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会计审计论文 > 审计 > 审计学硕士论文

审计学硕士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审计学硕士论文

  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环境的加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在制约机制,而内部审计则是保证这一制约机制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计学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审计学硕士论文范文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建议

  摘要:事业单位具有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多项职能,它是我国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运行状况不仅关系到单位自身的正常发展,也影响到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央政府加大了反腐力度,使很多事业单位逐步改善了内部控制效果。不少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也因而得以加强,但整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主要问题,阐述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问题;解决方法

  我国在2014年颁布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该项规范的实行时间比较短,事业单位又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因而内部控制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事业单位经济资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相互关系

  首先,内部审计是推动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主要手段。通过内部审计,单位能发现内部控制上的缺陷,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准确地说,内部审计也属于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在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下,内部控制质量会不断提高,单位的运营效果也会不断增强。其次,两者都是单位提升经营成果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员工权利与责任的合理匹配、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等。只有各部门员工尽职尽责地开展工作,才能保证单位的正常经营发展。而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就是达到上述目标不可或缺的方法,因而也是单位增加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问题剖析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由于事业单位往往受到其他单位的管理监督,因而很多领导人员认为没必要加强内部控制。在这种思想认识的指导下,很多领导人员主观上对强化内部控制有抵触情绪。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我国推行内部控制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使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但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来看,其内部控制体系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单位内部的职责分工还不是很明确,部分单位的职责分工不太合理。最严重的是,少数单位仍未建立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员工在开展工作时就没有标准的操作规范。在内部控制流程不统一的情况下,监督、审核工作也就很难顺利实施。

  (三)预算和资产管理水平不高

  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时,事业单位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这使得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在当前的预算管理中,由于事业单位经常出现追加项目的情况,因而预算管理人员需要经常调整预算。但部分事业单位图省事,不将单位的预算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之中。此外,很多预算管理人员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不能切实地落实监控、考核单位各项活动的计划。不仅如此,一些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下。

  第一,部分单位缺少资产管理制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责任人专门负责这项事务,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意识比较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二,资金管理存在一人多岗的情况。这种不良现象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单位的票据管理水平很差,而且非常容易引发账实不符的问题。

  (四)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

  就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现实情况看来,其独立性较差。这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是由过去的行政部门转换而来的,内部审计在开展工作时,往往会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这就使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另外,这也与我国内部审计发展时间较短有关。由于缺乏内部审计的实践经验,内部审计人员不能高效地完成检查、评价活动,从而影响了其独立性的发挥。

  (五)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事业单位带有很大的公益性质,其内部资金都来自财政部门的拨款。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收益,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也就应运而生了。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效果得以大大改善。但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还很不完善,造成单位不能有效了解不同时期的财务收支状况,也很难严格审查、监督各种经济活动。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增强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必须改善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领导人员应注重学习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材料,深化对该项制度的理解,转变思想观念。其次,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其宣传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实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内部控制的重大意义等。员工只有明白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及其重要作用,才会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内部控制。

  (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程序既承接着内部控制环境,又连接着会计系统。事业单位在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时,必须认真分析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应认真分析内部控制程序的实施效果。

  (1)明确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这不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善内部控制效果的主要方法。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落实,就是建立在各部门、人员明确的职责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单位可以分解既定目标,并合理分配给不同部门,从而初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2)推进信息化建设。单位内部各种经济信息的汇总、归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了保证所得到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内部控制强度,就必须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将单位内部各部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部门、各级员工既能有效配合又能相互制约。在此基础上,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就得到了较好的完善。

  (三)提高预算和资产管理水平

  针对预算管理水平较差的问题,单位可以考虑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该项制度不仅能监控考核各种财务资源的运行状况,还能对各种非财务资源进行监督考核。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辅助下,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能得到很好的加强。首先,单位应扩大预算范围。因为单位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追加项目的问题,由此而导致单位预算经常出现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单位应将各种资金收支纳入预算管理之中。在预算管理的协调下,单位的资金收入与支出就能得到较好的控制。其次,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由于全面预算管理牵涉的范围较广,所以单位应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来编制预算。一般而言,领导人员对单位的发展目标、整体情况比较熟悉,而各级员工对单位的具体情况比较熟悉。采用上述的编制方法,一方面能吸收领导成员的优点,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各级员工的优势,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最后,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单位应将资产核算任务明确到具体员工,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对于在岗员工,单位应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员工能尽职尽责地开展工作,以保护单位的各项资产。

  (四)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对于单位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在单位内部,但该部门是检查单位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从内部审计的主要特点来看,内部审计也应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确保所得到的结果客观、公正。为了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能很好地体现,单位可以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不仅如此,单位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程序,同时防止由于领导人员干预而削弱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问题。所以,从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领导人员应积极推动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使内部审计充分发挥作用,以提高单位内部控制质量。

  (五)完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在单位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之后,还应完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为了较为顺利地实现该目标,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确立内部审计专人负责制。内部审计部门的其他员工应定期的将审计工作进展情况如实的汇报给负责人,负责人再根据所得到的材料,分析单位内部控制状况,并撰写出一份较为翔实的报告,递交给单位领导参考。这不仅能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效率,还能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

  第二,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良好的制度是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面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依照制度做出相应处理,从而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实施效果。所以,单位应对内部审计监督的操作规范、操作流程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第三,抓住内部审计重点。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各种问题,会给单位造成大小不一的影响。在内部审计人员有限和提高内部审计效率的前提下,单位应将风险大、资产规模大及预算管理不完善的部门作为重点审查、监督对象。

  四、结语

  总之,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对于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两者之间关系紧密。因此,针对内部控制上的缺陷,单位不仅要从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着手解决,还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使单位内部审计功能得到完善的同时,又能促进单位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希望本文的分析及相关论述,可供参考与借鉴,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5,(1):63-65.

  [2]张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探析[J].新会计,2015,(1):60-61.

  [3]董雪琴.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思路[J].时代金融(下旬刊),2014,(7):198.

  [4]李红霞.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相关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财会学习,2015,(16):148,150.

  审计学硕士论文范文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衡量标准探析

  摘要: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到高校审计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并最终影响到高校教育事业目标的顺利实现。然而审计质量并非显而易见,因此如何衡量高校内部审计质量俨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质量 衡量标准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高校的资金活动及经济关系日趋复杂,高校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高。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经济监督中的作用也来越重要,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到高校审计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并最终影响到高校教育事业目标的顺利实现。然而审计质量并非显而易见,如何衡量高校内部审计质量俨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从分析审计质量的含义、特征入手,提出了审计期望满足性标准、经济及时性标准、审计职业标准、审计理念先进性标准等是衡量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审计质量的含义

  有关审计质量的涵义,国内外学者对其有着许多不一样的观点。其中国外研究者中的代表性观点有:美国瓦茨和齐默尔曼(1986)认为审计质量应该是审计师报告管理当局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这种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被审计人发生了违约行为,这种概率有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第一个决定因素是审计师发现某一指定违约行为的可能性,这一种可能性取决于审计师在审计方面付出的人力和物力以及其自身的职业能力;第二个决定因素是审计师将已被察觉的违规行为进行报告或者公布的可能性,这一种可能性决定于审计师相对于被审计单位的独立性。国内研究者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冯均科(2002)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过程与最终审计报告的优劣程度,而这里的审计工作与报告都是根据社会性与专业性的标准来判断的。叶少琴(2004)则指出审计质量是审计报告可以满足报告使用者的合法、合理要求的特性。从上述国内外研究者对审计质量含义的阐述中不难发现,他们对于审计质量含义的定义只是表述方式不一样,并没有根本上的分歧。

  二、审计质量的特征

  普遍认为,内部审计质量具有客观、可靠、全面、充分及时等方面的特征,并将这些作为衡量审计质量优劣的标准。但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基本特征外,审计质量还有隐蔽性、经济性和统一性等特征。

  1.隐蔽性。

  审计质量的优劣隐藏在审计报告甚至整个审计过程当中,而审计报告使用者想要根据报告的表面内容迅速的推断出审计质量的水平难度很大。因此隐蔽性便成了审计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形成审计质量隐蔽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既存在于审计人员和审计报告使用者之间,也存在于审计人员和被审单位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之间。这就导致了审计人员本身也无法准确判断出审计质量的真实水平,可能要等到被审计单位发生重大事件之后才能发现审计质量的缺陷。这种隐蔽性导致审计人员重速度轻质量,尤其是在高校目前存在审计资源不足,审计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就更容易使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为了追逐高速度,而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报告。

  2.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审计质量受到成本与效益准则的约束。审计本身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审计成本会随着审计要求的提高和审计规模的扩大而不断上升,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审计成本也许会因此无限度增加,但审计的收益却终究是有限的。基于成本与效益的准则,成本预算经常会在某些方面制约到审计质量,由于受到审计成本的制约,有时某些能够提升审计质量水平的程序只能停止运行。所以,高水平的审计质量只能在特定成本水平下效益最大化时取得。

  3.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工作并衡量其审计质量水平的统一标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时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它不仅是审计人员执业时的依据,也是衡量审计质量水平高低的准则。

  三、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由于审计工作质量并非显而易见,因此就算是被审单位有着重大的舞弊行为,内部审计人员也为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那么如果被审单位在短期内并未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管理不善的问题,那么这些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会暴露出来。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财务舞弊行为有着非常谨慎的职业态度,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搜集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严谨慎重地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审计意见中是否对被审计单位中存在重大的财务舞弊行为进行发现并披露是判断审计质量好坏的最重要标准。除此之外,根据内部审计质量的定义和对审计质量的特征分析,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衡量。

  1.审计期望满足性标准。

  审计期望是指审计服务对象对审计功能所产生的审计效果的意愿、要求及评价。作为以高校管理层、被审单位及广大师生员工为服务对象的高校内部审计活动,就必须以满足他们的期望要求为唯一的和最高目标。审计人员应以积极的职业姿态最大限度地、及时地满足他们这些期望要求。审计的期望值和满意值越接近,审计质量就越高,反之审计质量就越低。审计期望满足性标准是审计质量最高层次的衡量标准。

  2.经济及时性标准。

  审计工作必须贯彻“成本效益”原则,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且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高校内部审计如果不考虑人力、物力及时间因素的限制,致使审计效益与成本不成比例,审计报告提供的信息早已过时,那么,即使审计工作完成的再好,也只能是低质量的,甚至是无效的。另外,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建议也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如果提出的审计建议,被审单位采取改进措施所付出的成本超过所带来的收益,这样的审计报告也不能算作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因此经济及时性标准也应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3.审计职业标准。

  职业标准是由职业界制定的用以规范审计行为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技术规范。审计界制定各种审计职业标准,就是为了使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而进行自律的具体体现。所以审计的职业标准成为判断审计质量最直接的、最具可操作性的具体依据。当前,2013年新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具体审计业务时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绳,它不仅是审计人员执业时的依据,也是衡量审计质量水平的准则。

  4.审计理念的先进性标准。

  审计理念是审计工作的根本指导。有什么样的审计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审计行为,并最终出现相对应的审计结果。审计质量的本质在于保证审计功能的顺利实现,具体表现为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审计服务需求者的需求。从高校内部审计功能定位发展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功能从最初的查错纠弊,到国有资产的“守护神”、“经济卫士”、“免疫系统”等。因此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必须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审计理念,才能保证审计功能的顺利实现。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应将推动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促进高校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事业,并最终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作为衡量审计质量好坏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Watts&Zimmerman.Agencyproblems,auditingandthetheoryofthefirm:Someevidences[M].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86.23-28.

  [2]冯均科.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叶少琴.中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审计学硕士论文相关文章:

1.审计论文

2.有关审计毕业论文

3.关于审计质量论文范文

4.会计与审计的论文

5.关于内部审计论文

6.关于跟踪审计论文

7.审计学术论文范文

114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