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公共卫生方面论文参考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在公共管理(或行政)的视域下,公共卫生的本质是有组织的科学与实践,目的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卫生方面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卫生方面论文参考篇1

  浅议突发疫情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影响

  摘要: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在市场经济领域中,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造成公共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调控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但不断出现的突发疫情仍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从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突发疫情;公共卫生服务;信息不对称

  0引言

  近年来,随着SARS、H1N1对人类健康生活的不断挑战,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了改革力度。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逐步完善,但作为存在于不完全经济市场中的公共卫生服务,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信息不对称理论由美国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一般指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由于现实中不存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必然的、不可磨灭的,其对疫情爆发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影响是不可消除的。

  1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突发疫情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冲击

  1.1 突发疫情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防控能力的考验疫情爆发时,医院往往是第一时间接触到这种信息的机构,并在国家关于突发疫情上报的规定时间内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但疫情的突发性、未知性等特点导致了很多医院以现有的医疗条件和技术很难控制疫情的蔓延。在疫情不可控时,很多医院才会按照有关部门的指示对患者进行隔离诊治和进行相关的预防知识的宣传。在疫情突发时,很多医院的硬件设备老化、缺乏或不具备相应的防控技术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资源的难度。同时,政府官员在防控疫情知识方面的缺失可能会导致防控权责不明确,用语的不精确可能导致防控部门执行任务不坚决。另外,上报信息的不完整,有可能导致防控部门决策失误。

  1.2 突发疫情对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经济效益的影响

  1.2.1 各个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公共卫生服务成本增加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卫生行政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多个机构组建来共同实施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而组成体系部门数目的非单一性决定了信息传递的多重性、失真性和信息利用环节的延缓性。公共卫生服务的本质具有多样化、多元化,使得体系内各部门在权责定位上处于同一个级别。同一级别的各部门在执行同一任务时,存在意见难以融合的可能,致使机构缺乏主动性,不能将信息及时反馈,使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这样直接造成新信息的延时或流失,无法使工作有新的进展。另外,即使信息已经在各个部门汇集成为主题文件,但如不能及时沟通彼此的工作进程,也会造成信息沟通的不畅。以上均可能导致疫情扩散,疫情控制难度加大,实施防治措施费用相对增加。

  1.2.2 机构内部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

  造成公共卫生服务成本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机构内部部门信息不对称,使部门整体工作步调不一致,从而影响突发疫情预防和控制的进程,严重时可能会使疫情进一步突变,造成恶性循环。另外,公共卫生服务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大众。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基本条件的改善、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尤其是流行病)、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培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四级垂直系统模式,包括中央卫生部、省级卫生厅、市县级卫生局、乡村和社区卫生站。这种系统模式具有完整的管理系统的特点和优势,但对信息传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使信息传达迟缓和失真。比如某一基层单位人士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时,为了推托责任,故意将信息错报、虚报或漏报;另外,有的上级领导下达任务时使用词语不专业或缺乏灵活度,使得任务下达到基层卫生部门后,工作人员不明所以或是照本宣科、固步不前,从而抑制了基层学习专业知识的灵活度和创新意识。

  1.3 突发疫情对公共卫生服务应急体系的冲击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急措施尚不完善,目前全国性四级医疗卫生防护网尚未形成。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行业理应享受到信息的便利。公共卫生服务作为服务于民的基本政策,疫情突发时其各项机制是否完备周到,首当其冲的是应急措施,这就要求有更加完善的信息基础。据不完全统计,“非典”时期我国全年经济损失0.8%左右。这种结果很大程度是非典时期人们对疫情信息没有掌握,盲目跟风购买各种药品、日用品来抵御非典造成的。

  1.4 突发疫情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完备性的考验

  疫情爆发时,部分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提升自己的业绩对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一些人员不恰当的言辞或行为进行大肆宣传或不实报道。有的主流媒体对疫情只做正面的报道,以至于不了解目前情况的人们产生误解甚至恐慌。另外,公共卫生服务部门新闻发言人不能及时出面澄清事实,消除人们对疫情的恐慌,使人们获得信息有限且不准确。尤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某些媒体借机进行不实的报道,有的报道甚至完全出于经济目的对所了解得片面信息捕风捉影,大大歪曲事实真相。这样使广大群众获取信息不准确或没有丝毫的实际价值。

  2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产生冲击的原因分析

  2.1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制度不完善

  建国以来,我国用 GDP的 5% 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却没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使许多人尤其是低薪阶层(农民工占一大部分)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得不到保障。疫情突发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的事实被无限放大。

  2.2 政府职责的不完善

  疫情发生时,一方面,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赋予医疗机构自主应对、灵活调整的权利,以至部分医院害怕承担责任,千方百计找理由拒绝履行相应的义务;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具体信息还没有充分全面的掌握,尚未建立全面详实的信息库,这导致政府与基层医务机构沟通不畅,致使公共卫生服务部门不能及时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

  2.3 各个机构以及机构内部信息不对称

  2.3.1 疫情突发时机构本身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后果

  ①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人们了解新事物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公共卫生服务部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攻破难题,这自然成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的一部分。

  ②责任心不强导致部门工作进展多羁绊。比如部分领导对公共卫生服务业务不熟悉,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准确下达任务。还有的缺乏工作热情,对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应对、只求无错,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漠不关心等等。

  ③医疗部门内不同层级间存在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医疗机构存在软硬件资源的巨大差异,这使得疫情防控任务下达基层时,因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不达标而不能实施。

  2.3.2部门之间存在的地域和信息差异

  ①地域的差异性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造成三个地区思想观念和技术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地处偏远的医疗机构可能因地缘劣势、缺少技术人员不敢大胆尝试新的研究成果,使公共卫生服务改革步伐落后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②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由于医疗机构间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各机构间不能共同规划、有效配合形成资源共享。目前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没有在全国形成中央、省、市县、乡村(社区)四级有效的垂直管理体系。地方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疫情突发时,整体应急能力未必经得起考验。

  ③媒体与受众的信息差异。部分媒体工作人员在钱权的利诱下,不遵守职业道德,进行失实报道,以赚取不法收益。同时人民大众对信息获取存在盲目性,很多人以讹传讹助长了谣言散播,虽然政府在相关方面也有法律法规,但执行力度不够令一部人目无法纪、造谣生事,最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混乱。

  3减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信息不对称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

  首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的前提,详实记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及其目前状态(包括其地理位置、资源是否完备、是否得到及时更新、隶属情况等),并拥有全面汇总、分类筛选、快速查询、及时更新、纵横比较的功能。相关部门执行疫情防控预案时可根据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及时有效的调配各地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提高区域内疫情防控的能力和区域间协调合作的水平。

  其次,完善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制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任务,需要其积极有效的配合,而且需要其了解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新信息及发展前沿。这样工作人员才能保持较高水平的工作热情和技能,承担起岗位职责。此外,建立完善的考勤制度和奖惩制度,有效地调动工作人员的自律性与积极性。工作突出的实施奖励,玩忽职守的进行惩戒,以此激励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履行其职责。

  再者,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疾病、疫情防控机构,能否有效地履行突发疫情防控的职能、防止疫情的蔓延、增强社会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提高公众对政府防控疫情的信心,关键在于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人力资源,即从事疾病、疫情防控人员,其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注重日常考核和综合评价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考核方法,提升公共服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其工作的有效开展,从制度层面上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效率。同时强化单位领导的管理能力,提高其现代管理意识和职业技能,真正使其发挥正向的牵引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单位特别是疾病、疫情防控机构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最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立法与执法。首先,国家要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的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地方政府应及时清理违宪和与上位法冲突的地方法规,严格执行公共卫生领域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3.2 整合医疗卫生服务资源

  医务人员供给状况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资源投入产出的效率。我国城市医务人员过剩和乡镇医务人员短缺并存的矛盾一直存在,因此,促进城乡医务人员的有序高效流动,制定长效的援助性医务人员流动和乡镇医务人员到城市医院挂职锻炼的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医务人员城乡间供给矛盾的现状。其次,政府应改变目前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加大财政性资源投入力度,应根据各地人口数量而不是城乡经济差异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应做到全国一盘棋。同时,政府应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的监管力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3.3 普及基本的医学知识

  我国的卫生防疫站要根据当地百姓受教育水平进行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医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尤其对于西部地区的工作机构,要挖掘、创新适合本地的教育宣传方式和方法,同时,要更有耐心来做这项工作。对于易发生、易传染的疾病进行重点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自我防护意识。

  3.4 充分发挥传媒的功用

  首先,政府作为主管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以及主要的信息源,必须与主要传媒建立良好的信息传播机制。疫情突发时,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传媒将已了解到的信息及时公布,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疫情发展的态势,减少广大群众的恐慌感。媒体的职能从传话筒的角色转变为公正客观的信息传播者。第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传媒报道的行为,对于个别夸张、歪曲疫情传播、防控人员进行行政惩罚,情节严重的要进行民事或刑事处罚。将规章制度坚决彻底执行,杜绝“中国式”的人情法律。第三,为了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媒体改进信息搜集方法,从政府、医疗机构和广大群众以及权威专家等多方面进行信息收集、总结,客观务实的报道。各机构间应建立信息共享网络,例如媒体与医疗机构信息处理总部联网,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网,和受理群众意见和建议的信息筛选机构联网,使信息获得渠道多元化、准确化,形成良性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王光辉,陈能铭,刘颖.国境口岸突发疫情快速反应对策探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5,(02):16-18.

  [3]李磊,刘鹏.对我国公共政策领域信息不对称的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06):58-59.

  [4]汤天明,沈烨华.信息不对称-政府与媒体必须考虑的问题[J].新闻知识,2003,(07):20-21.

  [5]王志杰.SARS之后部队医院应对突发疫情的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5,(3).

  公共卫生方面论文参考篇2

  浅谈公共卫生监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在近几十年的公共卫生监测领域里,国内外的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例如:美国的CDC和WHO研究机构,着重于单一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监测分析,运用趋势化的网络监测平台,基于互联网系统进行监测采集、分析和风险评估,以网络实验室与流行传染疾病相结合的监测系统,实现网络资源下的医学信息共享,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评价。本文在对公共卫生监测进行概念阐述的前提下,分析不同的公共卫生监测技术,重点对流感和结核疾病的公共卫生监测应用,有效地实现传染疾病预防控制。

  一、公共卫生监测及其指标的概念

  所谓公共卫生监测,即是指在某一特定群体中,设置有针对性、差异性和敏感性的医学指标,实施连续性的、特定方法之下的采集和分析,用医学指标和数据作为依据,以人群、实验室、医院、高危人群为监测对象,进行全程的、分系统的反馈和监测过程。这些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已形成了网络,例如:SARS、疟疾、疯牛病、出生缺陷等。公共卫生监测的指标有三大部分:其一,是生活饮用水的污染;其二,是公共场所、室内环境的污染源,诸如:化学成分的甲醛、有毒有害的放射源污染等;其三是新型、衍生的污染物。例如:在新型科学技术发展下的一些新型合成的建筑装修材料。

  二、公共卫生监测技术的疾病预防应用

  (一)公共卫生监测中的信息采集技术应用。

  伴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从传统向先进转变,我国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之中,已经成熟地在医学领域,借用了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的功能,使用Web采集技术、RSS技术等,进行疾病症状的采集和监测,研究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推进了公共卫生监测领域的先进化,我国在2008年开启了疾病应急处理互联网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包括卫生官方网站、谷歌和各大论坛,通过这些网站,可以实现实时的公共卫生播报和预警,为疾病预防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渠道,有力地支撑了公共卫生监测体系。

  (二)公共卫生监测中的信息分析技术应用。

  首先,在对传染病的识别和诊断上,主要采取实验室检测技术,其实验室内的具体检测方法,是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检测及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其次,在传染性疾病的症状监测中广泛应用筛选分类技术,分为人工、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数据分类技术。还有,公共卫生监测中的风险评估,是及早发现和识别突发的公共卫生风险的有效方法,在科学的理论验证过程中,逐渐确定出几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即:德尔菲法、风险矩阵法和分析流程图法,这几种评估方法各有所长,主要运用了描述性、推理性和预测性的分析方法,对流行疾病的预防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公共卫生监测中的评估技术应用。

  公共卫生监测评估其核心内容是流行疾病的预防及完善,其评估具体步骤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评估过程中强调利益方的参与,并对评估监测系统进行描述和设计,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搜集重要数据,最后进行综合性的陈述和定论。

  三、重点探讨公共卫生监测在疾病防治中的控制与应用

  (一)流感的公共卫生监测防治控制。

  据现代医学研究得知,流感病毒存在变化和不确定性,其在基本的状态之下会发生新的变异,公共卫生监测即是要对变化的流感病毒进行标本采集,筛选并鉴定毒株,开展医学环境之下的抗原性分析,培育出预防流感的疫苗,其目的是尽早发现变异的毒株,避免病毒大流行。流感的监测主要是以实验室为基础,开展病原体的监测,尤其可以确定出高危人群,对其进行免疫水平的监测分析,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医学防治干预措施。

  (二)结核传染病的公共卫生监测控制。

  结核传染病的监测是采用常规或特殊的方法,对局部或全部人群进行调查,运用结核病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在各项指标的不同指征上,进行结核病的防治策略调整,通过概率的推理性监测,实现以少窥多、以局部测整体的最终目标。鉴于结核病传染的特殊性,其公共卫生监测突出已发疫情的监测和未发的防治监测两类:对于已发疫情的监测,运用年感染率和活动性结核病人登记率、死亡率等监测指标,进行重大疫情信息反馈与报告;对于未发疫情的结核病监测,用“涂阳肺结核”发病率、一岁以内婴儿卡介苗接种率为监测指标。重大结核病的公共卫生监测要采用专项调查的方法,指定结核病人的专用登记卡及专用监测报表,医院等部门要设立专职的人员对监测病人进行各种记录,并详加核查,以季度或年度的形式进行汇总上报,并在日常监测过程中为结核病人提供药品、健康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防治工作。

  (三)公共卫生监测机构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应急机制。

  首先,要改善医院实验室的环境和条件,以公共卫生疾病监测指标为基准,增添监测分析装置及设备,同时,要配备与现代科技手段相适应的通讯及交通工具;其次,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及医疗救治体系,形成涵盖各级急救中心、急救站点、中毒救治的城乡一体化紧急医疗救治网络;再次,在公共卫生监测的信息机制上要加强建设和构筑,用信息化、网络化的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平台,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制定重大紧急情况下的公共卫生预案,实现统一、高效、权威的公共卫生指挥体系。

  四、结束语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长期的、整体的社会性整治工作,为了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需要完备而可操作化的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发现和搜集可以危及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危险信号,以科学的监测手段,对疾病的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信息评估等内容,进行规律化的认识和把握,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构成及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尽早对发现的疾病苗头进行干预和防治,预防公害疾病的爆发,将危险的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影响降至最低。

猜你喜欢:

3215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