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会计审计论文>审计>

审计专业类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审计具有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键所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审计专业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审计专业类论文篇1

  浅析财务审计方法在节能量审计的应用

  节能量指的就是在节能项目技术改造中减少的能源消耗量。实施节能项目技术改造,能够有效减少企业能源系统的能耗,对促进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鼓励企业进行节能项目技术改造,国家实施了财政奖励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需要对节能量进行审计,进而提出了财务审计方法,对节能项目节能量的合规性、真实性与实际节能量数据进行审核。

  一、财务审计方法在节能量审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财务审计也称之为会计审计,是由独立机构与人员对被审单位会计凭证、财务报表、账簿以及发生的财务收支进行审核,明确其合规性与真实性。对于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来说,财务审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必要的手段,尤其是对企业能源购入、设备购置等审计内容而言,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与权威性。在审核节能项目真实性上,财务审计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一)项目投资额及设备购置真实性的审计

  在此项审计工作中,主要就是对企业建设资金账户、项目施工单位、资金支付凭证、供应商发票、竣工决算表、资产总表、资产明细表等方面财务资料的审计。

  (二)能源购入总量审计

  在此项审计工作中,主要就是对原燃材料帐、资金往来账、制造费用帐、资金支付凭证等方面财务资料的审计。

  (三)产品产量审计

  在此项审计工作中,主要就是对产品销售收入账、产品销售费用帐、产品销售成本账、自制半成品帐等方面财务资料的审计。

  然而,因为会计系统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其无法全面反映工艺参数、设备能效、过程控制及质量特性等节能量审计信息,这也就说明,单纯的财务审计无法独立完成节能量审计,比如,其无法对项目技术性予以判定,同时也无法对实际能耗量以及产品产量关系进行有效的验证等。所以,在节能量审计中,财务审计方法只是充当一种“辅助手段”。

  二、财务审计方法在节能量审计中的应用

  节能量审计主要就是财务审计、能量平衡验证、设备效率测试、物料平衡测算等监测方式与能源审计的综合运用。能源审计内容主要就是根据审计类别,运用不同的方式对能源使用率、能源利用率以及消耗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也是对项目技术改造的财务过程与物理过程的统计分析、诊断、检验的综合过程。

  (一)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工程应用

  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工程指的就是对低效工业锅炉的改造与更新,以及对现有工业窑炉的综合节能改造。运用财务审计方法能够对企业购置新型工业锅炉及燃煤使用总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直接核查。针对此工程的节能量审计而言,单纯使用财务审计方式,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比如,在某企业中,原来有两台链条锅炉,通过改造之后,更换为循环流化床锅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锅炉的效率,从总账到原始凭证均需要对燃煤减少量予以体现,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误区,链条锅炉可以适应二类烟煤,发热量超过了4700大卡;而循环流化床锅炉可以适应料径不大于15mm的原煤,包括3000大卡的劣质煤,这样就节省了很多的成本,在提高锅炉效率的同时,增加原煤使用量。

  针对这一矛盾而言,单纯使用财务审计方法,根本无法有效完成节能量审计工作,一定要借助锅炉热效率测试及能源审计方法。除此之外,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对改造前后的燃煤购入量、给水温度变化、燃煤发热量变化、原煤工业等内容进行分析与调查,同时对比测试锅炉热效率以及化验燃煤、飞灰等,也是审计的佐证手段。

  (二)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应用

  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主要指的就是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等行业产生的余热余压以及其它余能的利用改造,如,高炉炉顶压差发电技术、瓦斯利用技术等。在此过程中,主要就是由一个中间体转变成另一个中间体,只是从财务最终产品成本变化、能源消耗量变化等方面进行审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某煤炭企业中,利用了瓦斯抽采与发电技术,因为煤炭洗选、排水、通风、提升等工艺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可以利用财务指标对原煤开采电耗予以体现,但是在财务指标中,无法对工艺变化情况予以体现。事实上,对瓦斯抽采与发电技术节能效果的评定,主要涉及内容有瓦斯抽采量、瓦斯成分、瓦斯利用量、发电量‘供电量等非财务指标,此时,就需要通过能源审计及现场测试获取相关指标数值。

  (三)电机系统节能工程应用

  电机系统节能工程主要指的就是对低效电动机的改造,对大中型变工况电机系统的调速改造,对电机系统被拖动设备的节能改造。现阶段,在这些工程中应用财务审计方法,除了可以判定企业是否购置有关装置之外,在其它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审计对象边界的界定,无法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比如,某水泥企业,采用稀土永磁高效节能电机,和普通电机相比,可以节电超过15%;与此同时,在相关设备上安装变频装置,可以节电超过20%,节能效果非常好,但是利用财务信息进行单位产品电耗计算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上升的趋势。出现此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产品质量变化、水泥强度提升等,但是财务审计方法无法对其予以体现,进而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全面落实。此时,只有借助电机系统效率测试及能源审计方式开展全面的审计工作。

  (四)能量系统优化工程

  能量系统优化工程指的就是炼油、钢铁、乙烯等企业的节能改造。以合成氨企业为例,凝结水回收利用、造气炉余热回收等均是能量系统优化改造,在此过程中,无法将能耗全面体现在最终产品上,对于合成氨企业来说,因为原料路线的改变,也就是在实施多种节能改造工程的基础上,最终能耗可能会出现上升的趋势,只是利用财务审计是无法全面体现审计结果的。在实际工作中,其节能效果判定指标有:煤质分析、锅炉给水量、炉渣排放量、炉渣比热、炉渣排放温度、锅炉补水量等,其判定基本不会涉及合成氨的产品掺量及原料煤消耗量等指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节能量审计应该是财务审计、能量平衡验证、设备效率测试、物料平衡测算等监测方式及能源审计的综合运用,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能源介质使用信息、工艺信息、生产信息、装备信息等相关信息的综合分析,得到相应的审计结果。通过对有关节能项目改造工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因为节能项目具有一定的异质性、特殊性,必须实施财务审计方法,同时在实际审计中,需要从权变视角出发,促进多种审计方式的灵活应用。

  审计专业类论文篇2

  试谈审计信息化问题

  1.1.1、审计信息化产生的原因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计算机也成为计算、分析、设计以及存储的主要工具。同时在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逐步接轨以及国外会计师行业对我国审计市场的不断冲击的情况下,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远远不能达到现代审计的要求。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业务内容已经由原来的以制度为基础的采用抽样的随意性审计扩展到了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风险控制基础的审计开始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其所服务的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保持随时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的各种因素做出迅速反应。从发展情况看,企业正在不断地扩大信息技术在其经营活动和会计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因而运用传统的审计模式。已难以很好地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风险评估、内控测试与评价要求,从而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基础模式”的审计业务。

  1.1.2、计算机审计的发展阶段

  (1)初始阶段

  早期的计算机审计又称EDP审计(电子数据处理审计),是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审计环境,审计人员需要判断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报告的影响。196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版了《会计审计与计算机》一书,就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如何影响财务报表及审计师执行鉴证业务能力等问题进行阐述,但早期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比较简单,计算机审计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取得、分析、计算,其业务内容是对交易金额和账户、报表余额进行检查,它实际属于审计程序中的实质性测试环节。计算机审计与这一时期审计实务中使用的主要审计方法,即账项基础审计法相符合。

  (2)发展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财务数据处理需求的增长,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由单项设计阶段转人系统设计阶段,系统不仅包含账务处理和报表处理,还包含工资和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管理以及购销存管理等,组合为一个财务数据加工处理的综合系统,并在企业中广泛使用,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审计理论与审计技术也得到较快的发展,由详细审计转向对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会计信息赖以生成的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和评价,并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这两种因素的综合,导致计算机审计由关注电子数据的取得、分析和计算转向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设计的评价,并判断其可靠性,防止财务报告重大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1.2、会计信息化对审计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是会计信息化的产物,会计信息化对传统的会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导致了对审计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改变了传统审计线索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由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和光盘等取而代之,肉眼所见的线索减少。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甚至消失。

  1.2.2、增加了审计内容

  在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了解和审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又如,传统的手工记账一般可以从字迹上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计算机只能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没有记录人的笔迹,无法从记录上辨认登记人,这可以使在信息化的记录中建立、更新、消除一切资料而不留半点痕迹,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1.2.3、对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影响

  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计算机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一个月或一旬打印一次。平时,记录输入到计算机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屏幕阅读,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这样一来,审查取证的方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必须相应地改变。

  1.2.4、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胜任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以及其他的审计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应由手工操作向电子计算机转变,即审计人员应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不仅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还应把电子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1.2.5、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各国的审计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实现会计信息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显然,应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否则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2.6、审计控制风险增加

  手工会计下的控制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结构有关,会计信息化可以减少手工会计下的一些风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风险,具体表现为,数据的集中存储,增加了计算机舞弊风险,由于过去企业的分散交易数据,都被集中存储在中央存储器里,如果网络病毒或其他人为的不法行为破坏中央存储器,所有的交易数据都可被操纵,而无须像手工环境下,进入企业的不同地点去获取所有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数据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上,可以进行“无痕迹”的修改和删除操作,这都给舞弊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说,数据的集中存储增加了审计控制风险。此外,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编写和运行过程,也容易产生审计控制风险。总之,只要存在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就存在审计控制风险,而完美无缺的内部控制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降低风险,而不能消除控制风险。

  1.3、会计信息化系统下审计程序的变化

  会计信息化系统下,审计程序与传统手工会计情况下相比,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3.1、准备阶段

  需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功能结构,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

  1.3.2、制定审计计划阶段

  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做出安排,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如果要安排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则还需列出所选用的通用软件或专用软件。对于复杂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也可聘请专家,但必须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1.3.3、审计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

  1.3.4、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2、我国应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2.1、加快审计信息化网络建设步伐

  要开发现代化审计工作平台通过现代化审计工作平台的建立,彻底改变现有的办公手段及模式,进一步规范现代化审计工作流程,积极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建立封闭、安全、快速的审计信息网络,要在县、市、省,以至全国审计系统内形成高速、畅通的审计信息化网络。要努力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对国家审计署开发的各种审计软件和一些省、市开发的审计软件要加以实际运用,并要积极探索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不断提高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水准。

  2.2、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准则、标准与规范

  在2004年的全国审计会议上,计算机辅助审计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但现有的审计准则、标准与规范已不能适应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要求,对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障碍。造成审计人员在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数据电子资料或“访问接口”时,常常是遇到阻力,也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来约束,给审计的安全性、科学性、审计证据可靠性等方面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计算机审计的立法、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时不我待。

  2.3、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

  审计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随着被审计对象的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随之跟进。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依附于其他专业管理的信息化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其开发和应用过程只能是随着其他专业管理的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另外,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发的是应用软件,即使最初业务方案设计的再周全,经过应用实践的检验,也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或不足,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实际工作的需要,审计信息化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紧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

  总之,会计信息化呼唤审计信息化,只有适应会计信息化环境,不断提高审计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达到审计的目的。

猜你喜欢:

3208703