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 > 有关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

有关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有关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

  公共政策是当代政府公共行政的重要组成,一方面,它是公共部门实践源自政治领域的公共意志的最基本途径,另一方面,它也是影响行政相对人切身利益最主要公共生活方式。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篇1

  探讨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及对策

  一、政策执行阻滞的概念及特征

  什么是政策执行阻滞,学者丁煌给出了具体定义。丁煌老师指出,政策执行阻滞是指政策执行过程因某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的不顺畅乃至停止不前,进而导致政策目标不能圆满实现甚至完全落空的情形。[1]它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目标的偏离性,也就是说政策偏离了原有的目标,目标的偏离是政策执行遭到阻滞的直接原因,也是政策执行阻滞最基本的特点。

  (二)内容的失真性,是指原定的政策内容得到曲解,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与原有内容发生偏差,失去了原有内容的真实性或其原有的内容没有在执行中表现出来。

  (三)行为的隐蔽性,即政策执行者基于自身或者局部利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使政策发生变化乃至完全走样或停滞,其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将偏差行为的动机进行隐蔽,这一点是由政策本身的强制性和上级政府制定的运行规则所决定的。

  (四)活动的相关性,是指政策执行者即使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偏差,但其所从事的活动与既定政策还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政策执行者一方面会使自己的政策执行与既定政策发生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又出于利益考量对既定政策进行隐蔽性的随意取舍。

  二、政策执行阻滞因素分析

  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多种多样,从政策执行的过程来看,影响政策执行的原因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政策先天不足,质量不高;二是执行政策时投入资源不足,配套措施跟不上;三是执行者无意或故意曲解政策;四是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度不高。[2]

  (一)政策先天不足,质量不高

  在公共政策领域,许多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执行中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有关。分析政策本身是如何影响政策执行的,有助于提高政策质量,使决策更加科学、有效地执行。

  1.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和冲突不利于政策执行的展开。公共政策往往会具有多重目标,而目标之间存在着重合或者冲突的倾向。如果几个目标之间存在冲突,某个目标的实现阻碍其他目标的实现,就会阻碍政策的有效执行。如果所有的目标方向一致,相互推进,某个目标的实现可以推进整体目标的实现,则不易发生冲突。

  2.政策方案复杂繁琐,目标群体小。有些政策执行起来比较繁琐,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完成。但政策的目标群体比较小,而且经过繁琐的过程政策目标群体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利益,相较于时间成本,政策受益并不高,这样也会导致执行困难。

  3.政策方案缺少实际操作性,导致执行困难。某些政策方案是上级机关制定并要求下级政府贯彻实施的,但有些地方的实际情况并不适合该项政策,甚至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下级政府迫于压力做些表面文章,并未真正实施政策方案。

  4.由于职能交叉,产生了政策“打架”现象。现阶段我国政府有些部门存在严重的职能交叉的现象,不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因不同的部门目标产生了不同的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些相互冲突的政策因矛盾而出现执行困难。

  (二)政策执行时投入资源不足

  即使一项政策制定的非常细致,规定非常具体明确,但如果缺乏用于政策执行的必要的资源,那负责执行政策的机构和人员会束手无策,预期的政策目标也不可能达到。因此,政策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配套的资源支持。[3]

  1.必要的经费和人力是物质基础。无论是新项目的推进还是新政策的推行,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物质资源来提供保障。通常在政策执行活动中,执行部门都会遵循以最小投入来获得最大产出的原则,投入适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保证政策的高效、有序地执行。

  2.信息资源是执行政策的必要条件。只有保证政策执行者可以通过畅通的信息渠道,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源,才能保障政策方案的正常开展。否则,执行者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现实要求的行动计划,也没有办法对执行政策的具体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

  3.令行禁止是政策执行的根本保障。政策执行的活动需要许多人共同完成,有时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地区,这就需要一个能处理一切所管辖问题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即权威。

  (三)政策执行主体导致的政策执行阻滞或偏差

  作为政策执行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政策执行主体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执行者受自身利益驱使。政策执行主体有谋求公共利益的责任,但其本身也有个人的利益追求。当政策执行主体身兼政策执行者和目标群体双重身份时,他们就会从自身利益出发理解和执行公共政策,从而歪曲了原有的政策目标。[4]

  2.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素质不达标。如果政策执行主体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对政策方案的有效认知,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对原有的政策目标进行曲解,造成政策的偏差或阻滞。在实际的政策执行操作中,经常会因为具体政策的执行人员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使政策结果偏离政策目标,产生政策阻滞现象。

  3.政策执行中的操作方法、手段不合理。在政策执行活动的具体操作中,政策执行人员经常会产生以下方法不当的问题:政策执行方式单一,手段粗暴;忽略宣传教育手段的运用;法律手段用于不足;选择执行手段缺乏成本―效益意识。

  4.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组织或机构沟通协调不畅。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必须对政策方案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有效的沟通是政策执行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执行主体沟通交流不畅会导致政出多门,政策冲突,影响政策方案的有效实施。   (四)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方案的接受程度不高

  目标群体是指一项政策直接影响或作用的对象,通常是指广大群众。一项政策方案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不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者一厢情愿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群体即政策受益人的态度。

  1.利益的调整失当。

  公共政策经常会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而政策本身能否回应政策对象的合理要求,是否能够公正、公平地分配和协调政策利益,是政策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如果政策方案中的利益调整失当,政策对象肯定不会轻易地接受政策,就会造成政策阻滞。

  2.政策宣传不到位。

  政策目标群体是否理解、接受政策,决定着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也决定着政策效果能否顺利实现。政策对象受到知识水平、认知架构的影响,对某些政策的了解不深入,这时就需要执行人员的大力宣传,统一目标群体的思想认识。

  三、政策执行阻滞的对策探讨

  针对造成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可以相应地提出解决对策,提高政策执行的效果,使政策方案更好地贯彻实施。

  (一)提高政策质量,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公共政策本身的质量对于执行来说至关重要,要避免拍脑袋决策。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要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决策监督制度、决策责任制度、失误追究制度,集中社会各方力量,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方案,提高政策质量。另一方面,要让相关的人群和利益群体都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来,推进公共政策的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合理配置资源,营造有利于政策执行的环境

  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要全面考虑问题,认真分析政策的功能和实施条件,注意不同功能政策的相互配合,防止政策因配套措施的不到位而导致的政策阻滞。

  为保障政策执行的有效进行,

  要投入与政策相适合的人力、物力、经费等资源;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让政策执行的各个组织、机构能够及时沟通信息,同心协力;还应做好协调工作,把科学的政策方案及时、准确地实施下去,避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另外,政策执行要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及心理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政策更好地执行营造适宜的环境。

  (三)政策执行主体偏差防治政策

  政策执行活动既受到执行主体活动的影响,而政策执行成员也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在研究政策执行主体执行偏差时,既要考虑制度外的主体因素,也要考虑影响主体行为的制度因素。

  1.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政策认可度。

  政策执行活动的首要环节就是提高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可度。所以,除了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综合素质外,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让他们对政策方案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和认可。并且要根据政策执行的推进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政治觉悟和专业技能。

  2.提高政策认同感,加强文化创新。

  如果认同某项政策,自然就会从行动上、思想上拥护、认可政策的实施。具体体现为:(1)树立新型的政策执行价值观,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民主、科学的政策执行价值观;(2)树立法制观念,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自觉依法行政;(3)构建问责机制,强化执行人员的责任意识;(4)不断更新政策执行的观念,保持与时俱进。

  3.改进政策执行方法。

  改进政策执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灵活选择多种执行手段,变直接的行政干预为间接的行政指导。(2)科学、合理地运用宣传教育手段,同时辅以经济、法律等其他手段,推进政策的执行。(3)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用法制化的手段来进行政策执行。(4)时刻关注形势变化,根据政策执行推进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

  4.构建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

  政策执行主体之间沟通与协调对于政策的执行来说至关重要,构建一个执行主体的信息交流机制可以及时地分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在垂直层面上,明确上下级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合理分配职能和任务。在横向的部门之间,政策执行所涉及的执行机构和人员要主动、自觉地进行沟通联系,定期召开信息分享回忆,以便协调各执行组织、人员之间的工作。

  (四)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使政策对象愿意接受政策

  同政策执行者一样,政策对象只有在充分了解政策方案之后,才有可能在心理上认同政策的实施。所以,要加强宣传工作的开展,提高政策执行宣传活动的针对性和感染力,让政策对象特别是存在理解困难的政策对象能够认识到政策的科学合理之处。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让群众感受到宣传背后融入的情感,必要时进行上门走访,交流情感,真正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面临的苦难。

  在此基础上,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公示,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鼓励群众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让政策对象和基层群众真正感受到政策合理性,从情感上接受政策的执行,减少政策执行的副作用。

  四、结语

  在我国现行的分级式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进行着相当频繁的政策试验,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阻滞现象相当普遍。造成政策阻滞的原因多种多样,应该从政策过程的多方面做出努力,制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政策,并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创新政策执行的方式和方法,做好对政策目标群体的政策解读等等。

  虽然在现实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政策阻滞现象。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政策过程中的各个主体都在从自身角度努力,使政策更好地贯彻执行。相信今后政策执行会渐渐走向科学化、合理化、法制化的轨道。

  有关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篇2

  浅析大学生网络参政有序化制度及政策

  一、大学生网络参政有序性相关概念

  (一)政治参与及网络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也叫做参与政治。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有诸多不同见解。本文将政治参与界定为,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政治意愿、利益诉求、维护他人或者自身正当权利,且起到了间接或者直接影响政治决策的活动。其既包括符合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参与活动,也包括一些非法形式的活动。但是,其参与主体不能是政府官员。

  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未明确界定,在查阅相关文献,结合自己亲身参,本文认为其是指,政治参与的主体利用互联网为媒介,表达自己政治意愿、利益诉求、维护他人或者自身正当权利,且起到了间接或者直接影响政治决策的活动。它属于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只是与传统的政治参与媒介有所不同。本文选取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网络参政的研究对象。

  (二)有序性。

  有序是指,行为理性化、程序化、合法化。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可以定义为公民在对国家政治制度认同的前提下,以促进国家、社会积极发展,政府管理公共事务能力及效率提高为目的,开展的有秩序的行为。通常认为,有序性需要具备四个基本特征:合法、理性、自主、适度。

  二、大学生网络参政有序性之意义

  (一)促使大学生政治走向社会化。

  大学生政治走向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进行学习、理解、接纳,从而使自身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与主流政治文化、倾向、态度保持一致的过程。其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政治生活能力,使学生主动参政,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有能力担任一定的政治角色。

  (二)保障高校及社会的稳定。

  如果大学生强烈的政治诉求得不到合理的表达和回应,势必会成为不稳定因素,导致高效出现游行、示威甚至暴力冲突。而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高校不能稳定必然会照成社会局势的动荡。因此,大学生网络参政有序性既可以使得其政治诉求得到合理表达,为得到回应创造机会,又能够保障高效及社会的稳定。

  三、大学生网络参政有序性之策略

  就我国当前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政治目的功利性太强、政治认识太过模糊、政治参与过程非理性非法性等现象。对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进行规范,使其有序进行,不仅仅是高校及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需要。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一)增强大学生鉴别网络政治信息的能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杂乱,而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于爆炸式的信息无法做到一一甄别和筛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如果缺乏对网络政治信息的鉴别能力则很有可能被不良信息误导,甚至利用,最终产生一些不理智、非法的政治参与行为。因此,高校和社会都应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政治信息鉴别能力的教导和培养。第一,高校可开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著作的选修课,让学生在阅读伟人著作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以此来提高网络政治信息的鉴别能力。第二,高校还可以利用学生容易接受,容易吸引学生兴趣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传递一些正确思想。多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促进其积极政治观念的形成。

  (二)对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着重进行培养。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对政治的热情程度、关心程度,但是,仅仅让其产生热情和关心并非真正目的。高校、社会及政府更应该对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重点培养,使其不仅有参与的热情,而且还要利用自己的能力、才智、思想为整个社会的网络参政添砖加瓦。

  (三)加快法制建设,规范网络秩序。

  对于大学生网络参政,立法意义重大。网络立法不仅使大学生参政的权利得到保障,而且让其参与过程得以健康进行。除此之外,网络立法还能够对非法参政行为进行打击、约束,维护网络参政秩序。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法制建设,使其参政规范化。

  (四)加强参政行为监督,重视过程。

  大学生进行网络参政的过程十分重要,高校和社会应对学学士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督。这就要求高校要对大学生在网络参政过程中发表的言论进行控制,建立舆论分析系统,将大学生网络参政无序化的根源断绝掉。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言论,进行批评教育、纪律处分。

  四、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契机,也给网络政治带来了难得机遇,推动着我国政治进步,文化生活的发展。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网络参政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无论是高校还是政府都应对其加以关注,从规范其参政行为出发,培养大学生良好、积极的政治思想,切实对大学生网络参政进行监督,促进其有序化。

猜你喜欢:

316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