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工商管理>企业研究>

关于企业研究的论文精选

时间: 诗琪1201 分享

下面是关于企业研究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校长、教师、企业三维一体的高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之构建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但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因而出现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频繁更换就业单位和职业岗位、薪资低等现象。分析原因,除了在教学方法与手段、实习与实训环节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外,学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职业技能低是一个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当前高职院校比较重要而亟须解决的一件大事。

教师职业技能低的原因分析

原因之一:高职院校年轻教师缺少职业经历。由于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居多,这些年轻教师中的大部分又是研究性大学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的,因而欠缺职业经历,缺少职业经验。他们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主要是从书本和实验室中得来,与真实的产业有脱节。

原因之二: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效果差。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一直强调教师必须下企业挂职锻炼。但真正下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很少,有的教师虽然形式上下企业挂职,但很少参与企业生产,或是没有作为主要角色参与企业的生产。对于这一现象,学校常常不太关注,因而教师在企业挂职的效果不理想。

原因之三:繁重的教学任务影响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与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每位专职教师周课时数一般在16节以上),而且年轻教师每上一节课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成熟教师多,还要承担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班主任等工作,很少有时间顾及自身职业技能的提高。

原因之四:老教师的职业技能低。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从本科院校退休返聘的老教师。这些教师职称高、年龄大(大多在60岁以上),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但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主持或参与过的科研项目以高新技术开发为主,很少涉及企业的产品更新、工艺革新,对企业的现状及发展知之甚少,他们的职业技能也需要提高。

上述因素影响了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此,我院提出了以校长示范和引领为前提、教师自身努力为基础、企业主动参与为保障的三维一体培训架构。

校长、教师、企业三维一体的培训架构

所谓“三维一体”是指从校长、教师、企业三个不同的视角提出并实施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三方面的努力形成合力,实现提高高职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

(一)校长的示范作用和权力效应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长其实是清楚教师职业技能现状的。一些领导还论述了具体的培训内容,采取了诸如教师下企业实践、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引进企业骨干改善师资结构等措施,但收效总体而言还不够理想,而且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又难以很好地克服。为此,我院采取了发挥校长示范作用和权力效应的举措,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设立由校长负责的专门管理机构。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各职能处室和二级学院领导为主要成员。将培训工作办公室设在人事、教务等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制定工作规范和日常工作制度,专人负责,提供足够经费,并将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与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产业建设相结合,使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使之日常化、制度化。

二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组成要体现出教育与产业结合的特点。班子成员中至少要有一人来自企业,形成企业专家与高等教育管理专家相结合的形式。学校领导应保持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产业的发展现状,了解市场发展动态,努力使学校教育与产业、企业接轨,使高职院校在满足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是对领导小组成员实施年度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基于职业与产业的动态属性,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时间(1~2周)让领导(包括学校和系、部、处、室领导)到企业实习或是从事相应工作,这对提高学校领导自身的职业技能有帮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领导的示范效应,对教师提高职业技能有促进与推动作用,无形中对那些不重视职业技能学习、职业能力没有提高或提高较慢的教师造成一定压力。

领导的示范作用与权力效应,对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将产生明显成效。

(二)教师自身努力与培训路径探析

具备“双师”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是高职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这一点,高职教师不但应在思想上重视,更要付诸实践。在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方法路径上,以下几种方案可供参考。

第一种方案:从事校企合作科研项目。高职院校的科研与企业结合紧密。经过项目开发和研究,高职教师对产业的现状,包括产品性能、市场需求、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会有较好的了解,对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包括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也会有较好的了解。同时,由于校企合作项目属于学校安排的工作,在完成项目的同时高职教师也完成了学校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既要应付繁重教育教学工作,又要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双重压力。

第二种方案:将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的实际工作参与度,即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期间,应承担岗位工作的实际职责,还应对教师挂职锻炼效果实施考核。当然,教师也可以享受工作成绩所带来的报酬,使教师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形成一种利益与考核双向推动的培训方案。

第三种方案:教师暂时脱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直接在企业就职。这种方案的效果更好,可让教师完全投入到企业生产中,经过企业工作实践后再回到学校,教师不但会有企业工作的经历、经验、人脉,还能充分认识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能力与职业之间的衔接关系。当然,这种做法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的经济收入可能会受到影响,岗位工作人员频繁变动对企业生产会有影响,学校任课教师减少对正常教学会有一定冲击等。一般而言,学校如果有对口企业或定向合作单位,就有条件安排新教师先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一年或两年),然后再回到学校教学岗位;如果没有定向合作单位,学校应创造这样的条件,为教师实践搭建平台。

以上是三种常用的方案,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做法可以尝试。比如,学校的一个系或二级学院与某个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在人才的定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课教学方面,让企业骨干直接参与,有些课程还可以直接在生产岗位上完成教学,必要的时候,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共享办学收入来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那些专业与企业生产结合度高的学校,如果校企之间有足够的信任,还可以尝试加强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的岗位互动。

(三)企业的积极参与

参与高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符合企业自身利益。首先,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的前提,从长期看,有助于企业遴选满意的员工。其次,参与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能加强校企双方的互动,深化双方的互信,院校可以通过企业培训教师职业技能,企业也可以借助院校的力量解决员工数量和质量问题,还有助于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重点、难点问题,这对校企双方都有益。再次,协助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还可从中获取一定报酬。

企业参与高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较多,下面两种方案是常用的:一是根据岗位需求安排教师的培训工作。企业首先要对教师的专业和专业应用能力有较好的了解,然后安排教师挂职的次序、岗位、岗位工作内容、时间长短等,并对教师挂职效果实施考核。二是由学校安排教师培训。企业只需给出挂职的岗位和数量、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职责要求等。当然,教师在下企业挂职期间,企业还需对教师履行挂职效果和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必要时可采取教师换岗、增加或减少实习内容、延长或缩短实习时间等措施。

亟须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职业技能规范问题

每个行业有不同的职业技能要求,同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职业技能规范也不相同。美国硅谷的软件工程师与北京中关村的软件工程师的技能要求可能就存在着许多不同,我们很难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但是,一些基本要求是相同的,这些基本要求有的通过行业协会制定并形成规范,有的还没有形成规范,尤其在新兴产业,如网络游戏、数字艺术设计等。对于那些发展较快的产业,原有的标准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需要,也应尽快更改与补充。这件事情可以由行业协会来做,也可以由几家大企业联合起来做,院校专家可以参与。当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只能作为参考内容,教师还应结合本地区企业的特点,从满足地区企业岗位要求出发(因为高职毕业生绝大多数在本地企业里就业),增加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职业技能教学内容。

(二)尊重企业的赢利要求

学校在提高教师职业技能上得到了企业的帮助,达到了培训教师的目的,给企业一定的报酬是合理的。所以,必须尊重企业的赢利要求,这一点可以在校企合作协议中明确提出。同时,学校在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时,一是不能过于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如果教师在企业承担的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并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这些损失应由教师或学校承担。二是不能占用企业太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等资源),不能因挂职教师数量过多而造成企业资源紧张。

(三)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

教师不但应具备一定的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还应通过多种方法不断提高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不同,不能完全通过下企业挂职来提高,需要学校采取其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开讲座,讲述职业岗位要求、日常工作中的好习惯,分析职业素质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性,或通过典型案例予以说明等。还可以将相应企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撰编成册,安排教师学习并组织考试,如果能将考试成绩与工作业绩挂钩,则效果可能会更好。也可以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到不同企业参观学习,组织教师分析讨论不同企业职业规范、操作流程及优缺点,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些对提高教师职业素质都有一定的帮助。

(四)老教师职业技能回补

高职院校的老教师(尤其是退休返聘的老教授)在专业建设中大多起着带头人的作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有较大影响,所以他们也应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但由于年龄、身体、工作要求等因素,安排他们下企业挂职锻炼不太现实,但可以让他们主持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围绕企业的产品更新、工艺革新等内容开展研究,从侧面了解企业和产业市场的现状。

(五)对形式主义培训方式的批判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职业技能培训渠道较多,有行业协会举办的,有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有专业学会举办的,有专业性学术刊物举办的,当然也有大学举办的。培训的形式大多是请专家作讲座、与会人员研讨、颁发结业证书等。从培训效果来看,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许多培训都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不宜通过这些培训渠道(个别效果好的培训项目除外),相对有效的方法还是组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

(六)一蹴而就培训理念的校正

由于企业产品和设备都在不断更新,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两次的培训不可能满足教师技能提高的需要,也难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但是,长时间地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也不现实。所以,需要形成制度,根据专业不同、岗位要求不同、教师个性特征不同安排教师二三年培训一次,或是五六年培训一次。总之,应制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并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应该达到职业化的要求,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甚至学校领导,都应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岗位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真实产业环境,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实训模式和途径,形成职业化特征明显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要避免矫枉过正的两点启示

(一)专业成长与职业技能提高应统一

在强调提高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同时,高职教师不能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术的研究,这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也是适应市场竞争法则的需要。由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企业产品更新快,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与研究,掌握更多的知识,开发更多的产品,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知识与技能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同时,高职教师还应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职业技能才能不断提高,也才能成为合格的高职教师。

(二)高职教师与企业精英的任务和能力要求不同

高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所以要求教师自身要有高素质,具备高技能,掌握丰富的知识,能承担教学任务。可见,高职教师的职业技能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服务的。企业精英是支撑企业的主要力量,承担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任务,他们面对的是市场竞争,所以他们更注重产品的质量。二者相比,在技能要求上教师可能不需要达到企业精英的高度,但在对产业的认识、对市场的了解、对产品性能指标的把握、对职业岗位规范和基本技能要求的理解方面,高职教师应具备企业精英的水准。

“政、企、校”共同解除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面临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异于一般普通高校,肩负着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掌握高等技术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除了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充分了解行业产业特色、本专业在地方发展状况以及本专业应具有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师”素质。那么,如何才能具备“双师”素质呢?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赴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以专业实践为主的锻炼无疑是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双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职教改形势所趋

“能力本位”目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人才培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职课程正从“学科导向型”改革为“行动导向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热点。根据“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的特征是:课程开发要素为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与课程内容排序标准,课程内容的序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物。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一种颠覆性改革模式,是课程结构的质变形态。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为了适应职教改革形势的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家职教政策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都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三)高职院校师资现状

1.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受“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的影响,面对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多数教师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育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更新速度慢。

2.高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参差不齐。我国高职高专学校很多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很难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另外,受传统模式影响,教师一般偏重于理论知识和学历的进修和提高,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锻炼,使得“双师型”教师匮乏,实践能力不强,一专多能教师奇缺。

3.高职教师来源渠道单一。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实践业务培训,缺少在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习的机会,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而企业的“能工巧匠”由于各种原因很难进入高职院校任教,因此,高职院校的“双师型”人才很难得到补充。

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习的能力,缩短课程讲授和生产实际的距离,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本专业在行业、企业中的最新进展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拓宽眼界,为高职院校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同时,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时代性,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一线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可以充分有效地挖掘高职院校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加深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改变高职院校在企业中的形象。

二、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出发点应该是各教学部门根据本部门工作的需要,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或安排学期内教学任务较轻的教师下企业锻炼,尤其应选派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但有些教学部门为了本部门的教学需要或个人一己私利,缺乏远见,往往选派一些教学能力差、跟领导关系不好的教师出去,不愿派教学骨干脱产去实践锻炼,怕影响本部门的教学质量。

2.监管缺位,考核不严。由于下企业的教师众多,实践基地分散,学校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精力对每一个下企业的教师进行关怀、指导和管理,使教师的实践锻炼处于一种“放羊式”状态,流于形式。另外,有的学校疲于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类评估、考核,片面追求下企业的教师人数,对实践锻炼结果考核不严;考核体系不合理,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师应用相同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

3.产学研合作不到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停留在表层,企业为教师安排的锻炼岗位无关紧要或与教师的专业不对口,不能为下企业锻炼的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有价值的实践岗位。

4.教师欠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大部分教师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到企业去锻炼的,但对如何为企业服务认识不够,加上大部分教师服务能力较弱,因此,无法达到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二)企业方面

1.怕麻烦。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理论上有一套,但实践经验不足、夸夸其谈。他们到企业来锻炼,不仅要给他们提供岗位,还要给他们提供指导教师,并且还可能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一些干扰,因此,不愿让教师过来实践,存在一种怕麻烦心理。指导教师实践锻炼,会增加企业职工的工作量,他们往往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逃避指导。

2.怕泄密。实践教师往往被企业安排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岗位,对于一些重要的、涉及核心技术的,或正在研发的技术产品不愿让外人涉及,怕教师泄露和偷学技术,对企业发展造成损失。

3.缺乏合作意识。部分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层次不高,科研开发能力不强,因此相互参与及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认为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就是简单地为教师提供一个实践岗位,配备一个指导教师,或是给自己一个免费的劳动力,不能真诚地与学校及教师展开合作、相互取长补短。

(三)政府方面

目前,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还不健全。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面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是“瞎子摸象”。政府没有承担起在校企合作中作为中间人的作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规范校企之间的合作,特别是缺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

三、对策与建议

(一)学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1.学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对下企业锻炼的教师的考核监督力度,建立奖惩、评价、经费保障等机制,制定合理的管理考核措施,给下企业的教师进行必要的考核和合理的待遇回报。

2.努力构建校企人才互通、互培、互管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和相互管理。应理性选择合作企业和选派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前期应尽量派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加强校企双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辟市场;选择与教师能力对等的企业,达到相互取长补短,合作双赢的目的。

3.校企双方签订保密合同和条约,防止企业的商业机密和关键技术泄密,解除企业后顾之忧。

4.学校应根据企业生产计划和生产任务,合理安排教师下企业的时机和在企业锻炼时间的长短,而不是仅在寒暑假或教师教学任务轻松有空闲的时候派教师下企业,以保证教师在企业能完整地参加一个生产项目或一个生产周期的工作。

5.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的情感网络,努力与相关企业搞好关系,建立起一批校外实践、实训基地,为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供基地保障。在要求企业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利用自己在学术理论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服务,做到互惠互利。

(二)校企深度合作

企业应该树立起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要意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开展校企合作也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有多种。如:(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根据校企双方投入资产的比例,以校企双方共同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营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教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2)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实训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其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3)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并负责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生产与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生产与实训课程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安排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派教师到基地实践,输送优秀毕业生充实企业员工队伍,解决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三)政府鼓励激励

良好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需要靠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要对企业在相关政策上进行优惠和引导,如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明确企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对在校企合作中做出贡献、为高职院校提供优秀教学资源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有了较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存在的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1.政府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企业和学校才能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各级政府应站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主导,以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坚持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2.政策创新,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或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健全法律法规的刚性措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深度合作,保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制定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优惠政策,并把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度化。

3.政府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的对话工作平台,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和校企人才洽谈会制度,促进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对接的长效机制,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建立品牌专业评估公示制度。按照地方主导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门制定和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评估公示标准,重点评估学校与企业是否共建了生产型实训基地、是否共同开发了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是否开发了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以及学生在生产线上的真正技能等内容,打造职业院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以此来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四、结 语

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共同努力解决。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为社会培养一批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掌握高等技术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企业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于企业战略论文优秀范文

2.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3.企业文化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4.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论文

5.毕业论文个人简介范文

406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