,直接影响了后来秦汉的审美文化。在这个整体基调下,当时室内很多构件髹漆彩绘比较普遍,再配以黄、金、灰、绿和蓝等色彩。装饰纹样主要有以龙、蛇、虎、朱雀、鹿等为主的动物纹,乐舞和人物车马为主的叙事纹,圆点、菱形、方块、三角纹等组合成的几何纹样等,这些纹样主要用在壁画和日常家具、器物的装饰上。

  家具

  因为生活习惯和空间限制,战国都是低矮家具,体量小,摆放位置远不及后世固定,一般是随用随置,但它的制作和陈设都要遵循“藏礼于器”的规制。主要的家具有席、床、屏、案、几、箱柜和衣架。

  席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起居用品,这是由席地而居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它是坐具也是卧具,厅堂陈设是以席为中心,并在席的铺设方法、方位、材质、坐席次序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战国沿用了西周王室的五席制度,五席指的是陈设次序不同的五种材质“莞、藻、次、蒲、熊”,“莞”是铺在下面垫地的“筵”,编织较粗糙;“藻”是花纹美丽、色彩鲜艳的席子,“蒲”用菖蒲叶编织的柔软席子,“熊”是熊皮做的席子。五席的质地并无贵贱之分,等级差别主要用席子多寡来体现,天子设席必五重,诸侯三,大夫二。

  床:这一时期的床很矮主要是供人们坐卧,上面铺的席比铺陈于地面的要精致,故称为“床席”,为防止四周翘起会用“镇”来固定。同时期也出现了便于携带的折叠床。

  几的功能和现代沙发椅子上的扶手靠背相同,现代所说的茶几功能更靠近“案”的含义。古人席地而坐,老者尊者累了就扶靠在几上,称为“凭几”。老人一般居则凭几,行则携杖,故而古时“几杖”往往并称。

  案是一种承置用具,用于摆放杂物器物,放在厅堂时一般和几、屏、席搭配在一起使用,放在寝室会置于床上或床前。多以木制加髹漆彩绘而成,有长方案、圆案、翘头案、叠案、折叠案,方足案和八足案等。有时也会把毡铺在案上,供人坐,充当床的作用。

  屏,我们在上一期对屏有过详细的介绍。战国时期的屏受室内空间的局限,难有后世屏风的大型体量,高度一般只有半身高,木制髹漆彩绘或者木框裱以花纹美丽的布帛。身份越高贵,使用的屏风就越华贵。

  席、屏、几、案是战国居室内最基本的陈设物品

  箱柜:信阳长台关楚墓和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柜是战国箱柜家具的代表。这些箱柜呈长方形,柜盖隆起作弧形,盖和柜身四角有突出柜身的把手,能合在一起便于搬抬。战国的箱柜和同时期的几案一样一般都是用木材髹漆彩绘而成,红漆或黑漆为底,再彩漆绘扶桑树、太阳、鸟兽等各种图案。

  衣架起源于周代。其名称因形制不同而异,竖立的木杆叫“楎”,横架的木杆曰椸。

  帷帐

  帷幄就是现代的帐篷,是一种形如房宇的设施,有木或金属的构架,外部是丝麻制品。早期置于户外做军旅、狩猎的临时建筑,后来才挪到室内,一般置于居室重要的位置,对大型空间起隔断效果,它一般和幔帐一起搭配,以玉、宝石等为点缀,对营造空间形态和气氛极富装饰效果。帷帐与屏风、床、几、案的搭配又可以形成若干小空间。

  灯具

  古代称灯为“豆”,豆形灯是一般家庭常见的灯具,它有一个底座,往上是细长的托柄,托柄之上是放置膏油、蜡烛的托盘。连盏灯和人俑、禽兽象生灯是剧集里常见的照明灯具,制作精巧,华贵而富装饰性,实际上这类是王侯的专用灯具,既有实用价值,又是珍贵的工艺品,可供欣赏和陈设。此外还有盒形灯、簋形灯等。

  日用器具

  日用器具主要为食器,当时用作收纳用的大型箱柜还没出现,日用食器除了实用功能外也被作为室内陈设放置在居家空间中。种类主要有炊煮器、盛食器、酒器等。除了部分沿袭青铜材质外,漆木食器开始广泛应用,王室贵胄的餐席上以青铜和漆木食器的混合使用居多。食器陈设使用是按照餐饮习俗精心营造的。宴饮时,人们既分案又分食,菜肴由侍者分送,饭食之器放在餐案的左边,酒器和汤羹放在右边,菜肴放在外侧,调料放内侧,酒尊以喝酒的左边为尊。王侯的日用食器有鬲、戽、爵、尊等。此外还有鉴、熏炉以及其他一些小型收纳器皿。

  战国时期婚礼礼仪

  揖礼

  肯定有人会问,为何芈姝走到秦惠文王前,是大王先向芈姝行礼,而非芈姝先行礼?《礼记·昏义》中说:“妇至,婿揖妇以入”,所以明白了吧,这是婚礼中的礼节,是要新夫先向新妇行礼,再入房完成仪式的。

  沃盥

  华夏礼仪强调肉身和精神的洁净,凡进入重要典礼之前,必先净手,以净手为形式,以净心为本质,从而以清洁的精神面对天地、自然和祖先,谓之沃盥。

  共牢

  “共牢”,指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食一鼎所盛之肉。男女自七岁起,“坐不同席,食不同器”。而现在,新婚的夫妇要同席而坐,同器而食,男女分而复合。他们食取鼎中之肉,并非为了充饥,而是为了表明:他们要从此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古人食俗有些类似今天的份餐制,各种食物每人一份。所以,新郎、新娘的席前,主食黍和稷,以及调味用的酱、菹(腌制的冬葵菜)、醢(螺酱)、湆(肉汤)都是各有一份。《汉书·王莽传》:“进所征天下淑女杜陵史氏女为皇后,莽亲迎于前殿两阶间,成同牢之礼于上西堂。”牢,就是一只小猪。

  食黍

  黍是汉族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也就是去皮前的黄米。在婚礼上共牢而食,夫妇食黍,正是对他们婚后日常生活场景的呈现。所以说,汉式婚礼在形式上是隆重盛大的,在本质上则是质朴简约的。通过共牢和食黍,褪去浮华,显露本质,直指人心。

  咂酱

  中国制酱和食酱的历史悠久,当时的酱叫“醢”,《周礼》记载“百醢”,可见当时制食酱品的发达。据《周礼·天官》所记,周天子祭祀或宾客用羞“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这百二十瓮酱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炮制的复合调料。肴馔百二十品配酱百二十瓮,一肴配一酱,这是周王创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饮食制度。

  酳

  “酳”,指吃东西后用酒漱口,同沃盥一样,漱口的意义也在于通过肉身的洁净求精神的洁净。

  合卺

  “合卺”,指新夫新妇各执其一合卺杯,相对饮酒的仪式。合卺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而为一。在我们华夏民族的古典时代,合卺杯以匏瓜(葫芦)制成,匏瓜的内胆是苦的,因此匏瓜所盛的酒也是苦的。同饮苦酒,寓以同甘共苦、贫贱不移、祸难不弃之义。

  
看了战国时期的礼仪的人还看了:

1.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2.古代书信中的礼仪

3.如何在辩论中绝地反击对方

4.传统文化演讲稿3分钟6篇

5.日不暇给的典故

136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