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文学 > 励志文章 > 超励志文章: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被回报

超励志文章: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被回报

时间: 玉欣1229 分享

超励志文章: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被回报

千万不要轻易把失败和坎坷挫折当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验,因为说不定你正在做的努力,不过是在吃莫名其妙的苦而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励志文章,每一篇都很值得看希望能给你力量!
 
励志文章篇1: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被回报

  文/赤木与森

  点点这礼拜第二次和我抱怨新工作加班频繁的时候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她刚从公司出来,哭着喊着叫我陪她吃夜宵。

  一盘小龙虾就着一瓶冰啤酒,她激动的面色通红,口沫横飞、手舞足蹈的给我表演新上司开会有多智障。

  初春的晚上依旧很冷,我紧了紧身上的棉衣,看她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只好无奈的开口打断了她生动形象的表演,“你最近怎么老加班?新工作很忙吗?”

  仅仅一小时之后我就体会到了什么叫“作死”——我简直身体力行的深刻解释了什么叫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个问题突然打开了她的苦水闸。

  她说她这个礼拜天天都在加班,今天已经是她最早下班的一天了。新上司要求很高,甲方更难缠,方案修改了三遍都不满意,今晚回去得继续熬夜。已经连续两三周周末没好好休息过了,一个月就拿那么一点薪水真不知道这工作有什么意思。为了这份方案她光收集整理的资料都能码满一张桌子。

  说着说着她还抹了一把眼泪,酸溜溜的说明明这组是自己最努力,每周之星还评给别人,大公司黑幕太多了。

  我不是第一次听她抱怨工作太忙太累,她的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了,但每次看到她朋友圈里凌晨更新的满是资料的桌面和当白开水喝的咖啡,又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努力的还不够吗……看起来已经非常足够了啊!

  我最终也只好安慰她时运暂时不济而已,总能好起来的。

  我也很疑惑,为什么每一份工作对点点来说都好像特别的困难,她不是一个专业能力不过关的人,怎么会把自己弄得这么累。

  后来有一单任务正好是与她们公司的业务合作,对方派出的代表又碰巧是点点他们团队的一位前辈,我旁敲侧击的聊过天后才明白,原来也是万事皆有因——前辈嘴里的点点与我认识的点点大相径庭。

  听说点点进公司没多久,她的勤勉就出了名,多少次同事早早下班,偌大公司只剩她一个人,刚开始几乎所有同事都暗暗咂舌感叹现在的九零后小姑娘们的拼劲儿。

  但可惜也只是最初而已。

  很快各位前辈们就发现,虽然看起来她一直在忙,但效率很低。

  她总是策划做一半就跑去微博找灵感,或者就是去微信咨询某位大神朋友,通常都是有去无回。再就是去串门打听琐碎,聊些闲话,取个快递,喝喝咖啡。时间打发起来是非常快的,别人在忙工作的时候,她忙于“社交”,那么别人休息和社交的时候,她补在工作上好像也是合适的事。

  前辈说完,思考了一下又补了一句:“可能是因为年轻,还不懂努力是有方法的吧。”

  听前辈说完,我突然想起点点上一份工作好像就是因为上班时间刷朋友圈丢掉的,当然,按点点的话说,她明明是在和客户联系,却被上司冤枉,只是因为自己的努力惹人眼红罢了。

  听到别人对点点的评价与点点对自己的评价,我发现了一个认知误区(好像很多人都如此):

  我们总是会想当然的把努力和吃苦划上等号。

  好像大多数人提起努力都会想起埋头苦干,挥汗如雨这种画面感十分强烈的词汇。听说有人累死累活熬夜读书却挂科,有人不吃不喝拼命加班却无缘优秀,我们通常都会感叹这些人吃了这么多苦,最后还没能成功,亏了。

  可是你是否有想过,他们吃的那些苦,难道都是因为不可抗力不得不吃吗?

  我起初也喜欢这样,总是标榜自己努力多少却没收到过价值相当的回报。直到我发现很多我认为是有天赋的朋友们,都比我会努力多了的时候,我才明白了努力不等于吃苦的道理。

  我发现我之所以熬夜赶稿,是因为白天我虽然开着文档却也开着微博微信;之所以通宵码字,是因为我之前几个礼拜一直瞎忙活却没有算好截稿日期;甚至有时候连我拿来标榜自己工作认真的“废寝忘食”也不过是因为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的吃不及饭。

  把努力等同于吃苦,不免会让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自己“吃了多少苦”上,而不是“是否有科学的努力”上。

  过于看重吃苦的结果而忽视努力的过程,会让我们沉浸在自己营造的自我感动的幻想中不能自拔,变成一个只知吃苦,不论方法的“拼命三郎”。

  不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改变努力的方法,你吃的苦不过是莫名其妙的徒劳无功罢了。

  而其实你只要学会开始讲究努力的方法并掌握之,就会发现有时候努力做事并不会让自己吃多少苦,而当觉着自己吃尽苦头依然不见效果的时候,更大一部分可能是你正在用错误的方法错误的方向进行错误的努力。

  千万不要轻易把失败和坎坷挫折当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验,因为说不定你正在做的努力,不过是在吃莫名其妙的苦而已。

 
励志文章篇2:  机遇藏在转弯处

  上世纪30年代初,他是一个无业游民,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每天到处游荡,每天为生计劳碌奔波,他为此懊丧过、苦恼过,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由于没有固定的住房,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得搬一次家。一天,他再次搬家,不小心得一只祖传的古懂瓷器碰到地上,摔成若干块碎片。这是最值钱的家当,已经传了五代,全家人视如珍宝。他看着被摔碎的瓷器,想到因为自己的不慎,将古懂毁于一旦,感到特别心疼和懊悔,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好在他心灵手巧,他细心地将全部碎片拣起来,一片一片地进行拼凑、粘合,发现瓷器还能恢复原样,只是粘得不够牢固结实,用肉眼就很容易看出裂缝。不长时间,就因粘性太差,瓷瓶再次开裂,他往返多次,跑遍了全城的各个角落,买来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各种粘合剂。但这些粘合剂不是难耐高温,就是容易受潮,而且胶液的颜色与瓷瓶不搬配,根本无法找到一种令他满意的粘合剂。

  他决定自己动手,试制一种能抗压抗拉、耐热耐潮的新型粘合剂。为此,他从传统的树胶、角胶入手,先后试用了近百种胶液,不停地实验,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成功研制出一种粘合力很强的粘合剂。他试着用自己研制的胶液把瓷瓶碎片粘合起来,不仅用肉眼无法分辨,跟刚烧出来的瓷器不相上下,而且粘合得相当牢固,无论泼水、晒太阳仍然坚实如故。同时,还意外地发现这种新型粘合剂不仅可粘陶瓷,还可粘玻璃,甚至是钢铁制品,只需在粘合前将油污和其它脏物清洗干净就行。

  于是,他主动帮邻居和朋友们粘合各种打破了物品,名声越传越远,从他所住的城市到很远的地方,不少人慕名上门,要求购买他试制的粘合剂。他越来越发现这种产品用途十分广泛,不仅日常生活中必备,不少企业需要数量亦十分惊人,市场前景广阔,为此,他申请了专利,并筹措资金,联系了一家专门生产粘合剂的厂家,生产了第一批粘合剂。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供不应求,不少经销商和企业纷纷签合同订购,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后来,他注册成立了一家BBK粘合剂有限公司,不断对配方进行推陈出新,粘合剂性能的更加完善,不断研制了耐热、耐压、耐药品、防腐、防雾等方面的新产品,广泛用于粘接、密封、防漏、固定等方面,成为机械行业不可缺少的化工产品,并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电子、电气等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他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并大批地销往国外,成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一家大公司。

  他就是美国亿万富翁巴比克。为了粘合一个摔碎的瓷器,却因此成功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粘合剂,打开一扇财富之门,成就人生的高度。

  人们常说,每一项重大发明的诞生,都隐藏在我们转弯的黑暗处,只有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才能成功。

 
励志文章篇3:  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赶我走

  回家,对于多数人而言,是一个温暖的词汇。但对我来说,它是一个敏感词。我不愿谈起我的家庭,就像奔跑离去的人不愿回头一样。

  作为一个年仅24岁的学生,我离家在外的时间却足足有八年了。八年来,我辗转于各个城市,求学,打工,探亲,用过的火车票攒了整整一盒。前三年,每年寒暑假回两次家。上了大学,变为一年一次,而自从两年前我被父亲呵斥着赶出家门之后,便再也没有回过了。

  2014年那个除夕夜里,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背着沉重的吉他,一个人坐上火车,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见我那刚生完小孩的姐姐。

  时间回到1992年8月某日,故事从父母忘记我生日的这一天开始。

  我出生于一个多灾多难的普通农村家庭,我的父母在第三胎时终于迎来了一个儿子,喜不自胜之下情不自禁,然后一次意外让我不期而至,成为这个贫寒家庭的第四个孩子,同时带来的还有巨额的罚款和养育成本。

  父亲在我满月之后,将我送给了邻县的一个煤老板,直到惊动了远在湖南的外婆,老人家唇干口燥地劝阻,才把我要了回去。与“富二代”身份擦肩而过的我,自此开始了坎坷曲折的寒门子弟奋斗史。

  在我从小的印象中,我的家庭总是充斥着大大小小无数次的争吵和无休止的怨怼,辍学、出走、失踪、反目、离婚、自杀……那个矮矮的老房子从外面看上去毫不起眼,门一关,谁会知道里面发生了多少对我来说撕心裂肺的事情。

  如果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我的家庭应该是最复杂的样本,以至于我至今无法解释它是如何一步步衰败至此的。时至今日,一家六口分散各地,各自过着并不圆满的生活,彼此之间很少联系,一年也见不到几次,哪怕只相隔一两个小时的路程。自从八年前大姐随着寒酸的嫁妆出嫁后,我们家就再也没有完整地聚过一次,过年回家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少。

  他们就像破茧之蝶般,一个个逃离农村,逃离这个千疮百孔的家,逃离暴躁专制、不可理喻的父亲。最后只剩下我陪伴父亲时,他已经厌倦了被离弃的感觉,于是他亲自把我赶走,还叫我跟他们一样,永远不要再回来。当时我沉溺于悲伤,并未能明白,也许父亲不是不需要我,而是太需要一个完整的家。

  其实我不经常想起那个大冬天我光着脚走出家门的画面,尽管当时我是那样近乎绝望地哭喊着,尽管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母亲想要一死了之的决定。

  母亲不喝农药的时候,都在认真地活着,活得比谁都用力。她努力工作,生活节俭,即使一个人住在不足20平米的廉价房里,她依然可以把日子过得看起来很体面。离开曾经依靠的男人,她一样可以自力更生,甚至独力承担起了几个孩子的各种费用。

  她和父亲背着我们偷偷去办了离婚证,却没有藏好,被我无意中翻出来,同时翻出的还有一张陈旧的结婚证。这两个看起来差不多的红本子,就这样粗暴地概括了父母从青春到苍老的近三十年婚姻岁月。我惊讶于自己的平静,然后默默放回去,只字不提。

  离了婚之后,每年过年母亲的去处都是让我们最头疼的事情。她现在已经辞去工作,专职帮二姐带小孩,但二姐要随姐夫回婆家过年,又不忍丢下母亲一个人,便试探着问要不要帮她买回湖南的票,母亲只应了句:先不着急吧。要是搁在几年前,母亲肯定会一口答应,因为连我都看得出来,她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去,回到那个承载了她许多童年美好回忆的家乡。但拖家带口的,她不敢乱花钱。

  2013年,大舅妈六十大寿,我陪母亲回去了一趟,感受到多年人事变迁的尴尬与隔阂。乡音已改,归人如过客。打那以后,母亲再也没提过回湖南的事。外婆还在世时,她迟迟未能回去看看;外婆一走,便也带走了她最后一个可以回去的家。

  很多在外闯荡的年轻人无所畏惧,是因为他们知道,不管自己走多远,身后都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但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游子都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不是每一片落叶都能如愿归根,不是每一所房子都温暖坚固足以抵御风雨侵袭。

  2012年回家,发现老家的房子出现了裂缝,而隔壁邻居的房子已经倒塌了,我开始忧心忡忡起来,鼓起勇气跟父亲商量:要不,出去租房住吧!父亲把眼一横:嫌钱多啊?——可这屋不能住人了呀。父亲沉默良久,语气难得温和地说:我就等着你们哪一天回来给我盖新屋。我无言以对。

  这些年每到春节前,总是有不同的人来问我,为什么不回家。我纵能找到一万个借口敷衍过去,内心也无法逃避这个问题。我曾以那样惨烈的方式离开,又如何再若无其事地回去?我还未找到与过去握手言和的方法,回去又能改变什么?

  我只能加倍努力。

  也许哪一天我足够强大了,拥有了可以幸福的能力,我就会回去,拾起曾经断落的瓦片,重新造一所房子,撑起这个饱经沧桑的家庭。我知道这一天终会来临,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也从未怀疑过。

  今年母亲在惠州,大姐在佛山,二姐在汕头,三哥在广州,父亲依旧留守老家兴宁。我不知道春节要去哪儿,他们也没问我,过年不讨论回家问题,已经成了我们之间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我决定留在学校写毕业论文,饭堂伙食倒是挺养人的,特别照顾留校学生。

  只是,外面的饭再香肉再好吃,我也怀念多年以前的冬夜与家人分食的一口酿酒。那时候一桌热菜,六双碗筷,家人围坐,灯火可亲。

18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