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 > 公共关系方面论文发表

公共关系方面论文发表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公共关系方面论文发表

  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共关系方面论文发表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关系方面论文发表篇1

  试论国外公共关系研究现状

  摘要:本文从公共关系的具体内涵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关系研究现状的探讨,具体从四个方面对国外公共关系的研究加以归纳总结和分析,对国内公共关系的研究现状加以论述和分析,为我国公共关系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关系 公益意识 公关危机 国外现状

  公共关系一词源于美国,译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和一种正在发展中的管理功能,吸引国外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公共关系做了大量研究。目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管理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企业的公益意识与道德人格形象的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衰退,经济不景气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些企业基于现实状况开始通过裁减员工、减量生产等措施来缓解企业压力,另外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则趁此机会不断以较为低廉的价格收购小企业。由此导致员工与企业高层之间的沟通变得阻碍重重,企业横向和纵向的沟通变得模糊不清,结果致使员工对企业和企业领导者失去信心。一些企业渐渐地远离了自己原来公共关系的最基本宗旨,即为广大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服务。这一时期西方的公共关系学术界在关于企业公共关系的调查与研究中发现了这一严重问题,所以纷纷提出企业要重新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公益意识和良好的企业道德人格形象。

  因此,国外许多公共关系学者重新提出了一种以关爱为主的公共关系模式,主张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应该高度重视社会和内外部公众的要求,要不断策划能够为企业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带来实际利益的公共关系活动,以期实现企业与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的互惠互利,使企业的员工和消费者都能从内心深处认可和信任企业。同时,公共关系必须在为公众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注意重新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公益形象和自身道德人格形象,不仅要着眼于经济效益,更要着眼于社会效益和公众心理效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重新在公众心目中赢回自己的信誉,不断地增强公众赞誉度。

  二、关于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研究

  无论是哪种性质的公共关系危机,一旦发生,总会给企业及其内外部公众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另外,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发生后,企业及其产品和受害公众往往会成为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二十世纪末期,国际社会不断发生一些公共关系危机事件,轻则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重则使公众失去性命、使企业破产倒闭。所以这一时期,国外公共关系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关于公共关系危机的研究,提出了公共关系危机研究的许多新理论,包括解决公共关系危机的一些新的方法和举措,并呼吁企业及其各类社会组织要重视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和处理,不断加大公共关系危机的管理力度。许多企业也在这一时期开始不断认识到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与处理工作的重要性,纷纷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应的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职位,以便可以协助企业预防和解决一些突发问题。

  三、关于公共关系与传播的探讨

  在新媒体传播方面,当人类迈入新的千年,公共关系的宣传媒介中以互联网、手机、分众传媒及其它电子类媒体等为最具代表性。现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公众使用网络接收信息和处理工作事务的频率不断提高,甚至许多工作都可以借助电子类媒体等在家完成而不必到单位上班。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用户每天都在增加,这给许多企业的公共关系工作的运作与实施提供了新的平台,也提供了新的传递企业及其产品信息的传播手段。

  在过去到现在沿用下来的传播媒体的传播方面,人们主要接触的大众传播媒体有报纸、杂志、图书等印刷类媒体、电视等传统的电子传媒和户外的招贴广告等户外传媒。虽然现在这些传媒业仍然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这些传统媒体的处境日趋尴尬,很多年轻人由于青睐于网络几乎远离电视、报纸、图书等传统媒体。在这种形势下,许多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纷纷感叹工作起来更加困难重重。鉴于此,国外公共关系的研究人员提出,企业在实施具体的公共关系运作方案时,要注意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作用结合起来考虑,争取以新媒体的公共关系宣传与运作带动传统媒体的公共关系宣传与运作, 这样可以使新老媒体同时作用,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企业综合性的整合营销传播上,企业越来越注重运用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从根本上讲,整合营销传播就是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整合,然后达到多方关系利益的整合,从而进一步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关系的整合目标,最终使企业进入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日益协调、相互促进彼此发展的良好境界。从这一个角度上的研究来说,国外的公共关系学者提出了企业在公共关系实施与运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在信息传播方面符合一元化原则,即在同一个企业要注意使用同一的信息符号来传递信息,这样可以给公众一种整体感,强化公众对企业形象的差异化认知,从而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当人们在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店里用餐时,触目可及处的各个角落和购买的各种产品上面,都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肯德基或麦当劳的标识,这样做的结果,是无论年龄大小的人们都很容易对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标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针对企业内部公众的公共关系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公共关系中的内部公众主要是指企业的基本成员及其投资者,主要包括企业的领导与决策人员、管理人员、基层员工和股东。这些内部公众不仅是企业进行对内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客体,也是企业开展对外公共关系活动最重要的后盾。所以,近些年,国外公共关系研究人员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提出要更加重视内部公众在企业公共关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企业领导者要更好地为内部公众服务。他们认为企业要做好为内部公众服务的工作,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不断完善的管理政策,对内部公众进行持续的情感投资和经济投资,不断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和各种关系,包括群众关系、管理者关系、股东关系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等,只有把这些基础工作做好,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的健康和良性的发展和进步。   四、关于公共关系与消费者行为问题的研究

  当人类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质的转变,相应地,西方公共关系的理念也随之改变。这一时期,国外的一些公共关系研究人员和许多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开始逐步认识到消费者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开始渐渐地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并认识到必须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并主动去挖掘消费者的潜在性需求,由此来决定自己产品的生产。

  这一时期国外的公共关系研究人员及许多企业高层管理者,也提出要把公共关系的具体实施与运作与相关的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结合起来,在选择公共关系客体时要注重与市场细分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需求和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具有异质性需求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需求大体相同的消费者群的小市场,它是一个辨别具有不同行为的消费者,并加以分类组合的过程。细分市场是指市场细分以后形成的具有相同需求的顾客群体。每一个群体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由需求倾向类似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所有细分市场之总和便是整体市场。

  参考文献:

  [1]张清.危机公关,能否转危为机?[J].新经济,2005(2):57―24

  [2]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 Richard L.Flight & John R. Henley & Robert A.Robicheaux. A market-level model of relationship regul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8, 61(8)

  [4] Shelby D. Hunt &Dennis B. Arnett &Sreedhar Madhavaram. The explanatory foundations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theory[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06,21(2)

  [5]于晓菲.“后危机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及企业营销策略探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4)

  [6]孟建.走向世界的中国公共关系――对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公共关系方面论文发表篇2

  浅探网络时代政府公共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特性、必要性以及网民对政府公关的影响等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建议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要通过理念、组织、制度和实践等方面不断的完善。

  【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网络时代;政府管理方式

  一、目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现状

  (一)政府网络公共关系的特性

  1、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政府网络公共关系可借助政府网页在因特网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信息不问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不论在世界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只要有电脑,上因特网,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随意浏览到网上各种最新信息,包括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

  2、突破了容量的限制。在一般的政府公共关系中由于信息容量有限,政府公共关系信息资料中由于储存管理困难,许多信息只好删去。在网络中则没有容量限制,而且还可以将政策公共关系资料链接到其他相关信息上,“超链接”这个功能使网上互动性公共关系资料的信息容量成为天文数字。

  3、打破了政府公共关系客体的被动性。政府网络公共关系的网络互动特性在公共关系中所起的一项重要作用,是使公共关系客体(公众)这个角色在整个公共关系过程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客体主动参与整个公共关系过程成为可能。同时,网上信息的异常丰富,使公共关系对象的选择余地非常大,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向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方向发展,政府的公众可以在网上获取到声、图、像、文一体化的多维信息。此外,人机互动功能使公众能与政府实行“一对一”的沟通。

  4、反馈功能迅速简便。在政府网络公共关系活动中,政府的网上站点会收到大量的反馈信息,政府只需设少量人员管理这些信息,便可对反馈信息中的各类提问快速、详尽地予以答复。

  5、公众可以极其方便地查询和保存政府信息。政府网页只要链接上知名搜索引擎,查询者就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很快地搜索到自己所需的资讯,通过信息下载或拷贝很方便地将所查到信息的保存起来。

  (二)网络媒体对政府公关的必要性

  1、网络媒体是公众对政府表达意见和实施监督的重要渠道。在现代公共关系管理中,媒体是政府信息传播和引导公众舆论的宣传工具,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共力量,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对政府公共关系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2、网络媒体是与国际社会沟通的桥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传播时代,信息的快速自由地流动。在网络时代,政府的表现已经无法局限在一个国家的主权范围内,而是通过全球化的传播扩散到世界各地。与此同时,政府公关日益成为政府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直接决定着政府的威信,直接影响着政府效能的发挥;直接决定着政府最终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安危。

  (三)网民对政府公关的影响

  1、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

  图1 2、年龄结构

  随着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该群体比重为17.7%,比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其他年龄段人群占比则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

  图2 2011.122012.6网民年龄结构3、学历结构

  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在2012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小学以下、初中学历人群占比均有上升,其中初中学历人群升幅较明显,显示出互联网在该人群中渗透速度较快。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网民占比基本饱和,上升空间有限。

  4.职业结构

  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比较历年数据,与网民年龄结构变化相对应,学生群体占比基本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

  图3 2012.6网民职业结构(四)网民对政府公关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从网民的职业结构、可以看出,弱势群体网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以学生和底层民众居多,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道德批判精神,往往把网络当做他们诉求的平台,他们没有太多的钱和渠道通过报纸、电视台等传统的传播媒体进行诉求,只能通过网络这一快捷、便宜、传播范围光的平台将他们遇到的困难公之于众,希望得到帮助。据检察日报正义网于6月12日推出了在“您最喜欢用何种方式进行举报”一题中,44%的网民选择了“电子邮件网络举报”形式,“上门当面举报”和“电话举报”只占到13%和16%,选择传统方式“信件举报”的人占到了27%。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上举报”这一便捷方式正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近几年通过网络传播而爆发的危机事件大部分都是与这些弱势群体相关的。正是因为这些弱势群体通过网络曝光的一些大众平时看不到的社会问题,得到了大众的关注,但是却给相关政府机构造成了能力不足、不关心百姓等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及时解决问题,树立了及时纠正错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正面形象。通过弱势群体反映情况解决问问题,这种方式对政府公关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从网民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可以看出,年轻人依然是网民中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往往思想不够成熟、理性,思维不够严谨,容易被网上虚假的信息所迷惑,常常随大流抨击时政。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各种危机事件中网络上的围观者、瞎起哄者、推动者,这是他们对政府的负作用。近几年我国发生的网络舆论事件也表明,网络舆论逐渐开始成为社会舆论的源头并影响社会舆论的的走向,我国的网民群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意见阶层,并开始以强大的舆论力量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政府看到了这种网络舆论引导并影响社会舆论的趋势,顺应趋势并从中找到可取之处就可以很好的为政府公关服务。   二、政府网络公关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公共关系中主体的权威性导致传播的信息存在信息失真

  以政府信息公开为例,政府部门在公开政府信息的过程中掌握着绝对的主动和权威,如何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哪些政府信息都是由政府自身决定的,因此导致政府会对公开的信息进行筛选。使得政府对外公开的信息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

  (二)政府公共关系中客体的多样性导致政府传播信息缺乏针对性

  以政务网上办事项目为例,由于政府行政管理的社会性和管理事务的多样性使政府公共关系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这些不同层次、范围的社会公众数置众多,分布广泛,利益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对政府公共关系的需求各不相同,政府通过单一网站无法满足全社会的需求。在政府网站开设的网上办事项目上,对于不同需求的公众缺乏针对性是网上办事项目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因素。

  (三)政府公共关系目标的不明确导致部分网站建设沦为形象工程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许多政府网站上大量内容是本地区本部门的情况简介,政府网站承担了过多的宣传作用。传播政府形象只是建设政府网站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把体现良好的政府形象作为建设政府网站的根本目的,就会使政府部门忽视网站所应起到的沟通政府与社会关系,了解社情民意的功能。使网站仅停留在宣传功能阶段,导致政府网站建设沦为形象工程。

  (四)政府公共关系传播媒介的单向性导致传播效果不甚理想

  良好的形象是建立在公众与政府的人格意义平等上的,政府部门作为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拥有很大的权威性。在长期高度集中式管理的体制下,政府部门缺乏与社会公众进行换位思考的意识。因此即使在沟通最为便捷的网络世界里。从政府网站里感受到的是命令式的传播,绝大部分内容是政府单方面提供的,社会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传播,缺少向政府部门表达诉求的渠道,因此政府网站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就不明显了。

  三、开展政府网络公关的建议

  网络是新世纪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它的广泛应用将会推动政府网络公共关系迅猛发展。但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共关系还只是初见端倪,需要我们培育、发展、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主要问题须引起注意:

  (一)以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传播队伍

  在网络时代中,知识、信息、技术成了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都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时代的国际竞争者,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公关传播作为现代政府和执政过程中必备的管理协调沟通手段之一,更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公关人员精通

  一门外语,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同时还要有开放的思维、宽广的心胸,要有包容心。胡锦涛的讲话高度评价了人才工作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青年人才尤其显得重要,他们不仅关系到国家现在的发展,而且更关系到国家的明天和未来。

  (二)完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

  一是要完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裁撤各部门、机构的相关组织和人员,设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统一指挥。二是在网络技术上,一方面要主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自主研究,开发出我国自己的网络技术。

  (三)在网上与公众沟通,要有专人操作和管理并持之以恒

  与公众即时交互沟通,是政府网络公共关系最大的优点和特色。如果此项工作无人管理,沟通的交互性就会终断。如我国某个政府部门开展电子化政府工作时间较早,几年前就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开始也热心政府网络公共关系活动,但不能坚持,无专人管理,与公众对话时有时无,没有专人回复电子邮件和维护数据库,以致该部门的网络公共关系活动陷于停滞。

  (四)在网上发布新闻公告应注重与其它媒体、传播形式配合使用

  网络新闻公告在拓展政府公共关系方面极其重要,政府在网上发布新闻公告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政府若希望尽快传播某种信息,应将新闻公告投放到web上的同时,还须将新闻投递到其它新闻媒体,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政府站点上的新闻公告应该易于搜索,可在站点上设置一个明显的链接,然后把新闻公告发布到相应的网页上。

  3.政府网络公共关系可建立用户邮件列表,或通过网站邮件列表收集密切关注本届政府或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公众(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社会团体负责人等)的邮件地址,并及时向其发布政府的最新动态和信息。

  (五)积极开展网络问政制度

  建立完善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要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对新闻事件进行发布和披露。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对网民的非理性情绪要进行引导。主要是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比如BBS、讨论组等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督,并针对相关负面信息以官方身份发布引导性的信息,消除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维护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纪双城,李亚龙等.网上对话成为沟通渠道,网络成多国政治家新阵地[N]环球时报,2010.3

  [2]车跃丽.论网络时代的公共关系[J].江淮论坛,2002(2):3435

  [3]郑文晖.我国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情报,2007.12

2997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