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 > 公共政策硕士研究论文

公共政策硕士研究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公共政策硕士研究论文

  公共政策可以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自己的特征,并与法律相区别。公共政策可以分为获得法律形态者与未获得法律形态者。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硕士研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政策硕士研究论文篇1

  论新型太阳能臭氧杀虫设备与环境及政策的关系

  引言:农业作为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对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起到基础性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设备依旧以传统型工具为主,长此以往必将严重限制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针对传统农业杀虫设备的不足,论述了新型太阳能臭氧杀虫设备之于国家的迫切需求,与其相应的对新型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一、新型太阳能臭氧杀虫设备设计思路

  本文所提新型太阳能臭氧杀虫设备,从其杀虫原理、杀虫效果和技术参数出发 ,做到技术创新与高效相结合。其中,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其除菌效果为氯气的两倍,速度甚至比氯气快2000多倍,能够有效消除农作物表面及地面细菌幼虫。同时臭氧能够改变植物呼吸状态,激活植物细胞,并最终还原于氧气和水,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且臭氧杀虫系统与太阳能的完美结合也同时弥补了传统杀虫设备的供电受限问题,颇受农户的欢迎。

  二、我国农业杀虫设备的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农业杀虫工作仍以农药辅助为主。我们都知道农药的大面积使用,极大程度上造成了农作物农药的残留。而农药出来对环境的污染之外,对人体的伤害也极大。除药物杀虫外,目前市场上还有其余几种杀虫机,主要包括[1]:

  (1) 真空充氮杀虫器。其主要原理是希望通过充氮气来使虫窒息。但通过江苏、福建等地实践证明,该设备无法有效杀虫。(2) 微波机。该品用微波辐射激发极性分子剧烈碰撞引起高温而杀虫,与生活中的微波炉原理一样。但其杀虫时需专人分秒不离操作看管,效率低,单次处理量少,且高温易造成火灾,需时刻注意看管,缺点多。(3) 低温机。该产品的制造初衷是希望能把虫冻死。但其操作繁琐,杀虫时间长,效率极低,农业用户尤其是长江以北高寒地区早已彻底放弃该方法。(4) 臭氧机。该产品与我们的产品有类似点,都是以臭氧杀虫。不同的是,我们的产品采用自动喷淋系统进行杀虫灭菌,且与太阳能有效结合,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关于农业环境保护

  农业作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担负着多重功能。然而近年来,由于以往我国对于农业发展思路有失偏颇,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甚至于后退状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2]。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集约化农业是很大的一个污染因素,甚至可能一成为环境最大的污染源。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使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大气、土壤和水污染。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温室气体不断增多;重金属、硝态氮在土壤中累积,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地表水出现富营养化,地下水则受到硝酸盐、亚硝酸盐污染。其中,对土壤的污染极为严重,而突然的大幅度退化,加上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的处理不当,直接就导致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尘暴的频发,造成了水域污染、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就使得农产品最终的不安全因素激增。种种因素都表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巨大的障碍和我国目前“三农”问题诱发的重要原因。展望未来,为了保证农业多重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做到全面地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系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土壤中生物多样性,即严格控制土壤污染问题,才能降低直至完全控制农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四、本产品对环境保护的贡献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问题总是伴随着经济问题而产生,可以说,任何一个力求发展的国家都必定重视环保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更是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总体上看,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趋势有所减缓,但是,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很多的地区环境污染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环境保护的保护范围主要涉及到水治理和大地的治理和保护。其中,大地的治理和保护方面,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保护极为重要。前文所提我国大范围使用的农药杀虫法,农药的残留对土壤危害极大,农药通过土壤传播到农作物上,从而伤害到人体健康。而本文所提新型太阳能臭氧杀虫设备,并无涉及到任何农药残留问题,无污染、高效益的优点,有效避免了土壤污染的可能性,对环境保护工作将作出很大的贡献。产品也必将受到广大农业用户的欢迎。

  五、我国对新型农业设备的需求与支持

  (一)我国对新型农业设备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现代大农业的发展,我国对新型农业装备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加快推进新型农业设备的制造与发展,已经成为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

  从目前的农业设备的市场发展来看,受市场接受能力的限制和价格激烈竞争的影响,农业机械设备的生产,首先考虑的是控制产品的制造成本,其次才是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因此,目前市场上真正能够保证农民利益,为其所用的农业设备很少,更不用说是技术创新的新型农用设备了。从农用机械设备比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的农用机械产品水平普遍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科学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的高效结合。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我国新型农机建设快速发展亦是必然趋势。因此,目前国内市场对于符合高科技、高效率并且节能环保条件的新型农业设备的需求量极大。

  (二)我国对新型农业设备的支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发生了重大的改革,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工作也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方面做了很多保护措施,其中重大农村经济政策主要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合作经济双层经营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产品集市贸易的恢复以及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金融政策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等等。其中“绿箱”政策中有一项是;发展农业科技,这也说明了我国对于创新发展农业装备设施的支持。此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中央财政对于农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也将继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也必将引起对相关创新科技的新型农业设施装备的重视。由此而言,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来看,我国对于新型农业设备必然是持支持意见的,并且随着农业发展的不断改革,其支持力度也将逐步扩大。本文所提新型太阳能臭氧杀虫设备,作为新型农业设备,除其本身所固有的优势外,国家的支持政策也作为一个方面,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力必将不可估量。

  公共政策硕士研究论文篇2

  浅析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应用

  一、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窘境

  1.经济结构中需求结构失衡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三者间的结构比例合理与否关乎国民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目前,我国仍停留在以政府和国有资产投资为主要视角,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重点的经济低龄化阶段,需求结构中投资需求在总体份额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对而言,消费需求的弹性较弱,其对GDP的拉动幅度远不及投资需求所产生的经济带动效应。但需求结构严重失衡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长期作用的结果,短期内难以加以平衡与改变,使得需求结构的调整成为一大难题。

  2.巨大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1)外汇储备脱离最优规模。2012年是我国自1999年持续保持双顺差以来首次实现贸易结构的“一顺一逆”。但好景不长,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再次陷入严重的双顺差泥淖,终使2012年的“一顺一逆”成为昙花一现。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远远超过市场所需要的最优储备量,有限的资源难以得到高效的配置,进而造成大额的外汇浪费;相应地,外汇储备失控的波及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外汇资源的闲置,其对央行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的发挥同样形成了不可低估的阻力,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都形成巨大的负担。

  (2)货币升值预期持续走高。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以及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升值压力一度形成了人民币升值不足的预期,由此引发各路国外资本纷纷涌入中国资本市场,企图分刮人民币升值所造就的大蛋糕。而反观消费者的投机行为也是导致大量货币流入资本市场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混杂便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引起国内经济增长速率过高,偏离稳步发展的轨迹,一旦资本撤离中国市场,便会极大可能地造成我国资本市场的瘫痪,加速经济泡沫的破裂,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3)货币流动性过剩。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作为通货膨胀的一大诱因,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国内物价的涨势;市场上资金过多、储蓄利率过高、外贸顺差增长迅速都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因素。

  二、应对经济危机的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调整货币供应量的行为,其主要涵盖回购、现券交易、发行银行票据及吞吐基础货币等形式。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央行通过公开业务操作回笼币值高达2000亿元,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资金流动的有效控制。可见,央行通过合理运用公开业务这一手段,对降低货币供应量,为国家经济政策目标的完成具有重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2.存款储蓄准备金率

  存款储蓄准备金率制度是中央银行为协调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促进国内货币币值的稳定的一项措施,其主要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能力来间接调控货币的供应量,实现银行、企业、股市等机构之间稳定和谐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从成立至今,累计调整了三十次有余,从2007年到现在就调整了将近二十次,而其中调整幅度最高的一次是由2011年4月的20.5%上调到6月份的21.5%。

  3.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经济调控上将逐渐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央行主要通过利率政策来对市场利率的水平和结构加以调整,使得利率逐渐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为进一步推动并深化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央行自2013年起全面开放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使得利率的市场化实现成为可能。

  三、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现状的建议

  1.以消费需求来稀释投资浓度,实现投资消费的合理配置

  在投资过剩的背景下,通过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扩大需求的方式往往是协调投资消费关系的有效途径。而在消费需求结构的盲区,中低收入阶层具有较强的潜在购买力。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内部需求的可行方式有二:一为采取较为消极的储蓄利率政策,适当缓解居民的储蓄动机,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二为实行信贷消费政策,为居民的消费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

  2.平衡国际收支状况,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结构性调整

  要改变我国国际贸易双顺差的局面,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加强进出口贸易额间的协整关系,实现进出口总额之间的长期均衡。同时严格限制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结构和投资规模,从源头上将我国外汇储备稳固在有效范围之内,防止人民币的增值幅度脱离预期掌控,避免资源利用的非效率。同时适当降低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刺激项目建设贷款,实现外资的再投资与再利用,间接影响国际国内的货币供需,使货币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分散外汇的持有风险。

  3.促进经济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应该改变过度依赖出口这一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进出口贸易的双向平衡,同时继续采取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改善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非效率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要素及路径的良性转变。合理应用货币政策(利率工具、存款准备金工具)来调控就业结构、产出结构,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同时积极迎接新经济的严峻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

猜你喜欢:

3158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