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中励志>

生物会考易错的知识点总结归纳(2)

时间: 夏萍1132 分享

  生物易错的知识点归纳(二)

  遗传和变异

  考试占比18~20%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实验设计思想:要证明DNA和蛋白质到底谁是遗传物质,就要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DNA的作用。

  2.两个经典实验: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有毒的S菌的遗传物质指导无毒的R菌转化成S菌。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噬菌体是一种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含S)和DNA(含P)构成,与细菌是寄生关系。

  实验步骤:

  ⒈吸附:噬菌体用尾丝吸在细菌外面

  ⒉注入:噬菌体DNA进入细菌体内

  ⒊复制:噬菌体的DNA利用细菌体内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来合成自己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子(材料全部来细菌)

  ⒋组装:复制好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对应装配成完整的噬菌体

  ⒌释放:细菌破裂死亡,噬菌体放出 实验结果:DNA是遗传物质

  3.近代科学发现:少数生物如:烟草花叶病毒用RNA为遗传物质,因此我们说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

  1.化学结构: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磷、糖在外为骨架,碱基在内。

  2.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双链螺旋结构,极性相反平行)

  3.结构特点:

  ①稳定性: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碱基A-T、C-G配对。

  ②多样性:碱基对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数目成百上千。

  ③特异性:每种生物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

  DNA的复制

  1.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2.条件:模板—DNA双链 原料—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多种酶

  3.过程:边解旋边复制,解旋与复制同步,多起点复制。

  4.特点:半保留复制,新形成的DNA分子有一条链是母链。

  5.意义: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保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染色体是基因、DNA的载体。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转录、翻译)

  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中心法则

  ①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性状;

  ②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把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高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

  基因分离规律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自由组合规律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①正确的的选材(豌豆)

  ②先选一对相对性状研究再对两对性状研究

  ③统计学应用

  ④科学的实验程序

  染色体核型

  某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染色体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染色体组和单倍体

  性别决定

  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分为XY型和ZW型。

  ①XY型:XX表示雌性XY表示雄性;主要时哺乳动物、昆虫、两栖类、鱼、菠菜、大麻 。

  ②ZW型:ZW表示雌性ZZ表示雄性;主要指鸟类、蝶、蛾。

  常见遗传病分类及判断方法

  1.判断顺序及方法:

  第一步:先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X染色体遗传病。

  方法:看患者性别数量,如果男女患者数量基本相同即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数量明显不等即为X染色体遗传病。(特别:如果男患者数量远多于女患者即判断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反之,显性)

  第二步: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

  方法:看患者总数,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即为显性遗传。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2.常见单基因遗传病分类:

  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

  发病特点:

  ⒈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⒉男患者将至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②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遇以上两类题,先写性染色体XY或XX,在标出基因。

  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

  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遇常染色体类型,只推测基因,而与X、Y无关。

  多基因遗传病

  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病

  21三体(患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症(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

  优生措施

  ⒈禁止近亲结婚。(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⒉进行遗传咨询,体检、对将来患病分析

  ⒊提倡“适龄生育”

  ⒋产前诊断

  自然选择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进化动力)、遗传变异(内在因素)、适者生存(选择结果)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基因库(一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和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某种群众出现的比例)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变异是不定向的,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隔离实质上是同种生物间基因不能交流(由于地理或生殖季节等)的现象。

  突变和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的材料)、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及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提出的五界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界(真核单细胞)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真核多细胞生物)

  人类起源和发展

  1.比较不同生物DNA分子差异,常用DNA分子杂交法。将两种生物的DNA分子单链放在一起,如果这两个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互补的越多说明两种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近。人类与类人猿的亲缘关系最近。

  2.人类的发展: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生物与环境

  1.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性生态5大危机: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

  3.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光:决定性因素

  ①光决定植物的分布,故决定动物的分布。如:山阳面植物长势好,种类多。小麦遇阴雨天气减产

  ②光决定开花或生殖。如:短日照下菊花、梅才开。鹿、山羊、鳟鱼才繁殖。长日照下农作物开花。

  ③光决定动物的活动,影响生物形态。多数动物白天活动,猫头鹰、鼠、蛾在夜间活动;鱼背黑腹白。

  2.温度:重要影响因素

  ①温度影响生物分布。如:苹果、梨在北方生长,香蕉、菠萝在南方栽种。同一个坡面从山顶到山脚一次分布有针叶林、针阔叶林混交林、阔叶林。

  ②温度影响动物的行为:动物的冬眠、鸟类的迁徙,鸟在晨昏活动。鱼类季节洄游。

  ③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小麦在3~43℃萌发;猪在18~20℃增重最快。

  ④温度影响生物的形态:沙漠狐和北极狐外形的差异,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异。

  3.水:限制生物的分布

  ①限制生物的分布。如:热带雨林生物种类繁多,荒漠中物种稀少。

  ②影响生物形态:仙人掌叶特化成针减少水的蒸发。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关系)

  ①种内互助:同种生物分工工作或共同御敌。如: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

  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为争夺食物、空间、配偶尔斗争。如:大蝌蚪产生毒素使小蝌蚪死亡。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的关系)

  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②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病毒;绦虫和猪。

  ③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④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羊吃草,狼吃鹿。 注意:生物在环境中生存捕食受单一生态因素影响而是受到多个生态因素影响的。

  种群的数量及变化特点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

  特点:面积相同,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种生物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可能不同。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出生或死亡的数量。

  ①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密度加大;

  ②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3.年龄组成:种群各年龄期个体的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5.“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6.“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生态系统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实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分类: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受人为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特点:每种生态系统都含有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成分(四个)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指光能、热能、空气、水、无机盐

  2.生产者:一切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是最主要的成分,含量最多。

  3.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包括各种动物。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依次类推。

  4.分解者:属异养生物。指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将有机体分解成无机物返还给无机环境。不可缺少。

  食物链和食物网

  1.概念:生态系统中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多个食物链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结构。

  2.食物链的启示环节必须是生产者,不包括分解者,食物链中的箭头由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4.沿食物链方向,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

  5.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6.沿食物链,碳元素在生物间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分解者将其分解返还给无机环境,可再次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在全球范围循环的。

  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2.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与生物圈

  1.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生态系统。

  2.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常考药用价值资源:五灵脂、海螵蛸、蝉蜕、蟾酥

  4.我国生物多样性:

  ①物种丰富。裸子植物最多;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具世界第三;鸟类最多。

  ②古老物种多。大熊猫(活化石)白鳍豚(水生濒临灭绝)银杉(植物活化石)水杉、珙桐(鸽子树)、扬子鳄(珍惜爬行类)都是我国所特有物种。

  ③经济物种丰富。

  ④生态系统多样。

  5.多样性破坏的原因:

  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②掠夺式开发利用

  ③环境污染

  ④外来物种的入侵

  6.多样性的保护: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保护区,保护大熊猫、金丝猴;

  青海省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

  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②迁地保护:就地保护的补充,为将药灭绝的生物提供生存的最后机会。

  ③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颁布法律法规,规定“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我们强调保护但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2.水污染:环境中一些污染物(重金属、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叫生物富集作用。

  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质恶化叫富营养化。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又叫“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

  5.噪声污染

  2016的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介绍

  2016年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一)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20、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2016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二)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2)细胞核结构: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2016年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三)

  1、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的图解参见课本。

  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三类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转化的数量不同,如糖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二是转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

  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0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过多会导致肥胖。

  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5、吸收及运输: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主动运输),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6、糖类没有N元素要转变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必须获得N元素,就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蛋白质要转化成糖类、脂类就要去掉N元素,通过脱氨基作用。

  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肠液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肠脂肪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

  8、胃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大肠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胃和大肠都能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小肠上皮细胞突起形成小肠绒毛,小肠绒毛朝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有许多小突起称微绒毛微绒毛扩大了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猜你感兴趣:

1.高中文科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

2.2017会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3.2018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4.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5.2017年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

6.高考生物易混、易错知识点汇编

376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