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会计审计论文 > 审计 > 审计风险控制论文

审计风险控制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审计风险控制论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会计师事务所所面临的风险压力日渐增大,但其承受风险压力的能力却不尽相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计风险控制论文,供大家参考。

  审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一: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识别与控制

  摘要: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对于组织治理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基于此背景,本文借鉴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识别高校建设工程存在的风险,并提出控制风险的措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险;工程审计;高校

  1审计风险的概念

  阐述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中阐述:“本准则所称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它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报表而将风险的范围延伸到经营活动、内部控制中,同样适用于高校工程建设的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模型的借鉴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估为基础,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为目标的现代审计程序模式。其基本原理可用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于1983年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中审计风险模型阐述: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即对风险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评价,首先确定一个预期的风险水平值,然后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确认和评估,按照模型确定检查风险,并根据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和重点[1]。本文将以该模型为基础,对工程建设的审计风险进行识别与控制研究。

  3内部审计风险识别

  基于上述审计风险模型,结合高校审计的实际,笔者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按构成风险模型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风险形成的子系统识别风险。

  3.1固有风险就建设工程而言,固有风险是指在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工程项目的投资造价或管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它独立地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2]。它注重对高校所处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分析,主要风险源有:

  (1)融资偿债风险。高校快速扩张广泛筹集建设资金,对融资成本、筹资结构及偿还能力考虑不足,容易造成高校财务危机,甚至造成资金断链,工程停工等风险。

  (2)行政审批风险。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包括了立项、可研批复,建设用地许可证、规划许可证及施工许可证,施工图审查、环评、节能检测、消防检测等许可环节。审批的缺失面临违规被叫停、责任人接受调查、学校被经济处罚等风险。

  (3)安全事故风险。工程质量安全关乎项目成败,高校可能为赶工忽视安全生产,施工单位可能为逐利而偷工减料,面临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质量隐患的风险。

  3.2控制风险这里的控制风险是指高校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发现并纠正建设项目中的某些错误或不法行为,以投资造价失控或管理混乱的可能性。工程项目建设主要控制风险源有:

  (1)集体决策风险。中央提出了“三重一大”的集体决策制度,工程项目涉及的重大事项,不经集体决策可能导致长官意志产生浪费、低效甚至民众抵制阻挠等重大决策风险。

  (2)采购风险。我国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明确了采购的范围和方式,工程的设计、监理、施工等项目的竞争性谈判或公开招标过程中,可能出现招投标程序违规,围标、串标等风险。

  (3)工程管理风险。高校工程管理的不健全、不规范,可能造成工期拖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随意变更签证增加造价,合同纠纷以及法律诉讼等风险。

  (4)基建财务风险。目前高校一般性会计业务的内部控制已逐步建立健全,但由于内部控制不健全等原因,基建财务仍可能出现挪用资金,未专款专用,超额支付,长期未财务决算等风险。

  3.3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从审计主体的角度进行考虑的风险,也即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的原因导致重大错报未能被发现的风险[3]。工程项目建设主要检查风险源:

  (1)制度保障风险。审计制度风险,一方面是指没有制定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规章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指没有制定为保障审计的合法地位和实施依据的内部审计规定带来的风险。

  (2)信息软件风险。利用软件进行清单工程量的计算,定额的套用,费率的取值等,但计价软件仍然存在出错引起造价错误的风险。

  (3)专业程度风险。工程项目的专业化分工带来了审计专业化的风险,审计工程师可能会对自己不熟悉的建筑安装专业审核而带来风险。

  (4)职业法规风险。审计法规对内审机构、内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审计职业规范,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不按规定执行,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和法律诉讼的风险。

  (5)审计外包风险。工程审计外包已成为高校弥补审计力量不足的重要措施,但由于行业发展的不成熟,可能发生被委托的中介机构跟踪审计不到位,发表不实审计结算报告而给审计机构增加额外风险。

  4审计风险的控制分析

  4.1合理定位审计职能,审慎发表意见受托经济责任是内部审计的本质,审计工程师应根据决策目标在法律和职业允许范围合理定位审计职能,强化工程审计的风险意识,尤其是面对如贷款、审批等项目前期的固有风险,可能超出审计可承受的范围,更应审慎发表意见。对于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风险,在取得足够充分的依据之前就应该持保守意见。

  4.2贯彻遵循性审计原则,明晰职责

  (1)遵循性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和有效程度进行的审计,是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工程项目从立项、筹资、实施、管理、验收、移交、结算、决算等过程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贯彻遵循性审计,是审计工程师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

  (2)审计职责的不明晰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源头。工程审计的介入引起工程管理职能的弱化,审计工程师就要面临着承受超出法定职责的尴尬和困境,明晰监督职责与管理职责二者的划分将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一是建立健全工程资料送审承诺制度,审计法规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对提供的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也是划分管理责任和审计责任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有审计参与的联席会议对重大问题如补充协议、工程变更等形成集体决议,有效分散审计风险。

  (3)审计依据是支撑内部审计报告的核心。高校工程审计的重点围绕造价控制展开,审计工程师应对提供的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材料品牌规格等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检验,充分的依据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利器。

  4.3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做好工作记录

  (1)按时完成审签,做好送审材料的管理。工程签证、进度款支付、竣工结算审计的时限等有明确规定,应作好送审材料和往来函件的书面记录,如期完成审计任务,以避免因时间滞后给学校带来纠纷或损失,或当损失发生时作为划分责任的依据。

  (2)撰写工作底稿,建立逐级审核制度。审计工作底稿是鉴定审计责任的重要书面材料。逐级审核制度则能预防内审人员失误或舞弊,多层次、多交叉的减少审计错误。

  4.4拓展全程跟踪审计,规避和转移审计风险

  (1)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已被高校广泛采用。高校委托中介咨询机构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介入可研、设计、勘察、监理、施工等阶段,审计工程量清单、预算控制价、招标、合同、变更、签证、索赔等行为,避免了由于不了解过程、不熟悉现场而作出不真实结论的风险。

  (2)内审机构力量不足时适时外包审计。高校的审计机构目前通常面临着人员紧缺、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局面,引入中介咨询机构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是转移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内审机构仍应清醒的认识到,外包审计仍然要预防合同签订及履行、审计合谋等风险的发生[4]

  参考文献

  [1]王会金.风险导向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家福.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8-80.

  [3]刘建强,郭丹.审计风险中校查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贸,2009(9):89-90.

  [4]何国昱.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审计外包的风险防范[J].会计之友,2010(3):88-89.

  审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管控途径

  随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和审计影响的不断扩大,内部审计风险日益突出,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多元化趋势明显。因此,审计风险管理越显重要,这是审计从业人员应该面对的问题。笔者就如何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做一些探讨。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从企业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角度讲,所谓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审计失察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经济活动本身存在违法违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且受业务复杂程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审计技术、人员时间等因素影响,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这些问题,造成审计评价和审计意见不当。相对于社会中介审计和注册审计师,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主要有内外环境两方面因素:

  (一)内部成因

  审计理念及方式方法滞后。现代内部审计是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增值为目标的现代内部审计模式。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理念思路相对落后,审计方式方法缺乏改进创新,思路老、方法旧,仍局限于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内容,以合规性、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审计模式,是事后的、非全过程的审计,忽视了审计风险的存在。审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主要是审计人员没有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职业态度不谨慎。这些成因决定了审计行为不规范,审计业务环节质量不高,导致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审计评价不当,从而引发审计风险。特别是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风险有着更大的影响。如果审计人员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审计所取得的证据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可靠性差,审计结论也就不一定客观准确,审计风险也就可能发生。另外,审计操作程序不规范,存在缺陷,审计方法不科学、不合理,没有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流程操作,审计报告表达不准确、不公允等都会引发审计风险。

  (二)外部成因

  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一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企业高层的审计意识增强,更加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审计的期望值更大,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增强,期待内部审计能发挥更大作用。这样,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也会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治理机制落后、不完善、不科学,会导致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高,不受重视,审计成果得不到运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处于可有可无的困境。如此以来,内部审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高,进而造成审计工作质量不高。这也是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企业外部因素。一是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企业经营的多样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要求内部审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最主要的变化是要求审计思维及时转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更深的层次分析问题,要不断扩展审计范围、丰富审计内容。这就给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合理把握质量,规避风险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审计人员很难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和反映;二是随着市场经济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承担的责任将更大,面临的责任风险也将更大。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法律法规、准则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的标准,这同样会增加风险机会。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管控途径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关于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成效,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新定义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如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进而管控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内部审计风险管控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转变提升内部审计理念是管控审计风险的前提

  客观上讲,经济全球化使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和多元,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对企业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和企业再造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的变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转变审计理念和传统做法,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拓展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方法,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围绕企业目标,提供增值服务。要把防范审计风险作为内部审计机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时刻关注可能的审计风险,牢固树立“审计服务精品”意识,牢固树立“监督体现服务,制约体现促进”的科学审计理念。要从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内容和合规性、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审计模式向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增值为目标的现代内部审计模式转变。由于审计质量涉及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每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所以,要以从事后为主的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变。要着力提高调查研究、问题现象分析的能力。要注重深入生产经营实际,了解管理流程,掌握管理实情以积累审计信息资料。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时期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形成有效的、高质量的审计成果。这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需要,更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是管控审计风险的根本保障

  内部审计是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其性质决定了内部审计应置身于企业具体的管理事务之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准则》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规定是:“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地位,应能足以确保审计职能的履行。”所以,保持内部审计相对独立是内部审计履行经济监督职责的必要条件。其独立性不但体现在审计机构和经费的独立上,还体现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审计人员思维、视角、判断的独立与客观,尽可能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内部审计的作用能否发挥、作用大小如何,很重要的一点是其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独立性是否增强了。因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独立、层次相对较高、运行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是完全必要的。

  (三)夯实审计管理基础是管控审计风险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完善审计管理制度,强化审计管理与创新,科学设计业务流程,夯实审计基础。建立健全包括各类审计业务操作实施细则、审计工作标准、业务绩效考评、审计结果综合分析与总结、审计底稿信息收集管理等各项制度规范,特别是做细做好审计分析总结工作,及时总结审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回顾、分析总结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包括被审计对象和审计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汇总审计分析结果,更新健全审计数据库;二是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有效防范审计风险不仅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标准作为行为规范,还要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内部审计人员,按规范、按制度进行审计工作,才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因而,注重审计队伍建设,应持续培训学习,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专业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防范意识,严格履行审计职责,这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

  (四)持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是管制审计风险的关键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工作成果就是一种服务产品,必须满足企业各级管理者的需求,这也是内部审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谨慎态度,通过持续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效防范审计风险。要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采取有效手段,管理和控制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涉及审计业务整个流程,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因此,必须针对审计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明确审计质量管理的目标,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采取先进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实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科学化。要进行审计管理创新,规范审计程序,引进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收集、分析、整理各种审计证据,确保审计证据真实、可靠、有效,以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确保审计结果满足各级管理者的需要,以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供决策者参考。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有效控制好内部审计各个业务流程环节的审计质量,即通过对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台账以及审计档案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来实现。

  (五)精心撰写审计报告是管控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

  做细、做实、做好审计报告工作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编报审计报告,应注意报告格式的规范性、内容的层次性和完整性、上报的及时性。报告之前,应进行认真复核,必要时应再次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做到报告所反映的情况真实,问题定性准确,建议和意见可操作性强,报告的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精练、依据充分有效、问题分析深刻,特别是审计评价应该客观、准确、谨慎、说服力强。努力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其他相关意见与审计人员自己的职业判断有效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更具有权威性,才能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审计报告要敢于说不和善于说是。敢于说不和善于说是相结合讲的是审计评价。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事项,一方面要依法审计,敢于碰硬,大胆揭露问题;另一方面该说是的也要说是,即准确地、恰当地肯定优点和成绩。要做到肯定成绩和揭露问题相结合,一分为二地进行审计评价。

  (六)建立有效的交流沟通平台是管制审计风险的必要措施

  沟通协调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润滑剂”。要正确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团队,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方面。“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是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特别是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能够有效提高审计效率,有助于客观分析、评估和监控风险。总之,审计从业人员应当树立审计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综合处置审计风险的能力,有效控制和提高审计质量,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产品,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运作效率,促进企业目标实现,这样,才能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促进内部审计转型和科学发展。


审计风险控制论文相关文章:

1.计算机审计风险探究论文

2.浅析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风险导向审计论文

3.关于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与防范对策的研究论文

4.谈虚假会计信息防范 大学生管理毕业论文

5.浅谈计算机审计论文

6.会计审计论文

104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