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文学 > 励志大全 > 励志日志 >

关于自省的5篇励志日志

时间: 玉欣21229 分享

  “做事就可以有结果,不管做的是什么事,都一样。”这句话和“努力就可以进步”,实质上是一回事,但是它们背后的情感含义完全不同。如果用这句话来取代“努力就可以进步”,也许做事对你来说就会容易一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励志日志,希望大家喜欢!

  励志日志篇一:

  连你自己都开始质疑自己工作的意义时

  文/陈博

  有一个在事业单位的朋友和我抱怨,生活无聊,工作无趣,每天一到单位,就是烧水扫地看报纸,每天实际工作的时间也就个把小时,天天淘宝刷得手酸,再这样下去没到50岁就提前进入退休期了。

  我问她,为什么不把多余的时间用来读读书?如果读课外书在单位太碍眼,用电脑学学编程,熟悉软件也好,甚至多读读相关的政府公文,揣摩下写作思路也可以为以后提升做准备。她回答说,整个单位都在磨洋工,自己手握满满的时间,却提不起一丝兴趣用在学习上。

  我才醒悟,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学习改变命运的说法再响亮,短期内看不到知识的用途,要想光凭热爱去坚持学习仍然十分困难。

  不禁想起不少平时加班加点苦干的朋友,即使在地铁回家的间隙,都想着拨出时间学点业务外的知识。只因为,真刀真的业务里,没有事业单位的荫庇,逆流而上,不进则退。这是一群鲶鱼和一群圈养金鱼之间的差别。

  只不过,有时候这群金鱼所在的鱼缸太大、太沉,水也太温暖,他们看不见危机,以至于宁可一天天地沉入水底,相信鱼缸里的幻觉。

  互联网时代,资讯的快速流动和生活的拖泥带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人们意识到求变之切,但往往在生活的幻觉中偏安一隅。不少体制内的单位,就属于这样的一口鱼缸,巨大而沉重,也不无诱人之处。

  但这也却是最容易让年轻人心生幻觉的地方。只因为,大部分的基层年轻人面对的是一张办公桌、一名办公室主任、一份领导报告而已。反而是顶端的领导目光最长远、危机意识最浓。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多年的摸爬滚打,也是因为他们看得见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听得到竞争格局、嗅得到高层风向。他们的信息来源多样、眼界更加宽广。有趣的是,他们的退路和出路也远较年轻人多。

  因此,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之下,基层的螺丝钉反而对前景最不清晰,极易消沉,高层的领导却能八面玲珑,并且在危机意识的推动下,不断把自己嵌入更广阔的网络,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环。届时小船若沉了,谁能逃的更快不言而喻。

  消沉往往是致命的。人在无事可做时往往坐立不安,心生焦虑,求新求变。但低效的单位里,却永远会时不时递过来各种零碎的活,并美名为小事上的锻炼、对细致能力的培养,用赞扬、肯定、器重拴住你。

  这就像一套打怪升级系统,让你获得短时间完成任务的快感,并逐步沉迷。以至于,你会开始渴望完成那些小事,渴望在一文一字上追求极致的完美、渴望表扬。这个时候,不是谁都可以抬起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认清大事小事之分。

  如果有一天,如果你自己都开始质疑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时,或许这真的宣告了你工作前景的黯淡。你为社会提供了什么价值?你对客户的服务,是否称得上你的回报和享受的资源?和最拼搏的同龄人相比,你的所做所为真的称职吗?

  回国以后,一次为了帮公司申报资质,跑了六次某政府部门,直到最后送了一箱礼物,办公室的女主任,才开始和颜悦色地让流程顺利进行。如果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这样使用权力上,变现要靠这个,那这个系统难说健康,人的价值难说没有被错置。

  如果你的回报远高于等于你产生的边际价值,那可能是因为垄断、可能是因为价格粘性或社会组织调整的缓慢。如果是前者,带来垄断地位的往往是威权的作用,是庞大资产带来的效益,而不是建立于个人的价值之上。请做好随时被作为螺丝钉抛弃的准备。

  如果是后者,社会的变化已经在不断提速,崩溃、重组随时发生。更重要的是你要记得,自己是在和谁竞赛——是野心家、是眼红的人、是不甘于你获得收益溢价而想要分一杯羹的行动者。再大的垄断,无论是华润帝国、水电的霸业还是石油的基业,都会有无数的人盯着,高楼瞬间起也可随时塌。

  愿意与之共舞的人随时要问,自己为这个体系的坚不可摧做出贡献了吗?在过去数十年,为你所在的这条船带来坚不可摧的权力,今天是否仍然能发挥作用?前者关乎个人,后者关乎整体,二者若不占其一,危矣。

  励志日志篇二:

  让自己永远处在失败里

  文/汤园林

  她是港大硕士,又留学英国,在伦敦国际电影学院就读,毕业后就担任大导演胡金铨的助手,专业对口,起点又高,很多人对她寄于厚望。

  她果然不负众望,三年后,已从助理跃为导演,拍出的第一部电视剧《狮子山下》就大受欢迎,然后,她又拍出电影处女作《疯劫》,同样好评如潮。接下来,她作品不断,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居然都很卖座,要口碑有口碑,要票房有票房,就算是重播,也比不少名导的新作成绩要好。一时间,她红得发紫,比王家卫还要受欢迎。

  这样一位站在成功浪尖上的名导演,一定非常有派头吧?可奇怪的是,影迷常常看到她拎着个大袋子挤地铁,她剪着利落的冬菇头,穿帆布鞋,衣服也随意,站在人堆里,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妈级人物。她没有名车没有豪宅,简朴得根本不像名人。偶尔被影迷认出来,要找她签字合影,她总是摆摆手,逃一样地离开,根本不愿被众星捧月。

  别人都卖力夸耀自己的电影,希望多拉拢一些观众,她却正好相反。对于自己那些好评如潮的影视剧,她总能找出缺点,觉得这部“拍得很粗”,那部“同时代脱节”,这部“无精打采,有气无力”,那部“不理想,很失败”仿佛,她就是当下最失败的导演,拍出的好像全是烂剧。

  稍微出名点的导演,都喜欢大制作,似乎钱越多,拍出的东西就越好。她却常常叫穷,不是假装,是真穷,因为她从来不肯拍赚钱的商业片,很多时候,她靠到港大授课或者拍广告维生。她的每部片子都很难找到投资人,因为太文艺,别人都怕投资失败。于是,她的计划常常胎死腹中,平均五套戏中只有一套能顺利拍出来。

  她想要吸金,当然很容易,可是她却从来不这么做,她就是要让自己穷,让自己处在一个特别失败特别难堪的境地。她说:“太舒服的生活要小心,不能沉迷。”

  由此,她的独立特行终于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她低调,不断批评自己,让自己穷,所有这一切,只是因为她想让自己永远处在失败里,只有处在失败的境地,才会有欲望努力向上,才会认真地选片,认真地拍片,力图让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完美。只有处在失败的境地,才能虚心接受一切建议,不骄傲,不张狂,始终有一颗虔诚之心。

  让自己永远处在失败里,就永远不会停下攀爬的脚步,就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果然,在她踏入六十岁之际,她凭着一部120万元投资的小成本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击败投资超过三亿元的《赤壁》,第三次捧得金像最佳导演奖。两年后,一部讲述主仆情的小成本电影《桃姐》更是扬威国际,横扫港台电影颁奖典礼,成了电影史上最大的传奇。

  而缔造这个传奇的,就是让自己永远处在失败里的女导演许鞍华。

  励志日志篇三:

  成功者每天会自问8个问题

  成功人士有很多种,但他们每天都会做一件你一定不会做的事情:跟自己说话。他们没有疯,事实上,完全相反,他们了解他们自己,绝对比你了解你自己多的多了。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变的。人会变,事情会变,想要永远保持颠峰状态,你就得常常扪心自问,三省汝身一下。跟自己说话,不只是为了自我了解而已,还包括了你想要什么,你想变成什么样子的人。如果你想要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你真的应该经常这样做。

  为什么成功人士每天都要跟自己谈心?因为他们会随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策略,因为世界随时在改变,所以答案也随时在改变。

  以下是8个你每天都应该问自己的问题。

  1、我今天的重点是什么?

  大部分的人一早醒来,昏昏沉沉的爬下床,想办法准时进公司。我们早上的行程表通常不会有什么需要思考的工作,因为我们的大脑似乎还在睡。

  早晨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你一整天的心情。如果你整个上午都在摇摇晃晃,那么你很可能就这样摇摇晃晃一整天。早上早点起床,之后花点时间,想想你自己和你的生活,你会发现你在早上的注意力有了大进步。

  成功人士,每天早上起床都会提醒自己:他们今天的重点是什么。我们每天都有要完成的任务,想要好好的完成这些计划,不妨由每天早上开始进行。

  2、我想实现的下一项个人成就是什么?

  我们的一整天,通常会有一个长长的待办清单等着我们打勾。那很好,但生活并不只胜作。

  你想跑完全程马拉松?想出版个人小说?所谓的成就,并不只存在于你的工作上。永远不要停止往你的个人成就迈进,如此一来,你的生活也就不会停滞不前。

  3、我该改掉什么坏习惯?

  人人都有坏习惯。为什么?因为坏习惯通常让人很爽快。就算我们知道那是坏习惯,我们也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改变它。但我们还是得改变它。

  这就是你每天该提醒自己的原因之一:因为你必须改掉那些坏习惯。只要你持续不做那些坏习惯够久,它们就不会再是你的怪习惯了。

  4、我能够从错误中学到什么?

  人人都会犯错,但不是人人都能从错误中学习。一直犯一样的错误是个大问题。你可以犯错,但你必须学到一些什么,然后继续前进。提醒你自己你曾经犯下的错误和你从错误中学习到的东西。

  不要以为你犯了错,你学到了什么,就没事了。就算你真的学到了什么,你还是必须常常提醒你自己,不然你就会忘记。狗改不了吃……你一定听过这句话。

  5、我可能马上要犯的错误?

  犯错是学习和经验的一部分,所以最好不要不犯错。成功人士都知道,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有些错误可以让你之后的生活变得更轻松。不用太紧张于犯错之上,只要尽可能的规避犯错可能带来的风险就好。

  6、我的健康状况如何?

  通常来说,你有多成功,你就有多忙。每天拼命工作,偶尔抠出一点点时间做做别的事情。不幸的是,迟早你会发现,你需要时间运动,吃的健康些,因为你的身体了。

  就像睡觉一样,有些生理需要是不能避免的,但我们常常会忽略或者忽视它们。如果你真的是个大忙人,定期做健康检查绝对会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看起来很健康,你也觉得自己很健康,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但你还是可以找个机会保养你的身体,比如今天早睡一小时,或者半小时的有氧运动,或者吃一份蔬菜色拉代替三明治。让自己保持健康状态,你的工作效率会更高,生活也能过得更幸福。

  7、我是否仍然在正确的道路上?

  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自己目前的生活,而忘记了自己原本想要走的路;我们会陷入了这样或那样的泥沼里,然后发现自己离该在的地方很远。

  这就是你该常常自我检查的原因。或者根据时间,或者根据成就,确保你仍然在你该在的道路上。人生起起落落,没关系,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意志力能把自己推回正轨上就好。

  8、我的人生目标是否仍旧像昨天一样重要?

  你越渴望成功,你就越有可能忽略目标之外的其他东西。这会让你很容易迷失自我。很多时候,我们的需要和喜好会改变,理论上,这应该会影响我们的目标,但它没有,除非那些能让你开心的目标就近在眼前,唾手可得。

  更糟糕的是,你会选择性的忽视自我迷失这件事情,因为你已经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在前进的道路上。你活着,你学习,你改变,所以你必须调整。最成功的人都不一定是幸福的了,何况是你?你是最成功的人吗?

  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朝着能让自己快乐的梦想前进。如果你的三观改变了,不要害怕去调整自己的目标。固执只会让你更痛苦。

  励志日志篇四:

  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呢?

  文/李松蔚

  “努力就可以进步”,这个信念本身,就是很沉重的。——越是把这句话当回事的人,生活中往往越是受到束缚,有压力。他们很可能会取得进步,但是,需要克服远远更多的阻力。

  下面是详细解释:

  什么叫努力?努力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对行为的定义——小明今年看过100本小说,还在豆瓣写了100篇书评,每天都写到凌晨1点。请问这个行为是否叫努力?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不一定。

  一方面得看小明做这些事的状态,他是很享受做这些事呢?还是硬撑着勉为其难?

  ——假如这就是小明的一个业余爱好,看得高兴,写得轻松,我要说小明是个努力的人,你多半会撇撇嘴不同意:这就算努力了啊?我刷美剧还刷了100部呢,每天还能刷到凌晨2点呢。

  所以,努力这个词本身,必须要包含“克服痛苦”的元素在内。

  但是克服痛苦,就可以算作努力了吗?也不一定。

  在“为什么心急如焚时间很紧的人反而更愿意选择游戏?”这个问题的说明里,提到过一个现象:

  “题主并不是一个喜欢游戏的人,实际上我玩游戏并得不到快感,并且觉得厌烦”。那么,他强忍厌烦,一遍一遍地打着毫无快感的游戏,这一行为克服了大量痛苦,但似乎也不算努力?

  对此你会有一个很通俗的解释:光克服痛苦有毛用啊?干的又不是正事。

  所以,什么是正事,对于努力与否的判定也很关键。

  前面的问题,如果加一个预设条件,小明今年准备考研,但是他每天不看书复习,而是焚膏继晷地看小说和写书评,这些事他做得很辛苦,也并不快乐,但他就是忍不住做啊做,反正就是不复习。现在他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你还是会觉得他不努力——因为你觉得他干的不是正事。

  可是,如果小明是一个专栏作者,职业写书评为生,或者他是大学里研究通俗文学的博士生,总之看小说是他的“正事”。然后,他做出的行为和前面的情况一模一样——已经快看得吐了,但还是很辛苦地看啊看,每天看到凌晨。这时,你一定会对他肃然起敬:真努力啊!偶像啊!

  所以一模一样的行为,有时叫做努力,有时不叫做努力,完全取决于参照系。

  “努力”逼着你把全部的痛苦聚焦在所谓的“正事”上,也就是,你希望取得“进步”的地方。

  现在我们来说进步。

  什么叫进步?为什么不是左步右步?不是退步?

  “进”代表了一种时间关系上的参照,即“未来要比现在更好”。至于这个“好”在哪里,则取决于不同人的价值观,俗一点不妨是挣钱多少,高尚一点不妨是知识能力的高低,对这个人是复习考研多看两页书,对那个人是多写一篇专栏的稿子,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提到“进步”的时候,我其实就暗含了一个思想:现在这样,是我不满意的。我不想继续像现在这样。

  把以上几点结合起来,我们把“努力就可以进步”这句话,可以翻译如下:

  现在这样,是我不满意的。我不想继续像现在这样。我希望能够针对我不满意的方向,持续做一些特定的事情(我知道需要克服大量的痛苦)——但愿,我就终于不用像现在这样了……

  “努力就可以进步”,你以为是很积极昂扬的,健康振奋的。

  不是,它的潜台词,实则是很阴暗沉重的。最沉重的一点就在于:现在,我不满意自己。

  现在,我不满意自己。好好想想,这个信念潜移默化地,给你带来了多少压力。

  会让你不快乐,让你觉得现在这些时间都没有价值。

  会让你耽于幻想,沉迷于将来有朝一日成功后的如释重负。

  会让你忍不住泄气,自怨自艾,精神萎靡,缺乏动力。

  “啊,还是先睡一觉,先吃点零食,先刷刷淘宝,养精蓄锐再开始努力好了……”

  因为啊,努力,一定是痛苦的。

  被这个信念坑苦了的人想:我不想那么痛苦行不行?能不能找一件让我快乐的事情去努力?

  把兴趣当做努力方向不就可以了吗?从今以后就研究美剧、电影或游戏为生了不就可以了吗?

  这样是不是就乐趣百倍,没有痛苦了啊?——不,这样的结果只会是你慢慢失去兴趣。

  然后重新感觉到痛苦……感觉到肩上的担子一天比一天重。

  原理很简单:既然努力,你就要当正事来做。

  做正事,你一定会想要“进步”。

  “进步”我们说过了,就等于说现在——你,还,不,满,意,自,己。

  大概就是这样了。努力就可以进步,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怪圈。它创造了痛苦(对自己的不满),同时又指导你用痛苦(努力)去克服这种痛苦。然后如果你做不到,你就会更痛苦。至于说,为什么我做不到?从目前的答案来看,最通常的解释无非就是:因为你还不够能忍受痛苦呀……

  我有时会尝试另一种思路,试图帮助别人建立不一样的信念,这样问题会清爽很多。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也没法通过这道题目解释清楚。我在这里把这个信念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做事就可以有结果,不管做的是什么事,都一样。”

  这句话和“努力就可以进步”,实质上是一回事,但是它们背后的情感含义完全不同。如果你用这句话来取代“努力就可以进步”,也许做事对你来说就会容易一些。大家感受一下。

  励志日志篇五:

  聪明过度的人往往失败,有傻瓜的地方才会发生奇迹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气质高雅,因此成为很多女人的偶像。某天,一个女子来拜访他,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后说:“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习惯性地回答说:“容我再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分条罗列下来,结果发现好坏均等,究竟该如何抉择?他因此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之中。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不结婚的状况他是清楚的,但结婚后会是个怎样的情况,他还不知道。对!应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问她的父亲:“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女人的父亲冷冷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哲学家听了,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向来引以为傲的精明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此后,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了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哲学家死之前终于明白,聪明的狐狸为什么常常落不到好下场了,因为他们经常“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人往往忘记了高贵的头颅也是由双脚来带动的,他们太自负太依赖于自己的思想,往往因此忽略了其他的因素,比如行动,比如他人。有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叫“傻瓜力量大”,适当的“傻”如同恰到好处的“自卑”,那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如果漂流到一个荒岛,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许多人回答:一棵柠檬树,一只鸭子,一个傻瓜。为什么不带聪明人而带傻瓜?因为聪明人会砍掉柠檬树,吃掉鸭子,甚至最后害了主人。只有傻瓜,才能执着地拼命努力,最后能种瓜得瓜。傻瓜是一种天分,有傻瓜的地方才会发生奇迹。

  要把“聪明”转化为“智慧”

  有句老话叫“知易行难”,懂得道理很容易,付诸行动却很难。聪明人喜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潇洒,但是,他们往往只限于“头脑风暴”,而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刚愎自用,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历史上的周瑜何等聪明,但结局却是悲剧。现代企业管理中,无数次商场上的起起落落,似乎都证明了这个朴素的真理:很多人,他们有着最聪明的头脑,有着最敏锐的商业嗅觉,一拍脑子,点子就来……但是,有了这些素质的人,却往往不是最后的成功者。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事实却真的如此。有人这么界定“聪明”的含义——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并不绝顶聪明,相反,他们可能还曾是差生。有个统计数字显示,他们中最多只有不超过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智商绝对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成功了。我们或许还能够回想起中国企业界一些流星般的人物,他们嗅觉灵敏,脑筋活络,甚至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企业界最聪明的一拨人,比如说,他们能够在美国的“伟哥”尚未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率先抢注中文商标并推出号称功能相似的产品,以此赢得市场轰动;他们能够迅速洞察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精心包装各种概念性的保健产品并迅速形成市场规模,然后又迅速消失;他们也能够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会上豪情万丈,一掷亿金……时至今日,这些聪明人又在哪里?有的失败了,有的很失意。

  聪明人机会是很多的,可是往往定力不够,最后一个个栽倒在某个美丽的陷阱里。他们很容易自负、浮躁、急于求成,在变来变去中,连自己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了。

  聪明本不是坏东西,但它可能坏事,它只是初步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把聪明转变成智慧,因为智慧而促进实践,在智慧的基础上行动,才能够事半功倍。转变的前提是,你必须身体力行才可以。

  成功需要阿甘精神

  电影《阿甘正传》讲述了一个名叫阿甘的美国青年的故事,他的智商只有75,进小学都困难,但是,他几乎做什么都成功:长跑、打乒乓球、捕虾,甚至爱情,最后,他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比他聪明的同学、战友却活得并不成功。这是对聪明的一种嘲弄。阿甘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妈妈说,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这部电影表达了美国人的一种成功理念:成功就是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个人素质主要包括形体素质、智商、情商(心理素质)三个部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诸多要素中,居核心与决定地位的是情商,智商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见,学历不高的人总是当上了老板,而高学历的人往往只是打工者。具备高学历并不一定就能成功,它只是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而已。

  阿甘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拜赐于他的轻度弱智、不懂得计算输赢得失。他唯一做到的就是简单坚持,认真地做、傻傻地执行。很多时候企业里缺的不是"聪明人",而是这样的"傻子"。聪明人遇到问题总是怨公司、骂上司,算计着要有一分收获才肯一分耕耘,没多少收获便不肯耕耘了。每个决策,每个命令,都要看自己有多少得益,有多少损失,如果不划算,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殊不知,很多事情前期是十分耕耘,三分收获,后期才是三分耕耘,十分收获。阿甘并不是真的愚者,真的愚者是欺负他的人。他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计成本的努力。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的“单纯”或者说“执着”。

  我们常以智商来决定一个人聪明与否,但再聪明的人也有其短,再笨的人也有一长,例如阿甘虽然智商低,可他跑得很快、会吹口琴、会打桌球、会养虾,可见凡事都是学习而来的,只要肯花功夫学,一定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发挥。人生常常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在摸索中学习到许多可贵的经验,并且吸收了别人累积的智能,智能才是带领我们走向幸福人生的关键,这与智商无关。我们也许都比阿甘聪明,可是我们都不能够专注于一件事上,虽然做了很多事,却常常失败。阿甘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比别人专心,结果他成功了。

  话说回来,聪明不是错,更不是罪,关键是要聪明地利用好自己的聪明,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而不会让它成为美丽的包袱。
 

1.关于学习与兴趣的5篇励志日志

2.自省的小学作文素材

3.500字励志短篇散文

4.关于自省的励志诗歌

5.经典的励志文章3篇

98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