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励志故事>

国外商界名人励志故事

时间: 称红1024 分享

  有很多关于商界名人的励志故事意志激励着无数的年轻创业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国外商界名人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国外商界名人励志故事:商业传说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美国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父亲是银行股票经纪人,在受到父亲的影响后,童年时的巴菲特就对金钱特别感兴趣,因此也很有经营头脑。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此同时巴菲特父亲所在的银行也倒闭了,无奈中全家只好搬家,而父亲为了承担家庭的费用,也与别人合伙开了一家小型的经纪公司,由于经济危机的降临,父亲的经纪公司也陷入了困境,全家人的生活也随即陷入了极度拮据的困境中,并且这种困境长达三四年之久。在全家陷入拮据困境期间,巴菲特心中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并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成为传媒界中最富有的人。

  巴菲特7岁那年由于发高烧而进了医院,当时病情非常严重,但是他没有感觉到恐惧,反而还经常与医院的护士聊天。一天他躺在病床上写下了一连串的数字,并一本正经的对护士说,这些数字将是他以后要赚到的钱。然而护士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微笑着为他整理内务。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直到那串数字到底是多少钱。但很多人却在2004年看到了他429亿美元的财富,又在2008年又看到了他被《福布斯》排名榜尊称为世界首富。

  国外商界名人励志故事:张勇和海底捞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其身上坚忍不拔的意志。读名人的故事,可以点燃青春的热情,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一句句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人名言,就像一座座人生的灯塔,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今天小编选取了1篇商界传奇名人故事--张勇和海底捞,大家共勉。

  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微博)也许不像苹果(Apple)创始人乔布斯(SteveJobs)那样在全球一呼百应,但在中国餐饮业,他的影响与之相去不远。

  海底捞是一家广受欢迎的中国火锅连锁店。2011年,各大书店的书架上都摆着《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海底捞发言人说,媒体机构都希望获得采访张勇的机会。

  向这位企业家提出的问题总是“接下来有什么计划”,以及他是如何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用美甲、棋牌和捞面舞等服务打造出海底捞有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特色的。张勇建立了一个不断壮大的火锅帝国,旗下有75家分店。

  张勇承认,吃了20年火锅后,他不是特别喜欢火锅。他说,他计划将海底捞上市,但还不确定在哪里上市。他还说,目前并不是上市的最佳时间,他指出有些中国企业上市后几乎马上就失败了。

  张勇说,我来自农村,农村人认为,如果你用别人的钱而不给他们带来好处的话,你就是一个骗子。他说,等商业模式能够盈利并可以更轻松地复制后,他将把海底捞上市。

  2012年,海底捞实现收入人民币31.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利润率达10%,

  张勇是四川人,他希望海底捞能够走出国门,并且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去年,他在新加坡开了一家分店,今年9月,海底捞美国分店将开业。

  但张勇说,海底捞不会有大规模的全面海外扩张行动:他只在洛杉矶开一家分店,目前没有在新加坡开更多分店的计划。

  他说,我们要的不是迅速扩张。他还说,我希望了解市场。

  张勇说,在中国,他的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让员工运营企业。他说,很多令海底捞在中国大受欢迎的服务点子实际上都是员工们想出来的,比如为顾客提供塑料袋套手机(以防手机掉到火锅汤里),为长发女顾客提供发带(以防她们的头发掉到汤里)。他说他讨厌读管理方面的书籍。

  张勇说,并非所有的点子都是我想出来的,如果你希望有创意,就必须让员工们提出并运用他们的创意。

  不过,这位43岁的企业家有他灵感迸发的时候,且对科技有着真挚的热情。这是他去年推出视频聚餐的原因之一。视频聚餐能将上海和北京的用餐者通过互联网和平面屏幕进行连线。他说,如果可能的话,我要让每个分店都用上机器人。

  但如果问张勇作为中国最知名的餐馆老板之一,其他人能够从他的成功故事中学些什么时,他会说,别学我,学乔布斯。

  国外商界名人励志故事:李嘉诚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272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