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公共管理 > 图书馆管理 > 有关图书馆论文投稿

有关图书馆论文投稿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有关图书馆论文投稿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和科研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图书馆论文投稿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图书馆论文投稿篇1

  略论高校图书馆创新

  摘 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的创新。这种创新,就是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

  一、图书馆创新的提出

  (一)图书馆创新观念的理论依据。

  图书馆创新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告诉全党,科学发展观是统率全党工作的指路明灯,是指引全党工作的灯塔,离开了它就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接着,胡锦涛又宣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发展是大道理,中国的前途靠发展。发展高于一切。因为发展是“着眼于抓紧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就是说,离开了发展,什么矛盾和问题都解决不了。离开了发展,来解决矛盾和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胡锦涛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十分强调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创新”。为此,他一再指示各级党委,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全党全国工作要发展、要创新。全国工作一盘棋,图书馆工作是一盘棋的棋子。棋要创新,棋子必然要跟着创新。这是棋对棋子的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图书馆工作创新,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

  (二)图书馆工作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过程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他的创新过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为例,他们不会滞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不断发展创新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事实证明:在中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毛泽东思想,这就是一个发展,也是一个创新;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又是一个发展,又是一个创新。正如胡锦涛所说:“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创新的。停止的观点、静止的观点,是不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切事物在发展,在不断创新。图书馆工作也是发展的,换句话说,也是不断创新的。

  (三)网络化、数字化推动着图书馆工作不断创新

  21世纪的今天,由于网络化、数字化已成为人类学习、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网上阅读已是一种时尚,一种新的挑战。据资料显示:入图书馆传统的纸上阅读的读者,正在日益减少,而且已成了一种趋势。英国公共图书馆资料显示:1997―1998年度,入该馆的传统读者为355973677人,而2002―2003年度降至323048108人;又据大英图书馆统计:入该馆的传统读者,1997―1998年度为430887人,2002―2003年度降至为407729人。资料告诉我们,入图书馆的传统读者,在日益减少。

  又据资料称:我国东北地区的部分高校,持证到图书馆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00%,降至现时的42.7%,读者满意率已从原来的63%,降至为23.4%。我国国家图书馆的传统读者,2006年比2005年减少了55万人;2006年比2002年减少了100万人。

  据调查材料显示:我国民间传统阅读读者,从1999年的60.3%,降至2005年的48.7%,而且这种下降势头,呈加快趋势。如果不采取措施,让其锐减,那么若干年后,传统图书馆就成为多余之物而消亡。

  与此相反,网上读者急剧上升。据有关材料显示:我国网上读者已由1999年的6.3%,上升至2005年的27.8%,这种发展势头,日益加快,如下表所示:

  图书馆传统读者的锐减与网民急剧飙升,向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挑战――“创新”,是图书馆当前的紧迫任务。

  二、图书馆工作创新

  (一)图书馆业务必须重组

  胡锦涛于2005年10月1日,在《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一文中,提出“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奋斗目标,他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创建创新型国家,作为为国家创新服务的图书馆,必须在资源、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服务业务上重组,这不仅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是对管理体制、技术开发、平台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资源基地,它应有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而具备快速反应,并从服务业务与模式层向用户自主创新需求的知识化与集成化推进。图书馆基于创新需求,必须在信息服务上实行业务重组,以满足自主创新的用户个性化,多元化与全程化的信息需求:

  第一,构筑知识服务平台,将图书馆业务,作为一个整体。为此,可以设想构筑知识服务平台,在服务平台的前端组织知识咨询,参加知识服务;在服务平台的后端,组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开展服务业务,建立以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第二、开展个性化、信息化服务。所谓个性化、信息化服务,是指在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服务平台上,构筑定制的合乎用户特定要求。这种信息服务包含服务内容、服务功能、服务的重组。

  第三、向信息技术的核心拓展。在信息服务中,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必然派生出一项新的服务业务,开展一项创新服务。

  第四、引入垂直服务机制,在引进中注意创新性、全程化与个性化。

  第五,组织网络化虚拟性服务。总之,在自主创新的原则下,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注意以往的综合化、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增添了自主创新的标准,必须在原有基础上,面对用户的创新需求,进行专业上的重组,才能适应新的挑战。

  (二)为创新服务

  图书馆是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是信息、知识传递的桥梁。它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为解决信息资源与文献知识的需求矛盾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了信息资源与知识积聚、提升和深化的历史作用。高校图书馆从现代意义上说,又有它的特殊性价值,它集中体现在人文教育与文献资源服务的功能上,既是一个提供信息知识服务的场所,又是传承文化思想的载体。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师生们已不能从文献资料的借阅来满足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需求,这就要求有更高的文献资料服务,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一个紧迫问题,服务创新。

  高校是科研人员集聚的场所。它既云集一批自然科学工作者,也集中了一批社会科学工作者。他们的专业,随着科技的进步,要求他们创新,已不是原有意义上的改进,而是新知识,新原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新信息。因此,要求高校图书馆为这种创新提供信息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这种服务,首先体现一个“新”字上,开创前无古人的服务方式,是创新的,是新技术、新方法、摒弃一切墨守成规的老方式;其次,突出一个“特”字,就是说高校图书馆要有自己的特色,创新出自己独特的路子,有自己的特强,没有特色的图书馆,是不会创新的;再次,高校图书馆要与本校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挂钩,就是说高校图书馆要为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提供创新服务;第四,注意一个“活”字,就是说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创新上,是灵活多样的。

  (三)图书馆的科技创新

  计算机的出现,它为人类历史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网络化的世界。高校图书馆除传统的库存文献资料外,大力采用新技术,电脑化、数字化,变成为一个网络世界。网络化使高校图书馆焕然一新:

  一、改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记录方式,从传统的文字型逐步演变为数字号码;

  二、改变了图书馆文献载体的形式,从传统的甲骨、竹签、锦帛、纸张等载体演变为磁性光盘;

  三、改变了图书馆文献传递方式,从传统的人力或机械搬运,演变为电子,光子数据传输;

  四、改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形式,从刻字,印刷、分类编目、变成电脑操作;

  五、改变了图书馆为诸者服务方式,由馆藏服务演变为网络服务;

  六、改变了图书馆由书店或图书杂志发行社购置,变为因特网上购置与联合编目。

  图书馆科技创新,不但节省了馆藏空间,在网络化的条件下,图书馆使用了电子文献。电子文献成为信息存储的主要形式,因为它存储密度高,体积小。这样,需要的空间大大减少。由此演变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可以节省。只设几名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检索终端就可以了。用户在办公室或家里,与任何联网工作站联结,便可以查到需要的文献信息。这既方便快捷,又节省时间,对图书馆来说,既节省经费,减少服务人员,岂不妙哉。

  (四)提高馆员业务,是创新服务的基础

  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图书馆员要有过硬的思想和业务上高水平。从过硬思想来说,就是要人性化,我为人人,一切为读者着想,想办法满足读者学习与研究的需要,提供创新服务,这就要有过硬的思想为基础。从高水平的业务创新来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已是一个网络世界,对馆员业务有更高要求:第一、馆员对本馆各岗位业务有较细的通晓;第二,对本岗位的业务精通,并在某个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第三、对读者阅读与研究动向,有全面的了解,并从人性化、个性化加以指导;第四;网络化、数字化,不仅理论上有深入研究,而且操作自如。馆员有了以上专业业务,在业务创新上,就能使创新服务的理论,不断转化为馆员的服务观念和服务实践。

  总之,科学发展观与高科技的进步,要求图书馆业务创新,是时代的使然。而图书馆的创新,必然反映在业务上,这就是创新服务。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2]党员阅读,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

  [3]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4]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年

  [5]图书馆论坛,2008年

  有关图书馆论文投稿篇2

  浅析高校图书馆馆藏质量控制

  摘要:采购部门要理顺采购思路,合理利用经费,加强质量控制,提高馆藏质量,满足读者需要。

  关键词:图书馆采访,质量控制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和科研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图书馆每年需要大量进购图书,不论种量还是数量;另一方面图书馆又面临投入不足,经费紧张的困境。图书馆必须利用有限的资金藏入高质量的图书,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想用的书,让每一本书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要求图书馆根据本馆读者需要,精选图书,优化馆藏,提高服务水平。采购部门要理顺采购思路,合理利用经费,加强质量控制,提高馆藏质量,满足读者需要。

  1.采访人员的素质是提高馆藏质量的关键。

  图书采访工作是保证高校图书馆采购质量的关键。因此,图书采访人员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图书采访质量的高低,一名优秀的采访人员应该具备以下的素质:

  在业务素质上,应该熟悉本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熟悉馆藏,根据学科发展及馆藏特色采书。同时要善于沟通,深入院系,了解师生需要。。根据本校图书馆的特点选用具有针对性的采访方式,确保采访工作高质,高效。

  在学术水平上,一般应该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学术背景,便于触类旁通。目前,很多图书馆都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一种创新服务形式,他们在参与馆藏建设,协助制定资源建设策略与规划等很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学科馆员在图书馆与读者,图书馆与学科之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能很大限度的满足读者阅读需要,同时又兼顾藏书结构的合理搭配。

  2.“采”,“访”结合是提高馆藏质量的有效手段。

  图书采访中,“采”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收集,而“访”则指广泛而系统地进行调查研究,遍访读者,征求他们对图书馆藏书的意见和建议。一般采访人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过分重视“采”,而忽视甚至是无视“访”的重要性。布拉德福定律认为:读者文献利用率在75%——85%之间是比较理想的馆藏。通过广泛的定期的读者调研,对图书馆借阅记录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本校专业设置,藏书规划,藏书原则,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合适的文献,就将是采访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借助“读者服务中心”之类的大学生社团组织,常规化的组织读者调研,掌握学生读者的阅读取向,引导学生读者的阅读取向。通过学科馆员,结合本校的馆藏实际,提高馆藏文献的藏书质量,做到合理馆藏合理分配,最大限度的提高馆藏利用率和读者满意度。

  3.书源控制是提高馆藏质量的最终保证。

  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分布定律认为:文献出版是相对分散的,但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文献出版物又相对集中。当今社会信息来源的渠道千差万别,同种主题词的出版物也是千差万别。在书源的选择上,稍有不慎就会藏入一些虽有品种保证但却质量参差不齐的书源。。例如:同是计算机类的出版物,全国大大小小几百家出版社几乎都有出版规划。那么,藏入谁的出版物就是采访人员要认真考量的问题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版市场的竞争也是日益激烈,在竞争中有些出版社借助市场的强大推动力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成为所谓核心出版社。还是以计算机类出版物为例:我校馆藏图书中会依据读者要求和专家推介选择如“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的计算机类出版物,而对其他出版社的同主题书籍则会谨慎选择。而这种以核心出版社为主的数目采集方式,也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谨慎的选择书源,可以规避一些同主题而图书质量相对不理想的图书入藏图书馆,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了图书的采访标准,最终保证我们所选的图书是读者真正需要而馆藏的确没有的新书,好书。

  图书采访质量控制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图书采访环境在不断的变化,读者对馆藏图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图书采访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的同时,要更加全面,广泛的收集和整理采访信息,建立一套合理的科学的,适用于本馆特色的图书采访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才可能保证我们高校图书馆在有限的经费下,图书采访工作的高质量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张丽萍,高校图书馆采访方式与质量控制,榆林学院学报,2008,(6)。

  [2]杜海宁,文献采访工作若干问题探讨,现代情报,2007,(3)。

  [3]陈虹,新形势下的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

293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