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礼仪知识 > 个人礼仪 > 人际交往 > 如何辅导高中生的人际交往

如何辅导高中生的人际交往

时间: 菊珍955 分享

如何辅导高中生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它个体的过程。高中生是学业压力最大的时候,这时候如果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必定会影响学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如何辅导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何辅导高中生的人际交往

  如何辅导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关系

  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团体辅导研究》结果中,显示了高中生心理健康状态,在人际沟通方面: 73%的人很少主动与人交往,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或者不会与人交往; 76%的人认为父母很少听自己的建议,说明亲子沟通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学生自身的成人感增强,与家长作风的抗争升级; 74%的人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他们缺少相应的指导,只能自己摸索,造成了很多不应该发生的悲剧和遗憾; 75%的人认为“老师总是偏听偏信”, 78%的人“难以宽 容老师的错误” ,这都说明高中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有 70%的人不希望老师太关心自己,表明师生关系疏远,彼此的选择性增强; 76%的人觉得和同学相比心烦意乱,同伴间的交往与竞争压力在增大。由此可见,高中生的人际辅导势在必行,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和工作方向。

  中学生人际交往辅导的目标

  初级目标: 人际交往认知改变,感受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了解人际交往的规律,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的能力,语言技巧,体貌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学会倾听和赞美等。

  最终目标: 具有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态度,行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环境中,能够和谐相处。

  高中生人际交往辅导的内容:

  从观念上积极正确的看待人际关系,努力建立建设性人际关系。了解人际交往中的一些规律:包括人际吸引的规律、印象管理、人际信任、人际距离。同时学习必要的社交技巧:如何与人相处的意见沟通,思想变换,协力合作,公平竞争以及辩识情理,区分责任义务等做人处世的能力等。

  高中生人际交往辅导的步骤:

  原因分析: 弄清楚问题的原因是顺利开展辅导工作的第一步。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总的来讲,有的问题来源于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有的则来源于缺乏技巧或某个特殊的事件等等。

  选择方法: 确定切实有效的辅导方法是心理辅导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心理咨询的各个理论流派都有其优缺点,在选择辅导方法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能否解决问题为前提。

  实施辅导:

  (1) 沟通了解阶段。在这一阶段,首先要确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让来访学生充分信 任老师。其次,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2) 了解承诺阶段。在帮助来访学生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和他一起制定契约,帮助他做出承诺,并让他自己定下行为目标。

  (3) 重塑自我阶段。在实现了他的承诺的基础上,启发他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重新找回自信,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 、亲子关系

  人们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就是亲子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它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首先,不可替代性。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即使兄弟姐妹关系具有替代性,但亲子关系仍是不可替代的,对人的社会化来说,亲子关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其次,持久性。亲子关系的持久性是最突出的,这种持久性是其它人际关系所不可比拟的。只要亲子双方存在,这种关系就永远存在着。对于亲子关系而言,其它关系的持久性就低得多,如朋友关系等,其持久性也远不如亲子关系。

  第三,强迫性。亲子关系具有典型的强迫性,这种关系在人们出生以前确定了,任何一方都不能选择这种关系,也不能因为自己不满意而更改。父母无法选择自己孩子的特征,包括身体特征、心理特征。孩子也不能选择父母的特征,不能选择父母的长相、父母的心理特点,无论你是否同意,都必须接受这种关系。

  第四,不平等性。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有一方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方永远是父母。对孩子而言,这个关系是最初的,关系的特点、质量、程度等对孩子的个性、情感和人际关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五,变化性。亲子关系是不断地变化的。变化的依据是孩子的年龄,即亲子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年龄阶段决定了亲子关系的特点,决定了亲子相互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果亲子关系不存在这种变化性,这样的关系就会出现问题,或形成异常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辅导的核心就是,必须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变化。良好的亲子沟通对高中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赞美对于学生而言,就犹如温暖的阳光,对于孩子的成长特别重要。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散文《一生的战役》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这个“你”,是她的父亲。有一天深夜,父亲读了三毛这篇文章,给她留条:“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株小草而骄傲。”三毛看到后“眼泪夺眶而出”。三毛写道:“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扫去了我在这个家庭用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

  2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互动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首先,我们谈谈高中阶段师生关系发展的特点。

  师生关系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教师和年龄比较小的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教师的类似母爱的情感基础上,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是最重要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师生关系中的理性成分越来越重要,教师的能力、学识和个性以及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在师生关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师生关系稳定性也发生变化。 小学生对教师依赖性比较大,与教师的关系较稳定且持久。初中阶段,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下降,学生开始反抗或疏远教师,师生关系开始不稳定。高中阶段后期和大学阶段,师生关系稳定性开始回升,学生能够有选择地 和老师建立稳定关系;

  师生关系复杂性的变化 。小学师生关系比较单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关心、喜欢学生,因此学生也喜欢教师。中学以后,师生关系开始复杂,某些学生对老师既想疏远又必须在某些方面保持接触。某些学生虽然想亲近教师,但迫于同伴的压力,也只能保持距离,比较矛盾。高中后期和大学阶段,学生比较独立,有些 和老师保持距离,有些 和老师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关系。

  师生关系的影发生变化 。小学阶段师生关系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进入中学,师生关系的影响逐渐被同伴关系的影响削弱。高中后期和大学阶段,某些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观念、价值观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某些疏远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影响仍然不大。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师生关系中八种人际行为模式,其中良好的人际行为模式有四类:

  1) 由教师的管理、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学生尊敬、服从等反映。

  2) 由教师热情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学生信任、 接受教诲等反映。

  3) 由教师赞同、合作、温和等行为,导致学生协调、友好等反映。

  4) 由教师尊敬、信任、爱护、赞扬等行为,导致学生帮助、信赖、自信、乐观等反映。

  不良的人际行为模式有四类:

  1) 由教师工作不大胆、谨小慎微、胆怯等行为,导致学生骄横、控制、蔑视等反映。

  2) 由教师的厌倦、怀疑、敏感等行为,导致学生绝决、不合作等反映。

  3) 由教师的压制、挑剔、惩罚、责备等行为,导致学生敌对、反抗等反映。

  4) 由教师不公正、夸大、偏向、激烈、炫耀等行为导致学生不信任、怨恨、自卑、自暴自弃等反映。

  所以,教师要研究如何建立良好的高中阶段的师生关系,并获得相应的指导技术。例如:怎样让批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何使用南风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发挥赞扬的威力。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

  3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有 75%~ 85%的同学明显倾向于和同龄人交朋友,这种倾向基本反映出他们对平等关系的向往,他们愿意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倾吐心声,而很少和父母及教师谈心。同伴对青年初期社会化影响的领域与父母不同,他们主要是提供了更多个人需要的满足和必要的娱乐消遣。

  高中生同伴关系出现一些新特点。高中生的异性同伴关系也有了新的内容,此时高中生对异性的消极感受几乎都消失了,一半的男生和大多数的女生都跨过性别界限建立了友谊,信任和安全感是这种友谊的组成部分。但是异性友谊的增长并不能代替同性朋友的亲密性,它只是高中学生亲密友谊的又一种类型。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在群体中的个体必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等的约束。虽然高中生对集体的认同呈模糊性,但实践证明集体对他们还是有相当的约束力。所以班集体应制定相关的班规,配合学校的校规,不放松集体主义的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良好的集体,其成员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大家都热爱自己的集体,其工作和学习效果必然很好。”

  教师要注意研究高中生的群体心理,因为小群体的关系,对于班级管理而言,既有推动作用,也可能产生阻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认为: “隐身于团体中也可以导致去个体化效应,使之当人们处于群体当中时,对行为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导致冲动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增加。换言之,匿身在群体中会导致一些行为的解放,进行一些我们无法想象会单独去做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法不责众”“从众心理”所带来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在班级环境下,充分利用学校一切德育活动,强化班级凝聚力以外,团体辅导对于改善同伴关系,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的特点。

  4 、异性交往

  研究表明在青春期 12、 13岁 ~17、 18岁这一发展阶段,由于生长发育成熟以及各种能力的增长,青少年在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为性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高中生从原来只对自己和对自己身体注意,开始转移到对异性身体和异性各种情况的注意,喜欢看男女爱情情节的小说和电影,对异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对异性的异常感受,总感到有异性的吸引的存在,也有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吸引,接近异性,对异性有强烈的依恋,这就是性的吸引感,它的表现有的是最初的性吸引,似乎对整个异性而言,没有特定对象,以后才逐渐去寻找自己理想的对象,有的在初期也出现对异性所谓吸引、疏远并存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开始悄悄打扮自己的衣着、外貌 ,在各种身体活动中,都有意无意地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或获得异性关注的目光。

  正常的异性交往可以获得成长。有利于智力上的取长补短 ,有利于情感上互相交流,有利于个性上互相丰富 ,有利于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有利于活动中增进相互激励。教师应指导学生恰当地与异性交往,不必过分拘谨,不应过分随便,不宜过分严肃,不该过分亲昵,不可过分卖弄,不能违反习俗。 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明白有好感并不等于初恋,暗恋人并不等于罪恶,表示者并不等于卑鄙 ,会拒绝并不等于绝交。总之,正常的交往是要保护的,只有在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够给与有效的指导。

218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