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 > 励志故事 > 林丹励志故事

林丹励志故事

时间: 称红1024 分享

林丹励志故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都只是看到成功人士的表面的光鲜,却很少注意人家努力的背后,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冠军林丹的励志人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林丹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林丹励志故事

  1992年,9岁的林丹顺利进入福建省体校,来到了距上杭县600公里远的福州。在省体校的第一个学期,林丹是伴着泪水度过的。林丹是在那年的冬天进的省体校,一向怕冷的他很不习惯宿舍的生活。自从把他送到福州的爸爸妈妈走后,他就开始哭,几乎天天都要哭上一场。甚至有时在训练的时候,练着练着想家了,小林丹就哭起来了,教练一看,就先让他站在一边,哭完了再练。

  训练完了,回到宿舍,他独自一人常常发呆,不知不觉中又开始哭起来。后来,林丹开始给家里写信,一天一封,主题基本都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来看我吧。直到今天,林丹妈妈还保留着其中的一些信。好在外婆外公和舅舅在福州,稍微缓解了林丹的思家情绪。每到周末,林丹便去外婆家吃点好吃的,给妈妈打个电话,周日再回到体校。刚到省体校的时候,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林丹根本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衣服不知道换,床铺不知道怎么整理,更别说换洗床单枕套了,整个人都邋邋遢遢的。

  到体校的第一个星期,因为总是一个人发呆想家,在宿舍里哭,也想不起来去洗澡,他居然整整一个星期没有洗澡。直到第一个学期结束从家里再回到体校的时候,林丹想家的情绪才缓解了一些。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哭了,家信也减少到一星期写一封了。在挺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后,林丹不服输、自尊心强的特点便显现出来。很快,他学会了换衣服、洗床单,独立生活的能力明显增强,在训练中更是特别要强。林丹妈妈说,有一次,林丹发烧打点滴,但他却不愿耽误训练,没有向教练请假,从医院回来便继续投入训练了。

  1995年,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林丹获得了男单冠军,被解放军队看中,让他到队里试训了10天。之后没多久,林丹便接到了解放军队的录取通知,12岁的他就这样跨进了军队的大门,成为一名军人。到解放军队后,队里给林丹发了很多新装备,好像还是凯胜的,有服装、球拍等,抱着这些装备,林丹别提多开心了。因为在此之前,他一直用的是木头拍子,从来没有用过这么好的装备。除了新装备,林丹还拥有了自己的军装。当时他的个子特别小,还不到1.4米,帽子戴在头上像扣了一口锅,腰带系到最里面的扣眼还是松,裤子直往下掉,大家见了都哈哈大笑。1997年,林丹随解放军队到南日岛体验部队生活。

  在那里,他们这些专业羽毛球选手每天要跟部队官兵一起出操、站岗,在大太阳底下站几十分钟、夜间紧急集合等,林丹都一一体验过。除了操练,他们还要跟部队同吃同住,在解放军队训练的时候,大家总觉得伙食不好,挑来挑去的。到了那里,吃饭的时候,大家左看右看,看不到饭里的肉。据林丹说,那里讲究的是“看菜吃饭”,也就是说看没什么菜就多吃饭,即使有菜也要看着吃。有一次,林丹跟连长、班长几个人一起吃饭,一个盘子里只有几条小咸鱼,林丹上去就夹了两条放到自己碗里吃,班长后来质问他:“知道什么叫‘看菜吃饭’么?旁边还坐着连长呢!”刚去部队的时候,林丹要洗澡,就问澡堂在哪儿,几点有热水。班长告诉他这里洗澡不用热水。

  结果在部队的20天,林丹只洗了3次澡,也就是用凉水冲一下便赶快穿上衣服。经过那段时间在部队的锻炼,林丹充分感受到了当军人的不容易,体会到了军人的可贵可敬,也让他平添了身为军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这种感情后来在林丹得胜后的标志性动作——行军礼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林丹说自己在赛场上的那股霸气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这股霸气是缘于他从小不服输的性格。这股不服输的劲头让林丹在无论多么苦多么累的情况下都不愿低头,从地方体校到军队,他的这种性格得到了更好的锤炼。

  2002年8月22日,不满19岁的林丹竟登上国际羽联排名第一的位置,尽管保持的时间仅有一周。自2002年首夺公开赛冠军起,林丹在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和各项国际大赛中获得大量冠军。从2004年到2008年几乎四年时间占据男单世界排名第一的宝座,被世界羽联和媒体称为“超级丹”。

  林丹励志故事:摔断无数球拍

  可能很多人会为我的18个世界冠军感到自满,也会觉得特别了不起,其实我自己最重视的是我的第一个世界冠军——2004年的汤姆斯杯。在印尼的雅加达,当时的成员里有我、鲍春来等一批1983年诞生的年青运发动。所以当时我非常冲动,也非常自豪,我觉得,至少我从5岁开始练羽毛球没有白练。但从那以后,我开始觉得压力越来越大,因为有很多人对我的要求越来越高。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信任大家都知道我很遗憾地第一轮就出局了。在雅典的21天,是我人生中最苦楚的21天,由于第一天比赛停止还要拿着摄像机去给我的队友摄像。其实当时我很想回国,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然而步队不批准。输球的第一天晚上我印象非常深,我简直是回了一个晚上的短信告知所有友人——“你们释怀我会很好很好”,其实我一点儿都不好。让我最难熬难过的是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关怀我的人,甚至我的父母。坐飞机回国时我又特殊惧怕,很盼望自己能够在一霎时就回到房间,让所有人都看不到我。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把目标放到2008年的奥运会上。2007年的上半年,我觉得自己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很刺耳进别人给我的看法。因为那个时候,我要保障足够的自负,不想太多人说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同时又畏惧自己在2008年那一刻降临时,实现不了很多人对我的冀望。印象最深的是每天的训练中,我摔断了无数的球拍,因为觉得压力太大了。2008年行将来常设,我觉得自己素来没有那么缓和过,睡不好,吃饭时也会始终想着我的球或者对手。

  从进奥运村开端我就有点关闭自己,不接收任何媒体的采访。可能在当时许多人都会觉得林丹是一个异常无比难搞定的人,而且非常有性格,十分有个性。实在,我只能找到这种方式让自己一心比赛。

  2008年的奥运会,真的是转变了我的毕生。但有一点点让我觉得伤心的处所,那就是所有人都把眼光放在了决赛上——我跟李宗伟的比赛。所有人都只看到了我最后一个扣杀,李宗伟没有接起来,我振臂欢呼拿了冠军。但不人晓得,在从前的半年、一年里我摔坏了多少球拍,发了多少火,甚至跟教练吵架,都是为了2008年赛场上的最后那一个球。

  经由这样的锤炼,拿到冠军当前,到了2016年,我反而觉得我可以容许本人失败,但只有一点请求——你李宗伟想拿走这枚金牌没那么轻易。

  2016年蝉联奥运会冠军后,我休息了6个多月。广州世锦赛时,一个记者说:“当初所有人都觉得你不是最好的了。”我听到这话时,有一些好受甚至恼怒。我只想跟他讲——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击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超出。即使离开赛场6个多月,我仍然有才能回去给任何对手制作很大的麻烦。其实很少人知道,分开后我天天都在练习。加入运动、拍广告甚至去度假,我都带着自己的体能教练。

  从2000年6月份进入国度队到现在,我的职业生活已有14年了,阅历了3届奥运会、4届亚运会跟无数大大小小的比赛。我很感激这样的职业,因为它教会了我很多。

  你们除了看到我以外,也能够看到我的对手李宗伟,我不认为他是失败的。他通过尽力让良多人也认可他,我感到这就足够了。金牌只是一种尺度,不可能代表所有。有时我也会向李宗伟学习,我会想他输给了我这么屡次主要比赛,为什么还可以放下所有,持续跟我再拼一次重要比赛。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岂非我必定要背着所有的金牌跟他竞赛吗?

  无论是胜利仍是失败,其实已不那么重要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对目的的一种立场。

  林丹励志故事:一辈子对手,一辈子好朋友

  我相信,真正懂林丹的人,除了谢杏芳,还有李宗伟。

  一个最可爱的朋友,可能也是你最可怕的仇敌,但,一个可怕的对手,往往也会是你最珍惜的朋友。因为有资格做你对手的人,才有资格做你的知己。

  古龙笔下的西门吹雪和叶孤城,就像是林丹和李宗伟。

  对于西门吹雪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妻子和朋友,但更重要的是一位可以匹敌的对手,没有叶孤城的西门吹雪,可能就是另一个独孤求败,因为没有对手也就失去斗志。

  对于林丹来说,没有李宗伟,决赛场永远不会完美,四年的磨砺,为的就是卫冕。相信当林丹想偷懒不去训练时,脑海里一定会浮现李宗伟那张颧骨高凸、汗流满面的脸。谢杏芳只会告诉林丹,饭在锅里;李宗伟却会提醒林丹,我在球馆。

  在别人眼中,林丹与李宗伟,只是对手,可是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能明白,这样的对手竟比朋友还要难得,这样的对手终是可遇而不可求。

  赛场下,林丹与李宗伟彼此无言,他们只在场上见,他们只用球拍对话。北京奥运会惜败后,蛰伏四年的李宗伟又来了,这场被伦敦奥组委定性为不得不看的战役,因为林丹与李宗伟的会师,更显得分量十足。不再是过去2:0的轻松,而是分分扣人心悬的多拍交织,观众可以感觉到,林丹与李宗伟,两人不仅长了球,内功与心法也都精进了。就在西门吹雪和叶孤城在紫禁之巅相遇的那一刻,世界静止了,仿佛世间只有他们……

  当决战已过去,西门吹雪的心比叶孤城的尸体还要冰冷,这个比朋友更值得尊敬的仇敌,死在他的剑下,失去了对手的巨大空虚,岂是常人所能理解?没有了对手的西门吹雪,是幸,还是不幸?而最终败在西门吹雪剑下的叶孤城,心中却是一片澄净,对他来说,这是令人尊敬的解脱。

  当最后一分李宗伟把球打出界,林丹欢呼着绕场奔跑,李宗伟则坐在地上,头垂得很低,没有表情,没有痛哭,但你能感受到李宗伟精疲力竭的疲惫,你能体会得到他内心无比苍凉的疼痛。

  其实这场球的胜负已经不重要,大家看到的是高手的过招,分分紧逼的刺激,几个听凭重力加速度的翻袋球,已经让人看到幸运女神垂青的一方。也许,这就是命,确实,李宗伟像王皓一样让人心疼。

  没有了西门吹雪的叶孤城,唯有在白云之上终身独酌,有的只是深深的无奈与孤寂。

  伦敦奥运后,林丹将不再有李宗伟陪伴,陪伴林丹的只有老婆谢杏芳。

  林丹与李宗伟,两个如此出彩的人物,没有绝对的胜利者与失败者,一时共生,此生同在,既生“伟”,也生“丹”,他俩,注定成为千古佳话。

  最好的对手

  八年前,林丹早已是享誉羽坛的“超级丹”,而李宗伟的状态却不温不火,顶多也就是在马来西亚的国内比赛中称霸王。直到2005年的马来西亚公开赛半决赛,两人的故事才真正开始,那是林丹与李宗伟两人职业生涯的首次对垒,师从李矛的大马“一哥”先声夺人,双方的首次遭遇战以李宗伟的取胜而告终。

  从此,坊间对于林丹的比赛就又多了一份期待。多哈亚运会之后,“林李对决”的可观性直线上升,很快就赶超了“林陶大战”(林丹、陶菲克)的火药味。多番交手,数度在决赛场隔网而立的两个人已没有太多秘密可言,比赛的精彩程度也远不能以两人之间的胜负数据来衡量。

  从北京奥运到伦敦奥运,从汤姆斯杯到苏迪曼杯,从全英赛到世锦赛,羽坛各类的高级别赛事通通见证了林丹与李宗伟堪称“五星级”的较量,他们的职业生涯正是因为对方的存在,才变得更加精彩,更加值得书写。于林丹而言,李宗伟是最棒的对手。

  最好的朋友

  当然,这仅仅是赛场上的残酷交锋。赛场下,两位英雄却是惺惺相惜。不久前的汤姆斯杯比赛,李宗伟不慎受伤退赛,林丹最希望就是老对手能够迅速恢复,好以最佳的状态出现在伦敦的赛场上。去年的中秋节期间,这对老朋友还互发短信送上中秋的祝福,用林丹的话来说,“虽然大家都代表不同的国家比赛,但是不代表我们就是敌人,我们是朋友。”

  昨晚比赛结束后,林丹也送给了这位最熟悉的对手一个兄弟般的拥抱,即便夺冠了,李宗伟仍旧是他非常敬重的对手,而带伤出战奥运的大马“一哥”也让获胜的林丹有了一种“占便宜”的感觉。不过,林丹也表示:“竞技体育就是这样,我们为奥运都牺牲了很多。”如今,抛开比赛,林丹场下更愿意以朋友的身份面对李宗伟,“真的希望能和他好好聚聚,不再是为比赛,而是好朋友之间的相聚。”

林丹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1.体育明星林丹的励志故事

2.名人梦想励志故事 关于梦想的励志故事

3.名人的青春励志梦想故事6篇

4.中外励志故事 林丹:没人知道我曾摔坏了多少球拍

5.关于名人的梦想励志故事

287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