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安全知识 > 安全知识:地震应该如何自救

安全知识:地震应该如何自救

时间: 永强1221 分享

安全知识:地震应该如何自救

  们有必要学习一些地震知识,以防地震来临时可将伤害降至最低。那么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全知识:在地震来临时如何自救,欢迎阅读参考。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家庭避震】

  冷静判断。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记住,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

  就近躲避。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发生地震时,如没有条件迅速撤离到室外,则不要急着往外跑,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

  选择合适避震空间。高层居民遇地震时,应立即躲避到结实的桌子或床下,家具旁或墙根、墙角等处可在房屋倒塌后形成三角空间,是相对安全的地点。还可以迅速逃进卫生间、储存室等面积较小的场所,这些小开间的地方是比较安全的地点。不要躲避在阳台、窗边等不安全位置。如住平房,迅速跑到门外。

  做好自我保护。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更不能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地震的时候,关火的两次机会: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如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会滑落下来,是很危险的。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室外避震】

  在户外遇到地震时,应该就地选择开阔地,趴下或蹲下避震;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要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砖瓦及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公共场所避震】

  可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一起拥向楼梯、出口,要避免拥挤,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在商场、书店等处: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内墙角,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处于楼上位置的,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学校避震】

  日本的《地震手册》避震知识中,第一条就明确地写着“要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所以,日本教师坚信,的办法是“藏在桌下”。但是,这个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数十秒后结束,天花板不会落下为前提的。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课桌等压毁,孩子如果躲在桌子下,后果不堪设想。在教室里,应迅速躲到教室的四个角落,或迅速就地蹲下,用书包、书本等保护头部。在操场或教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震后不要回到教室去。千万不要跳楼!不要到阳台上去!不可躲在窗户下!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写字楼内避震】

  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

  寻找安全空间躲避。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茶水间、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远些。若茶水间、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近水不近火。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

5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