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公共管理 > 图书馆管理 > 图书馆学论文参考

图书馆学论文参考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图书馆学论文参考

  图书馆学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图书馆学论文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图书馆学论文参考篇1

  浅析图书馆学学术评价的意义

  一般认为,学术评价是对一理论、学说、观点、方法的学术价值或理论价值的评价和预测。学术评价的意义在于:其一,学术研究内在地包含着学术评价。只要有学术活动,就有学术评价;其二,交流是学术的基本特征,学术评价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形式。就学术意义来说,不公开发表,不接受学术评价的研究,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健康的学术评价在图书馆学界理应得到维护和提倡,研究它的发展规律就会把图书馆学大大地向前推动一步。通过对学术评价的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基于中国图书馆事业现实问题的积极主张和思想以及能够在实践中展开积极行动的策略。

  由于学术不规范现象已为本专业学术界关注,所以研究图书馆学评价的学问就成了图书馆学中的显学。清理这类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问题:⑴泛道德化。没有注意学术评价的学术性,指望道德操守就能解决这些问题。⑵情绪化。偏激的言论主张废除某些学术评价品类。如废除核心期刊、取消人文项目与评奖活动。有人因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自身出现问题,就否定学术评价存在的必要性。⑶二元思维化。一是把科研量化管理“神圣化”,即用量化考核解决所有问题;二是把量化管理“妖魔化”,认为量化考核有百弊而无一益。显然,这两种极端都有失公允。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本专业人士对学术评价的意义没有深究。因此,我们需要探讨此问题。

  1 技术意义

  学术评价活动有制度与操作层面的意义,即工具层面的功能,强调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无疑,它具有本身的缺点:社会目的性太强,可能给评价对象造成直接压力,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比如,评职称、评奖、评基地、评博士点等活动所产生的正负社会效应。在学术评价活动中,行政权力的合法性与权利滥用并存。

  学术评价的技术意义主要为:

  ①研究群体的鼓励。激励评价对象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和达到一定的学术目的。科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到诺贝尔奖金、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大学的荣誉教授的确定,小到核心期刊表的确定都具有激励的作用。②有利于教育规划的制定。③有利于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④有利于学术权威的形成。⑤有利于学术失范的监督。⑥有利于研究资金的筹措和分配。引导科研资源的分配。

  文化是比思想和主义等更重要、更具有影响力、更持久的一种存在方式。没有标准与尺度,学术资源的分配和学术水平评价将在人情、利益和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前溃败。这既是一种理论的缺陷,又是一个情感的悲哀。若没有实证技能,学术评价活动难以跳出“感觉和经验”的藩篱。技术化的学术评价有无比的优越性,一旦构成一个随时可以修改的数学模型,就能找出一个隐藏在这些数量关系之后的因果制约关系,并能精确地描述这些关系及其动态的文化过程,这就把一个简单的模型加诸一个复杂的客观过程,使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活动。比如,CSSCI等检索系统为学术评价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当前,图书馆学界的学术面临着具体情况:①写论文的门槛较低。本专业论文成果底数充裕,需要选出精粹的成果。②资源紧张。本专业期刊版面非常宝贵需要精心呵护。正因如此,有关各种关于转载、摘录、引用、被引用等学术考量的研究很有必要。

  但是,技术化路线还有很多路要走,需要环境和条件的支撑,也就是说它应与观念层面的学术评价相辅相成。我们需要关注学术评价的本体意义。

  2 本体意义

  学术本质是求真,其灵魂是创新。学术以追求真理和知识创新为目的。这就构成学术评价的抽象基础、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这就构成学术评价的抽象基础、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而不是去激发学者善于做学术“处理”和学术经营和投机。学术评价是对一个评价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品格的考察,是对被评价对象做学理分析和学术价值的判断。

  观念层面的学术评价不是基于利益分配的逻辑而是基于学术发展的逻辑。学术评价活动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科内在资源建设,引导学者敬畏学术、尊重学术,以创新为判断学术研究质量的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在资源的支持来进行学术研究,即使已有健全的外在制度的支持与行政支援,学者也只能提交形式主义格调的成果;即使非常重视诸如注释、索引等操作层面的格式、步骤和规则,学者也会在研究中采取随意行为。这些意义概括如下。

  在于科学标准的制定与探讨。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都应该有标准,学术评价者必须坚守这一底线。

  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有序的机制。本体意义就是探寻图书馆学发展的“序”,就是解决图书馆学体系改造和建构问题,关乎逻辑起点、框架的逻辑顺序、方法论。它使学术研究能够有一个为学界所大致认同的范式或平台,从而使学术对话成为可能。接受一种科学知识的共同体是由受过专业知识训练的人组成,按照一种有机研究传统进行工作。共同体成员密切合作,按照这种共同的范式有组织地高效进行研究工作。若没有标准而对伪科学和伪学术过分的宽容,人类整个文化就被损伤,健康的学术交流发展的机制也就无法形成,就有更多的人致力于如永动机制造,推翻相对论,改写进化论,重建心理学等类似的伪学术活动,还有更多的人抱着唐吉?诃德式的学术幻想做一些徒劳的“研究”。

  提高学者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关注何种问题的一种自觉的理论意识。哲学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是对问题意识重要性的高度概括。问题意识淡薄者常感到“不知道写什么好”,也不知道何为“真问题”何为“假问题”。

  促进知识增长。评价者要注意学者是否有严格准备。学术评价活动可以促进学者一方面发展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十分关注相关理论和与之竞争理论的发展,发现新假设和新方法。学术评价可以通过对某个课题进行学术史的清理,促使学者是对已有的成果“接着讲”,“接着讲”不是“照着讲”。“接着讲”是拷问、突破、发现阙如,是扬弃,是创造,是发展,是波普尔式的“猜测与反驳”。

  促进方法论的进步。从某一个方面来说,理论的进步就是方法论的进步。许多“民间科学家”、“业余学者”、“科学狂想者”[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往往因没有学术方法而进入不了学术共同体。理论创新的关键之一在于思维方式的进步。

  提高理论阐释水平。科学追求的目标是理论的广泛说明能力和精确的预测能力,使本研究领域已发现的规律在理论上更大的完善。

  张扬超越情怀。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要靠自己的问题意识与理论阐释水平来影响别人,要有学术良知,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言:“学者的最高境界是人格。”

  3 本体意义的关注

  为了实现图书馆学评价的本体意义,我们可把重点放在对图书馆学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的关注上。图书馆学的现状使研究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图书馆学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质,构架起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这是我们本体关注的维度。

  3.1图书馆学存在的根基

  图书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又是关于物的学问。图书馆学是作为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混合体而存在的。图书馆学存在的价值就是认识图书馆的本质,我们的学术评价就是做一些工作来促进图书馆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图书馆学研究不可随意、简单、信手选题,在众多的领域研究中,也不应该缺少图书馆学的立场。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标准,人们常说的三独立:独立的概念体系、独特的研究方法、独特的研究对象。正因如此,“挑战”、“困境”、“危机”是研究者反思自身状况常使用的概念。

  3.2“说”与“做”的关系

  我们需要基于理论实践关系的审视。理论提出后,我们应思索实验与实践如何“复制”的问题。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根本旨归在于改造和优化实践。图书馆学不能是只“说”不“做”。纸上谈兵的“实践”,虚构和抽象的“实践”与活生生的真实实践,新鲜和真实的理论生活是有本质区别的。通过有效的学术评价促使图书馆学引导实践的规范。

  3.3不同学科的“分”与“合”的关系

  我们需要基于图书馆学科与其他学科关心的探讨。学术研究还是以本专业为基点。众多学科的加入使图书馆学成为一门领域。整理各学科知识是图书馆学的基本工夫。

  3.4本土化与国际视野的关系

  我们需要基于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的阐述。图书馆学需处理国际视野与本土化的关系。对西方图书馆文化的“过度阐释”,未必就算完成了学术研究任务。有西方文化“套解”中国图书馆事业,不能仅仅是一种时尚,也要在中国实践中消化、甄别。文化特点、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生活习惯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的图书馆学。

  参考文献:

  1.图书馆学评价的难点.[J]图书与情报2006.02.

  2陈业奎.实践是图书馆学最大的价值取向[J]图书情报工作.2004.02.

  图书馆学论文参考篇2

  论现代图书馆学原理

  图书馆学原理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图书馆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探讨图书馆学最普遍、最基本的道理,属于图书馆学理论深层次的探讨,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深入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图书馆学研究由表到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专深的重要转变。长时间来,图书馆学理论发展较慢,根本原因是图书馆学研究重视表象描述、技术研究、边缘研究、理论引进、热点议论,忽视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基础研究,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深层次理论问题,更是重视不够,研究者甚少。为此,我们认为,图书馆学原理的研究应视为是将图书馆学研究引向深入的良好开端,是图书馆学研究回归本体研究的重要体现。

  1 什么是图书馆学原理

  在讨论什么是图书馆学原理之前,需要说明我们为什么选用“图书馆学原理”一词。世界上许多事物和学科都有自己的原理,如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贝勃定律、计算机原理、电视机原理等。电视机原理就是说明电视图像产生、形成的道理,说明电视机结构功能。目前中外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原理有两种说法:一是“图书馆学原理”;二是“图书馆原理”。两者仅相差一字,有什么不同吗?我们认为二者没有本质的差异,都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图书馆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为目标,强调原理要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应用性、指导性、学术性。因此,应视为同一内容的两种提法。如果说有所差别,则是研究者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主张“图书馆学原理”的人侧重于从图书馆学学科出发,强调“原理”的学术性和科学性,强调图书馆学原理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主张“图书馆原理”的人,则是侧重于图书馆的实践,强调“原理”的实践性、应用性、指导性。根据上述分析,为了图书馆学的建设和图书馆实践的发展,我们认为选择使用“图书馆学原理”一词更为恰当可行。

  1.1 图书馆学原理的定义

  准确给图书馆学原理下个定义,是图书馆学原理研究的重要前提。

  什么是图书馆学原理?辞海编辑委员会编撰的《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认为:原理“通常指某一领域、部门或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科学的原理以大量实践为基础,故其正确性为实践所检验与确定。从科学的原理出发可以推演出各种具体的定理、命题等,从而对进一步实践起指导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1980年版认为: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这就是说原理是指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也可说原理即道理、规律,但不是一般的道理与规律,而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与规律。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结合图书馆的本质与实际,给图书馆学原理下一定义:图书馆学原理是指图书馆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可作为图书馆其他部门规律的基础的规律,是图书馆领域中最基本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它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来源于图书馆实践,并能指导图书馆实践,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不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不应视为图书馆学原理。

  为了对图书馆学原理的定义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定义的内涵作如下界定:

  ①必须以图书馆整体为研究对象,不是以图书馆的某个分支、某个部分或与图书馆相关联的某些事物为研究对象。图书馆整体包括图书馆工作、图书馆事业、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内在联系与外部关系、图书馆产生与发展过程。图书馆整体,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图书馆内部的组成要素、本质、矛盾、内在联系;二是图书馆外部联系。图书馆虽是一个独立的事物,但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运转,必然要与一定社会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产生相互作用,没有这种联系和相互作用就不能生存、运行,也不能产生图书馆学原理。因此研究图书馆学原理,必须对图书馆内外两部分同时研究,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图书馆学原理,否则就会产生片面性。当前图书馆学原理研究中产生某些分歧,就是没有把图书馆内外两部分看成为一个整体,有的注重内部,有的注重外部,从而看法不一,结果不一。

  ②以图书馆实践为基础,从图书馆实践中总结、概括图书馆学原理。图书馆实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当代各种形态各种类型图书馆,既有物理实体的,也有虚拟的;二是过去各个历史时期的图书馆;三是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图书馆现状与历史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但基本规律是一致的,图书馆原理是共同的;四是图书馆运行空间。

  ③对图书馆实践起指导作用。能对图书馆起指导作用的图书馆学原理,必须是经过图书馆实践检验正确并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其原理应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科学性、学术性。

  ④图书馆学原理是图书馆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是各种图书馆、各国图书馆、各个时期图书馆共同具有的规律,不是一般的规律,也不是特殊的规律。

  ⑤从图书馆学原理出发,能步步推演出图书馆各种具体的定理、命题。

  ⑥图书馆学原理必须能涵盖图书馆的基本方面,原理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能伴随图书馆运转、循环往复,真正成为图书馆运转的“灵魂”。

  ⑦具有稳定性,不受图书馆学研究热点的影响,更不因为某一热点,就可随意改变图书馆学原理或颠覆图书馆学原理。

  1.2 图书馆学原理与图书馆规律、定律、法则、原则的比较

  有人认为图书馆学原理与图书馆规律、定律、法则、原则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也有人认为,上述五者只有细微差别,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可通用的。我们同意后者的看法,认为后者的认识比较符合实际。为了搞清原理、规律、定律、法则、原则的异同,下面作些比较。

  前面已明确图书馆学原理定义。图书馆学原理就是图书馆最基本的、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也就是最基础的规律。那么,什么是图书馆规律呢?《现代汉语词典》1980年版认为: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拟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也叫法则。”图书馆规律就是图书馆各部分之间、各组成要素之间、图书馆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经常起作用,不会随意改变,决定着图书馆发展的趋向。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通过图书馆实践可以认识它,并可用它来指导图书馆的发展。这就是说研究图书馆学原理,就是研究图书馆最基本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础的规律。我们不要把原理与规律对立起来,而是要揭示、总结、概括图书馆实践中最基本的规律。规律有主要规律、次要规律。图书馆学原理属主要规律。

  图书馆规律与图书馆定律有何异同呢?《现代汉语词典》1980年版认为:定律是“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这说明规律即定律,两者没有本质差异。

  什么是法则?《现代汉语词典》1980年版认为:法则即规律。规律也叫法则,这充分说明规律与法则是没有区别的,可通用的。

  关于原则,《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认为:原则“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现代汉语词典》 1980年版认为: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这就是说原则也称法则。有人认为原理与原则是有区别的,原则是由原理衍生出来的,在层次上低于原理,是从原理而来,与原理相适应,原则具有一定强制性,必须遵从,强调一致,不可各行其是。对这种看法,我们表示尊重。从某种角度来说,原理与原则存在一定区别,但从总体来说,原则即法则、规律,与原理、规律、定律、法则的内涵差别不大,有时是可通用的,如“图书馆建设原则”,所指内容为图书馆建设原理。

  通过上述比较,原理、规律、定律、法则、原则,虽用词不同,或存在某些细微差异,但本质是一样的,内涵基本一致,是可通用的。正因为如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就以不同形式、不同名称翻译、介绍、出版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S.R.阮冈纳赞(Shiyali Ramamrita Ranganathan, 1892- 1972)于1931年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学五定律》 (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一书,其中有的译为《图书馆学五定律》,有的译为《图书馆学五法则》。

  2 图书馆学原理研究的目的与目标

  我们为什么要探讨图书馆学原理呢?目的如下:一是为了深入揭示图书馆的内在联系、本质、矛盾、外部关系、发展规律,以指导图书馆实践,特别在今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图书馆学原理是哪些呢?我们应予以回答。二是为了发展图书馆学,提升图书馆学理论,特别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学原理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含意很深,需要我们多下工夫。有人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应该多研究一些理念,而非概念。我们认为,从实际工作来说,这种观点好像还不错,但从一个学科建设来说,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理念与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同样重要,不能只要这,不要那。概念来自理念,是理念的提炼、归纳、概括,理念对于实践的作用大,但概念对于实践同样重要。一个图书馆工作者如果对图书馆的一些基本概念搞不清,又能说他会有好的、有价值的观念吗?一个学科要提升,如果只有一大堆材料,许许多多的观点,上升不了概念,又怎能提高学科的理论水平呢?又怎样让一个学科不断发展、成熟呢?三是我们不能长期靠发展边缘学科来支撑或顶替图书馆学的繁荣与发展。四是为了提高图书馆学教育水平,培养图书馆学人才,特别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人才。

  图书馆学原理研究应达到什么目标呢?总体来说是要摸清图书馆有哪些基本的、对图书馆的发展起长远性作用的规律,具体来说图书馆学原理应明确回答以下问题,讲清这些问题的道理:①图书馆是什么?怎样形成?由什么构成?图书馆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②图书馆为什么产生、存在,而且能成为人类社会一种永恒的、普遍的社会现象?③图书馆功能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为什么一些事物被淘汰、消失,而图书馆却能不断成长壮大?④图书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来源于何处?⑤图书馆创新的手段是什么?⑥图书馆如何提高自身效益,做到投入少、产出多?增值机制是什么?附加值是什么?⑦图书馆的主体是什么?怎样控制其运转?⑧图书馆如何与社会、环境互动,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又怎样得到社会充分的支持;⑨图书馆的发展如何与社会相适应,做到图书馆与社会平衡发展,并使图书馆真正融入社会;⑩图书馆如何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我们认为以上这些应是图书馆学原理回答的问题。

  3 图书馆学原理研究的发展过程与评介

  3.1 国外图书馆学原理的研究

  自20世纪30年代由印度阮冈纳赞开创图书馆学原理研究以来,至今70多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1年至1995年,代表人物是阮冈纳赞,他是图书馆学原理的开创者。在长达64年的时间里,由于没有人能够超越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思想,因此图书馆学原理长时间停留在学习、宣传、研究、评论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也可说这段时间是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阶段。为什么形成这种局面,这是值得世界图书馆界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阮冈纳赞的理论达到顶峰,无法突破呢?还是我们对图书馆学基本理论,特别是图书馆学原理深入研究不够呢?我们认为,后者是主要原因。

  1931年阮冈纳赞出版了《图书馆学五定律》第一版,50年后再版。五定律为: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第二定律,每个读者有其书;第三定律,每本书有其读者;第四定律,节省读者的时间;第五定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以上五个定律是一个有机整体。作者通过实践与调查,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这本书。全书以图书馆整体为研究对象,对图书馆实践进行了概括、抽象。他认为这些原则是“从图书馆工作已呈现的趋势中反映出来的,并能够指出目前尚未明朗的未来趋势的规范原则”。五定律从根本上为图书馆阐明了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与方向,可以说是图书馆学原理领域中开创性的成果,对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学原理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影响了图书馆几代人的思想。

  《图书馆学五定律》问世之后,广泛流传于世界,并获得国际图书馆界的普遍认同,被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学教材收录,为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学研究者反复引用,被誉为“我们职业的最简明的表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图书馆工作的最高准则。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J. H.谢拉(Jesse Hauk Shera, 1903-1982)认为:“阮冈纳赞打开了我的眼界,也打开了许多人的眼界。”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 F. W.兰卡斯特(Frederick Wilfrid Lancaster, 1933 -)撰文说:这五条定律“从表面上看起来很通俗,但实际内容却很深刻。它们根本上阐明了图书馆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在今后仍然像五十年前一样适用。”

  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出版至今已75年,尽管社会和图书馆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五定律并未过时,常为人们研究、学习、评论、引用。为什么它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呢?原因在于:①五定律揭示了图书馆最基本的规律、本质、矛盾,最具普遍意义的道理,如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从而明确了图书馆的目标与发展方向;②五定律是从图书馆长期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能为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研究者普遍接受与认可;③经过图书馆实践检验,证明五定律是正确的,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它不仅具有实践性、科学性,还具有指导性,能指导图书馆实践发展;④五定律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特别是第一至第四定律,这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目的、出发点,也是图书馆的价值所在和图书馆发展的动力来源;⑤五定律内在逻辑性比较强,能层层推进,定律之间具有一定联系性,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⑥五定律充分显示了图书馆的特色,既有独立性,又能有机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定律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认识能力的限制,存在局限性和某些缺陷是很自然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图书馆基本规律的全面性、整体性认识、揭示不够。五定律揭示了图书馆内部的某些规律,如书在于用,书与读者的内在联系、互动关系等,而对于图书馆的外部规律缺乏探讨与揭示。正如前面所说,图书馆虽是独立体,但不是孤立体,总是在与一定社会互动中存在、发展的,离开社会环境,图书馆就将失去存在价值,就不能生存,更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总结图书馆与社会、环境互动中的基本规律是不可缺的,是图书馆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第四定律“节约读者的时间”,虽然揭示了读者服务的部分要求与质量,反映了服务观念、服务方式与手段,但在理论上概括、上升不够,过于具体,只能算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一个具体规律,不属于基本规律。

  与阮冈纳赞同时期的一些前苏联图书馆学家也对图书馆学原理进行过有益研究,但他们主要集中于“苏联图书馆事业的组织原理”,如О.С.丘巴梁(Ог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Чубарьян,1908-1976)在1976年出版的《普通图书馆学》一书中就有较系统论述。

  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今,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米切尔·戈曼(Michael Gorman)。从20世纪下半期开始,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发展很快,广泛应用于社会诸多方面,使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互联网遍布世界,图书馆的信息知识载体多样化,信息知识的存取、处理、传递发生重大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手段、渠道多了,获得信息知识变得容易和迅速了,信息知识的自由存取也由口号变为现实,图书馆更接近人们,更具人性化。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界一些人士开始对已流传60多年的阮冈纳赞五定律重新进行思考、解释,从而图书馆学原理研究跨入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是在阮冈纳赞研究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既有继承,也有创新,是对图书馆学原理研究的有力推动。尽管研究者由于各自出发点、观察问题的角度和使用方法不同,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应是正常的。

  1995年美国学者戈曼与人合著,出版了《未来的图书馆:梦想、狂想与现实》(Future Libraries: Dreams Madness and Reality)一书,提出“图书馆学新五律(Five New Laws of Librarianship)”:第一定律,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素质。认为为个人、团体及整个社会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最重要的原则。我们的使命不仅是为个别的真理探求者,而且最终为提高人类文化修养这一更为远大目标及其更为广泛的需求服务。这是图书馆工作产生、存在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第二定律,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认为面对电子图书的冲击,应重视各种知识传播方式,承认未来的图书馆将使用各种知识和信息载体。因为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都是对原有传播方式负载能力的增强与补充。

  第三定律,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认为图书馆工作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将新技术与新方法成功地结合到现有活动和服务中的过程。科学技术的明智采用,并非寻求有趣的新技术的应用,而要对成本-效益、成本-收益进行权衡。如联机目录明显地优越于卡片目录和缩微式目录,联网标引和文摘服务明显地优越于其纸印本前身。现代图书馆应当拥有电子流通和采访控制系统或串行控制系统,并且应当设法提供获取所有数字化数据和各种事实(包括数字型、书目型、图像、文本型)的途径。纸印本,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通过持续阅读方式传播的累积型知识的出色媒体。

  第四定律,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认为必须在今后的50年,甚至上千年中,保证图书馆及其藏书完好无损地存在,才算完成了我们的使命。图书馆理应成为各个时代人类文化成果和知识的共同收藏之所,这一重要职责必须成为我们考虑任何技术革新的前提。图书馆是自由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平等使用图书馆,则是一种可笑的矛盾修饰法。

  为此,图书馆在保存所有社会和团体的全部记录的同时,还必须保证这些记录能为所有人利用,不仅仅是为那些有钱有权的人服务。我们要努力保持开放,且使所有公民都必须有机会使用。第五定律,尊重过去,开创未来。

  认为明天的图书馆,必定是不仅继承了过去的图书馆的优良传统,而且保持了图书馆历史观念和人类知识传统观念的图书馆。图书馆无论如何变革,都应是肩负历史赋予了伟大使命的知识传播机构。只要有历史观念,懂得我们所肩负历史使命的持久价值及其延续性,图书馆就永远不会被破坏,不会消失,但图书馆必须公正地、清醒地、理智地将过去与未来相融合。只有如此,才能在变革的面前,既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争取更美好的前景与未来。

  戈曼“图书馆学新五律”的提出,正如他自己所说:“是站在了我们职业的这位巨人(阮冈纳赞)肩上,以当今图书馆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背景,对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所蕴涵真理的重新解释。”这就是说,“图书馆学新五律”是在继承阮冈纳赞“五定律”的基础上,结合今日图书馆的新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五定律”的内涵作重新解释。为什么戈曼又要使用“新五律”一词呢?其目的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他的“新五律”具有新意;二是“新五律”虽然是继承阮冈纳赞“五定律”的框架和主要思想,但仍是有所区别,如“新五律”与“五定律”的每条标题就不同,阐述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新”主要是为了与阮冈纳赞“五定律”区别,体现时代气息。

  “新五律”有哪些特点呢?一是时代感强。新五律立足于新的技术环境和社会背景,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二是具有新意。这种新意体现在新五律的每条内容的阐述,某些观点具有很深哲理,对图书馆现实具有很强指导性。三是新五律与阮冈纳赞“五定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是继承了“五定律”的框架和主要思想。对五条框架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在内容上第一定律强调图书馆服务于人类社会,第二至第四定律强调各种知识、信息载体的使用,强调采用新技术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体现了阮冈纳赞的“以读者为中心”。

  “新五律”由于受阮冈纳赞“五定律”的制约,没有明显的突破与新发展,只能说是“五定律”的重新解释和重新填词,标题也显得一般化,缺乏图书馆专业特色,也可用于媒体、宣传、教育。由于受“五定律”框架制约,图书馆学原理中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如图书、读者都没有在“新五律”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大大削弱了图书馆学原理最基本的部分,使人觉得它有不如阮冈纳赞“五定律”完整之感。

  3.2 我国图书馆学原理的研究

  我国图书馆学原理研究是世界图书馆学原理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世界图书馆学原理研究基本同步。1995年前主要是翻译、评介、宣传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并结合国情有所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就有“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原理”、“图书馆事业建设原则”等章节,但还不是很系统。1995年戈曼提出《图书馆学新五律》之后,很快被介绍到中国,比较早的是由景海燕编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发表的《图书馆学新五律》一文,从此,中国图书馆学原理研究跨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图书馆学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对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和戈曼的《图书馆学新五律》进行比较研究,如《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发表景海燕撰写的《图书馆学新老五定律之比较》,及1999年第4期赵笙、张欣毅合著的《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学新老五定律引发的思考》等。

  第二种形式是在对现有成果评价的基础上,以图书馆整体为研究对象,对图书馆的内外基本规律进行新的探讨。如黄俊贵2001年在《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发表《图书馆原理论略——从阮冈纳赞五定律及戈曼新五定律说起》。文章对新老五定律进行评论之后,提出了图书馆的五条发展原理:第一原理,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相适应;第二原理,符合国情;第三原理,以读者为中心;第四原理,可持续发展;第五原理,以办馆效益为目标。这五条图书馆发展原理,也可说是图书馆建设原理,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图书馆事业建设原则研究的连续与发展。

  在五条原理中,第一、二条原理属于图书馆外部发展规律。周九常2006年在《中国图书馆学报》第3期发表《新图书馆学五原理》一文,提出了新的图书馆学五原理:第一原理——存在原理。认为图书馆依靠其客观知识资源实现共时性社会记忆与历时性社会记忆,目的在于寻求图书馆“存在”的理由;第二原理——动力原理。认为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知识利用和社会的知识(文化)保存、传承和创新需要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原理——动态过程原理。认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迁(包括用户环境),图书馆在资源、管理和服务诸方面会不断进行动态适应性调整;第四原理——关键因子原理。

  认为观念、信息技术与制度安排是影响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内生变量;第五原理——实践主体原理。认为职业图书馆员在图书馆实践领域中占着主角位置。周九常的新图书馆学五原理,侧重于图书馆内部发展规律的探索,原理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思路是正确的,但由于每条原理的标题对图书馆实践的概括、提升不够,因而缺乏图书馆的个性与特色,比较一般化,若没有作者对每条原理的文字解释,就不知具体内涵是指什么。

  第三种形式是以图书馆的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探索图书馆学的某些原理。如梁灿兴2003年在《图书馆》第3期发表《可获得性论:从图书馆学原理到图书馆原理》一文。文章以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为研究对象提出三条图书馆学原理:文献单元属性的分化与融合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性设施;提高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得性是图书馆领域角色再分配的出发点。柯平、王平2006年在《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发表《基于知识资源论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研究》,以知识资源为研究对象提出四条图书馆学原理:知识资源存取原理;知识资源转移原理;知识资源传承原理;知识资源管理原理。以上两文各自从自己创立的研究对象出发,提出图书馆学原理,虽然不是从图书馆整体出发,也应视为对图书馆学原理的探察,因为他们阐述的具体内容仍是在图书馆范围之内的。

  我国图书馆学原理研究,从1995年以来,已取得一些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参与研究的人不断增加,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和系统化,这是一种可喜的情况。尽管目前成果还不多,认识还不一致,但为今后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4 现代图书馆学原理

  所谓“现代图书馆学原理”,是指我们今天所能认识到的原理。有人问图书馆学原理应该有多少条?我们认为不应该有数量的限定,如果要限定,则是无根据的、不科学的,事实上,谁也没有说过只能是几条。不能规定图书馆学原理为几条的原因在于:①图书馆是一种客观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②人们对于图书馆实践的认识是由浅到深,并随着图书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③与研究者个人对图书馆实践的认识能力、思维方式、对资料与数据掌握的程度、对问题的分析、分类、归纳、概括有关。有人还问,为什么从 1931年阮冈纳赞提出“五定律”以来,至今不少研究者仍维持“五条”原理,最多加上个“新”字,而不能或不愿突破呢?我们分析有如下原因:一是为了尊重阮冈纳赞;二是阮冈纳赞的“五条定律”已产生深远影响,为世界图书馆界普遍认同;三是利用“五定律”的影响力,以提高个人作品的影响和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四是用“新五律”可以区别“老五律”,并使读者有新鲜感。

  现代图书馆学原理由图书馆内部、外部的基本规律组成,我们认为主要有10条。

  4.1 第一原理

  图书(信息、知识资源)与读者(用户)是图书馆构成的两个基本方面,即图书馆构成原理。图书馆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是由图书、读者、人员、建筑设备、技术方法、管理等要素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诸要素中,图书与读者,或收藏与利用是主要矛盾,影响和制约其他要素的发展。在图书与读者这对主要矛盾中,读者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读者的需求,不仅影响图书的收集、处理、积聚、存储、转换、传播,而且影响图书馆建筑设备的改善、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技术方法的创新、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变革等。

  图书与读者是构成图书馆的两个基本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为图书馆,只有两者的同时存在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才会有图书馆的运转,才会产生图书馆的功能,才能实现信息、知识的自由存取。这是任何时期、任何社会、任何形态图书馆都不可改变的基本规律,也是图书馆学原理的第一原理。这一原理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是图书馆,图书馆就是对图书(信息、知识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理、积聚、存储、选择、控制、转换和传播,提供给一定社会读者(用户)使用的信息系统。人们也称它为人体之外的记忆中心、知识宝库、数据库等。

  4.2 第二原理

  信息、知识资源的收集、积聚与存储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即图书馆根基原理或记忆原理、生存原理。图书馆收集、积聚、存储信息知识资源越丰富,时间跨度越长,数量与品种越多,质量越高,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自然就大,价值就高,使用者就多,社会影响就广,图书馆的地位自然就高。当代世界著名图书馆,主要是收藏信息、知识资源丰富,时间跨度长,有特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些事物被淘汰,消失了;有些事物生命力特强,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成长、壮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一种社会现象,不仅没有被淘汰,也没有被削弱,而是伴随人类社会不断成长、壮大,成为人类社会一种永恒的现象。图书馆为什么能长期存在,永不消失呢?根本原因有三:

  一是人类社会既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文明、信息、知识、科学文化和技术。图书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的文明窗口,人类知识的宝库,它系统收集、积聚、存储了人类各个时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科学知识的源泉,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替代的,因此任何社会都特别注意保护它的存在和发展。

  二是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的“记忆”中心,由于人脑“记忆”有限,因此必须有人体之外的事物来帮助或替代人脑“记忆”,从而产生了记录“记忆”的文字,发明了记录和传播“记忆”的载体,存储“记忆”的图书馆。图书馆从产生之日起,第一重任就是广泛收集、积聚、存储人类的“记忆”。图书馆通过长期的收集、积聚、存储,已成为人类社会最完整、最系统、最重要的历史“记忆”中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有力见证者。

  三是收集、积聚、存储信息知识资源是图书馆为读者(用户)服务的基础、物质条件。以上说明信息、知识资源的收集、积聚、存储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学第二原理。图书馆从总体来说是一种永恒的现象,但不等于说每个具体图书馆都是永恒的,若不重视信息、知识资源的收集、积聚、存储,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因为生存的基础不存在或很脆弱。

  如何做好信息、知识资源的收集、积聚、存储呢?一是要重视原有资源的整理、开发、保护、转化;二是重视各种新型载体的收集、积聚与存储;三是建立新型载体的储存体系。

  4.3 第三原理

  服务读者(用户)是图书馆的终极目的,即图书馆功能原理或价值原理。服务读者,满足社会需求是图书馆的出发点、根本目的、永恒主题。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如下:①图书馆是一个人造系统,不是自然系统,人类社会建立图书馆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对信息、知识资源的需求;②图书馆收集、积聚、存储信息知识资源的根本目的是为世世代代的读者服务,为他们的利用建立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最基本的条件、手段,不是为收藏而收藏,任何庞大的馆藏或网络资源不为读者利用,是毫无意义和毫无价值的;③图书馆的功能、作用、价值,只有通过服务读者,才能产生,才能体现;④图书馆只有服务于读者,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得到社会的承认、爱护、支持,并与社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在今日环境下,如何比较充分地满足社会需求呢?一是普及图书馆,只有普及,才能比较全面地满足社会广大群众的需求;二是采用现代各种信息、知识交流与传播手段;三是坚持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知识性、教育性、服务性;四是建立开放、公正、平等的利用制度;五是确保信息、知识的自由存取,实现无障碍服务;六是提高服务质量,节约读者时间。

  4.4 第四原理

  读者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即图书馆动力原理。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来源于何处?我们认为读者需求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有人认为只要有钱,就能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就可增加信息、知识资源的购置,改善图书馆的建筑设备等。我们不否认钱对图书馆的重要性,但钱只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不是根本动力。因为办图书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需求,服务社会。一个图书馆长时间无读者利用,或利用者很少,是难以得到发展的。只有读者需求,才是推动图书馆全面发展的动力。

  读者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旺盛需求;第二层次是一般需求;第三层次是需求量很小。三者之中,旺盛需求能全面推动图书馆的快速运转,促成图书馆各组成要素的平衡发展;一般需求能推动某些部分的发展,但难以达到全面发展;需求量小则抑制图书馆发展。需求量小的原因:一是读者自身的原因;二是图书馆的原因,如图书馆人的观念陈旧,规章制度限制了读者的利用,图书馆的信息、知识资源不足,品种不符合读者的需要,新的书刊量过少,图书馆的建筑、设备、服务方式影响读者利用等。

  4.5 第五原理

  新技术是创新图书馆的重要手段,即图书馆创新原理。图书馆靠什么来创新呢?图书馆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新技术是创新的重要手段,纸质印刷本、缩微技术,视听技术,在历史上都对图书馆创新产生过重大影响,曾改变过图书馆的某些内容与结构,改善了服务方式,扩大了服务内容,提高了服务质量等。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使图书馆的整体结构与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知识载体的品种多了;收集方式、加工处理流程、存储方式变了;读者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多了,速度快了;图书馆内部结构、图书馆员的观念变了。从而使图书馆走上一个新台阶,并以崭新的形态与社会同步跨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成为时代新亮点之一。

  4.6 第六原理

  管理是图书馆提高效益、实现增值的关键,即图书馆效益原理,或增值原理。在同一时段、同等条件下,为什么一些图书馆办得好,一些图书馆办得差呢?为什么有的图书馆投入少、产出多呢?有的投入多、产出少呢?为什么有的图书馆增值高,有的没有增值呢?关键在于管理。管理是图书馆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过程。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政治思想教育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等。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财、物、时间,即工作人员、经费、信息知识资源、建筑设备、物资、时间等。管理的目的是要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转,提高图书馆的全面效益和工作效率,做到投入少、产出多,实现增值的目标。管理的核心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持续发展观、效益观、以人为本观、读者(用户)服务观、法治观、馆员参与观,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全馆人员积极性。

  图书馆效益或增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知识资源的传播与利用效益,这是最基本的效益;二是图书馆建筑与设备利用的效益;三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的效益。图书馆效益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当前效益、长远效益。由于图书馆属公益性的公共福利事业,由国家或集体投资,用纳税人的钱,是一个非赢利性的机构,因此其效益应以社会效益、长远效益为主,着重于全体人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

  4.7 第七原理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建设的主体,即图书馆主体原理。硬件、软件都是图书馆不可缺的,但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建设最重要的因素、决定性的因素。一个图书馆没有图书馆员就无法运转,计划无法实施,目标无法实现。图书馆像一条在大洋中航行的大船,图书馆员就像船上的船员和驾驶员。由于图书馆员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在图书馆建设中要重视图书馆员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具体来说:①尊重图书馆员,爱护他们;②重视图书馆员的教育与培训;③吸引他们参加图书馆管理、培养“主人翁”感;④建立一个内外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重视领导与馆员、馆员与馆员、馆员与读者的沟通。

  4.8 第八原理

  图书馆发展必须符合国情,适应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即图书馆适应原理。符合国情就是符合国家的具体情况,保持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特色。适应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包含两层意思:从经济方面来说,经济是基础,图书馆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非赢利性的机构,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图书馆的物资设备、经费主要靠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因此图书馆发展的速度、规模、内容都必须与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超越,也不能落后,基本保持平衡。从科学文化教育方面来说,主要是图书馆的发展速度、规模、内容要适应其需要。

  图书馆适应原理应注意两点:一是在观念上既要重视经济因素的作用,但又不是唯一的,不能忽视非经济因素对图书馆发展的作用;二是在行动上,既要积极适应,又要防止消极应付,或无作为、不作为。

  4.9 第九原理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保证,即图书馆互动原理或支撑原理。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性、公益性、公开性、教育性的机构,服务于社会是理所当然,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必须争取社会的支持。由于图书馆是公益性、服务性机构,它的经费、物资、人力靠主管部门调拨或社会支持,如果没有社会的全面支持,就难以维持和前进,因此,“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来源于社会”是图书馆不断循环互动的过程,图书馆只有在这样循环互动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

  图书馆争取社会支持应是全面的,从争取对象来说,包括主管部门、读者、相关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海外人士等;从争取内容来说,包括经费、人员、图书资料、物资、建筑设备、技术方法、义务劳动、协作、舆论、建议、咨询等,还可邀请各界人士参与图书馆管理过程,从了解图书馆到理解、支持图书馆。

  图书馆争取社会支持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吸收各界人士参加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对图书馆进行全面了解、监督,特别是对经费、人事、服务、信息知识资源建设进行审议、监督、评价;二是召开读者代表会或读者座谈会听取意见,相互沟通;三是建立图书馆基金会,接受国内外资金、设备的捐赠;四是建立信息、知识资源征集委员会,接受国内外图书期刊的捐赠;五是建立咨询委员会,对图书馆办馆的有关问题进行咨询等。

  4.10 第十原理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一种不断发展壮大、永不消失的现象,即图书馆生长原理。由于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的“记忆系统”,是信息、知识资源收集、加工、整理、存储、转化、传播、提供使用的中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因此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需要图书馆,且永不消失。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无纸化程度越来越高,以纸质图书为主的图书馆还能永久存在吗?我们的回答是:不用怀疑,纸质文献与非纸质文献将长期并存,不存在谁代替谁,就像今天的飞机、汽车不能代替自行车、电脑不能代替电视一样,数字图书馆也不能代替传统图书馆,并且各种形态的图书馆将逐步融为一体。我们预料,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技术将不断涌现。图书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与需要,将不断吸收有关的新事物、新技术,以壮大自己,发展自己,这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也会淘汰某些不适应的、无价值的冗余东西,它将与社会一起跨入未来的新阶段。但不管怎样变化,可以肯定地说,图书馆的基本功能、结构、价值、动力是不会改变的。

  图书馆学原理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发展性,应该说稳定与变化是同时存在的。从总体来说,由于原理是图书馆的基本规律、普遍道理,因此稳定性是主要的。但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变化,新的规律也会不断涌现,所以又是发展的、变化的,也是一个矛盾统一的过程。总之,我们不要用静止的观点,而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图书馆学原理。

  【参考文献】

  [1] 辞书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印]阮冈纳赞著,夏云等译.图书馆学五定律.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4] 景海燕编译.图书馆学新五律.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3).

  [5] [苏]丘巴梁著,徐克敏等译.普通图书馆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6] 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7] 景海燕.图书馆学新老五定律之比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4).

  [8] 赵笙,张欣毅.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学新老五定律引发的思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4).

  [9] 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0] 黄俊贵.图书馆原理论略——从阮冈纳赞五定律及戈曼新五定律说起.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

  [11] 王玮.帕累托原则与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图书与情报,2002(1).

  [12] 周九常.新图书馆学五原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

  [13] 梁灿兴.可获得性论:从图书馆学原理到图书馆原理.图书馆,2003(3).

  [14] 柯平,王平.基于知识资源论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

2998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