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会计审计论文 > 审计 > 审计学院会计毕业论文

审计学院会计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审计学院会计毕业论文

  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审计学院会计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审计学院会计毕业论文篇1

  浅谈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

  [摘要]高校内部审计从无到有,二十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发展还不相适应。本文认为高校内部审计的本质就是高校经济活动的“免疫系统”,基于此,分析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现状分析;建议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从1985年设立以来,逐步发展,形成了较为成型的体系和模式,但是从1999年开始对高等学校实行大规模招生,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高校图书资料、大型仪器设备采购不断增多,往来资金数额庞大,经济活动日出复杂,加上某些干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产生了贪污腐败现象,为使高等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必须加强高校内部审计。

  一、高校内部审计本质的认识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中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二条)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论的提出,必将极大地推动国家审计,乃至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内部审计作为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监督的专门机构,本身就起着“免疫系统”功能。

  而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责是通过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维护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规范其内部管理,促进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安全运行。因此,高校内部审计的本质就是高校经济活动运行的“免疫系统”。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一个“免疫系统”,能够最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及早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运用法定权限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也能及时建议相关领导或相应的权力机构去消灭这些病害,从而健全制度,保障高校经济活动安全运行。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思想认识相对滞后,近年来被称为“象牙塔”的高校经济腐败案件频发,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腐败案件从发生到发展这仅几年时间,但涉案人员数量和涉案金额则呈上升势头。透视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原因是高校自身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没有随之跟上,在监管上出现了重大漏洞,监管严重缺位,从而为高校各类经济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高校内部审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这种设置形式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后续教育重视不够。

  部分高校配备的专业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工作的要求,而且知识面狭窄、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另外,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主要由内部审计协会具体组织安排,而内部审计协会只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这客观上决定了自主安排内审人员外出专业进修或培训的可能性不大。再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除内部审计准则外,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

  (三)审计人员工作的制约因素众多,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首先,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的职能部门,和其他部门一样都在学校领导层领导下工作,审计人员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领导意志的左右,这是客观存在的因素。其次,高校也是个“小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情顾虑,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再次,审计人员的组织人事关系隶属于学校,工资、奖金、职务升迁等受到学校的制约、牵制,也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这无疑束缚了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发挥。

  (四)审计内容单一、范围狭窄

  第一,常规审计多,专项重点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审计工作少;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

  第二,对财务监管力度不够。一是对高校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管工作是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性、规范性、效益型的重要保障;二是财务监管的制度创新与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相适应,经常是发现问题后才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这与财务监管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财务审核和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存在审计“死角”和问题“隐患”;四是资产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低,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重占有轻效率”的现象。

  (五)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主流,审计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大都是以传统的事后审计为主,较少正常开展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大多采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等传统方法,而分析性复核、审计抽样和计算机审计等一些先进的审计方法则较少使用。在审计业务的侧重点上,还是以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审计为主,而对业务经营及其有关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经营审计以及单位内部或下属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或经营目标实现情况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则很少涉及。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和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保障学校经济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对经济管理活动和一般行政监督管理的再监督,能够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前发出警报,起到预警的作用,是保证高校经济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部门。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激发高校的各级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促使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进行深层次的再认识,最终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重新定位,从而有助于内部审计工作地位的最终提高,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二)严格依法办事,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要使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的地位得到提高、权威性得到加强,那就必须从制约的症结点———学校领导重视上入手。如何让学校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呢?一是政府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内部审计机构作为高校内部的常设机构,根据要求定员定编;二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求,务必使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对高校管理进行评价的必要条件;三是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及各级内部审计协会要强化对本级各高校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评估和指导工作;四是学校的内部审计机构要将内部审计的有关法律、法规提交给学校领导,建议学校领导学习内部审计的有关法律、法规,从而使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有一个正确、客观和充分的认识。只有领导重视了,真正明确了内部审计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赋予了内部审计机构应有的权利,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够在现代高校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改变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提高设置层次

  高校内部审计要想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审计行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实现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监督与评价,完成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审计目标,必须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审计独立性的强弱。

  因此,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应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领导下”设置的独立的审计机构。具体来说,各高校的法人代表要直接领导审计工作;设立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且级别平列的审计机构;在职工代表大会下设立独立审计委员会,委员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督并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内审机构同时向学校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委员会督导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运行,建立一套适合本学校实际的内部章程、建立人员考评机制、审阅学校重大经济决策、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协调专项审计并督促审计结构的公告。这是建立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的有益尝试,审计委员会将从实质上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四)更新观念,大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创新

  在审计层次上,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由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事中、事前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加强事中检查和事前控制;在工程审计方面,不仅要审计工程决(结)算,更要审计工程预算,要从合同审计入手,参与招投标和隐蔽工程验收,全面控制工程造价;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逐步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任期工作目标考核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坚持有离必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审计方法上,实现由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向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过渡。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对学校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选择风险高的单位优先审计、重点审计。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人才匮乏,特别是缺少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这是制约内审工作质量提升的瓶颈。要下决心解决,就要强化“人才第一”的理念,把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当做战略任务来抓,制定中长期职业培训规划,充分利用高校内部学科资源优势,鼓励审计人员在职业之余进修,有计划引进复合型人才,有重点选派优秀审计人员外出进修。上级审计机关每年要举办各种培训班,让每个审计人员都有机会接受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掌握国家新颁布的审计法规、新制度、新的作业标准,使内审队伍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2]曲京山.审计免疫系统论与高校内部审计[J].会计师,2009(3):7~11.

  [3]贾丽茹,郝凤林.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9(24):63~65.

  [4]蔡建红.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的思考[J].会计师,2010(11):75~77.

  审计学院会计毕业论文篇2

  谈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问题

  地方政府性债务(即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主要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预算单位作为债务人,按照协议、合同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举借或合法担保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需由政府偿还的内外债务。为保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举借债务,有效缓解了资金需求矛盾,加快了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大量举债也带来了政府性债务剧增,财政风险加大等问题。目前应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通过审计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情况,揭示和反映存在的问题和运行风险,促进各级地方政府规范债务管理。

  这是审计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强服务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政府性债务产生的原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与积累有着十分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显性化、有的是政府行为不规范所致、有的是由债务管理体制因素造成的,因而是多重因素和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

  1.财政体制方面的原因。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得财政的集中度大幅度提高,但是事权划分却仍不清晰。近年来各项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投入增加,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收入增长速度,支撑经济运行的财力匮乏。

  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完善,上级对地方特别是省以下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能满足地方正常运转的需要。

  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导致地方政府只能举债解决支出压力,政府债务增加。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借入内外债务,违规融资。

  2.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减人、减事、减支效果不明显,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不高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财政支出压力较大,支出刚性较强,财政负担沉重,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为弥补财政支出“硬缺口”,各级地方财政不得不四处举债,最终陷入了“挖东墙补西墙”、“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政府职能界定不清,财政性资金过多地投入生产性、竞争性领域,使地方财政承担了本应由市场承担的风险。

  现行的政府绩效评价和监督体系不完善,个别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在有限任期内表现“政绩”,获取政治资本,不惜融资举债,用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设,加之监督管理的缺位,最终使得地方政府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背下了沉重的包袱。

  3.投融资体制方面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作为金融市场上的一大类融资主体,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正规的融资渠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通过各种办法,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进行变相举债,以解决政府财力紧缺的问题。而不规范的举债,也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政府债务的压力。

  4.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债务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成立统一的债务管理机构,政府债务管理权限分散于计委、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同,管理侧重点也不同,这样,实际上达不到规范管理的效果。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借债举债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对于是否应该举债没有相应的评估机制,导致部门和乡镇随意举债的现象时有发生,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5.宏观政策方面的原因。

  受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影响,使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遇到了困难,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社会事业难免走上高负债道路。如:中央出台税收减免政策,直接影响了地方财力;政策性增支因素不断出台,增加了各级地方财政的平衡难度。近年来,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增加公务员工资、实施出口退税改革、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计划生育、公共医疗卫生和义务投入、实行税费改革、九年义务教育“一费制”试点、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以及公安部门实行最低保障等增支“口子”。这种“上面开口子,下面拿票子”的作法,进一步加大了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

  受宏观调控因素的影响,使本来经济总量小、收支矛盾突出的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调控经济和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受到严重削弱。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支出需要,审计实务不走上举债道路,而当举债行为缺乏强劲有力的机制约束时,债务规模便难免失控。

  二、政府性债务审计应关注的重点

  1.债务总体规模和构成。重点是摸清政府所有债务来源渠道、借款约定用途、债务总体构成、借款期限、还本付息、借款担保等方面情况。

  2.债务资金管理使用。审计调查地方政府出台的债务资金管理使用文件法规、各项管理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执行情况,查处和披露截留、虚报、挤占挪用债务资金问题,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过程中存在的招投标、监理、资金结算拨付、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全面、细致审计核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3.地方政府还债情况及偿债能力。审计调查债务资金项目使用效益情况,评价项目建设管理绩效水平,根据地方政府财力、经济发展前景和目前偿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规范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有效化解债务的建议。

  4.地方政府所辖乡镇、村级债务总体情况及构成。主要是从总体上调查归口地方政府管理的所辖乡镇债务、村级债务及教育债务等总体情况,由于乡镇、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债务最终还是由地方政府承担偿债义务(如农村中小学校历史上形成的教育债务),掌握调查这些债务利于分析地方政府整体债务现状和偿债风险。

  三、控制政府债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政府性负债的监督,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原则、改革措施、防范制度作出明确规定:1.政府负债偿债管理应遵循“举债适度、讲求效益、加强管理、规避风险”的原则。

  2.规范政府负债管理,实现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握举债规模,增强风险意识,构建预警机制,举债规模不超过上年预算内可用财力及不超过预算内外可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

  3.建立公开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使合理的地方政府举债规范化,并设法使地方政府存在隐形债务显形化,杜绝以往地方债务没有“正门”,只好走“旁门”的不合理现象,堵住各种隐形、违规的借债融资渠道。

  4.严格担保行为,重点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贷款担保制度,要求政府部门一律不得对外提供各种担保和偿债承诺。

  5.积极推行财政管理配套性改革,推进和完善部门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取消过渡性账户,树立综合财政的理念。

  6.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制度,体现谨慎性原则,对政府债务计提风险准备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实现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320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