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 > 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参考例文

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参考例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参考例文

  公共政策是当代政府公共行政的重要组成,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途径,在政策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民族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作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少出生了4亿多人,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有利的人口环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以及生育观念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对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以期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符合现实国情的英明决策

  建国后,由于人民翻身做主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由最初的5亿左右增长到70年初的7亿左右,人口的高增长与社会物质财富的低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工程远远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特别是城镇就业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

  (一)计划生育政策是根据当时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国之初,我国仍保持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世界上出生率,婴儿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基本保证,卫生与受教育水平也有提高,人口再生产迅速进入高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存在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方针及人口政策的失误,致使在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和增速快导致社会发展进程缓慢,经济建设步伐放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资源储量有限而消耗较大,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把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根本措施,也是唯一的办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人口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经济,人口的发展又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同时,经济社会的主体是人口,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结构受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直接影响。70年代以来,我们实施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有效控制人口的数量,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出生率降低,人口年龄结构得以调整,人口负担降低,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可用于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和加大资本的积累。其次,解决了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虽然我国国土辽阔,但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少,粮食的供应一直是我们的亟待解决的难题,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较大的降低了粮食供应带来的压力。再次,控制人口数量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环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人口数量过多会引起境恶化、资源匮乏,最后必然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最后,就业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就会增加就业和教育扩张的压力,引起失业人数增加,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行计划生育,可以使每年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减少,进而有利于劳动力就业。

  (三)计划生育的政策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自始至终包含着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两个方面。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技术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的目的。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农民少生快富,使每个家庭的人口减少,不仅可以减少家庭消费,而且使家庭主要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发展家庭经济和健康娱乐中,从而保证家庭幸福、社会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我国已经实施了40多年,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要进行了不断修改与完善,但政策本身和在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这些问题而引发了不同争论。

  (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劳动力短缺将是不争的事实

  上世纪70年代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全国的生育率开始转变,并迅速的由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转变。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主要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现今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增长的绝对数就大,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我国面临的严重挑战。老年人口逐渐丧失劳动力,这就会加重国家,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人口老年预测表明,我国2025年每100个劳动力将要抚养29.46个老人,而2050年则会达到48.49人。而且,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一直在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善,在实施过程中更是存在严重弊端,资金不到位和机制待完善等问题。在广大农村,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农村经济本就不发达,农民收入并未大幅度的提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子女人数相对减少,赡养老人无疑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这种负担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表现在劳力上。

  (二)新生劳动力短缺,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进入低出生率时期,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快速转变所形成的劳动力丰富的人口结构相关。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劳动力的供给形势已经发生重要变化。目前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但每年的增长量正在减少。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最新预测表明,15-64岁年龄段人口数量会持续增加到今年,届时总量会达到9.97亿;而15-60岁年龄段的人口增长到2011年就已停止,总量为9.27亿。因此,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已经要结束,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未来将出现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尽管国家在思考延迟退休的问题,但这是治标不治本。   (三)失独老人的增多,倒逼我们进行反思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子女不仅是父母血脉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寄托。但是对于失独家庭这个庞大的群体来说,他们已经失去了来自子女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这批失独父母是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初期就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践行计划生育政策,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只生育一个子女,而今,他们的唯一的子女或疾病或意外不幸离世,只留下孤独和年迈的他们,现今的养老保险制度又不能为他们提供很好的保障,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四)现行独生子女政策极易出现男女比例失调

  据《中国日报》报道,根据“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的男女比例失衡现象继续,2020年未能找到配偶的结婚适龄男性数目达到3000万名。根据这一材料,现在中国的男女比例是117.6比100,到2020年,20-45岁之间的男性数目将比女性数多3千万。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最严重的海南和广东分别高达135.6和130.3.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偏见观念,这是男女比例失调的根本原因。加上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政策限制每个家庭的生育数量和现在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合力造成女婴数量的下降,男婴数量提升,引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三、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几点建议

  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如何使得这个基本国策更加的合理、更加的有效,是关乎中国未来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又一重大命题。

  (一)放宽二胎政策,提高人口素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虽然明确了单独家庭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但从各地申请来看并不积极。据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调查显示,55%的城市妇女理想子女数为一个,43%认为两个最理想,而70%农村妇女更倾向于两个子女,这表明人民的生育意愿有了明显的改变,对生育子女数量要求趋向于合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将不利于人口的长期稳定,威胁人口安全,最终会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因此,放宽二胎政策具有必要性,从长远看,放宽二胎政策能够缓解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老龄化压力和独生子女问题,能够满足人们的生育意愿,能调节男女比例失调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酒泉、翼城、承德、恩施这些地方作为二孩政策试点地区一直允许生育二孩,但这些地方的人们不一定生育二孩,三孩的情况更是微乎其微,这就驳斥了一些人认为的放宽二胎政策后会导致生育水平反弹的忧虑,放宽二胎政策切实可行。同时,将提高人口素质作为计划生育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人口的质量代替数量的转移,实现减少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并行的目标,实现少生、优生。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转变人们生育观念

  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而这种养老制度在传统社会主要是依靠家庭养老,家庭养老的担子就落在了子女的身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养老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保障逐渐建立起来,有力的缓解了家庭养老的压力,但是我国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家庭养老依然是主要的养老方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养老保障的需求迅速增长,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家庭数量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问题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低生育率导致子女数量的减少,严重增加了子女养老的负担,特别是失独家庭,养老已经成为一大难题。因此,完善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十分迫切和必要。根据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经济供养方面,应提高老年人的经济能力,适当提高养老金的发放并监督使之不得拖欠、按时按量,确保老年人有一定的养老保障;在生活照料方面,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基层组织要安排服务小组照料老年人的生活,同时监督子女对老人的照顾;关于精神的慰藉,切实关注子女的精神赡养行为,传统的孝道观念和社会规范是我国家庭养老的道德基础,当然,地方政府更应该做好对于孤寡和失独老人的关心,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动员人们自觉关心、关爱老人。同时,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计划生育完全能在可控范围,不会出现井喷式增加。

  (三)计划生育不仅要法制化、规范化,更要提高群众自愿意识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身已经具备法制化,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执行不力和不平衡的情况,使得计划生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人们对于因人而异等不平衡情况产生抵触情绪,阻碍工作的顺利实施。所以,只有计划生育本身的法制化是远远不足的,不仅需要政策的执行中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还需要人们的合作,自觉意识积极践行。党的报告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就需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国家通过立法程序根据国情民意制定更加完备可行的政策,并加强组织实施的力度与强度,使计划生育更加法制化、规范化;向全民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为所有夫妇和个人提供生殖保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以满足所有夫妇和个人合理安排家庭生育计划的需求。群众自愿主要表现在,所有夫妇和个人在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实行家庭生育计划的权利得到保护和尊重。夫妇和个人在行使其生育权利时,要考虑到对国家和社区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家庭和每个成员的健康和幸福。夫妇和个人在获得有效的信息、咨询和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其年龄、健康、工作以及家庭经济状况,负责任地、有计划地安排怀孕和生育,并选择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以生育健康的孩子,建立文明、幸福的家庭。

  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参考例文篇2

  浅析利率政策对拉动内需的作用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借贷的成本,是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变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对我国整个经济调控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影响居民消费、储蓄决策和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是连接货币当局和实体经济的中间纽带,由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

  利率政策是一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与其它经济杠杆配合使用。利率作为经济杠杆是货币当局可操纵的经济变量,其运用就在于可根据国家的货币政策确定利率政策,通过利率的变动达到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中央银行必须了解利率政策如何对经济产生影响,对这一问题判断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一个有效的利率政策有助于当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国民经济。

  一、近年来我国利率政策的调整及实施状况

  1、我国当前经济环境要求进行利率政策调整

  国家的经济增长需要“三驾马车”,即增加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但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构造的经济体却是出口占GDP的比重远大于内需。这样的经济体,无疑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不具备强大的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且缺乏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时刻存在着滞胀的风险。为符合当下经济环境的要求,我国利率政策应当根据当前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逐步进行调整,利率的调整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冲击的明智之举,更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能有效拉动内需、充分发挥实体经济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

  2、利率政策的实施现状

  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比较灵活地运用了利率杠杆,发挥了利率在调节资金供求、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等方面的作用。利率政策对拉动我国的消费起到一定作用,但与其它经济杠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相比,却远远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故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还存在着矛盾。

  二、利率政策对扩大内需的影响分析

  1、内需理论与利率政策

  (1)内需理论。内部需求,即经济内部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与国内投资和消费有关。一般把对外国的出口看作外需,而相对的内需就是国内的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就是从过多的依靠外需,转向依靠内需,特别是依靠居民的消费。首先,要提高居民的购买力,让大家有能力来消费。第二,要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大家敢消费。第三,还要通过创新技术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让大家愿意消费,享受消费。

  (2)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拉动内需的方式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既提高了利率水平、扩大利率差别,强化了金融体系内部的利率制度,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利率上调有助于吸收存款,抑制流动,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利率下调有助于刺激贷款需求,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利率这个经济杠杆在使用时要考虑它的利弊,在什么时间、用什么幅度调整需讲究艺术。以日本10年漫长的经济衰退时期的零利率政策为例: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大量借款不能偿还,给银行机构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大量中小企业因资金周转不开倒闭,殃及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跟着破产。为刺激经济复苏,日本政府扩大公共事业投资,年年增发国债,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负债累累,财政濒临崩溃的边缘,国家几乎无法运用财政杠杆调节经济。为防止进一步恶化,刺激经济需求,日本银行于1999年2月开始实施零利率政策。2000年8月,日本经济出现了暂短的复苏,日本银行一度解除了零利率政策。2001年日本经济又重新跌入低谷。同年3月,日本银行开始将金融调节的主要目标从短期利率转向“融资量目标”,同时再次恢复实际上的零利率政策。2006年7月,日本央行解除实施了5年零4个月的零利率政策,将短期利率从零调高至0.25%。零利率的解除,也标志着日本经济开始明显复苏。

  在经济跌入低谷时,低利率政策的实施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由于市场利率的下降引起存款利率的下降,使储蓄者遭受一定损失,直接影响个人消费的提高。

  2、利率政策对内需的影响

  (1)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的利率政策数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近几年进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多次调整的资料数据表明:在2002年―2015年期间,除2003年、2005年、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对存贷款利率做出调整以外,其他各年都进行了频繁的利率政策变动。其中,除2002年、2008年、2012年、2015年进行了下调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外,其他年限都进行了上调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总共下调存款基准利率9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12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10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14次。其中2007年间进行了频繁的加息政策,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从2.52%调升至4.14%,2008年进行了频繁的降息政策,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从4.14%降至2.25%,并在2012年间进行了两次调减利息的政策。

  (2)利率政策对内需影响的实证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利率调整方向应该与GDP实际增长率一致;频繁的加息政策,有效的抑制了通货膨胀。降低利率其实主要是为了降低企业贷款成本,扩大企业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和人民收入,最终实现拉动内需。
  (3)结果分析。由分析表明,利率低会拉动国内消费,促进内需的增长。国民经济过热时,面对这种形势,中国人民银行应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经济出现低谷时,应制定相对宽松的货币利率政策。对于内需的影响不能只进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还要结合财政政策、其他惠民政策来进行经济的转型,结合三驾马车,在各种政策的全力配合下,达到最优的效果。

  三、实施适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利率政策的相关建议

  1、提高我国利率政策工具的时效性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工具,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为使其能尽快发挥对经济现状的调节作用,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其时效性:一是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采集、加工以及处理体系,这是准确把握和判断时滞变化的基础。二是提高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缩短内部时滞。三是调整货币政策要具有前瞻性。由于货币政策工具传导的时效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在1~2年左右,为保持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未来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充分考虑当前已经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未来宏观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未来两年宏观经济的总体走势。

  2、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稳步推进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完善基准利率,促进各市场化要素的有机结合。要在减少经济波动的前提下,寻找利率相互间传导的机理以及间接调控对利率传导的有效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是银行为存款人的存款向专业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如果发生银行破产,保险公司向存款人支付赔偿,然后向银行追偿,这样既可以防止银行遭遇挤兑,同时能保障小储户的利益。

猜你喜欢:

316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